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潼樺 Yang, Tung-Hua |
|---|---|
| 論文名稱: |
我國社會救助法家庭計算人口範圍界定之修法演進-兼論對新貧家庭的影響 The Amendments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Act in terms of the Calculation of Household Memb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w Poverty Families |
| 指導教授: |
蔡維音
Tsai, Wei-Y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8 |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救助法 、低收入戶 、新貧家庭 、扶養義務人 、家戶 |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Assistance Act, low-income households, new poverty families, liable relative, household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會救助制度為社會安全中重要之一環,亦為人民基本生存權的最後防護網,惟我國由於影響低入收入戶門檻的「家庭計算人口範圍」過大,故影響人民獲得救助的機會,不僅造成我國歷來低收入戶及人口數偏低,亦無法協助現今多元的新貧窮家庭的救助需求,是以因貧窮問題而發生的社會悲劇仍時有所聞。本文從我社會救助法有關家庭計算人口範圍之3次修法內容,分析及檢驗其是否有效協助落入貧窮之家庭、達到預期目標,並隨時代變遷而在政策及鬆綁家庭責任上進行必要調整。
社會救助法雖於2010年再次修法,但在家庭計算人口範圍上仍未放棄「戶籍」相關制度及扶養義務人責任的束縛,在協助新貧窮家庭的方案上亦有未足。故對於未來政策之修正,本文認為在國家保障人民生存權及擁有人性尊嚴生活的立場上,我國社會救助法應考量現今多元家庭型態及親屬互動關係,予以鬆綁親屬責任;再者,在家庭計算人口範圍上,建議納入合法居留之婚姻移民,以該戶同財共居之生計經營共同體為計算基準,並在審查上以該範圍為核實審查、考量其需救助情形為最佳利益的協助,方能不囿於戶籍制度、避免非事實上生計共同體的擴大併計,亦不致侵害「未設籍」婚姻移民的救助權益。
另外,在對新型態貧窮家庭的協助上,建議政府應有長期、穩定、可學習的工作機會的提供,在職業訓練上亦須有多元、配套、後續輔導方案,且應考量建立失業救助政策,以保障失業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final safety net for citizens'basic right of survival. However,as the calculation of household members (the threshold that defineslow-income households) stipulated by the government tends to be too large, many underprivileged people are denied access to assistance. In addition to the underestimate of Taiwan low-income households and population, the varying needs of new poverty families also emerge as a pressing problem, since tragic incidents related to insufficient social assista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This study examines and analyzes the previous three amendments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Act in terms of the Calculation of Household Members, with the aim of determining whether it needs a further adjus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assistance to disadvantaged households.
Despite the latest amendment in 2010, the Social Assistance Act has not abandoned the restric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rigid concepts regarding the duty of liable relatives. Consequently, the efforts to assist new poverty families appear to be inadequate. Consider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household types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lativ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ocial Assistance Act should relax the liability to maintain relatives. Moreover, legitimate marriage immigra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calculation of household members. More specifically, the collective livelihood of financially sheared persons in such households should be regarded as calculation and review subject. In so do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an be not limited and the rights of「non-registered"marriage immigrants can be protected. As regards the assistance to new poverty families, the government is advised to increase the provision of long-term, stable employment as well as a range of job training with supporting measures and follow-up services. Besides, unemployment assistance schem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ecure the basic living of those unemployed and their families.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79年臺灣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1991年12月。
83年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1996年1月。
90年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2002年10月。
93年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2005年12月。
97年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2009年8月。
Len Doyal & Ian Gough著,王慶中、萬育維譯,人類需求多面向分析,洪葉文化, 2000年1月。
王永慈,探討新貧問題及其因應對策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2008年12月。
王偉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踐,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
主要國家因應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年12月。
江亮演,社會救助的理論與實務,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9月。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元照出版公司, 2008年9月。
李淑容,家庭面臨貧窮困境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2004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社,2009年9月。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2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3期,1992年11月。
