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廖珮君 Liao, Pei-Chun |
|---|---|
| 論文名稱: |
薛福成的政治理念—以代議政治的萌芽為探討 Xue Fu-cheng’s Political Ideas—the Probe into the Initial Stage of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
| 指導教授: |
蘇梅芳
SU, ME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9 |
| 中文關鍵詞: | 薛福成 、代議政治 、曾國藩 、李鴻章 、幕府 、西學中源 、民本思想 、鄉舉里選 、外交使節 |
| 外文關鍵詞: | Xue Fu-Cheng,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Zeng Guo-fan, Li Hong-zhang, Mu-liao, The Theory of Western Learning Being of Chinese Origin, People-oriented Thought, local recommendation and examination, Diploma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薛福成的代議政治理想是由他的生活經歷中所醞釀出來的。由於他出身書香世家,自小立下良好的經學基礎,這對於他日後在觀察與理解西方諸國的文化制度層面時,容易與自身所學相互參照,產生了試圖融合中西方思想的論點出現。在進入曾國藩與李鴻章幕府的時期,這二人對薛福成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增長了薛福成的學問與識見,同時在歷經各種事件處理的磨練下,加強了處事的能力與為官之道的培養,成就薛福成在日後不管是出任地方官或出使外國皆有稱職的表現。
佐幕的歷練讓薛福成有了更開闊與先進的改革思維,進而在出使四國之際,將其對西方國家的觀察見解表現在文章中,試圖為中國找尋一條合理可行的富強之道。薛福成認為國家富強的要素,來自於設置一個能夠通達民意的議會機構。因此,他藉由西學中源與民本思想這些中國傳統的思想,結合西方學術文化的論述,來說明中國施行代議政治的可行性。他強調代議政治的功能可以通上下之情、輔助中國君主政治的施政。在設置議會的主張上,他試圖利用中國傳統政治中鄉舉里選的方式,來選舉出符合民意的代議成員。此外,他認為主政者必須追求經濟的發展與推展教育政策,使得人民得以在經濟無虞、素質提升的情況下,達到代議政治目的。
Xue Fu-cheng’s ideal of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arise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Born into a scholarly family and having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good command of Confucianism, Xue tends to refer to what he has learned when observing and perceiving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fterwards, thereby coming up with the viewpoint of trying to fus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together. In the period of the Mu-liao(幕僚) of Zeng Guo-fan and Li Hong-zhang, Xu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se two governor-generals , which broadens his knowledge and enriches his experience. In the meanwhile, the toil of processing all sorts of business enhances his capability to handle works and develops his skill at being a government official, which makes Xue competent for whether local government positions or envoys abroad later in his life.
The experience of assisting these two governors stimulates Xue to have more broad-minded and advanced ideas of reformation. Consequently, when he is serving as an envoy to four foreign countries, he expresses his observation and perception on western countries in his articles, managing to find a road which is reasonable and applicable for China to be prosperous and wealthy. Xue argues that the factor contributing to a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wealth come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uncil organization which conveys people’s opinions. Therefore, he manifests the feasibility of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by combi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The Theory of Western Learning Being of Chinese Origin and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the Western academic cultural discourse. He emphasizes that the function of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can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lasses, assisting a ruler in governing a country in China. From his view on the setting of Parliament, he tries to mak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election through local recommendation and examination to elect the representatives answering to the public opinion. Furthermore, he argues that the ruler has to pursu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people achieve the goal of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here people, with an elevated quality,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economy .
徵引書目
一、史料(以下均按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1.(清)薛福成、郭嵩燾、曾紀澤著,《三星使書牘》,上海:廣智書局,1908年。
2.(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56年。
3.(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入在二十五史編輯委員會編,《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58年。
4.容閎著,《西學東漸記》,台北:廣文書局,1961年。
5.(清)曾紀澤,《出使英法日記》,收入在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抄(59)》,台北:廣文書局影印,1962年。
6.蔣良騏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六)〉》,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3年。
7.(清)薛福成,《薛福成全集》,台北:廣文書局影印,1963年。
8.楊家駱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9.汪毅、張承棨編纂,《清末對外交涉條約輯(二)光緒條約》,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10.王彥威纂,《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11.(清)世續等修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四)》,台北:臺灣華文書局影印,1964年。
12.(清)薛福成《滇緬分界疏略》收入在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抄再補編》,台北:廣文書局,上海著易堂印行,1964年。
13.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65年。
14.(清)曾紀澤撰,《金軺籌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5.(清)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16.(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台北:學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17.(清)寶鋆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18.(清)李瀚章編輯、李鴻章校刊,《曾文正公全集.文集》,收入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集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19.(清)薛福成,《庸盦全集》,台北:華文書局影印,1971年。
20.(清)黎庶昌,《拙尊園叢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21.(東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 、錢大昕考異,《漢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1975年。
22.席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纇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23.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歷科進士題名錄(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24.(清)郭嵩燾,《養知書屋詩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83年。
25.鍾叔河主編、(清)郭嵩燾著,《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26.(漢)司馬遷撰, (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五帝本紀》,台北:天工書局影印,1985年。
27.王鍾瀚點校,《清史列傳》收入在周俊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13》,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28.金梁輯錄,《近世人物志》收入在周俊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21》,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29.(清)閔爾昌錄,《碑傳集補》收入在周俊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5》,台北:明文書局影印,1985年。
30.(清)薛瑩中纂輯,《庸盦文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1.(唐)房玄齡注,《管子》收入在《子書二十八種》,台北:廣文書局影印,1991年。
