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宇清
Cheng, Yu-Ching
論文名稱: 《封泥考略》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Feng-ni Kao Lue
指導教授: 沈寶春
Shen, B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封泥考略封泥吳式芬陳介祺吳重熹翁大年
外文關鍵詞: Feng-ni Kao Lue, feng-ni(clay sealing), Wu Shih-fen, Chen Chieh-chi, Wu Chung-his, Weng Ta-nien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人吳式芬、陳介祺所輯《封泥考略》,是中國封泥研究史上的第一本專門性著作。可惜的是,後世對它的了解並不夠全面。
    本文以《續修四庫全書》版為研究底本,並在孫慰祖對《封泥考略》固有的研究基礎上,由外到內,對該書的成書背景、輯者和參與考編者、版本、體例、書中封泥的特色、考釋內容及其呈現封泥之研究面向、價值與缺失等方面,運用「歸納法」且具系統性的方式做了加深、加廣的討論,希望藉此凸顯它的重要性。
    本文共分六章:第壹章為緒論,就2010年以前研究《封泥考略》的文獻做回顧。第貳章,考察該書的成書背景,並對輯者和參與考編者的生平做介紹。第參章,針對該書的版本、體例進行探討,並比較吳、陳兩人書中封泥的特色。第肆章,將書中封泥分成「官、私」印兩類說明,且歸納書中考釋文字呈顯之封泥研究面向。第伍章,在前幾章的基礎下,進一步評述該書的價值與缺失。第陸章為結論,總結本文主要的研究焦點及成果。

    Compiled by Wu Shih-fen and Chen Chieh-Chi of Qing Dynasty, Feng-ni Kao Lue is the first specialized book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feng-ni. However, people have little knowledge about it now.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Feng-ni Kao Lue, this study, with the use of inductive method, explored its background, authors, versions, style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explanations. Moreover, this study further probed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feng-ni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its merits and defect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show the importance of Feng-ni Kao Lue but also provid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field of feng-ni.
    This study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preface, which demonstrates an overview of the studies regarding Feng-ni Kao Lue by 2010.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authors’ life and the background of Feng-ni Kao Lue. In Chapter Three, an exploration of versions and styles of Feng-ni Kao Lue is provided.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eng-nis of Wu Shih-fen and those of Chen Chieh-chi are pointed out. In Chapter Four, two categories of feng-nis—the official and the private—are demonstrated.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feng-nis is further presented. Chapter Five provides a thorough critique of its merits and def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discussion. Chapter Six is a conclusion, in which a summary of the results is given.

    凡例 第壹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文獻回顧 001 一、吳式芬 001 二、陳介祺 002 三、吳重熹、翁大年 007 四、《封泥考略》 00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010 一、研究範圍 010 二、研究方法 011 三、名詞釋義 011 第貳章 《封泥考略》成書背景的考察 014 第一節 《封泥考略》的時代背景 014 一、封泥的出土與著錄 014 二、《封泥考略》的成書過程 024 (一)吳式芬、陳介祺藏封泥的數量及來源 024 (二)《封泥考略》成書過程 028 第二節 《封泥考略》輯者生平 032    一、吳式芬生平 033    二、陳介祺生平 037 第三節 《封泥考略》參與考編者生平 041    一、吳重熹生平 041    二、翁大年生平 043 第參章 《封泥考略》研究(上) 047 第一節 《封泥考略》的版本 047 一、《漢官私印泥封考略》與《封泥考略》之別 047 (一)卷數 047 (二)封泥品目的數量 047 (三)考釋起始語 048 二、光緒三十年後各出版社印行的本子 049 三、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及幾部「善本書目」的記載 053 第二節 《封泥考略》的體例 054 一、《封泥考略》的體例依據 055 (一)《封泥考略》體例依據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證》 055 (二)《封泥考略》封泥的編次依據 059 二、《封泥考略》的體例 063 (一)目錄體例 063 (二)正文體例 064 (三)《封泥考略》目錄、正文體例不一之情形 066 第三節 吳式芬與陳介祺所輯封泥比較 072 一、封泥數量 072 二、封泥品目數量 072 三、封泥來源 073 四、封泥印文讀序 075 (一)一字印 075 (二)二字印 076 (三)三字印 076 (四)四字印 077 (五)五字印 078 (六)六字印 078 (七)七字印 078 第肆章 《封泥考略》研究(下) 080 第一節 《封泥考略》輯入封泥之內容 080 一、官印封泥 082 (一)秦官印 082 (二)漢官印 083 (三)新莽朝官印 086 二、私印封泥 089 (一)臣名、妾名印 089 (二)姓名印 093 (三)方士印(含泥印) 094 三、其他 098 (一)戰國封泥 098 (二)卷十未歸類封泥 103 第二節 《封泥考略》呈顯之封泥研究面向 104 一、補充、修正史籍之記載 104 (一)考訂史籍傳寫之誤 104 (二)補正文獻缺佚 114 二、封泥斷代與辨偽 119 (一)封泥的斷代 119 (二)封泥的辨偽 128 三、秦封泥的判定 135 (一)印文讀序 141 (二)印的大小 145 (三)字體風格 146 (四)界格 147 (五)官名不見載 150 四、其他 152 (一)候印 152 (二)地名印 154 第伍章 《封泥考略》的價值與缺失 158 第一節 《封泥考略》的價值 158 一、就封泥印章研究史方面考察 158 (一)首部系統性封泥研究著作 158 (二)揭示「秦」封泥、印判別標準 159 (三)輯錄封泥之特色豐富 159 (四)保存古封泥之功 163 二、就所涉內容方面考察 164 (一)補史之不足,證史之不誣 164 (二)封泥「同文不同範」的現象 165 (三)考釋封泥的態度 167 (四)封泥的綴合 168 第二節 《封泥考略》的缺失 170 一、「封泥」本身的認識 170 二、待商榷之內容 171 (一)編排之類 171 (二)隸定之類 175 (三)讀序之類 176 (四)引文之類 177 (五)考釋之類 178 (六)斷代之類 183 第陸章 結論 184 徵引文獻 190 附錄一 《封泥考略》目錄 201 附錄二 再論清末至四○年代以前封泥譜錄輯錄的封泥總數 228

