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英琇
Weng, Ying-Shiou
論文名稱: 不法所得於稽徵程序之刑事法關聯
The Criminal Relevance of Illegal Income in Taxation Procedure
指導教授: 許澤天
Hsu, Tze-T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不法所得不自證己罪租稅秘密逃漏稅捐罪沒收
外文關鍵詞: illegal incom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tax secrecy, tax evasion, confis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基於稅捐價值中立原則,只要納稅義務人滿足租稅構成要件,即負有稅捐債務,無論其所得來源合法與否,均應課稅,故犯罪所得也應予課稅。又犯罪所得本身就是刑事犯罪的產物,所以犯罪所得隨著稽徵程序進行至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刑事法關聯議題。在犯罪所得者為了履行稅法上協力義務而有自我控訴危險時,是否有不自證己罪原則之適用?當犯罪所得者為了自我庇護而選擇不為申報時,是否構成逃漏稅捐罪?犯罪所得同時為稽徵及刑事沒收之客體,兩者執行重疊範圍應如何處理,才不至於對犯罪所得者造成雙重剝奪?
      本文就上開問題,分成程序方面、實體方面即執行方面探討,希望建置更良好的機制,讓犯罪所得者必須申報稅捐且無須擔心自我控訴危險,讓犯罪所得的滌除不會因為犯罪利得沒收與稅捐行政執行程序併行而造成雙重剝奪。在程序方面,本文主要介紹德國租稅通則的393條等解決不自證己罪與稅法上協力義務衝突之規定,此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因為唯有納稅義務人不需擔心自我控訴危險,才可以期待納稅義務人誠實申報繳納稅捐。對照我國稅捐稽徵法第33條,雖然亦有規定稽徵機關的租稅保密義務,然是否可作為保障納稅義務人不自證己罪權利的依據,實有疑問。在實體方面,本文首先介紹逃漏稅捐罪之保護法益與需刑罰性,並介紹德國租稅通則的370條逃漏稅捐罪如何制裁不為申報之逃漏稅捐行為,對照我國稅捐稽徵法第41條逃漏稅捐罪是否有處罰不為申報不作為之可能性。最後,在執行方面,本文將分別介紹稅法與刑事沒收對於不法所得範圍之差異與程序併行之情形,再討論應如何適用現行的稅捐稽徵、行政執行與利得沒收規定達到避免雙重剝奪之目的。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axes neutrality of competition, claims shall arise from the tax debtor-creditor relationship as soon as the matter to which the law attaches liability for payment has occurred. It is immaterial whether the action of tax debtor violated regulation or not, so illegal income is taxable. On the other hand, illegal income is also what is obtained in criminal act. With the tax procedure proceeding, the collection of illegal income may be related to several issues of criminal law. For example, whether the authorities violated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crimination or not when they require someone who earned illegal income to reveal the source of income,? Whether someone who choose not to reveal his criminal history is guilty of tax evasion? How does it proceed when administrative execution of tax comes into collision with crime gains confiscation? These issue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Europe (especially in German) and America. In this thesis, the relative regulation and discussion in comparative law, theories and practical opinion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a suggestion on amendment will be provid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一項 程序法方面 4 第二項 實體法方面 6 第三項 執行方面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稽徵程序中的不自證己罪原則 13 第一節 前言 13 第二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於非刑事程序之適用 14 第一項 概述 14 第二項 歐洲人權法院見解 15 第三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見解 16 第四項 德國破產人裁判見解 19 