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月淇
Zhao, Yue-Qi
論文名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陳公治兵》研究
A Study on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vol.9)of “Chengongzhibing”
指導教授: 高佑仁
Gao, You-R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6
中文關鍵詞: 楚系文字上博九陳公治兵戰爭史兵法
外文關鍵詞: Chu Text, Shangbojiu, Chengongzhibing, War History, Military Strategy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收錄有〈陳公治兵〉一篇,全篇共二十簡,其中完簡九支,殘簡十一支,共載五百十九字。為上博簡目前整理篇章可見的二篇兵書略文獻之一,內容記述以楚王觀師徒混亂表現,於是命陳公狂治軍一事展開全文,內容涉及軍禮、戰史與兵法。簡文有可與傳世文獻或其他兵書略出土文獻對應者,但仍有一些載記屬新見。而文字上則多見首次出現的楚文字構形,可供作為研究之著力處。
    本篇論文討論的議題分別聚焦在竹簡形制、編聯與考釋等問題上。其中竹簡形制的不一,乃為竹簡保存處理的過程中使用了真空冷凍乾燥加上脫水固定,使得竹簡出現縮水情形。而編聯上,眾討論較為分歧處為「簡 1 後的接續」、「懷述戰史的簡序安排」與「末三簡順序」三大方面,其中經由竹簡內文的連結對照,簡 1後接續簡 6,而戰史之簡序亮時代斷代當是綴合為「簡 2+3+4 前段」,末三簡之編聯則有「簡 18+19+20」與「簡 19+18+20」兩種可能,然竹簡過於殘斷,尚不能定奪何者為是。而本論以文字考釋為研究重心,亮據簡文內容劃分為五節。筆者蒐羅眾說合觀,並以文字形音義做檢視,以傳世及出土文獻做對照,擇定較合乎簡文之訓釋,或另起他說以供參考,以求能梳理此篇文義。

    SUMMARY
    In the content of “Chengongzhibing” (陳公治兵), governing soldiers, military etiquette, the history of Chu State’s (楚國) battles, and the strategies of military array are included. On the words, it contains lots of Chu State’s text fonts that appeared in the first time. In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 considers about the words’ shape, sound, and meaning to do the research and also do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as well as collates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moreover, the various statements are collected in the thesis and the author chooses the most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or adopts the other statement. There are about more than one hundred words’ interpretation from bamboo slips. The thesis discusses about the form, order, and words’ interpretation of bamboo slip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tries to give the difficult words new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Chu Text, Shangbojiu, Chengongzhibing, War History, Military Strategy.

    INTRODUCTION
    “Shang-hai-bow-u-guan-tzang-jan-guo-chu-ju-shu”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Vol.9 was published in Dec, 2012, and “Chengongzhibing” was the second unearthed chapter that announced from the book. The content of “Chengongzhibing” is abundant, and it could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aspects: 1. Depicting Cheng Gong’s governing towards soldiers 2. Presenting the military etiquette in the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instrument and the conductor 3. Recording the victory in the history of Chu State by time 4. Adopting what kinds of method and array to face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the enemy troop and terrain. On words, there are many the first appeared words that need to judge what word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author collects various interpretation from scholars and check their rationality as well as check their correctness by the ancient classics and military books.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takes the words’ shape, sound, and meaning into consideration to presume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word’s development. Eventually, the author w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statement to interpret the words and supply relevant information or give the word a new statement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lots of places and names that hard to be verified which expected to be answered in the future 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unearthed material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thesis collects various statements related to “Chengongzhibing” from scholars, such as single academic papers, forum published papers, and degree dissertations. Based on these statements, the author research the words by ancient classics and unearthed materials. Besides to study the words from their shapes, sounds, and meanings, the author de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glyph by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geography and history.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considers about whether the word meets Chu State’s word feature or not. On the word meaning, the author presume the possible meaning by customary word using exampl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On word’s sound, the author would judge whether the word is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 or not by the phonological relationship.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thesis discusses about the bamboo slips’ system, arrange, interpretation, and etc. To avoid the bamboo slips become shrinking, different slips are protected by vacuum, freeze, dry, and dehydrate. On the word arrange, there are three things tha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arguments that the continuation behind Bamboo slip 1, the arrangement of battle history, and the order of the last three slips.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slips’ content, the slip 6 follows after the slip 1. The order of the battle history is ‘slip 2+3+4 front section’. There are two possible arrange ways of the last three slips that ‘slip 18+19+20’ and ‘slip 19+18+20’. However, the bamboo slips are too broken to accurate.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and divides into five chapters by the content of bamboo slips. The author collects the various statements and study the words by their shapes, sounds, and meanings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research sources to interpret the text.
