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珮瑜 Cheung, Pui-Yu |
|---|---|
| 論文名稱: |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雜傳所見裴松之史觀立場 A Study of Pei Song-zhi’s Historical View through Analyzing Miscellaneous Biographies quoted by Annotation of the San Guo Zhi |
| 指導教授: |
黃聖松
Huang, Sheng-S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3 |
| 中文關鍵詞: | 裴松之 、《三國志注》 、三國人物 、魏晉雜傳 、正統觀 |
| 外文關鍵詞: | Pei Song-Zhi, The Three Kingdoms, Annotation of the San Guo Zhi, Miscellaneous Biograhies, Historical View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3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雜傳為主要研究範圍,整理和比較陳壽《三國志》與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雜傳對於三國勢力人物之刻畫及形象塑造。曹魏方面,裴松之肯定曹操善於御下、能言納諫的領導才能,而批評其多疑善忌、殺戮太過之事;蜀漢方面,裴松之意識到陳壽對於劉備形象有所迴護,但仍肯定劉備具備作為上位者的雄才,然而亦同時表露出其認為劉備終不得天命,蜀漢難以延續漢祚的態度;孫吳方面,裴松之對於孫氏父子平定江東的功績持正面態度,對孫吳內部對魏的態度爭論,更傾向希望孫權接納張昭主張舉吳投魏,透露其期望曹魏一統天下的願望。又,透過整理裴松之《三國志注》對雜傳史料的運用,可知裴松之對於雜傳本身之主觀立場或影響記述真確性有所認知,在採用雜傳史料補充正史時,皆經過謹慎考證,雖提出部分雜傳或存在不實記載,仍不否定雜傳作為史料的可信性。透過比較三國局勢和裴松之時代背景的形勢,本文認為裴松之對於戰亂帶來的民生困擾相當不滿,《三國志注》中對引發戰禍、犧牲無辜者常有嚴厲批評。然因裴松之懷著對於天下統一的強烈願望,其傾向支持能平定天下、使國家歸於一統所發動之戰爭,由是解釋了裴松之因相信曹魏乃三國中最具實力與機會一統天下,而對曹魏政權表露的偏袒態度。
This paper studied Pei Song-zhi’s historical view through analyzing miscellaneous biographies quoted by Annotation of the San Guo Zhi. Author compared Chen Shou’s and Pei Song-zhi’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investigated how Pei Song-zhi applied miscellaneous biographies in annotating official history. Author compared the situa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at Pei Song-zhi bornt, which both state was disrupted. Pei Song-zhi suffered from the harsh exigencies of war and condemned the chaos caused by starting wars. Pei Song-zhi’s will of reuniting the state reflected on his support on Cao Wei Regime, which was the most probable regime to fulfil the reuniting.
一、原典文獻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齊]阮孝緒編,任麗麗輯證:《七錄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梁]沈約等:《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劉知幾:《史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685冊。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王堯臣等編,清 · 錢東垣等輯釋:《崇文總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蘇洵:《史論》,宋 · 沈斐輯:《嘉祐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4冊。
[元 ]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重印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縮印本。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收入《船山遺書》,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氏金陵刊本。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浙江杭州本。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0冊。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沈家本:《三國志注所引書目序》,《古書目四種》,收入《沈寄簃先生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錢大昭:《三國志辨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景印嘉定錢氏藏板。
二、專書
王文進:《裴松之《三國志注》新論——三國史的結構與重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年。
任麗麗:《七錄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祥年:《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文出版社,1993年。
唐志遠:《六朝史學與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熊 明:《漢魏六朝雜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盧弼集解,錢劍夫等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9年。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北京:清華大學,1930年。
三、期刊論文
王文進:〈論「赤壁意象」的形成與流轉——「國事」、「史事」、「心事」、「故事」的四重奏〉,《成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0年4月),頁83-124。
王永平:〈孫權立嗣問題考論——從一個側面看孫權與世家大族的鬥爭〉,《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3年2月),頁18-29。
王永平:〈略論孫權父子之「輕脫」——從一個側面看孫吳政權之性質〉,《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05-132。
王永平:〈張昭政治地位之變遷與其與孫權衝突之原因考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頁16-24。
朱迎平:〈第一部文人傳記《文士傳》輯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6期(1994年12月),頁36-38轉5。
胡寶國:〈《三國志》裴注研究〉,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頁103-120。
陳俊偉:〈東晉孫盛《魏氏春秋》之王族歷史敘述〉,《東海中文學報》第35期(2018年6月),頁129-162。
逯耀東:〈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雜傳集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期(1974年5月),頁1-18。
裴媛媛:〈六朝雜傳與文學〉,《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5卷第1期(2014年2月),頁123-125。
熊明:〈《曹瞞傳》考論——兼論六朝雜傳的小說化傾向〉,《古籍研究》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25-44。
黃文榮:〈從裴松之注看東晉劉宋的三國史著作〉,《中正歷史學刊》第14期(2011年12月),頁1-35。
蔡衍廷〈尊魏?擁蜀?:關於裴松之正統觀的幾點討論〉,《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6年9月),頁77-92。
魏斌:〈孫吳年號與符瑞問題〉,《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1-55。
盧建榮:〈裴松之歷史評論與思想根源〉,收入許倬雲等著:《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493-517。
四、學位論文
史 卉:《魏晉南北朝雜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1年。
余志挺:《裴松之《三國志注》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婁欣星:《論古代雜傳中的類傳》,杭州:浙江師範大學,2013年。
李俊安:《《三國志 · 魏書》書法抉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盈翔:《裴松之與劉孝標史注比較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