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育銘 Chang, Yui-Ming |
|---|---|
| 論文名稱: |
氣候變遷下的高雄愛河水岸綠廊設計 Kaohsiung Love River Green Corridor Design in Climate Change |
| 指導教授: |
李鎨翰
Lee, Soe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6 |
| 中文關鍵詞: | 亞熱帶生態城市 、台灣原生植物 、廊道 |
| 外文關鍵詞: | Subtropical Ecological city, Taiwan native plants, Corridor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雄從2009年開始的都市計劃「亞熱帶生態城市」,藉由都市建築規範讓愛河水岸形成自然的通風廊道,使愛河俱備調節都市微氣候的功能,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愛河兩側水岸綠廊道在植栽綠化上的選種建議,使高雄水岸綠廊道除了都市冷卻風道功能以外,同時能夠運用植生綠廊提供固定二氧化碳.淨化都市空氣.都市遮蔭綠廊.地景美化的功能...等更具多樣化功能.在採用台灣原生植物的前提下,從都市與景觀的角度,進而探討高雄水岸綠廊道的植生物種選擇方式,建立較具機能性的綠廊植栽選種建議,以因應節能減碳趨勢下的水岸綠帶構成方法.
Since 2009 Kaohsiung urban planning 「Subtropical Ecological city」,According urban design code let Lover River waterfront reform natural air way, and adjust the micro climate.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plants of green corridor of Lover River for vegetation planning, not only cooling air way, but also provides Carbon Dioxide Fixation、purify urban air flow、green corridor provides shade and optimize landscape …etc, more various function.In uses the Taiwan native plants under the premise, from the metropolis and the landscape angle, then discussescorridor of Kaohsiung waterfront to plant lives the species choice way, the establishment has the functional green porch to plant plants the seed selection to suggest, by reduces under the carbon tendency in accordance to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water shore green belt constitution method.
(一)論文與文獻
江瑞怡,《都市河川變遷下的空間與水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愛河為例(1895-2005)》,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5。
李洋毅,《綠化形態對都市熱島效應影響效果之研究》,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005。
李政賢,《永續觀點探討既存建築物改善更新可行性之研究-以台灣南部辦公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4。
李魁鵬,《台灣四大都會區都市熱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999。
林美湘,《都市發展中公園綠地之規劃-以花蓮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秀慧,《洲仔庄聚落空間成長之探討》,崑山科技大學,台南,2003。
林蔚,《水岸的地景設計實驗-以臺北市河岸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究所碩士論文,淡水,2004。
周一心,《高雄市鹽埕區歷史保存與都市設計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4。
柳浩翔,《台灣都市化地景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4。
徐芳怡,《編織人造與環境的地景秩序》,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新竹,2006。
高雅力,《都會區生態廊道規劃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4。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6。
黃輝雄,《高層集合住宅綠建築設計可行性評估-以高雄市民間開發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4。
許憶宜、李佳蕙、劉慧妮、張香美、林麗華、李明聰,《高雄城市光廊消費者的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高雄,2005。
彭康祐,《高雄舊港口聚落之空間構成與住宅型式變遷》,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2。
黃主賜,《市郊性發展地區之公園使用偏好及其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大學特定區鄰里公園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5。
陳建中,《都市河川之污染整治-蛻變中的愛河與前鎮河》,輔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學系,高雄,2003。
陳琦維,《英國都市棲地經驗及其引入台灣空間規劃體系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4。
凌于右,《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建構港濱觀光開發評估模式》,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5。
郭宇罕,《從景觀生態觀點探討社區規劃之綠地準則以高雄鳥松鄉仁美社區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8。
楊珮珩,《住宅綠建築設計技術之研究以都市地區集合住宅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
楊嵐鈞,《《夜市》文化地景之地域性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北,2003。