第三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於稽徵程序上之落實 23 第一項 概說 23 第二項 禁止使用強制方法—德國法之參考 26 第三項 賦予拒絕答覆權 39 第四項 國家機關保密義務 41 第四節 違反不自證己罪之供述於刑事程序之效果 53 第一項 使用強制方法取得租稅犯罪相關之供述 53 第二項 違反拒絕陳述權告知義務而取得之供述 55 第三項 違反保密義務將供述移交檢察機關 60 第五節 結論 67 第一項 德國立法模式整理 67 第二項 我國現況檢討 68 第三章 未申報不法所得之刑事制裁 75 第一節 前言 75 第二節 未為申報之應刑罰性與需刑罰性 77 第一項 逃漏稅捐罪之保護法益 77 第二項 以國庫作為保護法益之需刑罰性 82 第三節 德國租稅通則對不作為逃漏稅捐之處罰 87 第一項 德國租稅通則第370條第1項第1款與第2款之適用界線 87 第二項 行為標的─租稅重要事實 89 第三項 行為 91 第四項 結果 95 第五項 行為與結果之關聯 97 第六項 行為主體 98 第四節 我國法對於單純未申報行為成立不作為犯之可能 100 第一項 詐術或不正當方法 100 第二項 非逃漏稅捐行為、逃漏稅捐之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別 101 第三項 保證人地位 107 第四項 期待可能性 110 第五節 單純未申報行為之租稅秩序罰 111 第一項 我國租稅制裁體系 111 第二項 適用情形 112 第三項 德國法之參照 114 第六節 結論 114 第四章 稽徵與不法利得沒收 117 第一節 前言 117 第二節 利得沒收之範圍 118 第一項 犯罪所得沒收之定性 118 第二項 犯罪所得之範圍 119 第三節 應核課稅額之犯罪所得 126 第一項 所得之定義 126 第二項 成本費用之扣除 128 第三項 小結─稅法與刑法上不法利得範圍之異同 132 第四節 稽徵程序與沒收程序之交錯 133 第一項 沒收與租稅債權之先後順序 133 第二項 逃漏稅捐所得之稽徵與沒收 136 第三項 同一所得沒收與稽徵程序交錯 140 第五節 結論 144 第一項 所得之範圍 144 第二項 稽徵程序與沒收程序之併行與交錯 145 第五章 結論 147 第一節 程序方面 148 第二節 實體方面 150 第三節 執行方面 151 參考文獻 153 附錄:德國租稅通則相關規定翻譯 164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2007年6月,初版。
    2. 王澤鑑,不當得利,自版,2015年1月,初版。
    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2014年8月,四版。
    4.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論,三民,2016年8月,七版。
    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自版,2005年9月,五版。
    6.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自版,2005年9月,五版。
    7. 林鈺雄,刑事程序與國際人權,元照,2007年12月,初版。
    8.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2017年9月,八版。
    9.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2017年9月,八版。
    10.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2016年9月,五版。
    11. 柯格鐘,稅改專欄論文集,元照,2014年3月,初版。
    12. 許澤天,刑法各論(一)財產法益篇,新學林,2017年2月,初版。
    13. 陳敏,德國租稅通則,司法院,2014年8月,初版。
    14. 陳清秀,稅法總論,元照,2018年3月,十版。
    15. 黃士洲,稅務訴訟的舉證責任,2002年9月,初版。
    16. 連孟琦,德國刑事訴訟法,元照,2016年9月,初版。
    17. 韓忠謨,刑法各論,自版,2000年9月,初版。
    18. 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財政憲法篇,元照,2005年9月,初版。
    (二)專書論文
    1. 王士帆,犯罪所得優先發還被害人─簡析新刑法之發還條款,收錄於沒收新制(一)沒收的百年變革,元照,2016年7月,頁
    2. 王士帆,稅捐協力義務與不自證己罪,收錄於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195-212
    3. 王玉全,犯罪成本之沒收,收錄於沒收新制(一)沒收的百年變革,元照,2016年7月,頁
    4. 李聖傑,犯罪物沒收,收錄於沒收新制(一)刑法的百年變革,元照,2016年7月,頁
    5. 林鈺雄,利得沒收新法之審查體系與解釋適用,收錄於沒收新制(一)沒收的百年變革,元照,2016年7月,頁
    6. 林鈺雄,沒收新法之發還被害人問題—兼評逃漏稅捐罪之相關裁判,收錄於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263-288。
    7. 林鈺雄,發還優先原則及賄款之沒收─評最高法院相關刑事判決(新法版),收錄於沒收新制(一)沒收的百年變革,元照,2016年7月
    8. 許澤天,共同被告陳述與嚴格證明─釋字第582號解釋的評釋,收錄於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147-194。
    9. 許澤天,逃漏稅捐罪的基本問題,收錄於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元照,2018年1月,頁111-130。
