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姵棋
Liao, Pei-Chi
論文名稱: 住商共存的歷史區域街區經營—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為例
Study on th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of Neighborhoods Cultivate in Historic Business District_A practice of Yin-Tong Community in Tainan city, Taiwan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台南市歷史區域住商共存社區營造生活內涵社區協力
外文關鍵詞: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Area, coexistence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Community Creating, Connotation of Life, Cooperation of community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區域市中心通常為早期開發區域,除了豐富的商業機能外,仍保有很高的居住機能,區域內歷史文化氣息濃厚且保留不少老舊建築物。透過民間與政府的大力推動,老房子在台南形成一股風潮,同時也帶來了商業觀光人潮。商業本身必不是壞事,商業可使原本蕭條的地區藉由觀光帶來新的面貌,但若過度發展且帶來了髒亂、噪音等影響時,即成為在地居民的一大課題。而由下而上的老屋欣力雨由上而下的好舊好計畫等相關計畫,旨在保存歷史文化,企圖以商業好的一面振興地方,但由於欠缺生活營造的觀念,往往使得觀光對在地居民產生負面影響。應以在地營造作為主軸去推廣與保存,從在地的角度出發,透過在地組織與商家共同為在地營造,建構對在地有幫助地住商共存。

    本研究藉由社區,平台會議引導社區店家共同討論社區相關事務,並透過社區活動的連結,促進社區店家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以創造不同世代間的交流平台;同時店家亦透過與社區組織互助合作,共同凝結出店家、社區、居民協力的社區特色。

    本研究透過駐點觀察與實際操作的參與,以及從過去文獻資料的整理,探討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社區店家、社區組織,以及居民之間的關係,從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了解(1)社區組織與店家共同合作以因應都市發展對在地生活者的負面衝擊,並透過參與引導店家平台運作(2)分析銀同社區與店家間的運作機制與模式,最後(3)藉由實地操作實驗探討店家平台機制的運作,營造社區生活內涵的可能性。

    透過研究銀同社區並協助溝通之管道,社區店家與居民之關係從彼此緊張到漸漸舒緩,並友善對待彼此。並藉由店家小教室與實驗性的市集活動,帶動社區店家嘗試與社區長者深入互動並建構合作關係。

    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 銀同社區與店家間所面臨之問題藉由店家平台會議的成立,創造出社區與店家討論的平台,並透過平台舉辦相關活動創造店家與社區居民的連結。
    二、 藉由店家專業才能與空間的分享,社區活動的層次與豐富度皆提高,創造豐富多元的社區生活。
    三、 店家平台的轉型使原本以社區為主導之議題討論,轉變為店家積極參與之議題討論,店家也從過去被動的角色轉變成為主動,使社區組織與店家達到協力之模式。

