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斐然
Deng, Fei-Ran
論文名稱: 台灣文學在中國:以吳濁流及其作品的詮釋與流通為中心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China: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ho-Liu Wu and his Compositions
指導教授: 李承機
LI, Cheng-J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台灣文學吳濁流中國
外文關鍵詞: Taiwanese literature, Cho-Liu Wu, China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討論台灣文學在中國大陸所呈現的形象,以吳濁流在中國大陸的形象呈現為例。因為北京的「促統」政策,台灣文學在1970年代末期可見於中國,「促統」是中國學界研究台灣文學要承擔的基本的政治任務。本文討論在「促統」的政治任務之下,台灣文學以及吳濁流會被如何呈現,台灣文學中的異質性的部分會被如何處理;同時考察隨著時間、局勢的變化,台灣文學和吳濁流被建構的方式是否有改變;以及政治意識形態是否就能鐵板一塊地被執行,中國學界的詮釋是否有溢出「促統」任務的部分;更進一步討論中國學界是如何將台灣文學與吳濁流納入中國文學史的體系之中。
    1980年代中國學界借鑒台灣的台灣文學論述,以中國民族主義與現實主義作為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接入點,吳濁流也被定位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作家」。而到1990年代之後,台灣本土意識興起,台灣學界對於台灣文學有新的論述,中國民族主義漸漸不再具有整合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可能,而1990年代之後中國局勢的變化,現實主義也失去連接的效果。1990年代是中國學界發現台灣文學不僅僅是「愛國」文學的過程,吳濁流也不是「愛國」作家,在此語境之下,中國學界既面臨內部的詮釋的分歧,又急需形成自己的台灣文學、吳濁流論述以對抗台灣本土派的論述,中國學界探索了新的連接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可能性,如思考調整文學史的分期,以「民國文學」、「華人文學」、「華語文學」作為對接點,但是新的理念的實踐並不理想,依舊只能徵用中國民族主義,將其當做權宜之計。
    結論是,台灣文學的異質性將中國學界帶入不能兼顧意識形態的宣貫與學術說服力的兩難。為了達成「促統」,則需要遮蔽、扭曲台灣文學與吳濁流的非「中國」的因素,凸顯「中國」因素,而如此的處理方式又缺乏學理上的說服力,中國學界內部也有分歧的聲音,認為不應當以「愛國」與否的標尺來衡量台灣文學與吳濁流,而應當正視其異質性。總之,台灣文學與吳濁流的異質性對中國學界歲追求的中國文學大一統構成了挑戰。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imag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mainland China, taking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ho-Liu Wu and his compositions as an example. Taiwanese literature was visible in China in the late 1970s due to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Reunification’(「促統」) implemented in China, under which Chinese scholars were required to study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what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Cho-Liu Wu were like and how the heterogeneous part of them was dealt with by Chinese academia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olicy. It’s also aimed at finding out as time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change whether there is any change in the wa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Cho-Liu Wu are constructed, as well as whether the political ideology is followed strictly and whether the Chinese scholars have gone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Promoting’ Reunification Policy. Furthermore, to explore how Chinese academics incorporates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Cho-Liu Wu into th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2 一、台灣文學在中國的相關研究 2 二、吳濁流與吳濁流在中國的相關考察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內容安排 7 第二章 「愛國」形象的確立:吳濁流與台灣文學在1980年代的中國 10 第一節 中國民族主義與現實主義:1980年代的中國的台灣文學 11 一、「促統」的詮釋視角:蕭乾的講話 12 二、「促統」之下的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的消長 13 三、社會主義話語與對台灣文論的挪用 16 第二節 「愛國」形象的初建立:1980年代的出版品中的吳濁流 20 一、台灣經典作家譜系:《台灣小說選》 20 二、吳濁流經典作品的認定:《吳濁流小說選》 22 三、「孤兒意識」詮釋的篩選:《亞細亞的孤兒》1986年版 24 第三節 經典作家與「愛國」作家:吳濁流在學院論述中 25 一、學術論文中的吳濁流 26 二、《台灣新文學概觀》 27 三、《現代台灣文學史》 29 第三章 罅隙叢生的「愛國」:吳濁流與台灣文學在1990年代之後 33 第一節 台灣文學論述的重新調整:台灣文學在1990年之後的中國 34 一、「台獨」意識的逐漸明確化與中國學界的回應 35 二、經典的重新排位:學術論文與出版品中的台灣文學 37 三、「台獨」意識成為趨勢之後:促統反獨的複雜光譜 40 第二節 「愛國」出現縫隙:吳濁流在1990年代 43 一、不純粹愛國的發現:《台灣文學史》 44 二、重評作家的呼籲:吳濁流在學術文論中 46 三、「愛國作家」地位的再穩固:出版品中的吳濁流 47 第三節 「台獨」成為主流之後:2000之後的吳濁流與台灣文學 49 一、反獨運動中的吳濁流:《簡明台灣文學史》 50 二、吳濁流詮釋權的爭奪:《吳濁流:面對新語境》 52 三、「評了之後又如何」:《水是故鄉甜》與《心靈的守望》 54 第四章 面向未來的吳濁流:台灣文學和吳濁流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可能性 58 第一節 異質與拼接:台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的位置 59 一、未包含:失落於中國文學史的台灣文學 59 二、被包含:異質與整合的難題 61 三、還未被實踐的理念設想 65 第二節 「愛國作家」與否:吳濁流在中國文學史中 68 一、經典作家與否 68 二、「愛國」與「愛國」之外的吳濁流 70 三、吳濁流在其他的中國文學史中:「中國」概念的失效 72 第三節 未來的可能的吳濁流:華文文學/華語語系 78 一、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 78 二、華語語系 79 三、華文文學/華語語系的寫作實踐 80 第五章 結論 84 附錄 88 1、1980年代台灣作家作品出版狀況 88 2、《台灣小說選》目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90 3、《台灣小說選(二)》目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91 4、《台灣小說選(三)》目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92 5、中國寫的專本的台灣文學史 92 6、台灣作家作品在中國大陸的出版狀況(不包括通俗文學) 93 7、中國文學史中的台灣文學所佔據的篇幅與章節 101 8、吳濁流的出版品中所選擇的篇目情況 102 參考書目 103

