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園甯
Cheng, Yuan-Ni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鳳山城的近代化改造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Feng Shan City in the Japanese Age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改造現代化近代化改造鳳山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Age, Transformation, Modernization, Modern Transformation, Fengshan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高屏地區的開發過程中,鳳山曾為首要行政中心。隨著時代變遷,城市空間風貌不斷地改變,而日治時期便是一個最關鍵的年代。為了解鳳山城市的改造過程,本研究從歷史背景調查為開端,先釐清晚清街市紋理,再進一步分析日人領台後近代化改造的策略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本論文主要探討主軸有下列四部分:

    一、鳳山縣城歷史變遷與空間輪廓
    透過文獻整理論述鳳山如何成為府城以南最重要的行政中心,並藉由分析城市空間輪廓與邊界、市集街道的探討,建立晚清鳳山整體空間結構。

    二、高屏地區都市計畫的推動
    在總督府大力推行西化政策進行城市改造的目標下,高雄、屏東成為了重點發展區域,原本繁華的鳳山卻並未因此佔盡優勢,反而因為大量漢人的聚居與舊市區開發腹地受限,使其晚清高屏首城的發展被殖民政府刻意忽視。

    三、鳳山都市計畫的空間策略
    鳳山的公共設施大多於都市計畫發布前完成,初期亦有零星市區改正工事推動,在發展途上雖不是日人重點發展城市,但因經濟體系完整,市民力量不容小覷,使得殖民政府在晚期仍投入更多建設,並計畫統整街道網絡系統、佈局街廓規模,再結合大高雄都市計畫的方針,讓鳳山成為更適宜區住的城市。

    四、近代化改造對鳳山的影響
    舊時城鎮的空間佈局受近代化影響有了巨大的轉變,筆直寬闊的街道帶來便利的交通,整潔舒適的空間成就美好居住環境,但城市發展的歷史意象、空間紋理卻逐漸消逝。此部分將透過探討鳳山近代化改造的成果,分析歸納其影響層面。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Kao-Ping areas, Fengshan City was once the primary administrative center. With tim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ity chang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Japanese rule representing the most crucial period.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Fengsha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ity’s historical background. First, the study analyzes patterns of the street markets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Second, it goes a step further to examine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Japanese since assuming control of Taiwan and the consequent effects on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The main theme of this study centers on the following four topics.

    1. Historical changes in Fengshan and its contours
    By analyzing documents,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Fengshan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center to the south of Tainan City. Further,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ity’s contours, boundaries, markets, and street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of Fengshan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2. Urban planning in the Kao-Ping areas
    Under the governor-general’s goal of urban renewal through a robust westernization policy, Kaohsiung and Pingtung became key areas for development; however, this policy meant that the originally prosperous Fengshan did not retain its advantages. Given the city’s large number of Han Chinese residents and the limits of its old urban hinterland for development, Fengshan’s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city in the Kao-Ping areas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was deliberately neglected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3. Spatial strategy of the Fengshan urban planning
    Most of Fengshan’s public facilities were completed before the urban plan was announced. In the early years, some sporadic urban renewal work was also carried out. Even though Fengshan was not considered by the Japanese as the key city for development, its integrate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strength of its residents compelled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invest in considerab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even in its later years; integrate the street network system; lay out the size of the street block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Great Kaohsiung Urban Plan, make Fengshan a more habitable city.

