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冠樺
Chen, Kuan-Hua
論文名稱: 魔幻之水:論張作驥《美麗時光》中「缺席的母親」
The Magical Water: On the Mother』s Absence in Chang Tso-Chi』s The Best Of Times
指導教授: 劉瑞琪
Liu, Jui-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張作驥《美麗時光》母親魔幻寫實賤斥陰性空間
外文關鍵詞: Chang Tso-Chi, The Best of Times, mother, Magical Realism, abject, chora
相關次數: 點閱:143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台灣導演張作驥的電影作品《美麗時光》為研究對象,探討張作驥持續運用的製作模式—魔幻寫實風格(Magical Realism),以及他以此手法表現並關注之主題—缺席的母親。筆者認為:「母親」這個在《美麗時光》中一直未出現的角色,在導演深具意涵的時空人地剪輯拼貼下,反而暗示性地凝聚出整部電影的主軸。筆者援引法國女性主義學者茱麗葉.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的精神分析理論,詮釋的影片中以「水」為元素所呈現的視覺母題,並導入這部電影的剪輯、攝影、配樂、敘事脈絡、場面調度、以及演員的動作與表演等形式特色,解讀其背後的意涵,對《美麗時光》進行作品分析。
    本篇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先整理魔幻寫實主義應用於電影上的拍攝手法,並探討克莉斯蒂娃精神分析理論中,與「母親」相關的兩個重要論述,分別是:「賤斥」(abject)與「陰性空間」(chora)。第二章到第四章則聚焦於作品分析,分別探討缺席的母親與眷村四週的水、缺席的母親與主角身上的水、缺席的母親與海洋。筆者將以在《美麗時光》裡出現的各種「水」的型態,重建出「缺席的母親」在這部電影敘事結構裡的位置,並分析張作驥利用魔幻寫實的手法,顛覆了在社會與文化上所建構刻板的母親形象,讓主角在社會邊緣的暴力生活中,重新探討自我的形成,並重建母親,且暗示出彷彿如母親般存在的陰性空間。而「缺席的母親」這個特殊的角色設定,也藉由陰性空間展現出母性豐富的心靈層次,及主角隱晦的內心世界,讓《美麗時光》在母子關係這個議題上,展現出豐富多元的意義。

    This study treated as its subject The Best of Times directed by Chang Tso-Chi to explore his production model of magical realism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heme of the mother』s absence.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role of the mother, which never appeared in the movie, forms the main focus of the story in a suggestive fashion by the editing manipul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transitions undertaken by the director. Citing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Julia Kristeva, a French feminist scholar, to interpret the water in the movie as a visual motif, the author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the work in terms of editing, photography, music composition, narrative, scene setting and acting to gain its insightful meaning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o begin with, Chapter I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agical realism to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for movie production and the two maternally-related concepts of 「Abject」 and 「Chora」 presented by Kristeva in her theory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Based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work, Chapters II to IV discuss the role of mother』s absence in relation to the waters surrounding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water on the body of the protagonist, and ocean, respectively. The author intended to reconstruct the role of the mother』s absence in the work with various forms of water in the movie and to argue how Director Chang used the techniques of magical realism to overthrow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tereotype of the mother, allowing the socially marginalized protagonist to reconsider the formation of his self and to reconstruct the image of the mother. The role of mother』s absence demonstrates a spiritual presence full of motherhood, and reveals the inner world of the protagonist by means of 「Chora,」 generating multiple meanings on the issue of mother and child in The Best of Times.

    緒論…………………………………………………………………1 第一章 以魔幻寫實表現的陰性空間………………………..15 第一節 魔幻寫實………………………................15 第二節 陰性空間與缺席母親的關聯…………….………...20 第二章 缺席的母親與眷村四周的水………………………..26 第一節 魚缸………………………....................26 第二節 排水溝………………………..................30 第三節 雨……………………….....................34 第三章 缺席的母親與主角身上的水………………………..39 第一節 汗………………………………………….………...39 第二節 嘔吐物……………………………………………....44 第三節 血……………………………………………………..48 第四章 缺席的母親與海洋……………………………….…..52 第一節 牆上的掛畫與宜蘭的海………………………......52 第二節 又見排水溝………………………...............57 結論……………………………………………….……………...61 參考文獻………………………………………………………....65 附圖……………………………………………………….……...68 附錄 張作驥生平及作品年表…………………………………...83

