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戴美珊 Dai, Mei-Shan |
|---|---|
| 論文名稱: |
鹿港王爺暗訪之空間研究 The Study on the Space of Wanyeh An-Fang in Lukang |
| 指導教授: |
吳秉聲
Wu, Ping-Sh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0 |
| 中文關鍵詞: | 聚落 、角頭 、王爺 、鹿港暗訪 |
| 外文關鍵詞: | Human Settlement, hamlet, Wanyeh, Lukang An-F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鹿港暗訪,地方慣稱「王爺奉旨夜巡」,即境內遭逢危難的「非常」時由王爺領取玉皇大帝旨意於夜間巡境驅除侵擾境內的鬼怪、邪煞。
鹿港暗訪是鹿港王爺信仰中極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儀式,表現於儀式行為、習俗制度、社會組織並落實於實質空間,直貫於對空間的思想觀念,其中隱含超自然空間、自然空間、實質領域空間與社會組織空間。其一、超自然空間:角頭中心-境域-邊界,自神界、人界、幽界的角頭主祀王爺及其宮廟、人所居住生活的屋宅街道、年度例行的安營鎮符。其二、自然的空間:常與非常的時間與空間觀念,應變、調節常時與非常時的日常生活或社會事件,反映非常時的儀式行為與臨時性的儀式空間。其三、實質的領域空間:儀式行為與空間觀念層層護衛、區辨角頭廟、角頭境、街區(又分七里、全境)、街區外水境等空間範疇。其四、社會組織空間:角頭的血緣與地緣人群、角頭祭祀圈、社會交陪網絡及其倫理位序空間。
人浮沉於無垠浩瀚的宇宙之中是如此的短暫與渺小,存在的價值與思想觀念及其活動行為、地域空間、社會組織不可分離。鹿港王爺信仰所建構的日常生活習俗、社會交陪準則、宇宙空間模型,蘊含人及自然、地域、社會的和諧與秩序、完美且完整,可能是抽象的,如:神煞觀念、空間思想、儀式行為、社會組織;也可能是具體的,如象徵物、厭勝物,空間模型自成體系建構傳統宇宙結構,縱橫交錯追求安身立命、安頓居所的是一個完整的、和諧的時間與空間,期盼與宇宙相通達到統一,獲致心靈、生命的貞定與安頓,表現天、人、社會合一整體秩序、和諧運作的宇宙空間。
Lukang An-Fang is locally referred to as “Wan Ye receives imperial decree for night inspection”. It means when the local place encounters “unusual” dangerous period of time, Wan Ye will receive the imperial decree from Jade Emperor to carry out inspection at night and repel the ghosts and evils that disturb local people.
Lukang An-Fang is a very typical folk religious ceremony of Wan Ye Worship in Lukang. It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ritualistic behavior, customs and system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fulfilled in the actual space to directly link with the thoughts towards the space. It implies supernatural spaces, natural spaces, physical spaces, and spac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First, the supernatural spaces: hamlet center-surrounding-boundary, including Wan Ye and its temple worshipped by hamlets in immortal world, human world, and ghost world, the houses and streets that human beings live, and annual routine “An-ying Zhen-fu”. Second, natural spaces: the concept towards time and space for usual and unusual period, including the daily life or social events that respond to or adjust usual and unusual period, ritualistic behavior that reflects the unusual period, and temporary spaces for ritual ceremony. Third, physical spaces: layers of protection for ritualistic behavior and space concept, distinguishing the scope of space for hamlet temple, hamlet boundary, block (including qili and quanjing), and outer water boundary of the block. Fourth, spac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blood and geographical ties of groups in the hamlet, religious sphere in the hamlet, social network, and spaces of ethical orde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is so short and insignificant in the boundless and vast universe, and the value of our exis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thoughts and ways of thinking, activity and behavior, regional spac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daily life customs, social interaction standards, and model of the space in the universe constructed through Lukang Wan Ye religion contain the harmony, order, perfection, and completenes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region & society. It might be abstract, like the concepts of God and Evil, spatial thinking, ritualistic behavior,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t might also be concrete, like attributes and mascots. The space model forms its own system to construct traditional structure for the universe to crisscross, pursuing a complete and harmonious time and space for a place to settle down. We are expecting a space in the universe to unify with the universe, to obtain spiritual and life faith and settlement, and to present overall order and harmonious operation among heaven, people, and society.
尤文良(2001),《鹿港街、庄廟宇的神聖空間及其內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香出版社。
李秀娥(1997),《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鹿港:鹿港奉天宮管理委員會。
李豐楙(1995),〈台灣民間宗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民俗系列講座》,257-336。
李豐楙(1995),〈臺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41-64。
李豐楙(2019),〈台灣齋醮〉《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17-7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阮昌銳(1990),《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95-125。
林美容(1989),〈草屯鎮的聚落發展與宗族發展〉收於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319-348,臺北:中央研究院。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1999),〈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107-13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偉嬪(2002),〈血緣或地緣?台灣漢人的家、聚落與大陸的故鄉〉《社群研究的省思》,95-15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會承(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林會承(1990),〈臺灣傳統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及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與空間觀〉《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詹氏書局。
林會承(2000),〈市街發展〉《鹿港鎮志〈地理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施振民(1975),〈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施添福(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洪惠琪(2011),《鹿港街區角頭廟安營鎮符領域之空間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洪瑩發(2013),《台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彰化縣縣定古蹟鹿港隘門調查研究計修復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國立歷史博物館,彼一暝‧鹿港暗訪,下載日期:2020年12月,網址:https://imedia.culture.tw/channel/nmh/zh_tw/media/101967)
張 珣(2019),〈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99-13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崑振(1999),《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勝彥(2000),《鹿港鎮志〈政事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莊研育(2018),《鹿港的王爺與暗訪儀式》,鹿港:鹿溪文史工作室。
莊英章(2000),《鹿港鎮志〈氏族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許耘韶(2010),《鹿港角頭廟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崙仔頂乾清宮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嘉勇(2007),《大家來寫村史19〈許我一間厝、許我一塊埔:鹿港許厝埔十二庄〉》,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的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7-27,臺北:田園城市。
陳一仁(2002),〈鹿港民間信仰雜談〉《彰化文獻第四期彰化宗教信仰探討》,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陳仕賢(2009),《宗教鹿港:鹿港寺廟田野採集》,鹿港:鹿水文史工作室。
陳龍廷(2003),〈鹿港當境神明與居民的關係-以牽贓儀式為例〉《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二期,163-232。
黃 瑜(2000),《漚汪庄祭祀領域空間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博(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秀政(2000),《鹿港鎮志〈沿革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黃郁文(1995),〈鹿港寺廟空間研究-俗民文化與空間形式探微〉《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41-318。
黃應貴(1998),〈人類學的研究空間〉《聚落與社會》,67-105,臺北:田園城市。
楊 勝(2002),《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漢寶德(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戴寶村(2000),《鹿港鎮志〈交通篇〉》,鹿港:鹿港鎮公所。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顏芳姿(1994),《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形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華山(1980),〈談臺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175-21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