    徵引文獻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民國以前古籍」;第二部分為「民國以後專書及學位論文」;第三部分為「期刊論文及論文集論文」;第四部分為「工具書」;第五部分為「電子資源」。除第一部分依四部分類法外(另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列,同時代作者再依撰者姓名筆畫),其餘皆依撰者姓名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此外,四部分類法將「金石目錄類」歸於「史部」,將「譜錄類」分至「子部」。然此二類實有模糊地帶,為便於分類,未收於《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等金石(含金文、石刻、碑刻、陶文)著作,一律列於「史部」;「璽印」和「封泥」等類古籍,一律列於「子部」。
    一、民國以前古籍
    (一)經
    01.〔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4輯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5年。
    (二)史
    0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宏業書局,民國61年。
    0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2年。
    03.〔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04.〔唐〕李延壽撰:《南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
    05.〔元〕李好文:《長安志圖》,收錄於《洛陽伽藍記(外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06.〔清〕沈青崖,吳廷錫等撰:《陝西通志續通志》,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8年,雍正十三年、民國二十三年刊本,據國防研究院圖書館藏本影印。
    07.〔清〕吳式芬:《金石彙目分編》,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1年。
    08.〔清〕吳榮光:《筠清館金石文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道光二十二年吳氏刻本影印。
    09.〔清〕金福曾等修,熊其英等繤:《吳江縣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據清光緒五年刻本影印。
    10.〔清〕胡琨編:《長安獲古編》,收錄於《金文文獻集成》第1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據一九三三年瑞安陳氏校刻本影印。
    11.〔清〕翁大年:《古兵符考略》殘稿,收錄於《羅雪堂先生全集四編》第2冊,臺北:大通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1年。
    12.〔清〕翁大年:《陶齋金石文字跋尾》,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1年。
    13.〔清〕翁大年:《舊館壇碑考》,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3輯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
    14.〔清〕翁大年:《金石著錄考》稿本,收錄於《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史部第8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年。
    15.〔清〕翁大年輯,〔清〕端方藏:《陶齋藏陶》,本文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16.清國史館編:《清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嘉業堂鈔本。
    17.〔清〕葉昌熾:《語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18.〔清〕葉銘:《再續印人傳》,收錄於《印人傳集成》,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19.〔清〕葉銘:《廣印人傳》,收錄於《印人傳集成》,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20.〔清〕劉鶚輯:《鐵雲藏陶》,收錄於《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第5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
    21.〔清〕趙之謙:《補寰宇訪碑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同治三年刻本影印。
    22.〔清〕錢大昭:《續漢書辨疑》,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62年,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刻本。
    23.〔清〕繆荃孫:《續碑傳集》,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115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三)子
    01.〔漢〕劉安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0年,四部備要本。
    02.〔明〕王常:《集古印譜》,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第46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03.〔明〕潘雲杰:《秦漢印範》,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第46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04.〔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臺北:藝文,民國63年,據清光緒甲辰刊本影印。
    05.〔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09-11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年石印本影印。
    06.〔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07.〔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收錄於《封泥考略彙編》第1-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
    08.〔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收錄於《山東文獻集成》第2輯第22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據山東省博物館藏清光緒三十年上海石印本影印。
    09.〔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收錄於《中國古代封泥考略(匯編)》第1-2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年。
    10.〔清〕吳式芬、陳介祺:《漢官私印泥封考略》,收錄於《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第30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清〕吳重熹考藏,翁大年編釋:《續封泥考略》,收錄於《清代稿本百種彙刊》史部第4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3年。
    12.〔清〕吳雲:《兩罍軒尺牘》,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7輯第264冊第2本,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
    13.〔清〕胡琨:《泥封印古錄》,《湫漻齋叢書》本,本文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14.〔清〕桂馥:《繆篆分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歸安姚氏咫進齋臧版。
    15.〔清〕郭聞庭輯:《齊魯封泥考存》,《山東文獻集成》第3輯第21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山東大學圖書館藏原拓本。