    一.書籍
    王瑞芸編著,《新表現主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初版,2003年1月。
    朱輝軍著,《電影形態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初版1994年3月。
    金丹元著,《電影美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2008年5月。
    段若川著,《安第斯山上的神鷹-諾貝爾獎與魔幻寫實主義》,台北:世潮出出版社,初版,2003年1月。
    祝文君著,《美麗時光—張作驥及其獨立製片》,台北:影響電影雜誌社,初版,2003年9月。
    郭越著,《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與文化匯流—大陸、香港、台灣新電影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社,初版,2008年12月。
    黃日丹著,《影片的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初版,1992年5月。
    焦雄屏編著,《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初版,1988年6月。
    楊文玄編著,《超現實主義》,台北:信實出版社,初版,1997年10月。
    鄭雅玲著,《外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初版,1995年7月。
    西川直子著,王青、陳虎譯,《克利斯托娃多元邏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2002年1月。
    Brooker Peter著,王志宏、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2003年10月。
    Ciment Michel著,任友諒譯,《電影小星球—世界著名導演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2008年7月。
    C.M. Eisenstein著,富瀾譯,《蒙太奇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初版,2003年9月。
    Dickens Charles著,石永禮譯,《雙城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1996年8月。
    Francois Truffaut著,王慧譯,《眼之快感—弗朗索瓦.特呂弗訪談錄》,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初版,2010年3月。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90年10月。
    Gerald Martin著,陳靜研譯,《馬奎斯的一生》,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2010年6月。
    Gerda Pagle著,李朝暉譯,《拉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2008年9月。
    Kristeva Juli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出版社,初版,2003年4月。
    Kristeva Julia著,Marie-Christine Navarr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2005年10月。
    Kristeva Julia著,黃晰耘譯,《反抗的未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初版,2007年12月。
    Kristeva Julia著,黎鑫、宦征宇譯,《反抗的意義和非意義》,長春:吉林出版社,初版,2009年12月。
    Mascelli Joseph V.著,羅學濂譯,《電影的語言》,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80年12月。
    Miguel Angel Asturias著,董燕生譯,《總統先生》,台北:南方家園出版社,初版,2000年11月。
    Otto Seeman著,周慧譯,《希臘羅馬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5年5月。
    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弗洛依德心理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初版,2003年7月。
    Sigmund Freud著,張沫譯,《一種幻想的未來文明及其不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10月。
    Thornham Sue著,艾曉明譯,《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初版,2007年1月。
    Rosenthal Alan著,張文俊譯,《紀錄片編導與製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2006年12月。
    二.報刊
    毛雅芬,〈溫柔詮釋暴力的深度〉,《放映週報》,160期,2008年6月。
    歐智宇,〈越黑暗越美麗—從美麗時光看張作驥的創作方法〉,《張老師月刊》,12月號,2002年12月。
    王耿瑜,〈一些美麗時光〉,《破週報》,514號,2003年7月。
    吳素柔,〈台灣的呼吸,海洋的聲音〉,《民生報》,2002年12月。
    黃怡,〈張作驥的男性電影〉,《民生報》,2003年2月。
    蔡秀枝,〈克莉斯蒂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2年9月。
    楊茵潔,〈商業電影,獨立性格〉,《Marie Claire Taiwan》,182期,2008年7月。
    藍祖蔚,〈尋找生命中的溫柔海洋〉,《放映週報》,85期,2003年1月。
    三.電子期刊
    廖金鳳,〈張作驥的獨家秘方:光明寫實〉,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930,2003年6月。
    陳熙宏,〈越黑暗越美麗〉,
    http://mypaper.pchome.com.tw/skyflys,2003年7月。
    聞天祥,〈美麗時光—張作驥式暴力與「道路、真理、生命」〉,http://www.changfilm.com.tw/work/besttimes/.html,2003年6月。
    潘弘輝,〈美麗時光—訪張作驥〉,http://blog.roodo.com/pingangonwa/archives/4084789.html,2003年9月。
    四.電影影片
    張作驥,《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台北:得利影視,2003年4月。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8-01-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