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銘元
Hsieh, Ming-Yuan
論文名稱: 政府、企業及銀行之間的關係—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台灣與南韓
The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ates, Enterprises and Banks after the Asian Cris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指導教授: 丁仁方
Ting, Jen-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銀行企業金融風暴金融改革政府新制度論
外文關鍵詞: new institutionalism, financial innovation, newly industrializing entities (NIEs), Asian Financial Crisis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與南韓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歷史淵源以及發展過程當中有許多相似以及可資比較之處,在政府、企業以及銀行三個主要行為者的關係變化上,都牽動著也意涵著雙方政經體制的發展。在政治發展上,也不約而同地在二十世紀結束之前各自產生了政黨輪替,同時也無法避免地遭遇了1997年下半年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

      在風暴過程當中,南韓被公認為受創最嚴重的四個國家之一,而台灣相對則遭受較輕微的波及,但這樣的現象真的能夠代表台灣的金融改革工作較為成功?國家機關功能較為健全?政經體制較為穩定?

      本論文受限於相關條件,並不擬對於相關問題作一完整的回答,但將採用新制度論的分析途徑,針對以上相關問題來對風暴後雙方的行為者的結構關係進行描述及整理,同時以金融改革、企業調整以及政府部門(國家機關)的運作為課題,檢視雙方在這些方面的運作及問題,並且針對範圍不容易清楚界定的三個行為者來加以定義。從分析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在風暴發生之前,台灣相對於南韓,金融改革的步調是較為穩定的,但是南韓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介入處理97年的金融危機之後,相關的改革措施都如火如荼地一同進行。台灣的國家機關在此時之後,相關政策及制度改革步調遂相對慢了下來。

      在架構上,我們可以視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為一事件背景,而雙方行為者的制度架構則為解釋變項,事件過後的結構變化則為被解釋變項。至於發展背景以及三個相關課題的比較分析則視為檢視雙方政、企制度的出發點,其中以後者為探討的重點。希冀能夠為相關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的資料,同時本論文根據分析結果也提出了「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是否使得台灣與南韓金融改革的相對步調產生反轉」的新命題。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re both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defined by OECD.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ir structures of political economy. By contrast,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worthy of comparing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ates, enterprises and banks, Taiwan and South Korea vary in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across developmental period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1990s, both countries had encountered the so-called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s a mutual external stimulus,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respective adjustments to the crisis in the both countries.

      With regard to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his thesis took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do the foregoing. Simultaneously, in seeking to find difference of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among aforementioned three actors, this research chose financial innovation, adjustment of enterprises,interactions among sectors of the state after the crisis as three secondary topics for discussion. This thesis has found that, in exclusive of rather dissimilar enterprise patterns, although Taiwan had taken innovative financial policies in proper sequence than that of South Korea before the crisis, she did not keep innovative efficiency in making relative policies after the crisis. The key factors are that the state in Taiwan, compared with its counterpart of South Korea, was no longer more efficient or specialized in term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 state of South Korea had subjected their management authority to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 which was more efficiency or market orien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分析……………………………………………4    第三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範圍………………………………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限制………………………………14 第二章 理論分析……………………………………………………18    第一節 制度的定義及相關學科中制度論的發展脈絡……18    第二節 D. North及相關學者的新制度論分析架構………25    第三節 政府、企業及銀行之間的關係……………………32    小結……………………………………………………………43 第三章 台灣的政經發展……………………………………………45    第一節 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及金融自由化的進程……46    第二節 亞洲金融風暴的過程及影響………………………53    第三節 政府的相關因應措施及政策………………………61    小結……………………………………………………………70 第四章 南韓的政經發展……………………………………………72    第一節 金融風暴發生前的政經體制及金融自由化………73    第二節 亞洲金融風暴的過程及影響………………………84    第三節 金融改革和企業改革的具體措施…………………96    小結……………………………………………………………104 第五章 比較分析……………………………………………………106    第一節 台灣與南韓金融改革之比較分析…………………107    第二節 台灣與南韓企業調整之比較分析…………………115    第三節 綜合分析……………………………………………127 第六章 結論…………………………………………………………130 參考文獻………………………………………………………………135

    一、中文專書部分
    1.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

    2. 丁仁方、王慶輝,《政府與企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版,2000)。

    3. 于宗先、王金利,《台灣泡沫經濟》,(台北,聯經,1998)。

    4.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1997)。

    5. 石之瑜,《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台北,五南,2001)。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韓國金融制度與政策》,(台北:編者,1984)。

    7. 江亮演等,《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商鼎,1997)。

    8. 任德厚,《國家、系統論與政治過程---比較政治學理論之取向研究》,(台北,五南 1984)。

    9.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作者自行出版,五版,1999)。

    10.李吉仁、陳振祥,《企業概論—本質、系統、運用》,(台北:華泰,1999)。

    11.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 :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1995)。

    12.李榮謙,《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七版,2001)。

    13.周延軍,《金融理論》,(台北,五南,1997)。

    14.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1995)。

    15.南方朔,《經濟是權力, 也是文學》,(台北:新新聞文化,1999)。

    16.陳師孟等,《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自立晚報,1991)。

    17.陳國嘉等譯,《全球的金融市場》,(台北:弘智,2001)。譯自Stephan Valdez原著之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 NY: Palgrave, 2000)。

    18.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2000)。

    19.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初版,1994)。譯自Douglass C. North原著之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2)。

    21.劉進慶、隅谷三喜男等著,雷惠英等譯,《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1993)。