    16.〔清〕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
    (四)集
    01.〔清〕戴熙:《習苦齋詩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五年張曜刻本影印。

    二、民國以後專書及學位論文
    (一)專書
    01.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4輯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5年。
    02.小鹿:《古代璽印》,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
    03.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12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04.王人聰、葉其峯:《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0年。
    05.王玉清、傅春喜:《新出汝南郡秦漢封泥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06.王育成編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07.王國維原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08.王國維著,趙利棟輯校:《王國維學術隨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09.王美盛:《石鼓文解讀》,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10.王獻唐:《臨淄封泥文字敘目》,收錄於《美術叢書》第6集第10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
    11.王獻唐:《五鐙精舍印話》,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年。
    12.田煒:《古璽探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朱汝珍輯:《詞林輯略》,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16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14.朱疆:《古璽文字量化研究及相關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沙孟海:《印學史》,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
    16.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7.李放:《皇清書史》,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83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18.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19.李學勤:《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20.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清〕邢澍原著,時建國校釋:《金石文字辨異校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吳幼潛編:《封泥彙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4年。
    23.〔清〕吳大澂著,謝國楨編:《吳愙齋大澂尺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2年。
    24.吳榮曾:《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25.汪兆鏞纂錄:《碑傳集三編》,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125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26.來新夏主編:《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27.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
    28.季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7年。
    29.周明泰:《續封泥考略》,收錄於《封泥考略彙編》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
    30.周明泰:《再續封泥考略》,收錄於《封泥考略彙編》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
    31.周曉陸、路東之編著:《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2.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33.孫葆田等撰:《山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8年,據民國四年重印本影印。
    34.孫慰祖主編:《兩漢官印匯考》,香港:上海書畫出版社、大業公司,1993年。
    35.孫慰祖:《孫慰祖論印文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36.孫慰祖:《封泥發現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37.孫慰祖:《中國古代封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孫慰祖:《可齋論印新稿》,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39.孫慰祖:《可齋論印三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40.孫慰祖等著:《陳介祺學術思想及成就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41.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42.陶湘:《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33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43.陸明君:《簠齋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
    44.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附論中國地理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45年。
    45.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46.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輯:《封泥存真》,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
    47.國家圖書館金石拓片組編,袁玉紅編撰:《國家圖書館藏陳介祺藏古拓本選編‧瓦當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48.張方墀等纂:《山東省無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據民國十四年鉛本影印。
    49.莊新興:《戰國鉩印分域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50.〔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語》,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51.〔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簠齋鑒古與傳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52.〔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簠齋論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53.〔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簠齋金文題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54.〔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簠齋金文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55.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9年。