    CONCLUSION
    The thesis collects the present related research sources of “Chengongzhibing”,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former scholars put forward.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clarify all the hard words in the text. The text has lots of content that hard to verify such as Chu State’s history and military strategies; however, the author searches the ancient classics especially the category of military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The thesis researches more than one hundred words, and complement the other scholars’ statements or supply the new interpretation. There are so many names of locations and people that could not find out in the present record of the history, so it needs to be clarified in the later future. The author expects the thesis could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discuss towards “Chengongzhibing”, and gives some references towards the academia by the the author’s discuss of Chu State’s history and military strategies.

    目錄 壹、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一、因襲與分析比較 4 二、辭例歷史的推勘 5 三、語音的聯繫 5 第三節 〈陳公治兵〉研究現況 6 貳、〈陳公治兵〉竹簡形制與簡序問題 12 第一節 竹簡形制概況 12 第二節 竹簡編連 20 一、簡1後的接續 22 二、懷述戰史的簡序安排 22 三、末三簡順序 23 参、〈陳公治兵〉文字集釋 24 第一節 楚王觀閱兵,陳公誓整師 24 第二節 陳公行合軍,師徒效軍禮 69 第三節 懷述戰史,顯揚國威 170 第四節 命出師徒,謹持所命 234 第五節 考地利形勢,演兵策陣法 274 第六節《陳公治兵》釋文語譯 311 肆、結論 31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315 第二節 未來展望 316 一、地望 317 二、人名 319 參考書目 320

    一古籍
    1.(西周)呂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
    2.(春秋)左丘明撰、(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31日初版)。
    3.(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4.(春秋)列禦寇著、王強模譯注:《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
    5.(春秋)辛妍著、(元)杜道堅注:《文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6.(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注、郭化若今譯:《孫子兵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7.(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二十四卷》,(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8.(戰國)尹文:《尹文子》,(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9.(戰國)呂不韋撰、(清)畢沅校正:《呂氏春秋(二十六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戰國)吳起:《吳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11.(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2.(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3.(戰國)莊周著、張耿光譯注:《莊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初版)。
    14.(戰國)尉繚:《尉繚子》,(臺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1984年)。
    15.(戰國)商鞅著、張覺譯注:《商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16.(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17.(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18.(西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19.(西漢)劉向著、王鍈、王天海譯注:《說苑(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
    20.(西漢)劉向著、王鍈、王天海譯注:《說苑(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
    21.(西漢)劉向著;王守謙、喻芳葵、王鳳春、李燁譯注:《戰國策(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初版)。
    22.(西漢)劉向著;王守謙、喻芳葵、王鳳春、李燁譯注:《戰國策(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初版)。
    23.(西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24.(西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25.(西漢)劉歆撰、(東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6.(西漢)戴德輯:《大戴禮記》,(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27.(東漢)王充:《王充論衡》,(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4月)。
    28.(東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15日初版)。
    29.(東漢)孔鮒撰:《孔叢子》,(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第一版)。
    30.(東漢)班固:《漢書(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1月初版)。
    31.(東漢)班固:《漢書(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1月初版)。
    32.(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十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3.(東漢)許慎、(宋)徐鉉等補注:《說文解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4.(東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35.(三國)王肅注:《孔子家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第一版)。
    36.(西晉)陳壽撰、(東晉)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6月)。
    37.(兩晉)郭璞注:《爾雅》,《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8.(東晉)常璩撰、(清)李調元編纂:《華陽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4月)。
    39.(北朝)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補注:《顏氏家訓(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3月一版)。
    40.(北朝)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補注:《顏氏家訓(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3月一版)。
    41.(南朝)顧野王撰、(北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玉篇(三十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2.(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臺一版)。
    43.(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一)》,(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44.(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二)》,(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45.(北宋)丁度:《集韻(上)》,(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46.(北宋)丁度:《集韻(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47.(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一)》,(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48.(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二)》,(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49.(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三)》,(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0.(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四)》,(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1.(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五)》,(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2.(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六)》,(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3.(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七)》,(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4.(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八)》,(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5.(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九)》,(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56.(北宋)陸佃:《埤雅(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7.(北宋)陸佃:《埤雅(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8.(北宋)陸佃:《埤雅(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9.(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十)》,(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60.(北宋)陳彭年、丘雍等重修:《廣韻(五卷)》,(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61.(南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