    10. 陳汶津、廖欽福,貪污犯罪與租稅資訊之揭露─以德國經驗為例,收錄於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暨教學個案論文集,法務部廉政署,2017年11月,頁65-101。
    11. 陳志輝,刑法保證人地位法理根據之分析,收錄於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元照,2015年11月,頁293-350。
    12. 連孟琦,2017年德國沒收新制中之賠償被害人模式,收錄於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元照,2018年1月,頁613-633。
    (三)學位論文
    1. 王瓊敏,論逃漏稅捐罪,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2. 李筱敏,不法所得之課稅問題─以美國內地稅法制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6月。
    3. 江彥佐,稅捐行政罰之研究─以德國法制之比較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12月。
    4. 高榮宏,稅捐稽徵法上之逃漏稅捐罪,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5. 張雅晴,從實體法與程序法觀點探究行政罰與刑罰之競合,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6. 郭小如,行政罰法第十四條共同違法行為之研究─與德國秩序違反法第十四條之比較,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5年8月。
    7. 郭智安,累積危險行為於犯罪構成上的意義,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8. 蔡鎮宇,行政法上強制揭露義務與不自證己罪權利之關係─以美國法為核心,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四)期刊論文
    1. 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257-280。
    2. Sabine Gless著, 王士帆譯,不自證己罪與行政法答覆義務─以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的衝突與解決為例(下),司法周刊,第1765期,2015年9月18日,頁2-3。
    3. 王士帆,犯罪所得優先發還被害人─簡析新刑法之發還條款,月旦法學雜誌,第251期,2016年3月,頁73-83。
    4. 江彥佐,稅捐處罰競合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4期,2013年4月,頁175-222。
    5. 吳耀宗,詐欺罪詐術行使之解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63期,2008年11月,頁50-64。
    6. 周漾沂,重新建構刑法上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第1期,2014年3月,頁209-261。
    7. 林劭燁,美國證人刑事豁免權制度之簡介,軍法專刊,第58期2卷,2012年4月,頁85-110。
    8. 林鈺雄,不自證己罪於非刑事程序之前置效力─評九十六年台上字第七二三九號判決及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61期,2008年9月,頁266-284。
    9. 林鈺雄,不自證己罪原則之射程距離─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回顧與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頁221-237。
    10. 林鈺雄,利得沒收新制與逃漏稅捐罪,月旦法學教室,第172期,2017年1月,頁21-23。
    11. 柯格鐘,婚後未辦所得稅合併申報之稅捐核課期間與裁罰─簡評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344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55期,2010年7月,頁173-179。
    12. 柯格鐘,稅法之解釋函令的效力─以稅捐實務上娼妓所得不予課稅為例,成大法學,第12期,2006年12月,頁61-94。
    13. 柯格鐘,論所得稅法上的所得概念,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29-188。
    14. 柯格鐘,論量能課稅原則,成大法學,第14期,2007年12月,頁55-120。
    15. 柯格鐘,論漏稅罰─德國與台灣稅捐法律規範之比較,東吳公法論叢,第6期,2013年7月,頁399-424。
    16. 柯耀程,洩漏國防以外秘密之洩密罪─兼論台北地方法院97年易字第329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5期,2010年5月,頁110-116。
    17. 胡天賜,從刑法沒收新制探討行政執行與沒收之優先順序,法務通訊,第2843期,2017年3月,頁7-10。
    18. 高榮宏,論逃漏稅捐罪之保護法益與罪質─兼論與詐欺得利罪之關係,刑事法雜誌,第38卷3期,1994年6月,頁46-66。
    19. 張進德,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55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105-132。