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出版社,1997年10月。
辛炳隆,台灣失業問題對策,收錄於探索台灣社會福利問題,明田文化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4年6月。
吳老德,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吳煜宗,家族法與公法諸制度,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家族法學篇,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 ,修訂8版,三民出版社,1998年9月。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3月。
林萬億,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福利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12月。
林萬億,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
林莉紅、孔繁華,社會救助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
周建卿,中華社會福利法制史,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周麗芳,貧窮線界定與社會福利政策相關措施之研究,內政部,2003年7月。
胡敏潔,福利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
洪德旋、林振裕、江亮演、林勝義,社會政策與立法,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月。
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國家,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2月。
孫迺翊,行政法上社會給付請求權之成立與存續保障-以德國社會法典第一編及第十編為借鏡,收於許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編,現代憲法的理論與
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社,2007年9月。
孫健忠,臺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時英出版社,1996年11月。
孫健忠,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發展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1999年12月。
孫健忠,臺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時英出版社,2002年8月。
孫瑩,貧困的傳遞與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問題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徐震等,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9年9月。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社,2004年9月。
許慶雄,憲法入門,元照出版社,2000年9月。
張桐銳,補充性原則與社會政策,收於黃宗樂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5月。
張世雄,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唐山出版社,1996年。
范珍輝、吳景芳,臺灣省有關社會救助法規適用情況調查報告,臺灣省政府法規委員會,1986年。
陳琇惠,訂定貧窮線之方式與標準的探討,社區發展訓練叢書之13,社區發展雜誌社,1986年。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元照出版社,1999年6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出版社,2005 年。
陳新民,公法學劄記,新學林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昭如,「重組」家庭-從父系家庭到中性的新夥伴關係? 部門憲法, 2006年2月。
陳武雄,社會立法析論(第二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46-273,2006年9月。
陳國鈞,社會安全與社會救助,收錄於周建卿編,社會安全通論,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86年。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修訂5版,三民書局,2006年11月。
郭明政等,福利服務與社會救助現況分析暨其法制整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7年5月。
彭華民,社會福利與需要滿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黃黌辰,憲法學上冊,保成出版社,2001年。
詹火生、古允文,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厚生白皮書-社會福利篇,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編印,1999年4月。
詹鎮榮,生存照顧,民營化法與管製革新,元照出版社,2005年9月。
經觀榮,中國社會扶助事業的理論與實務,自刊本,1979年。
葉至誠,社會福利概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
萬育維,社會福利服務,三民出版社,1998年8月。
鍾秉正,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神州出版社,2004年。
鍾秉正,「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補償規定及其實務分析,社會福利之法制化,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2月。
謝榮堂,社會法治國基礎問題與權利救濟,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1月。
謝榮堂,社會福利行政法導讀,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0月。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7月。
蔡漢賢、林萬億,中外社會福利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4年10月。
薛承泰,台灣地區單人戶之特性、趨勢與貧窮,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年7月31日。
薛承泰,台灣兒少家戶之貧窮:貧窮兒少化假設的檢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4年10月1日。
薛承泰,社會救助法修正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簡版),2008年10年26日。
繆全吉,中國製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國史館印行,1987年6月。
(二)論文
王淑月,社會救助審查中工作能力人口群界定問題之探討─以台中縣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江佩玲,老親經濟安全保障-以私扶養與公扶助之關係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吳佩瑩, 新貧問題與社會救助政策的改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8月。
周宗憲,憲法上人民最低生存權的性質與司法保障—我國與日本學說及司法判決(大法官釋憲)見解的檢討,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7月。
林輝雄,人性尊嚴與自由民主憲法秩序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林美伶,我國貧窮門檻之建構、調整與影響,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許瑞麟,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以德國聯邦社會救助法為借鏡,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陳琦紘,論家庭之憲法意義與保障,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曾文利,社會救助領域中男女平等權之落實-以台南縣為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楊政憲,社會基本權之研究─以德國法為借鏡,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楊展嘉,論人格尊嚴在法律上之地位─依社會國原則論我國對人民最低限度生活保障之實踐,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楊婉怡,從社會救助法論我國婚姻移民之生活保障,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8月。