    參考書目

    專書

    1. 《吳濁流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 《台灣小說選》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 《吳濁流》(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4. 《吳濁流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6. 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
    8. 王瑤,《王瑤全集》卷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9.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2003)
    10.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11. 白少帆、王玉斌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12.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1997)
    13.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 吳秀明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15. 吳濁流,〈本篇概略〉《亞細亞的孤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16. 李詮林,《台灣現代文學史稿》(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
    17. 周錦著,《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長歌出版社,1977)
    18.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19. 查建英著、李家真譯,《中國波普》(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20.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7)
    21. 馬森著,《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台北:印刻出版,2015)
    22. 曹惠民、司方維,《台灣文學研究35年(1979-2013)》(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5)
    23. 郭志剛、李岫主編,《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4. 郭俊超編著,《心靈的守望——台灣鄉土文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5. 陳冬梅主編,《水是故鄉甜:台灣鄉愁文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6.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7. 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28.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29.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主編,《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
    30. 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1. 劉登翰,《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台北:人間出版,2012)
    32. 劉登翰、莊明萱編,《台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34.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5.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學術期刊

    1. 〈展示大陸新世紀台灣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11卷本「台灣作家研究叢書」出版〉,《華文文學》2006年第5期,頁11。
    2. 丁帆、施龍,〈《中國新文學史》的理念與實際的悖反〉,《文藝爭鳴》2015年第6期,頁87。
    3. 王晉民、吳海燕,〈評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灣研究集刊》1990年第1期,頁81-86。
    4. 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南方文壇》2017年第5期,頁5-18。
    5. 王德威、史書美,〈「華語語系與台灣」主題論壇〉,《中國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2017年12月,頁75-94。
    6. 古遠清,〈台灣「南部詮釋集團」的多重面孔〉,《華文文學》2017年第3期(總第140期),頁10-27。
    7. 古遠清,〈論吳濁流的《波茨坦科長》〉《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頁27-33。
    8. 古繼堂,〈略論台灣文學研究中的十個問題〉,《文學評論》1990年第5期,頁32-93。
    9. 史書美,〈何謂華語語系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九卷第二期,2016年6月,頁105-123。
    10. 石曉楓,〈清潔的文本,純淨的革命情愛——論《青春之歌》中的身體與欲望書寫〉,《跨越1949:文學與歷史國際學術眼討論論文集》,頁1-18。
    11. 成遠鏡、方吉長,〈台灣人民愛國抗日的壯麗畫卷——讀鍾肇政的小說《沉淪》〉《婁底師專學報》1986年第2期,頁51-56
    12. 朱文斌、陳軍、曾一果,〈由《葉石濤的演變究竟說明了什麼?》引發的斷想〉,《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4年第2期,頁28-30。
    13. 朱雙一,〈「二二八」文學書寫與台灣意識的自我異化——鍾肇政長篇小說《怒濤》析論〉《台灣研究》2007年第1期,頁60-64。
    14. 李詮林,〈現代敘事策略下的原始與神秘——論日本殖民作家西川滿的台灣題材小說創作〉,《華文文學》2003年第2期,頁45-50。
    15. 周林,〈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台灣研究集刊》1988年第4期,頁79