    20. 張嘉真,「不作為詐欺之研究」─兼論逃漏稅捐罪係屬作為犯,萬國法律,第54期,頁34-39。
    21. 張薇薇,美國憲法不自證己罪特權的適用範圍考察─施梅伯案及其以後,現代法學,第37卷3期,2015年5月,頁169-177。
    22. 莊義雄、封昌宏,論逃漏稅行為的犯罪既遂,台灣法學雜誌,第173期,2011年4月,頁18-32。
    23. 許玉秀,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十五終篇),軍法專刊,第57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1-20。
    24. 許絲捷,不法利得沒收之性質─從總額原則、淨利原則談起,司法新聲,第124期,2017年10月,頁72-99。
    25. 許澤天,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標準,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4期,頁123-171。
    26. 許澤天,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逃漏稅捐的刑罰與行政罰問題-釋字第687號後有關犯行參與論的學理續造,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1期,2014年7月,頁93-136。
    27. 許澤天,未申報的不作為逃漏稅捐,月旦刑事法評論,第4期,2017年3月,頁137-148。
    28. 許澤天,未告知「實質被告」拒絕證言之具結效力,台灣法學雜誌,第188期,2011年11月,頁46-52。
    29. 許澤天,有待立法補充之免除罪責標準─最高法院九八年度台上字第六八○六號判決簡評,台灣法學雜誌,2010年7月,頁272-275
    30. 許澤天,沒收之估算,月旦法學雜誌,第252期,2016年5月,頁52-62。
    31. 許澤天,樂見非常上訴帶來利得沒收本質釐清的契機,台灣法學雜誌,第265期,2015年2月,頁7-10。
    32. 許澤天,竊盜、侵占與轉贈贓物下的沒收─兼評最高法院40台非5判例(一),法務通訊,第2812期,2016年8月,頁5-6。
    33. 許澤天,竊盜、侵占與轉贈贓物下的沒收─兼評最高法院40台非5判例(二),法務通訊,第2813期,2016年8月,頁5-6。
    34. 陳信安、王玉全,總額原則於利得沒收之適用─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刑事裁判BGHSt 47, 369譯介,月旦裁判時報,第45期,2016年3月,頁72-81。
    35. 陳重言,第三人利得沒收之立法必要及其基礎輪廓─源自德國法規範與實務之啟發,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2015年3月,頁84-100。
    36. 陳敏,租稅秘密之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35期,1987年6月,頁71-94。
    37. 陳敏娟,不法所得之課稅問題,法令月刊,55卷4期,2004年4月,頁73-85。
    38. 陳清秀,推計課稅與處罰──評析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八月份第二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39. 陳清秀,量能課稅與實質課稅原則(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頁72-92。
    40. 陳清秀,違法所得之課稅問題,當代財政,第31期,2013年7月,頁52-61。
    41. 葛克昌,人性尊嚴、人格發展─賦稅人權之底線,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2012年7月,頁5-20。
    42. 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重易字第9號及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矚上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頁200-224。
    43. 薛智仁,犯罪所得沒收制度之新典範?評析食安法第四十九條之一之修正,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4卷特刊,2015年11月,頁1327-1394。
    44. 薛智仁,販賣毒品罪之犯罪所得沒收範圍-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842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24期,2013年5月,頁62-72。
    45. 薛智仁,評析減免沒收條款,月旦法學雜誌,第252期,2016年5月,頁5-25。
    二、外文文獻
    (一)書籍
    1. Anastasopoulou, Ioanna: Deliktstypen zum Schutz kollektiver Rechtsgüter, 2005.
    2. Arzt, Gunther/Weber, Ulrich/Heinrich, Bernd/Hilgendorf, Eric: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3 Aufl., 2015.
    3. Besson, Philipp Alexander: Das Steuergeheimnis und das Nemo-tenetur-Prinzip im (steuer-)Strafrechtlichen Ermittlungsverfahren,1997.