32.(清)阮元,《疇人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33.(清)斐大中等修、秦緗業等纂,《無錫金匱縣志》收入在《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年。
34.(宋)朱熹撰,《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35.唐浩明編,《曾國藩全集.日記》(二),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2月。
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5~1996年。
37.(清)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影印,1997年。
38.(清)劉銘傳撰,馬昌華、翁非點校,《劉銘傳文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7年。
39.《尚書‧虞書》收入在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0.(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1.(清)魏源,《海國圖志》,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42.錢鍾書、朱維錚主編,《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香港:三聯書局,1998年。
43.(清)丁寶楨,《丁文誠公奏稿》收入在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彙編,《續修四庫全書‧507‧史部‧詔令奏議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金陵原刊本影印。
44.(清)郭嵩燾著,《使西紀程》收入在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彙編,《續修四庫全書.577.史部.傳記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年。
45.陳經撰,《尚書詳解》收入在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書類》,北京:商務印書館影印,2005年。
46.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47.曾國藩撰,《求闕齋日記類鈔》,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09年。
二、專書(以下均按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1.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一、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2.蔣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3.羅孟浩,《英國政府及政治》,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
4.張金鑑,《歐洲各國政府》,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
5.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6.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80年。
7.張金鑑,《中國吏治制度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8.李恩涵,《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9.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收入在周俊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13》,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10.王爾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1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 自強運動(一)通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2.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 十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4.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15.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16.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年。
17.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18.洪波,《法國政治制度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19.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20.馬昌華主編,《淮系人物列傳》,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21.王爾敏,《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22.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3.許千,《歐洲各國政府》,台北:漢威出版社,1997年。
24.胡康大,《英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
25.丁鳳麟,《薛福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6.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27.孫廣德,《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9年。
28.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9.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0.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31.姚梅琳編著,《中國海關史話》,北京:中國海關,2005年。
32.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 :王莽禪漢及其心法傳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33.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紀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34.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香港:蘭臺出版社,2009年。
三、期刊論文(以下均按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1.全漢昇,〈清末的西學源自中國說〉,《嶺南學報》,第4卷第2期,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35年,6月,頁57~102。
2.任亮直,〈薛福成論〉,《殷都學刊》第4期,安陽:安陽師範學院,1985年,頁69~75。
3.孫會文,〈晚清前期「變法」論者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態度和「君主立憲」主張的形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2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89~165。
4.郭漢民,〈早期維新思想與洋務思想異同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學報》,第5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1993年,頁64~69。
5.全國華,〈薛福成的社會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北京:北京教育學院,1994年,頁20~32。
6.李珍梅,〈從洋務論者到改革派代表—論薛福成的思想〉,《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六期,大同:雁北師範學院,1998年,頁29~32。
7.郭雙林,〈晚清香港設領問題初探〉《近代史研究》,第6期,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1998年,頁176~195。
8.王賡唐,〈薛福成和中國早期現代化〉,《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蘇州:蘇州大學,1999年,頁79~84。
9.常云平,〈略論薛福成的近代化思想〉,《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4期,成都:重慶師院,1999年,頁31~36。
10.易春秋,〈試述薛福成倡導西學的理論〉,《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青島:青島大學師範學院,2000年6月,第17卷,頁50~55。
11.周積明,〈晚清經世實學與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清代學術論叢》,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頁23~43。
12.余龍生,〈近代社會轉型中薛福成改良思想的演變〉,《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上饒:上饒師範學院,2001年10月,頁70~73。
13.賴華明,〈漢代察舉制概論〉,《天府新論》,第六期,成都:天府新論,2003年,頁92~96。
14.姚培鋒、齊陳駿,〈兩漢選舉用人制度概論〉,《甘肅社會科學》,蘭州: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141~144、151。
15.卜憲群,〈秦漢鄉舉里選考辨〉,《社會科學戰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8年,頁62~69。
16.王凱旋、王麗坤,〈漢代選舉制度論議〉,《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桂林:廣西師範學院,2009年,頁83~86。
四、學位論文(以下均按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1.朴英順,〈薛福成經世思想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6年。
2.林昭吟,〈薛福成外交理念之研究 〉,台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95年。
3.曲江濱,〈薛福成經濟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2006年。
五、外文資料及翻譯書籍(以下均按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1.(英)約翰彌爾(J. S. Mill)著,郭志嵩譯,《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2.Paul A. 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3.(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85年2月。
4.(美)恒慕義(Arthur W. 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日)東晉次著,徐世虹譯,〈後漢的選舉與地方社會〉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美)丁韙良(W.A.P. Martin)著,沈弘、惲文捷、郝田虎譯,《花甲憶記: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7. John King Fairbank and Merle Goldman.China:A New History,Cambridge,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8.(美)丁韙良(W.A.P. Martin)著,(美)李國慶整理,《中國之覺醒(The Awakening of China)》,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