    62.(明)方以智:《通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3.(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十卷)》,(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64.(清)王念孫:《讀書雜志(上)》,(臺北:樂天書局,1976年9月1日)。
    65.(清)王念孫:《讀書雜志(下)》,(臺北:樂天書局,1976年9月1日)。
    66.(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第一版)。
    67.(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1•周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68.(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69.(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3•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70.(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4‧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71.(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5‧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72.(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73.(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7‧公羊傳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74.(清)阮元校堪:《十三經注疏8‧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7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76.(清)胡承珙:《小爾雅義證(十三卷)》,(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77.(清)黎庶昌:《楚辭集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

    二今人論著專書
    1.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一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二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3.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三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4.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四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5.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五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6.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六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7.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七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8.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八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9.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九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0.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十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1.古文字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十一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2.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十二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3.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1月初版)。
    14.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15.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第一版)。
    16.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20日初版)。
    17.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一版)。
    18.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19.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20.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21.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二版)。
    22.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第一版)。
    2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24.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25.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錄》,(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5月第一版)。
    26.徐培根、魏汝霖:《孫臏兵法註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3月初版)。
    27.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28.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29.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30.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一版)。
    31.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20日初版)。
    32.商承祚、王貴忱、譚棣華:《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33.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4.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35.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36.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年3月第一版)。
    37.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增訂本)(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二版)。
    38.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增訂本)(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二版)。
    39.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一版)。
    40.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41.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42.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4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上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
    4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冊)》,(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