    關鍵詞:台南市;歷史區域;住商共存;社區營造;生活內涵;社區協力

    The city center of historic areas is usually an early development area. In addition to the rich business, there also retains a high living function. And the area rich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so retain a lot of old buildings. Through the strong push of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the old houses in Tainan formed a wave. But they’re also brought the tourism crowd. Business itself is not a bad thing. Business can make the original depressed area by sight to bring a new look, but if too much and bring dirty, noise and other issues affecting the ground, the operator how to fac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becomes a big topic.
    From the bottom to top of the old house project and from top to bottom good old plan and other related programs, designed to preserv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trying to commercial good sid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place, but the lack of life to make the sight of the local resident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Should be built as a spindle to promote and save, from the local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businesses together for the local to create, and then condens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第一章 緒論 - 1 -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1-1-1研究動機 - 1 - 1-1-2研究目的 - 2 - 1-2研究範圍 - 3 - 1-2-1 研究基地位置 - 3 - 1-2-2 研究對象 - 4 - 1-2-3 用詞定義 - 5 - 1-3 研究方法與架構 - 7 - 1-3-1 研究方法 - 7 - 1-3-2 研究架構 - 9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1 - 2-1市中心歷史區域的發展問題 - 11 - 2-1-1 都市舊市中心區的發展問題 - 11 - 2-1-2 台南市中心歷史區域的發展問題 - 11 - 2-2 台南市中心歷史區域之商業發展 - 13 - 2-2-1老屋活化與商業發展 - 13 - 2-2-2 「老屋欣力」活動與老屋活化的推動 - 13 - 2-2-3 「歷史街區自治條例」與「好舊。好:台南市歷史街區暨歷史老屋補助計畫 - 13 - 2-2-4 老屋活化與文創產業經營 - 14 - 2-3 老屋活化發展的衝擊 - 16 - 2-3-1 文化觀光活動的衝擊 - 16 - 2-3-2 店家對社區生活的影響 - 17 - 2-4 住商共存的歷史區域街區經營 - 19 - 2-4-1 居住與商業互利共存之可能性 - 19 - 2-4-2 溝通平台對居民與店家之重要性 - 20 - 2-5 小結 - 21 - 第三章 社區店家參與社區生活內涵營造之發展脈絡 - 22 - 3-1 銀同社區店家發展歷程 - 24 - 3-1-1 社區店家與社區初期互動關係 - 25 - 3-1-2 社區店家平台會議之經營 - 28 - 3-1-3社區店家平台會議之沒落 - 33 - 3-1-4社區店家平台轉型之發展 - 34 - 3-2社區主導之店家與居民的互動 - 37 - 3-2-1 店家與社區間的互動模式I—「店家參與社區主辦活動」- 37 - 3-2-2 店家與社區間的互動模式II—「店家參與工作站媒合之活動」- 38 - 3-3店家主導之社區互動—透過好舊好計畫之推動 - 40 - 3-3-1 好就好計畫之社區回饋—店家小教室 - 43 - 3-3-2 Oh Old!公益市集 - 45 - 3-4 小結 - 52 - 第四章 銀同社區店家與社區之發展模式促成協力之社區關係- 54 - 4-1 社區店家社區化的發展模式 - 54 - 4-1-1 不同時期店家互動情形 - 54 - 4-1-2 社區店家參與之活動分類 - 60 - 4-1-3 社區店家與社區連結所促成之社區關係 - 63 - 4-2以店家為主體之平台經營 - 65 - 4-2-1平台會議的轉變 - 65 - 4-2-2 店家主導之社區活動對社區及店家之幫助 - 66 - 4-2-3 店家平台會議轉型對店家與社區之幫助 - 71 - 4-3 店家平台對社區經營之探討 - 72 - 4-3-1透過會議平台對社區之幫助 - 72 - 4-3-2透過會議平台對店家之幫助 - 74 - 4-3-3 平台發展對社區與店家之比較 - 76 - 4-4 小結 - 78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 5-1結論 - 79 - 5-2 建議 - 83 - 5-2-1 店家觀念之溝通 - 84 - 5-2-2 駐點工作站之社區示範 - 84 - 5-2-3 社區商業活動之頻率 - 85 - 5-2-4 店家與社區之間推動之平台延續 - 85 - 參考文獻 - 87 - (一)碩博士論文 - 87 - (二)書籍 - 88 - (三)期刊 - 88 - (四)報章雜誌資料 - 88 - 附錄 - 89 - 附錄一:銀同社區店家相關之活動紀錄表格 - 89 - 附錄二、銀同社區店家大事記紀錄表格 - 118 - 附錄三:銀同社區轉型後店家會議相關資料 - 129 - 附錄四:銀同社區店家訪談紀錄 - 145 -

    (一)碩博士論文

    1.黃其泰.(2000). 台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居住與產業環境特質研究---以孔廟文化園區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2.林雅君.(2012). 探討台南老屋再利用之空間改造策略與社會現象意義:以台南「老屋欣力」之案例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3.蔡宜珊.(2016). 探討新商家對於市中心鄰里街區再生之影響—台南市正興街個案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4.吳秋田.(2001). 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5.林瑜婷.(2014). 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以2008-2014年台南老屋欣力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6.盧紀邦.(2005). 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7.林奕仁(2016). 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社區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營造—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8.陳佩雯.(2014). 駐地工作室與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銀同里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9.蔡穎青.(2012). 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中的老屋經營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0.葉瀚中.(2011). 老舊房子的民間經營模式與其在地性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南化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11.張肇廷.(2004). 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2.傅崇益.(2014). 駐地工作站協助社區組織與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 - 以台南市銀同里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3.李維貞.(2013). 社會網絡、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觀光發展之研究 —以大甲溪流域社區為例(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

    (二)書籍

    1.西村幸夫.(2010). 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 天下雜誌出版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 中心商業區的活化與經營.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3.Christopher Alexander. (2008). 社區發展與公民參與–奧勒岡實驗的啟示. 商務印書館

    (三)期刊

    陳世明, 盧紀邦, 黃一中, &林奕仁(2016)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高齡者社區公共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營造: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

    (四)報章雜誌資料

    張玉璜.(2014). 老屋欣力,民間自發的「常民生活場域文藝復興運動」之發展歷程與未來挑戰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