    4. Effects of modernization on Fengshan
    The spatial layout of old towns and cities underwent tremendous changes as a result of modernization. Straight, wide streets facilitate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whereas clean and comfortable spaces created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historical imag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Fengshan’s development gradually faded away. This section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effects of modernization on Fengshan by investigating its transformation through moderniza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2研究範圍 1-1 1-2-1時間界定 1-1 1-2-2空間界定 1-2 1-3相關文獻回顧 1-2 1-4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1-3 1-4-1研究方法 1-3 1-4-2研究流程 1-5 第二章 清代鳳山縣城的變遷與空間輪廓 2-1 2-1 鄭氏開發左營地區 2-1 2-2清廷設鳳山縣治於左營 2-2 2-3鳳山縣治遷徙至下埤頭 2-3 2-3-1 縣治遷徙前下埤頭的發展 2-3 2-3-2 林爽文事件促使鳳山縣治遷徙 2-4 2-3-3 下埤頭鞏固縣治地位 2-4 2-3-4 新縣治的城牆建設與強化 2-6 2-4晚清高屏首城的空間輪廓 2-7 2-4-1 縣城的空間輪廓 2-7 2-4-2 城市空間體系 2-8 第三章 日治時期高屏地區的都市規劃措施 3-1 3-1 總督府推動台灣城市改造 3-1 3-1-1 明治西化維新的影響 3-1 3-1-2 基礎調查與建設 3-2 3-1-3 城市的近代化改造 3-3 3-2 高雄的市區計畫與擴大規劃 3-5 3-2-1 打狗的地理環境優勢 3-5 3-2-2 總督府政策性開發打狗 3-6 3-2-3 高雄都市計畫的經過 3-7 3-3 屏東的市區計畫與擴大規劃 3-10 3-3-1 屏東平原的土地資源 3-10 3-3-2 總督府政策性開發阿緱街 3-10 3-3-3 屏東都市計畫的經過 3-11 3-4 鳳山的市區改正與都市計畫 3-12 3-4-1 大量漢人聚居的鳳山城 3-13 3-4-2 總督府忽視鳳山的角色 3-13 3-4-3 市區改正工事的零星推動 3-15 3-4-4 都市計畫勾勒鳳山街新願景 3-18 第四章 殖民政府鳳山都市計畫的空間策略 4-1 4-1 規劃前總督府的公共設施建設 4-1 4-1-1 鳳山縣城舊設施的再利用 4-1 4-1-2 初期公共設施的建置 4-3 4-1-3 縱貫鐵道的規劃與開闢 4-7 4-1-4 街道的改正拓寬與新闢 4-8 4-2 西化街道網絡的規劃與開發 4-11 4-2-1 聯外道路的建構 4-11 4-2-2 舊城區街道的改造與整頓 4-13 4-2-3 新市區街道網絡的建構 4-13 4-3 公園與綠地設施的規劃 4-16 4-4-1 大型休閒公園的設置 4-16 4-3-2 改善居住環境的小型公園 4-17 4-3-3 改造護城河為綠地設施 4-17 4-3-4 建構環城公園道系統 4-17 4-4 公共設施的改建與增設 4-18 4-4-1 舊設施的改建 4-19 4-4-2 新設施的增設 4-20 4-4-3 公共設施的空間角色 4-21 4-4-4 教育設施的設置與擴大規劃 4-22 4-4-5 神道教化設施的設置 4-24 4-5 火車站整合市區街道網絡 4-25 第五章 都市計畫扭轉鳳山空間結構 5-1 5-1 建構基礎設施全面改造城市交通 5-1 5-1-1 鋪設鐵道開啟交通新紀元 5-1 5-1-2 設置火車站塑造都市交通樞紐 5-3 5-1-3 闢建縱貫道完成都市間公路聯繫 5-3 5-1-4 拓寬街巷活絡老化舊市區 5-6 5-2 擴大城市範疇預設發展空間 5-8 5-2-1 拆卸城牆解除空間發展屏障 5-8 5-2-2 規劃街道網絡導引新市區開發 5-10 5-3 增置政務與教育設施深化殖民治理 5-12 5-4 規範公園與綠地用地改善居住環境 5-13 第六章 近代化進程拭去鳳山歷史意象 6-1 6-1 拆除後城牆設施的遺緒 6-1 6-2 閒置後舊官署的傾圮 6-4 6-3 改造後城市紋理的消逝 6-5 6-4 變遷中民間廟宇的演化 6-9 第七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7-1 7-1 結論 7-1 7-2 後續研究 7-2 參考文獻 A-1