    45.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46.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二)》,(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47.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三)》,(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48.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四)》,(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49.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五)》,(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50.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六)》,(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51.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2月十三版)。
    52.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二)》,(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2月十三版)。
    53.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三)》,(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2月十三版)。
    54.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四)》,(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2月十三版)。
    55.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一版)。
    5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57.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58.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一版)。
    59.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6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
    61.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三學位論文
    1.田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集釋述評》,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3日。
    2.李敏:《《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文字編》,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3.吳宛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文字編》,彰化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7月。
    4.房鄭:《《上博九•陳公治兵》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5.洪德榮:《先秦兩漢傳世及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東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7月2日。
    6.陳茜:《《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文字編》,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7.陳貴芳:《上博九〈陳公治兵〉字詞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
    8.郭倩文:《《清華五》、《上博九》集釋及新見文字現象整理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9.張舒:《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3日。
    10.黃儒宣:《九店楚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11.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12.戴慧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天子建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7月。
    13.顏至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四單篇論文
    (一)網路平臺發表論文
    1.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武漢網,2013年1月6日。
    2.宋華強:〈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武漢網,2006年12月30日。
    3.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武漢網,2006年2月25日。
    4.林獻忠:〈讀《上博九•陳公治兵》劄記二則〉,武漢網,2015年1月8日。
    5.來國龍:〈釋謹與慎〉,武漢網,2014年3月27日。
    6.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武漢網,2006年2月24日。
    7.流行:〈讀上博楚簡九劄記〉,武漢網,2013年1月8日。
    8.洪德榮:〈《上博九•陳公治兵》考釋兩則〉,復旦網,2017年8月28日。
    9.高佑仁:〈《上博九》初讀〉,武漢網,2013年1月8日。
    10.馬楠:〈《上博九•陳公治兵》初讀〉,清華網,2013年4月22日。
    11.曹建敦:〈上博簡《陳公治兵》研讀札記(一)〉,復旦網,2013年4月3日。
    12.曹建敦:〈上博簡《陳公治兵》研讀札記(二)〉,復旦網,2013年4月23日。
    13.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武漢網,2005年2月15日。
    14.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網,2010年10月7日。
    15.程燕:〈讀《上博九》札記〉,武漢網,2013年1月6日。
    16.黃錫全:〈清華簡《繫年》「从門从戈」字簡議〉,武漢網,2011年12月23日。
    17.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六〉,武漢網,2013年1月9日。
    18.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八〉,武漢網,2015年4月22日。
    19.張峰:〈《上博九》讀書筆記〉,武漢網,2013年1月7日。
    20.張崇禮:〈釋「 」〉,復旦網,2013年1月27日。
    21.張崇禮:〈讀上博九《陳公治兵》劄記〉,復旦網,2013年1月29日。
    22.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復旦網,2009年6月2日。
    23.楊坤:〈竹簡所見楚地之「夢」舉例〉,武漢網,2015年6月6日。
    24.楊坤:〈《離騷》解題〉,武漢網,2015年6月7日。
    25.葛亮:〈《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復旦網,2009年1月5日。
    26.賴怡璇:〈《上博九•陳公治兵》簡4「戰於涂(豫)漳之□(滸)」考〉,武漢網,2013年5月31日。
    27.薛培武:〈《大誥》「予不敢閉於天降威」獻疑──攻研野識之三〉,武漢網,2016年2月4日。
    28.蘇建洲:〈初讀《上博九》劄記(一)〉,武漢網,2013年1月6日。
    29.蘇建洲:〈初讀《上博九》劄記(二)〉,武漢網,2013年1月14日。
    30.蘇建洲:〈《清華六》文字補釋〉,武漢網,2016年4月20日。

    (二)單篇學術論文
    1.何昆益:〈《上博九•陳公治兵》考釋三則〉,2016東方語文學系教師論文發表會,2016年1月15日,頁162-168。
    2.李家浩:〈〈越王差䣄戈〉銘文新研〉,史語所──出土材料與新視野《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0-22日。
    3.李學勤:〈包山楚簡「郙」即巴國說〉,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33卷第6期,頁5-8。
    4.沈寶春:〈由周法高先生金文三編按語談起-以「 」字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2月,頁35-54。
    5.林清源:〈《上博九•陳公治兵》通釋〉,《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2015年,頁403-440。
    6.林清源:〈《上博九•陳公治兵》編聯及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六本,2015年9月,頁513-552。
    7.林清源:〈楚簡「陶」字考釋〉,《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7年8月,頁223-233。
    8.房鄭:〈讀上博九《陳公治兵》小札〉,《文物鑑定與鑑賞》,2015年4月1日,頁110-111。
    9.洪德榮:〈《上博九•陳公治兵》編聯校讀〉,《學行堂語言文字論叢》第四輯,2014年12月1日,頁90-101。
    10.高佑仁:〈〈陳公治兵〉編聯三則〉,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一期,2014年10月,頁136-140。
    11.高佑仁:〈上博九〈陳公治兵〉綜合研究〉,《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299-336。
    12.許文獻:〈上博《陳公治兵》簡「澮」字試說〉,《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5月14日,頁333-346。
    13.曹建敦:〈上博簡九《陳公治兵》初步研究〉,《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八輯,2014年3月,頁90-103。
    14.陳炫瑋:〈上博九《陳公治兵》考釋〉,《淡江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5年6月,頁1-37。
    15.陳劍:《〈容成氏〉補釋三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頁365-378頁。
    16.程燕:〈「坐」、「跪」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第一版,頁641-643。
    17.熊賢品:〈上博九《陳公治兵》地名考釋四則〉,2013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字學研究領域),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3年10月18-21日。
    18.蕭聖中:〈上博九《陳公治兵》字詞劄記二則〉,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4,2014年10月25日,頁1-5。
    19.魏慈德:〈《清華簡•繫年》與《左傳》中的楚史異同〉,《東華漢學》》第17期,2013年6月,頁1-48。
    20.譚生力、張峰:〈楚文字中的龜與從龜之字〉,《華夏考古》2017年第一期,頁140-147。

    五、網路論壇
    (一)武漢網
    1.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0樓,2013年1月5日。