楊國精,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扶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賴麗伶,我國社會救助法之保障對象,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2月。
簡玉雪,我國社會救助法律規範之研究-以給付審核標準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謝宜容,臺北市社會救助政策脫貧方案之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羅婉云,台灣工作貧窮現象之實證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年1月。
(三)期刊
王永慈,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工學刊,第10期,頁5-7,2005年1月。
王永慈,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之貧窮分析,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4期,頁16-28,2005年7月。
王篤強,「強制工作」與「財產累聚」:兩種貧窮對策觀點,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85-95, 2001年9月。
王篤強,新貧與激活:當代社會救助政策發展方向與能力取向的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123-141,2007年5月。
王德睦、何華欽,台灣貧窮女性化的再檢視,人口學刊,第33期,頁103-131,2006年12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第17期,頁1-17,2003年5月。
李淑容,台灣新貧現象及其因應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17期,頁195-222,2007年12月。
李鍾元,我國社會救助法的平議,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143-147,2001年9月。
邱汝娜、林維言,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6-19,2004年3月。
吳震能,社會救助法修正芻議-論補充性原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0期,頁161-198,2009年6月。
呂朝賢,「新貧」的意義、政策及其限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19期,頁20-39,2007年12月。
林斯健,人性尊嚴與防衛性民主,全國律師,第8卷,第6期,頁98-104,2004年6月。
林美伶、王德睦,貧窮門檻對貧窮率與貧窮人口組成之影響,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1卷,第1期,頁94-124,2000年8月。
徐震,台灣的新貧窮與貧窮對策,中國論壇,第349期,頁38-41,1990年。
孫迺翊,社會救助制度中受救助者的人性尊嚴保障—一個憲政國家興起前後的比較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頁78-87,2006年9月。
孫健忠,社會救助的「結」與「解」:回顧2008,展望2009,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 098-001號,頁2-4,2009年3月13日。
孫健忠,親屬責任與社會救助:扶助或控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3期,頁184-194,2003年9月。
孫健忠,社會救助制度的新思考,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頁242-244,2000年10月。
孫健忠,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1期,頁77-109,1999年5月。
郝鳳鳴,我國社會救助法之現況分析與檢討,東海法學研究,第10期,頁69-107,1996年3月。
陳正峰、王德睦、王仕圖、蔡勇美,老人單身家戶、女性單親家戶與貧窮:嘉義縣低收入戶的貧窮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1卷,第4期,頁529-561,1999年12月。
陳國鈞,社會救濟法與社會救助法的比較,社會安全,第4卷,第5期,頁6-15,1986年。
陳靜慧,從平等權的觀點論大陸配偶在台灣地區之法律地位及其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第28卷,第2期,頁58-78,2002年10月。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頁121-141,1996年12月。
許育典,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頁38-43,2003年10月。
許雅惠,社會救助新契約-英國福利改革經驗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164-180,2001年9月。
張世雄,社會救助、新貧窮問題與多層次-多面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55-71,2001年9月。
詹鎮榮,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頁32-41,2006年3月。
雷文玫,低收入戶社會救助給付與設籍限制之違憲審查-Saenz v.Roe 一案判決之分析,歐美研究,第33卷,第3期,頁413-422,2003年9月。
楊孝濚,積極性社會救助體系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41-45,2001年9月。
楊靜利、曾毅,台灣的家戶推計,台灣社會學刊,第24期,頁239-279,2000年12月。
楊靜利、董宜禎,台灣的家戶組成變遷:1990-2050,台灣社會期刊,第38期,頁135-173,2007年6月。
萬育維,從自立自尊的觀點反省社會救助與貧窮問題,社會建設,第97期,
頁16-31,1997年9月。
萬育維,美國貧窮政策的演進與省思-兼論貧窮政策上的爭議,行政院經濟建 設委員會,經社法制論叢,第11期,頁93-116,1993年12月。
廖元豪,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臺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第44卷,第3期,頁81-129,2006年9月。
廖元豪,移民-基本人權的化外之民-檢視批判「移民無人權」的憲法論述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61期, 頁98-99,2008年9月。
廖宗侯、陳世嫈、詹宜璋,村裡幹事之社會救助審查行為與影響因素-以台中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21期,頁55-82,2009年12月。
潘淑滿,婚姻移民、公民身份與社會福利權,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頁149-150,2008年6月。
潘淑滿,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30-43,2004年3月。
翁毓秀,臺灣地區兒童與家庭救助政策-從美國社會福利改革談起,社區發展季刊,第98期,頁145-160,2002年7月。
鄭麗珍,親屬互助原則與社會救助審查-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0期,頁113-143,2000年。
謝秀芬,日本社會救助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154-156,2001年9月。
謝榮堂,社會救助之憲法保障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頁7-14,2009年3月。
謝榮堂,中德社會國理想之論理與實踐,華岡法粹,第28期,頁95-101,2001年12 月。
蔡維音,低收入戶認定之需求審查,興大法學,第5期,頁1-33,2009年5月。
蔡維音,何謂「中低收入戶」?月旦法學教室,第72期,頁22-23,2008年10月。
蔡維音,消失的家庭成員?外籍配偶之社會救助,月旦法學教室,第64期,頁 16-17,2008年2月。
蔡維音,社會救助「家庭成員」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頁20-21, 2007年8月。
蔡維音,社會福利制度之基礎理念及結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頁24-29,1997年9月。