    56.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7.陳鶴儕、劉東候、丁倬千纂修:《濰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7年,民國三十年鉛印本景印本。
    58.商志 編:《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59.曹錦炎:《古代璽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60.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120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61.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202冊,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
    62.馮作民:《中國印譜》,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
    6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發掘報告》,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
    64.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65.葉其峰:《古璽印與古璽印鑒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66.葉其峰:《古璽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67.〔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8.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69.鄧華主編:《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70.〔清〕談遷撰,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71.羅振玉:《鄭广所藏泥封》,收錄於《羅雪堂先生全集五編》第3冊,臺北:大通書局,民國62年。
    72.羅振玉:《齊魯封泥集存》,收錄於《羅雪堂先生全集七編》第1冊,臺北:大通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5年。
    73.羅福頤:《古璽印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2年。
    74.(日)東京國立博物館編:《中國の封泥》,東京:二玄社,1998年。
    75.(日)橫田實:《中國印譜解題》,東京:二玄社,1976年。
    (二)學位論文
    01.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02.李彥樺:《吳大澂愙齋尺牘及其書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03.吳義達:《《十鐘山房印舉》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0年。
    04.吳濟仲:《晚清金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05.施謝捷:《古璽匯考》,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06.高書勤:《晚清金石學視野中的吳大澂》,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07.孫亮球:《吳大澂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08.郭妍伶:《許瀚之金文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
    09.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10.董金艷:《海豐(無棣)吳氏文化望族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1.趙景利:《山東無棣吳式芬故居旅遊開發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2.劉偉:《齊國陶文的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三、期刊論文及論文集論文
    01.方詩銘:〈黃巾起義先驅與巫及原始道教的關係——兼談「黃巾」與「黃神越章」〉,《歷史研究》,1993年第3期。
    02.石志廉:〈館藏戰國七璽考〉,《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
    03.朱國藩:〈從詞彙運用角度探討毛公鼎銘文的真偽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2分,民國89年6月。
    04.朱德熙:〈戰國文字資料裡所見的廄〉,收錄於《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05.杜迺松:〈晚清青銅器鑒定高手陳介祺〉,《紫禁城》,1993年第2期。
    06.李宗焜:〈甲骨文的發現與寧文之辨發覆——以王懿榮與陳介祺往來函劄為例〉,《古今論衡》第18期,民國97年10月。
    07.李鳳勇:〈金石大家陳介祺〉,《檔案春秋》,2007年第1期。
    08.李鳳海:〈清末收藏家陳介祺〉,《收藏家》,2001年第12期。
    09.李學勤:〈山東陶文的發現和著錄〉,《齊魯學刊》,1982年第5期。
    10.李學勤:〈秦封泥與秦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11.沈津:〈古代印譜的印數〉,《收藏》,2010年第10期。
    12.阮廷焯:〈「簠齋藏鏡」釋文訂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8期,民國76年。
    13.宋伯良:〈毛公鼎的收藏家〉,《縱橫》,1996年第8期。
    14.吳民貴:〈陳介祺的金石緣〉,《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第1期。
    15.吳克敬:〈毛公鼎:典浩篆籀絕世稀〉,《福建文學》,2008年第9期。
    16.吳翰儒:〈簠齋陳介祺藏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5期,2009年9月。
    17.胡志平:〈陳介祺研究兩題〉,《綏化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5年12月。
    18.胡昌健:〈劉喜海年譜〉,《文獻》,2000年第2期。
    19.高明:〈說「 」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6年第3期。
    20.徐州博物館:〈徐州西漢宛胊侯劉埶墓〉,《文物》,1997年第2期。
    21.徐在國:〈讀《吳愙齋尺牘》劄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6期。
    22.孫國強:〈陳介祺的金石學成就和歷史學地位〉,《濰坊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4年5月。
    23.孫慰祖:〈封泥的斷代與辨偽〉,《上海博物館集刊》,2000年第8期。
    24.陸明君:〈陳介祺藏古〉,收錄於《西泠印社‧陳介祺研究專輯》,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25.陸明君:〈陳介祺與晚清金石學〉,《中華文化畫報》,2009年第6期。
    26.陸明君:〈陳介祺印學思想探析〉,收錄於《印學研究》第1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27.張其鳳:〈劉喜海對陳介祺的影響考繹〉,《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年第1期。