    16. 林承璜,〈「台灣文學」與「台灣意識」芻議〉,《台灣研究集刊》1988年第4期,頁69-73
    17. 林承璜,〈「台灣作家定位」之我見〉,《台灣研究集刊》1988年第2期,頁76-78
    18. 林瑞明,〈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8年10月,頁107-145。
    19. 武治純、梁翔蹤,〈吳濁流及其作品——台灣作家與作品介紹〉《讀書》1981年第5期,頁130-132。
    20. 金堅范,〈《「文學「台獨」」批判》(增訂本)序言〉《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3年第1期,頁15。
    21. 姜飛,《「西遊記」:《亞細亞的孤兒》在中國大陸》,《中國現代文學》第21期,頁85-96。
    22. 思帆,〈試論「台灣文學」與「台灣意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頁72-79。
    23. 計璧瑞,〈從個例論當代台灣文學論述的演變——以葉石濤為分析對象〉《華文文學》2002年第4期,頁38-46
    24. 夏莞,〈尋求台灣文學研究的突破口——福建省台灣文學研討會綜述〉,《台灣研究集刊》1989年第2期,頁157
    25. 夏鍾,〈台灣文學研究綜述〉《台灣研究集刊》1984年第2期,頁110-141。
    26. 孫自筠,〈你不再是孤兒——《亞細亞的孤兒》讀後〉《固原師專學報(綜合版)》1982年第2期,頁42-43。
    27. 徐永齡,〈一部可歌可泣的偉大民族史詩〉,《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頁62-71。
    28. 翁光宇,〈台灣鄉土文學簡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頁76-83。
    29. 張羽,〈1980年以降台灣文學史的建構與身份認同研究〉,《東南學術》2012年第3期,頁185-197。
    30. 張良澤、施軒,〈台灣文學近況〉《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2期,頁140-142;李魁賢,〈初評《台灣現代文學史》〉,《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頁28-30。
    31. 梁若梅,〈論葉石濤的評論觀〉《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58-64
    32. 莊明萱,〈評葉石濤對台灣文學繼承與發展傳統問題的見解〉《台灣研究集刊》1987年第1期,頁61-66。
    33. 陳芳明,〈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中國事務》9期,2002年07月,頁44-53。
    34. 陳思和,〈許俊雅和她的台灣文學研究——《美麗島面面觀》序〉,《華文文學》2002年第5期,頁73-75。
    35. 陳思和、顏敏,〈有行有思,境界乃大——「陳思和與世界華文文學」之訪談〉,《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4期,頁96。
    36. 陳映真,〈寫在《「台獨」派的台灣文學論批判》之前〉,《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4期,頁3-6。
    37. 陳曉明、叢治辰,〈啟蒙理念與文學史敘述——評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4期,頁11。
    38. 彭韻倩,〈台灣文學研究綜述〉《文學評論》1988年第3期,頁103。。
    39. 童伊,〈葉石濤的演變究竟說明了什麼?——從《華文文學》上的一篇文章說起〉《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3期,頁3-9。
    40. 黃重添,〈台灣鄉土文學的一個波瀾:讀鍾肇政的兩個三部曲〉《台灣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頁40-44。
    41. 趙小琪,〈兩岸台灣文學史時空權力關係論〉,《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頁180-187。
    42. 趙勇、祝欣,〈鄧麗君、流行音樂與20世紀80年代的批判話語——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觀生成語境分析之一〉,《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一期,頁8-19
    43. 趙稀方,〈今天我們為什麼紀念陳映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6期,頁91-92
    44. 趙遐秋,〈當前大陸學界台灣文學研究與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第1期,頁3-8。
    45. 劉勇、楊志,〈論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的民族認同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4期,頁1-17。
    46. 劉登翰,〈大陸台灣文學研究十年〉,《福建論壇(文史哲)》1989年第4期,頁59-60。
    47. 劉登翰,〈台港澳文學與文學史寫作——再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視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頁17。
    48. 劉登翰,〈走向學術語境——祖國大陸台灣文學研究二十年〉,《台灣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頁85。
    49. 劉登翰、朱雙一、劉小新等,〈台灣文學研究前沿問題(筆談)〉,《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107。
    50. 劉煒,〈樸實無華 自然逼真:讀《台灣小說選》〉1979年第3期,頁61。
    51. 劉澤友,〈文學史視野下的台港文學〉,《文藝爭鳴》2008年第1期,頁70-73。
    52. 歐宗智,〈吳濁流性格的矛盾與掙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1995年4月第二卷第二期,頁110-115。
    53. 潘亞燉,〈一曲愛國抗日的悲壯戰歌——評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頁69-77
    54. 潘亞燉、汪義生,〈台灣長河小說中兩座相互輝映的豐碑——比較《台灣人》和《寒夜》兩個三部曲〉《當代文壇》1987年第4期,頁66-70。
    55. 黎湘萍,〈刮骨療傷的「文化詩學」——關於「劉登翰學案」的芻見〉,《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2期,頁71-78。
    56. 蕭乾,〈台灣文學——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八日在文學研究所講話摘錄〉,《出版工作》1980年第7期,頁44-51。
    57. 賴一郎,〈兩岸鄉土文學研究的消長及其問題——以鍾肇政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頁13-20。
    58. 嶺,〈台灣的鄉土派文學〉,《探索》1986年第1期,頁64。
    59. 關連閣,〈永遠不屈的鐵血之魂——吳濁流與其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頁60-71
    60. 蘇文鄂,〈長河鎏金——與老編輯談《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欣賞叢書》〉,《出版廣角》1997年第4期,頁18。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