蔡維音,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頁34-48,1992年7月。
蔡維音,論家庭之制度保障-評釋字502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頁138-143,2000年8月。
蔡明砡,社會救助法修正芻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364-375,2004年6月。
鍾秉正,從敬老福利生活津貼的制定介紹「社會法」以及相關老年安全法制,法學講座,第9期,頁102-112,2002年9月。
鍾秉正,論社會法之生存權保障功能-以社會救助法為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頁21-22,2004年6月。
薛承泰、方姿云,社會救助法第四條的影響與修正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8期,頁164-186,2005年1月。
薛承泰、杜慈容,家庭變遷與社會救助政策-以臺北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4期,頁144-145,2006年6月。
薛承泰、鍾佩珍,社會救助法本次(99年度)修法重點說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社會(析) 099-003號,頁1-5,2010年4月8日。
蕭玉煌,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頁5-25,2001年9月。
(四)研討會論文:
王德睦,家庭型態、貧窮與社會救助,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4年10月1日。
王德睦、何華欽,台灣貧窮的性別差異,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5年5月6日。
王德睦、何華欽、劉一龍,家庭型態變遷對貧窮趨勢的影響,社會不均與社會實踐-健康、教育、就業、所得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6年5月19日。
古允文,縮短貧富差距:新時代的貧窮與社會救助,國家政策論壇,2003年10月。
古允文,新經濟、不穩定就業與社會救助,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4年10月1日。
林萬億,台灣的人口變遷與因應對策,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8年5月23日。
何華欽,社會救助對老人單人戶與貧窮率的影響,社會暨健康政策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社會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5年5月6日。
呂朝賢,家庭型態與貧窮,全球化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1年4月27日。
呂朝賢、陳俊全、王德睦,臺灣的貧窮動態:趨勢、型態與成因,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7年5月27日。
孫健忠,社會救助的發展與挑戰:臺灣的經驗,2006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06年6月23-27日。
孫健忠,社會救助政策的新思考,21世紀台灣社會福利願景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0年3月31日。
楊靜俐、陳寬政、李大正,台灣近20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8年5月23日。
鄭清霞,我國家戶型態變遷之探討-1976年至2004年,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7年5月27日。
簡玉雪,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7年5月27日。
謝儒賢,從轉型中的公民權利概念談英國新工黨的福利改革與對台灣的意涵,中央與地方福利服務學術與實務研討會,2002年10月。
薛承泰,我國的貧窮線出了什麼問題,社會救助的檢討與展望,中華救助總會編印,2006年4月26日。
薛承泰,我國的貧窮線出了什麼問題(初稿),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編印,2007年5月27日。
二、外文文獻
Alcock, Pete, Understanding Poverty, Basingstoke, land: Macmillan, 1993.
Chang Yi-Chen, Asset accumulation among low-income household in Taiwa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993.
Dolgoff, R & Feldstein ,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Allyn and Bacon,2000.
Dinitto D. M. & T. R. Dye, Social Welfare : Politics & PublicPolicy ,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Inc. 1983.
Harris , K. M. Life after welfare : Women , work , and repeat dependen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
James S.Fishkin, The Dialogue of Justice: Toward A Self-Reflective Society, 1992.
Jememy Waldron, Welfare and the Images of Charity「 Liberal Rights":Collected Papers 1981-199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 Belknap ,2005.
Kane, Sharon & Mark Kirby,Wealth, Poverty and Welfare. NY:Palgrave, 2003。
Lucius Polk McGehee, Due Process of Law under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1980.
Lav , I. J. & Lazere , E. B. A hand up : How state earned income credits help working families escapes poverty. Washington DC :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1996.
Rein, Martin,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overty. Chapter 2 in The Concept of Poverty. Edited by Peter Towsend. London: Heinemann, 1970.
Room, G., R. Lawson, and F. Laczko,New Poverty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 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Zastrow, Charles,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3rd edition, Chicago: The Porsey Press. 1986.
三、網路資料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welcome.htm。最後造訪日:2011年4月25日。
內政部統計處 http://www.moi.gov.tw/stat/。最後造訪日:2011年4月22日。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最後造訪日:2011年4月22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http://www.cla.gov.tw/。最後造訪日:2011年3月13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最後造訪日:2011年3月26日。
行政院衛生署 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最後造訪日:2011年3月13日。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http://www.tspc.doh.gov.tw/tspc/portal/index/index.jsp,最後造訪日:2011年3月1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最後造訪日:2011年4月8日。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www.cia.gov/,最後造訪日:2011年3月13日。
校內:2016-07-27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