    4. Eich, Andreas: Die tatsächliche Verständigung im Steuerverfahren und Steuerstrafverfahren, 1992.
    5. Dannecker, Gerhard: Steuerhinterziehung im internationalen Wirtschaftsverkehr, 1984.
    6. Drüen, Klaus-Peter: Allgemeines Steuerrecht, 17 Aufl., 2018.
    7. Hefendehl, Roland: 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 2002.
    8. Hellmann, Uwe: Strafprozessrecht, 2 Aufl. 2005.
    9. Hirsch, Hans Joachim/Wolter, Jürgen/Brauns, Uwe(Hrsg.):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Kohlmann,2003.
    10. Hoff, Alexander: Das Handlungsrecht der Steuerhinterziehung, 1999.
    11. Hübschmann/Hepp/Spitaler(Hrsg.): Kommentar zur Abgabenordnung und Finanzgerichtsordnung, 10 Aufl..
    12. Joecks, Wolfgang/Jäger, Markus/Randt, Karsten: Steuerstrafrecht, 8 Aufl. 2015.
    13. Karlsruher Kommenta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7 Aufl. , 2013.
    14. Klein, Franz: Abgabenordnung, 13 Aufl., 2016.
    15. Koch, Karl/Scholtz, Rolf: Abgabenordnung, 5 Aufl., 1996.
    16. Kohlmann, Günter: Steuerstrafrecht Kommentar.
    17. Mattern, Gerhard: Steuerstrafrecht I, 1949.
    18. Meyer-Goßner, Lutz/Schmitt, Bertram: Strafprozessordnung, 56 Aufl. , 2013.
    19. Münchener Kommentar StPO 1 Aufl., 2015.
    20.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T, 4 Aufl. 2006.
    21. Rolletschke, Stefan: Steuerstrafrecht, 4 Aufl., 2012.
    22. Schaefer, Torsten: Der Nemo-Tenetur Grundsatz im Steuerstrafverfahren, 2007.
    23. Schönke, Adolf/Schröder, Horst: Kommentar zur StGB, 28 Aufl., 2010.
    24.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StGB, 8 Aufl., 2013.
    25. Tipke, Klaus/Lang, Joachim: Steuerrecht, 21 Aufl., 2013.
    (二)期刊論文
    1. Brenner, Karl: Gewinnverfall, eine vernachlässige Strafvorschrift, DriZ 1977,203.
    2. Ehlers, Hans: Steuerhinterziehung nach künftigem Recht, FR 1976, 504.
    3. Hetzer, Wolfgang: Denunziantenschutz durch Steuergeheimnis? NJW, 1985, 2991.
    4. Isensee, Josef: Aussetzung des Steuerstrafverfahrens - rechtsstaatliche Ermessensdirektiven, NJW 1985, 1007.
    5. Jarke, Annette: Das Verwertungsverbot des § 393 II S. 1 AO, wistra 1997, 325.
    6. Kirchhof, Paul: Der bestandskräftige Steuerbescheid im Steuerverfahren und im Steuerstrafverfahren, NJW, 1985, 2977.
    7. Kuhlen, Lothar: Personifizierte Unternehmensdelinquenz: Die Anwendung der §§ 13, 14, 25 ff. StGB auf Manager als Unternehmensstrafrecht de lege lata, wistra 2016, 465.
    8. Kuhlen, Lothar: Umweltstrafrecht: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neuen Dogmatik, ZStW 105(1993), 697.
    9. Maier, Winfried: Reichweite des Verwertungsverbotes nach § 393 II S. 1 AO, wistra 1997, 53.
    10. Maciejewski, Tim/Schumacher, Frederik: Endlich eine (steuerrechtliche) Lösung? – Verbleibender Abstimmungsbedarf zwischen Straf- und Steuerrecht nach der Reform der Vermögensabschöpfung, DStR 2017, 2021.
    11. Salditt, Franz: Die suspendierte Steuererklärungspflicht, PStR 2001, 14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