    28.張業法:〈傳說時代的開啟〉,收錄於《西泠印社‧陳介祺研究專輯》,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29.張懋鎔:〈晚清「四大國寶」〉,《收藏》,2010年第6期。
    30.陳育丞:〈簠齋軼事〉,《文物》,1964年第4期。
    31.陳飛龍:〈「毛公鼎」考釋〉,《社會文化學報》第4期,民國86年5月。
    32.陳晶、王淑琴:〈陳介祺藏古、鑑古、釋古〉,《安徽文學》,2008年第7期。
    33.陳繼揆:〈簠齋印譜匯錄〉,收錄於《西泠印社‧陳介祺研究專輯》,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34.曹菁菁:〈簠齋藏弩機考略〉,《文獻》,2009年第1期。
    35.喬忠延:〈追溯毛公鼎〉,《海燕》,2010年第3期。
    36.項昌貴:〈試論清陳介祺對古文字學的貢獻〉,《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1995年。
    37.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
    38.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考古學報》,1980年第3期。
    39.董金艷:〈晚清廉吏與金石學家吳重熹〉,《春秋》,2008年第2期。
    40.雷夢冰:〈「四經四史之齋」與「十鐘山房」——室名小考之三〉,《文獻》,1984年第1期。
    41.楊魯安:〈清陳介祺監拓「齊法化」範墨本概述〉,《中國錢幣》,1987年第4期。
    42.劉正庸:〈劉喜海及其金石學研究〉,《中國語文》第102卷第4期,民國97年4月。
    43.劉昭瑞:〈論「黃神越章」——兼談黃巾口號的意義及相關問題〉,《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
    44.劉釗:〈齊「於陵市和節」陶文考〉,《管子學刊》,1994年第4期。
    45.劉階平:〈陳簠齋先生與毛公鼎〉,《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12期,民國73年3月。
    46.趙振華:〈洛陽出土「黃神」、「治都總攝」道教法印考〉,《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47.趙振華、王木鐸:〈「黃神」、「治都總攝」道教法印考〉,《中國道教》,2006年第1期。
    48.趙景利:〈九世朝臣府第——吳式芬故居〉,《城鄉建設》,2007年第11期。
    49.趙景利:〈吳式芬故居旅遊開發研究〉,《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第2期。
    50.蒯憲:〈陳簠齋之陶器考釋文稿〉,收錄於《西泠印社‧陳介祺研究專輯》,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51.齊文撰稿,張曄攝影:〈吳式芬故居巡禮〉,《春秋》,2009年第1期。
    52.鄭宇清:〈《封泥考略》的作者、版本和輯錄封泥數量辨析〉,《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4期,2010年12月。
    53.鄭超:〈戰國秦漢陶文研究概述〉,收錄於《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54.羅宏才:〈新發現的兩通陳介祺書信〉,《文物》,1995年第1期。
    55.羅福頤:〈僂翁印話〉,收錄於《古文字研究》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6.羅福頤:〈封泥證史錄舉隅〉,收錄於《古文字研究》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7.(日)尾崎蒼石著,(日)中山步譯:〈金石家陳介祺〉,收錄於《西泠印社‧陳介祺研究專輯》,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四、工具書
    01.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6年。
    02.王雲五主持:《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1年。
    03.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04.江慶柏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05.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06.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9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07.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08.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09.吳良寶編纂:《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侯福昌摹輯:《鳥蟲書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9年。
    11.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國古籍目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徐連達:《中國官制大辭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4.孫海波:《甲骨文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改訂版。
    15.孫剛編纂:《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16.孫慰祖主編:《古封泥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17.孫慰祖、徐谷甫編著:《秦漢金文匯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18.翁連溪編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19.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黃嘗銘編著:《篆刻年歷1051-1911》,臺北:真微書屋出版社,2001年。
    21.楊廷福、楊同甫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
    22.趙永紀主編:《清代學術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23.臧勵龢主編,許師慎增補:《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9年。
    24.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25.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6.羅福頤:《璽印文字徵》,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
    27.羅福頤主編,故宮博物院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28.羅福頤主編,故宮研究室璽印組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9.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五、電子資源
    01.〔明〕戈汕輯:《封泥考略》,《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清光緒三十年石印本。(筆者按:出版社誤植作者名,當作〔清〕吳式芬、陳介祺輯)
    0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名權威--明清人物傳記資料查詢系統》,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
    0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04.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gov.cn/。
    05.孫才順、于長鑾:《吳式芬年譜》,http://www.wdwb.cn/html/36/0/237/1.htm。
    06.圖書城: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832017.html。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