    參考文獻
    丁文惠,《台灣日治時期瘧疾防治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20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中華書局,北京,1987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2006
    王御風,〈日治初期打狗(高雄)產業之發展(1895-1913)〉,《高市文獻》,第17卷(4),2004
    王御風,《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型態與社會構成篇第四章,屏東縣文化局,2012
    王御風,《高雄雙城記:左營聯鳳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玉山社出版公司,2012
    王御風,〈日治鳳山街之變遷初探〉,《歷史台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九期,2015
    李乾朗,《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高雄市政府民政局,高雄市,1987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論,1995
    李丁讚,《宗教與殖民—台灣佛教的變遷與轉型,1895~1995》,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6
    李丕煜主修,《鳳山縣志》,遠流出版公司,2005
    李奕興,《台灣的龍山寺》,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2006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論,1988
    吳進喜、李明賢、許淑娟,〈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高雄縣政府,1997
    吳嘉真,《台灣日治時期司法建築變遷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6
    呂理州,《明治維新—日本邁向現代化的歷程》,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4
    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印,2001
    宋曉雯,《日治時期圓山公園與台北公園之創建過程及其特徵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9
    余甯,《日治時期台灣鐵道驛前廣場之研究—以六大驛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12
    林佩欣,《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市,1859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台灣鳳梨罐頭業為例》,稻鄉出版社,台北市,2007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縣鳳山縣城整體環境再造計畫》,高雄縣文化局,高雄縣,2007
    曹潛,《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交通部郵政總局,台北市,1981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公司,台北市,2004
    陳鸞鳳,《日治時期臺灣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2007
    陳世慧、林日揚、蔡文村,《台灣脈動 省道的築夢與築路》, 經典雜誌出版社,台北市, 2008
    陳柔縉,〈第一部汽車輸入臺灣〉,《臺灣幸福百事》,究竟出版社,台北市,2011
    曾汪洋,〈日據時期之道路建設〉,《台灣交通史》,台灣文獻研究叢刊第37種,台北台銀,1955
    曾玉昆,〈高雄市史事探討(下)〉,《高市文獻》,第9、10期合刊,1982
    曾煒程,《鳳山縣新城地景發展之研究》,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論,2012
    黃世孟,《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台北市,1987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台灣都市史研究室,新北市,2000
    黃采瀅,《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論,2009
    黃獻寬,《從歷史環境保存與維護的觀點探究鳳山縣城城牆遺址空間再造》,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9
    羅千倫,《軍事城寨的內化與外擴-鳳山市街發展的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7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60卷第4期,2009
    溫國良,〈日治初期日人佔用台灣寺廟概況〉,《台灣風物》,49卷2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9
    楊啟正,《日治時期台灣州治城市的基礎空間型態比較》,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6
    鳳山郡役所編,《鳳山郡要覽》,成文出版社,台北市,1985
    蔡森益,《二戰前後屏東市空間發展模式之比較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8
    趙得明,《日治時期臺灣鐵道車站官舍區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12
    鄭天挺,《清史》,雲龍出版社,台北市,2002
    鄭晴芬,《清代鳳山縣新舊城的比較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論,2012
    蕭道明,《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200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2007
    簡炯仁,〈清代鳳山縣最大街市「下陂頭街」崛起初探〉,《高市文獻》,第15卷第2期,2002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
    騰邑文化編輯部,《台灣教育世紀回顧(荷西~日治)》,零極限文化出版社,新北市,2013

    地圖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遠流出版公司再版,1998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屏東‧旗山‧鳳山‧潮州‧枋寮‧東港‧恒春)(1929),《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黃武達,南天書局,台北市,2006
    《日治大正5年(1916)鳳山街圖》,鳳山區地政事務所,2012
    《打狗附近地形圖(1895)》,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2016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年,台灣日日新報社出版,遠流出版公司再版
    鳳山都市計畫圖(1940),《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黃武達,南天書局,台北市,2006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9-01公開
    校外:2018-09-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