    2.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樓,2013年1月5日。
    3.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樓,2013年1月5日。
    4.苦行僧:〈〈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樓,2013年1月5日。
    5.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樓,2013年1月5日。
    6.魚游春水:〈〈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樓,2013年1月5日。
    7.魚游春水:〈〈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樓,2013年1月5日。
    8.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7樓,2013年1月5日。
    9.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8樓,2013年1月5日。
    10.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9樓,2013年1月5日。
    11.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0樓,2013年1月5日。
    12.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1樓,2013年1月5日。
    13.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2樓,2013年1月5日。
    14.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3樓,2013年1月5日。
    15.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4樓,2013年1月5日。
    16.易泉:〈〈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5樓,2013年1月5日。
    17.袁金平:〈〈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6樓,2013年1月5日。
    18.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7樓,2013年1月5日。
    19.鳲鳩:〈〈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8樓,2013年1月6日。
    20.wqpch:〈〈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19樓,2013年1月6日。
    21.wqpch:〈〈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0樓,2013年1月6日。
    22.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1樓,2013年1月6日。
    23.苦行僧:〈〈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2樓,2013年1月6日。
    24.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3樓,2013年1月6日。
    25.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4樓,2013年1月6日。
    26.鳲鳩:〈〈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5樓,2013年1月6日。
    27.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6樓,2013年1月6日。
    28.鳲鳩:〈〈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7樓,2013年1月6日。
    29.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8樓,2013年1月6日。
    30.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29樓,2013年1月6日。
    31.家興:〈〈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0樓,2013年1月6日。
    32.苦行僧:〈〈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1樓,2013年1月6日。
    33.jdskxb:〈〈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2樓,2013年1月6日。
    34.苦行僧:〈〈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3樓,2013年1月6日。
    35.jdskxb:〈〈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4樓,2013年1月6日
    36.家興:〈〈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5樓,2013年1月7日。
    37.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6樓,2013年1月11日。
    38.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7樓,2013年1月11日。
    39.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8樓,2013年1月11日。
    40.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39樓,2013年1月12日。
    41.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0樓,2013年1月13日。
    42.汗天山:〈〈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1樓,2013年1月13日。
    43.紫竹道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2樓,2013年1月13日。
    44.无斁:〈〈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3樓,2013年1月13日。
    45.无斁:〈〈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4樓,2013年1月13日。
    46.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5樓,2013年1月30日。
    47.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6樓,2013年2月4日。
    48.魚游春水:〈〈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8樓,2013年2月24日。
    49.魚游春水:〈〈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49樓,2013年3月5日。
    50.佑仁:〈〈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0樓,2013年3月6日。
    51.魚游春水:〈〈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1樓,2013年3月7日。
    52.海天遊蹤:〈〈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2樓,2013年5月31日。
    53.鳲鳩:〈〈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3樓,2013年6月9日。
    54.暮四郎:〈〈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4樓,2013年10月20日。
    55.鳲鳩:〈〈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5樓,2013年10月23日。
    56.奈我何:〈〈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6樓,2013年10月24日。
    57.奈我何:〈〈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7樓,2013年10月24日。
    58.暮四郎:〈〈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8樓,2013年10月24日。
    59.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59樓,2013年11月18日。
    60.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0樓,2013年11月20日。
    61.youren:〈〈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1樓,2013年11月21日。
    62.王寧:〈〈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2樓,2013年11月21日。
    63.yxy032:〈〈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3樓,2015年2月5日。
    64.易泉:〈〈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4樓,2015年5月10日。
    65.雲間:〈〈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5樓,2016年12月11日。
    66.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6樓,2016年12月12日。
    67.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7樓,2016年12月12日。
    68.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8樓,2016年12月13日。
    69.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69樓,2016年12月13日。
    70.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70樓,2016年12月13日。
    71.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71樓,2016年12月13日。
    72.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72樓,2016年12月13日。
    73.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73樓,2016年12月13日。
    74.青荷人:〈〈陳公治兵〉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74樓,2016年12月13日。

    (二)復旦網
    1.苦行僧:〈上博九《陳公治兵》簡13中的「鑲」字〉,復旦網論壇,2013年2月21日。
    2.小燕子2013:曹建敦:〈上博簡《陳公治兵》研讀札記(二)〉,復旦網「學者評論」1樓,2013年4月23日。
    3.日讀一卷:曹建敦:〈上博簡《陳公治兵》研讀札記(二)〉,復旦網「學者評論」2樓,2013年4月23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