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品君 Chen, Pin-Jyun |
|---|---|
| 論文名稱: |
觸碰生命的質地:論陳淑瑤長篇小說中的抒情特質 Touching the Texture of Life: Lyrical Aesthetics in the Long Novels of Chen,Shu-yao |
|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5 |
| 中文關鍵詞: | 陳淑瑤 、長篇小說 、抒情小說 、地方書寫 |
| 外文關鍵詞: | Chen Shu-yao, Long Novel, Lyrical Novel, Local Writ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97年以〈女兒井〉奪得時報文學獎首獎以來,陳淑瑤筆耕不輟,以風格獨具的小說穩健地在臺灣文壇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她的作品不僅始終繫於臺灣的地方經驗,更以特殊的寫作手法,在書寫鄉土之外進一步追索日常細瑣中潛藏的詩意與情感。由《海事》、《地老》、《流水帳》來自記憶中的澎湖,轉進《塗雲記》、《雲山》的城市觀察,直至《魔以》回返故鄉卻又不囿於特定地名,她以細膩的語言與微物觀察的眼光,將時間、空間、物件與人物的生命狀態緊密交織,形塑出獨特的抒情視野。
本文以羅夫.弗里曼(Ralph Freedman)所提出的「抒情小說」(lyrical novel)理論為基礎,聚焦於陳淑瑤的三部長篇小說《流水帳》、《雲山》與《魔以》,以三個章節分別探討其表現形式與核心主題的相輔相成。第二章著重討論《流水帳》,說明小說如何藉由時間與空間的編排,重新建構在變動中逐漸瓦解的故鄉意象,並細究離島家庭中各個世代的人物處境與情感張弛。第三章則轉向《雲山》,分析小說由鄉土走入城市後,如何聚焦於人至中晚年必須面對的老、病、死亡與隨之而來的憂鬱,以及不同人生軌跡在城市中的交錯與各種逃逸嘗試。第四章進一步探討《魔以》中角色們在離鄉與返鄉之間、獨身勞動與攜伴共存之間,如何摸索逃避與安頓的方法與可能。
綜觀陳淑瑤三部長篇小說,可見她始終以抒情為方法,弱化傳統小說敘事的戲劇性與情節推進,轉而以渲染情感氛圍的方式來訴說欲探討的主題,以及作者本人的體察與哲思。陳淑瑤的小說觸碰著藏在日常之下、細密綿延的生命質地,無疑為當代臺灣小說提供了獨樹一幟的抒情美學實踐。
Since the late 1990s, Chen Shu-yao has emerged as a distinctive voic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Her long novels are noted for their introspective tone and nuanced portrayals of ordinary life, setting her apart from dominant modes of realist narrative. While previous studies have often examined her work through the lens of rural or post-rural writing, this thesis approach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yricism, aiming to articulate how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converge in her fiction.
Through close reading and a lyrical framewo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elements such as time, space, and everyday life are woven into the structure of each novel. It highlights how Chen’s use of imagery, rhythm, and emotional tone creates a distinct sensibility, allowing the narrative to function as both story and meditation. The novels’ shifting settings—from rural hometowns to urban spaces and offshore islands—serve as emotional and existential landscapes, revealing characters’ attempts to cope with disintegration, melancholy, and the search for belonging. By analyzing these aspects, this thesis shows how Chen’s fiction embodies a lyrical mode that transforms the novel into a subtle, perceptual form of life writing.
一、陳淑瑤專著
陳淑瑤,《海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陳淑瑤,《地老》,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陳淑瑤,《流水帳》,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淑瑤,《塗雲記》,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陳淑瑤,《潮本》,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陳淑瑤,《雲山》,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陳淑瑤,《魔以》,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二、專書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石文誠、胡佳君、王政中,《離人.離島:臺灣離島的多重面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1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陳世驤著,楊牧編,《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志根,江原麟,林文勝,《中西醫會診──憂鬱症》,臺北:書泉出版社,2000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黃雋惠,《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2016 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俄]巴赫金著,曉河譯,〈長篇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法]埃萊娜.西蘇,〈美杜莎的笑聲〉,收入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法〕德勒茲、加塔利著,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德]本雅明著,李雙志、蘇偉譯,《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美]Eric Olin Wright著,黃克先譯,《真實烏托邦》,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美]艾莉絲.馬利庸.楊,《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2007年。
[美]艾莉斯.楊著,陳雅馨譯,《正義與差異政治》,臺北:商周出版,2017年。
[美]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美]雷諾.博格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美]瑞蒙.卡佛著,余國芳譯,《叫我自己親愛的》,臺北: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美]蘇珊.桑塔格,《土星座下》,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英]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臺北:知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英]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英]朵琳.瑪西,約翰.艾倫,史提夫.派爾主編,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譯,《城市世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英]約翰.艾倫,朵琳.瑪西,邁可.普瑞克主編,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英]克里斯多佛.武德爾德著,張讓譯,《人在廢墟》,臺北:邊城出版,2006年。
Deleuze, Gilles; Guattari, Félix.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lated by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1987.
