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青璉 Chiang, Shavonne |
|---|---|
| 論文名稱: |
亞洲天然氣產業發展與供需趨勢分析 |
| 指導教授: |
陳家榮
Chen, Chia-Yo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6 |
| 中文關鍵詞: | 天然氣 、供需趨勢 |
| 相關次數: | 點閱:57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已成為近年來各國在訂定能源策略中最受矚目的議題,各國能源政策均以達成此公約之標準為目標,紛紛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以減低溫室氣體之排放,因而導致能源結構的改變。其中,在環境議題以及能源供應安全的考量下,天然氣之使用儼然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此外,由於中國大陸及印度經濟的快速成長,勢必對天然氣的需求增大,對區域能源供需上更產生重大的影響。基於上述幾點,未來亞洲天然氣供需面臨嚴肅且亟待研究解決之課題。
本研究擬針對亞洲天然氣產業及供需趨勢作一系統性之分析,根據全球天然氣供需貿易分析顯示,以目前各區域天然氣供需平衡來看,各區域均為出現供給不足之情況,然而,經由推估在2025年天然氣供應不足的區域主要在北美、歐盟以及亞洲地區;東歐及前蘇聯、中東、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地區則尚有剩餘產量。未來在各國對天然氣來源考量下,區域天然氣貿易走向可能為:北美地區近年來積極建造LNG接收站,在考量成本與供應安全的情勢下,以拉丁美洲及非洲為未來可能進口來源。歐洲位處天然氣蘊藏豐沛國家環繞之地,因地利之便,歐洲天然氣主要由前蘇聯地區提供,未來地區之管線及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可望新增中東及非洲地區。亞洲地區主要問題在中國與印度的需求成長上,此兩國正積極推動LNG進口事宜,未來在考量運輸成本與出口能力下,以俄國、中東地區及區域內的澳大利亞為最佳進口來源。
在影響各國天然氣供需要素分析方面,雖然各供給要素對各國產生之影響各異,然而,可以歸論出「能源安全」係為各國影響天然氣需求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對於印度及中國兩個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中的國家而言,「經濟成長」是帶動天然氣需求的主要動力,此兩國天然氣消費受經濟發展潛力影響下,積極進行向外進口液化天然氣以及建造跨國輸氣管線的動作。藉由亞洲地區天然氣貿易走向以及供需要素影響之探討後,台灣未來天然氣走向可藉由分散進口來源,以及提高週轉天數來維持供氣的穩定,加上未來需增加進口合約量的考量,由2010年中東及亞太地區液化天然氣出口剩餘量來看,澳大利亞將為最適合作對象。
none
一、 中文部分
(1) 台灣能源統計年報,經濟部能源局,2004。
(2) 我國能源政策檢討暨修正,經濟部能委會委託計畫,2003。
(3) 谷家嵩,”國際與國內天然氣供需趨勢”,台灣天然氣供需輸儲現況及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石油學會,1999。
(4) 林唐裕,”中、日、韓液化天然氣設施興建法規探討”,能源季刊,第29卷,第4期,1999。
(5) 林唐裕,”台灣地區天然氣供需問題及因應對策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52卷,第1期,2001。
(6) 林唐裕,中國大陸能源供需情勢分析,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計畫,2004。
(7) 郭博堯,”世界天然氣發展情勢”,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創刊號,2002。
(8) 郭博堯,”我國天然氣供應的近憂遠慮”,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報告,永續(評)092-071號,2003。
(9) 陳良潮,大陸能源戰略發展對我國能源安全影響及其因應策略分析,經濟部能源局委託計畫,2004。
(10) 陳俊清,”中共能源政策初探”,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11) 陳昭義,”我國天然氣政策及未來努力方向”,台灣天然氣供需輸儲現況及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石油學會,1999。
(12) 董秀成,拓展天然氣在中國的利用,美國國家環保署與中國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委託計畫,2002。
(13) 簡添松,”歐盟天然氣市場自由化之發展”,能源季刊,第34卷,第2期,2004。
(14) 簡添松,”韓國天然氣產業自由化動向”,能源季刊,第33卷,第4期,2003。
(15) 龐名立,”中國天然氣市場問題的討論”,中國能源,第11期,2001。
二、 英文部分
(1) Asia Gas Study,IEA,1996。
(2) Hakes, J.,”Worldwide Natural Gas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Outlook for Global LNG Trade ”,Natural Gas Monthly August,1997。
(3) Lam, P.L.,”The growth of Japan’s LNG industry : lessons for China and Hong Kong”,Energy Policy,vol.28,pp327-333,2000。
(4) Natural Gas in Korea:Sectoral Demand,Market Liberalization,and Future Prospects,FACTS Inc,2000。
(5) Bahgat, G.,”The geopolitics of natural gas in Asia”,OPEC, 2001。
(6) Robert, R.S,The Caspian Oil and Gas Outlook to 2020 : Pipeline Politics,Misguided U.S. Policies,and Russian Victory,FACTS Inc,2001。
(7) Deregulating Energy Markets in APEC,APEC,2002。
(8) Developing China’s Natural Gas Market,IEA,2002。
(9) Fesharaki, F.,Kerean Gas Outlook : An Update,FACTS Inc,2002。
(10) Flexibility in Natural Gas Supply and Demand,IEA,2002。
(11) Natural Gas in Asia:The Challenges of Growth in China,India,Japan and Korea,OXFORD,2002。
(12) Hosoe, T.,Japan Gas Update,FACT Inc,2002。
(13) Toufiq, A.,”Nayural gas reserves/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 A useful new ratio for address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cerns”,Energy Policy,vol.30,pp1145-1149,2002。
(14) Natural Gas Information,IEA,2003。
(15) Asian LNG Trade and Gas Market Reform : Implications for Gas and Power Consumers,OXFORD,2004。
(16) Fesharaki, F. and Vahiay, H.,India:Gas Business Comes of Age,FACTS Inc, 2004。
(17) Gas Databook 1:Asia-Pacific Natural Gas&LNG,FACTS-EWCI,2004。
(18)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EIA,2004。
(19) James, T.,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LNG Market-Is it likelt ? If so when? ,OXFORD,2004。
(20)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IEA,2004。
(21) LNG Supplies to The US Gulf & East Coast : The Role of The Middle East and Asia-Pacific Suppliers,Occasional Gas Report,2004。
(22) Paul, W.,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in U.S. Energy Policy : Issues and Implications,G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04。
(23) The Asia Pacific LNG Market,ABARE,2004。
(24) World Energy Outlook,IEA,2004。
(25) Natural Gas Pipelines and LNG Terminals in China:An Update,FACTS In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