潘峙良,《高雄捷運沿線舉辦通車博覽會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4。
孫振義,《台南地區都市熱島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3。
孫振義,《運用遙測技術於都市熱島效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2008。
顏明田,《都市地區雨水收集利用之可行性研究---以高雄市前金區為案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6。
鄭欽太,《使用者觀點之都市河岸空間營造-以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3。
(二)政府資料
內政部營建署,《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會議資料集》,1996。
內政部營建署,《市區道路生態綠廊道整體建構計畫研究案報告書》,2006。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2009。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7。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2008。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農政與農情》,第187-198期、第193期,2003。
行政院環保署,《區域性空氣品質淨化區系統建立暨淨化效益評估—以台北都會區為例》,1997。
行政院環保署,《淨化室內空氣植物手冊》,2007。
林欽榮,《水岸高雄的下一步》,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
林欽榮,《水岸高雄的轉型策略》,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高雄市港埠發展史》,2005。
高雄市政府,《擬定及變更高雄市原都市計畫區(三民區部分中都地區),2006。
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環境負荷概況》,2007。
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空氣污染概況分析》,2008。
高雄市政府,《高雄港站及臨港沿線都市更新案簡報》,2008。
高雄市政府,《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計畫簡報》,2008。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河川(後勁溪、愛河、前鎮河、五號船渠)生態調查及評析》,2005。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高雄市地理圖集》,2000。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年綜合發展計畫簡報》,200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高雄港區1-22號碼頭》,200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高雄市都市發展願景》,200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高雄市城市空間環境改造計畫案》,200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年綜合發展計畫簡報》,200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臨海新都新再開發計畫》,2008。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8年綜合發展計畫簡報》,2008。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高雄都市設計簡報》,2009。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城市空間發展的12個觀點》,2009。
高雄巿政府環境保護局,《高雄市溫室氣體排放調查及減量策略推動》,2006。
高雄市議會,《高雄市議會公報第56卷第7期》,2009。
臺北巿政府都發局,《臺北巿公園開發都巿設計準則》,2008。
(三)出版書籍
上海植物園,《綠化緩解上海城市居住區熱島效應的研究》,2008。
方偉達,《景觀生態學緒論》,2007。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要架構與未來發展重點》,2008。
林信輝、張俊彥,《景觀生態與植生工程規劃設計》,明文書局,台北,2005。
林樂建,《造園》,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林憲德,《現代人類的居住環境》,胡氏書局,1994。
林憲德,我愛綠建築:健康又環保的生活空間新主張》,新自然主義,2004。
李彥頤、李子燿、周伯丞、喻肇青,《城市設計的新典範:「面對環境倫理的城市發展創新實踐」-高雄市生態城市與綠建築社區推動策略的定位與評估》,建築Dialogue,第132期,美兆文化,2009。
郭瓊瑩,《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詹氏書局,台北,2003。
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唐繼剛、林雨莊,《都市綠地景觀通過三種作用淨化都市空氣》,2004。
唐繼剛、林雨莊,《都市綠地景觀與都市大氣淨化》,2009。
唐繼剛、林雨莊,《城市綠地景觀格局與城市生物多樣性》,2009。
黃南淵,《新社區規劃》,銀來出版,台北, 1982。
陳秋銓,《綠廊道之建構與規劃》,2006。
陳朝圳、張瑋尹,《淺談廊道結構及其生態功能》,2006。
逢甲大學建築系,《高速公路鄰近都會區綠地多元化利用之可行性評估》,2002。
劉紹臣、許乾忠、陳正平,《台灣地區之氣候變遷: 區域及全球效應》,2007。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2007。
(四)國外文獻
IPCC,《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2007。
IPCC,《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
IPCC,《Climate change water Technical Paper Vi》,2008。
Jeffrey Wilson and Gilbert Liu,《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Vol. 35 No. 6,2008。
(五)網站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digiarch.sinica.edu.tw/index.jsp
台北植物園http://tpbg.tfri.gov.tw/
台灣樹木資料庫http://tree.cycu.org/
綠化資訊站http://green.tainan.gov.tw/green/main.asp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