Ralph Freedman, The Lyrical novel: Studies in Hermann Hesse, Andre Gide, and Virginia Woolf.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Simon Dentith, Parody. Oxfordshire: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66.
Svetlana Boym , Architecture of the Off-Modern,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8.
三、期刊論文
石曉楓,〈陳淑瑤《流水帳》中的離島/鄉土成長記憶〉,《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61卷1期,2016年3月,頁93~115。
朱惠足,〈離島鄉土誌書寫中的生態與性別意涵:陳淑瑤《流水帳》(臺灣澎湖)與池上永一《風車祭》(沖繩八重山)〉,《臺灣文學學報》,24期,2014年6月,頁63~89。
邱家宜,〈臺灣戒嚴時期的「假新聞」:〈南海血書〉案例〉,《傳播、文化與政治》,第9期,2019年,6月,頁1~30。
范銘如,〈後山與前哨:離島和東部書寫〉,《臺灣學誌》創刊號,2010年4月,頁61~74。
陳國球,〈「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11年,頁173~198。
鍾秩維,〈抒情的政治、理論與傳統〉,《中外文學》,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頁169~226。
劉乃慈,〈日常的非日常──《流水帳》的抒情鄉土與敘事〉,《臺灣文學學報》第20期,2012年6月,頁104~105。
四、學位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宜玫,《臺灣女作家長篇鄉土小說中的情愛書寫:以《千江有水千江月》、《鹽田兒女》、《流水帳》為考察》,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吳禹中《離島小說之駐軍書寫-以澎湖、金門為研究對象》,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莊淳閔《後鄉土小說的再現形式差異(1999年-2011年)》,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葉香君,《追憶似水年華-陳淑瑤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謝宜庭,《時間.地方.女性:陳淑瑤《流水帳》中的澎湖書寫》,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薛鈺勤,《論陳淑瑤小說中的空間性與互文性》,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五、報刊文章
林欣誼,〈穿越迷霧探索小說邊界:童偉格交新作《西北雨》〉,《中國時報》,2010年2月28日。
范銘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新說書──陳淑瑤《地老》〉,《聯合文學》,20卷12期,2004年,10月。
陳淑瑤、童偉格,〈細語慢言話小說──陳淑瑤對談童偉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8期,2010年2月。
陳淑瑤,〈從海島的豆莢發芽:訪陳淑瑤〉,《閱:文學》,第83期,2024年6月。
蔡逸君,〈謎迷寫作──陳淑瑤或其他〉,《印刻文學生活誌》,5卷3期總號63,2008年11月。
六、網路資料
田志凌採寫,〈駱以軍:西夏夢中的臺灣省人〉,網址:https://site.douban.com/110352/widget/notes/282968/note/119626632/(2025/03/15上網)。
任孟山,〈人生是一本帳本──訪《流水帳》作者、臺灣知名作家陳淑瑤〉,《華夏時報》,2011年8月26日,網址: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826/231410388170.shtml(2024/02/07上網)。
林怡芬,〈繁榮經濟的高雄加工出口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6年10月17日,網址:https://www.archives.gov.tw/tw/arctw/336-8939.html(2024/05/16上網)。
陳柏言,〈勞勞碌碌在雲壤之間,專訪陳淑瑤:對沒有個性的人,我永遠感興趣〉,2019年12月12日,網址: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2034(2024/02/02上網)。
陳淑瑤,2023金典獎,得獎感言,網址: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4&pid=2109(2024/09/07上網)。
陳琡分,〈《塗雲記》陳淑瑤:用雲一般的輕,塗生活裡必然的重〉,2013年03月25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1990(2024/06/20上網)。
趙俐雯,〈陳淑瑤X童偉格說《魔以》:作品只為閱讀而生的書寫美學,及筆訪陳淑瑤〉,2023年02月21日,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309(2024/12/21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