    22.劉憶如、何佳,《東亞十國 :金融風暴前與後》,(台北:商鼎財經,1999)。

    23.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二版,1991)。

    24.蕭新煌等,《解剖台灣經濟》,(台北:前衛,1992)。

    25.龐建國,《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1993)。

    26.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1993)。

    二、學位論文部分

    1. 王文岳,《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8 年。

    2. 吳昕育,《開發中國家的資本移動性之研究─以韓國、台灣為實證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 吳家玫,《台灣中小企業政商關係現狀與影響》,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4. 邱方正,《電子商務時代中「自由金融體系」的發展前景》,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 年。

    5. 周代尉,《由新制度論探討日本預算政策之變遷:1971-2000年》,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9年。

    6. 許航瑞,《我國全民健保醫療支出問題的政經分析:一個新制度主義的觀點》,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1 年。

    7. 陳海鑫,《國家機關與企業之政經分析──以台灣發展經驗為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8. 趙文志,《亞洲金融危機對東亞國家政經衝擊之研究---以日本、南韓與中華民國之政府、企業與銀行三者互動關係為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9. 鄭秋玉,《金融風暴前後我國政府與中小企業的關係(1988~2000)—鑲嵌自 主性觀點》,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0.歐崇亞,《新制度主義與公共組織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1.蔣宸厚,《民主化過程中台灣資本主義國家與大企業互動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三、中文期刊文獻部分
    1. 石之瑜,〈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1期,1997年11月,頁1-23。

    2. 江丙坤,〈金融風暴下因應措施〉,《政策月刊》,第40期,1998年11月,頁2-4。

    3. 朱松柏,〈南韓金大中執政之路及挑戰〉,《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4期,1998年4月,頁37-46。

    4. 朱雲漢,靳菱菱譯,〈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1992年12月,頁58-78。

    5. 邢慕寰,〈南韓在經濟上較之臺灣強在那 ?〉,《經濟前瞻》,第8卷第1期,1993年1月,頁6-13。

    6. 朴允哲,〈臺灣與韓國中小企業發展比較分析〉,《經濟前瞻》,第68期,2000年3月,頁98-111。

    7. 李東華,〈韓國大企業的危機及改革〉,《經濟前瞻》,第60期,1998年11月,頁68-72。

    8. 李道榮,〈從金融危機風暴探討銀行徵信問題〉,《金融財務》,第2期,1999年4月,頁135-144。

    9. 吳玉山,〈政治學是科學嗎?〉,收錄於石之瑜,《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台北,五南,初版,2001),序言頁9-12。

    10.吳忠吉,〈台灣中小企業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期,1999年9月,頁70-75。

    11.吳家興,〈由當前南韓經濟復甦跡象研判其未來經濟走向〉,《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4期,1999年3月,頁35-68。

    12.吳家興,〈南韓經濟改革及其成效之研析〉,《經濟研究》,第1期,2002年3月,頁229-250。

    13.吳建國〈制度因素初探〉,《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81-88。

    14.邱正雄,〈我國的金融革新〉,《中國商銀月刊》,第1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7。

    15.邱正雄,〈我國因應亞洲金融風暴之措施與金融革新〉,《中國商銀月刊》,第18卷第6期,1999年6月,頁1-5。

    16.邱正雄,〈我國推動金融革新的具體措施〉,《今日合庫》,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17-29。

    17.林正牧,〈評IMF金援措施之成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4期,1998年4月,頁17-22。

    18.林振國,〈金融自由化與紀律化〉,《財稅研究》,第27卷第1期,1995年1月,頁11-17。

    19.林培洲,〈韓國問題金融機構重整機制與經驗〉,《經濟情勢暨評論》,第5卷第4期,2000年3月,頁157-175。

    20.金榮勇,〈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起因、影響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頁1-14。

    21.屈筱琳,〈金融風暴後韓國經濟結構與經濟情勢之探討〉,《中央銀行季刊》,第20卷第3期,1998年9月,頁47-57。

    22.姚清瀛,〈南韓銀行體系的現況及展望〉,《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44期,1999年12月,頁26-30。

    23.姚清瀛,〈南韓金融危機與金融改革〉,《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44期,1999年12月,頁122-125。

    24.馬千惠,〈資本流入與資本帳開放--兼論東協三國的經驗與對我國的啟示〉,《中央銀行季刊》,第16卷第3期,1994年9月,頁52~59。

    25.殷乃平,〈東亞金融風暴的演變與我國因應之道〉,《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2期,1998年5月,頁3-16。

    26.張明宗,〈歐日爛頭寸是全球經濟危機的禍首之一〉,《中國時報》(台北),1998年9月7日,第15版。

    27.陳志強,〈南韓金融自由化之簡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32-35。

    28.陳志強,〈整敕「官辦金融」韓國走出金融黑暗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8期,1999年8月,頁32-36。

    29.陳志強,〈高麗硬漢能否重振昔日雄風?─韓國經改現形錄〉,《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3期,2000年3月,頁97-98。

    30.陳志強,〈南韓金融結構改革現況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7期,2001年7月,頁24-35。

    31.陳尚懋,〈新制度主義與兩岸公營事業改革:民營化VS.國企改革〉,《公營事業評論》,第2卷第2期,2000年7月,頁79-105。

    32.陳南光、張光亮,〈亞洲金融風暴的源起--基本面或傳染﹖〉,《經濟論文叢刊》,第30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26。

    33.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政治學報特輯---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第31卷,2000年,頁171-201。

    34.曹俊漢,〈評「新政府」與「舊官僚」看陳水扁政府的政策窘境〉,《智庫專論》,民國89年8月,頁3-5。

    35.曹俊漢、陳朝政,〈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表現之比較〉,《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3期,民國90年5月,頁17-25。

    36.梁國樹,〈開放體系下的若干金融問題〉,《中央銀行季刊》,第16卷第2期,1994年6月,頁14-21。

    37.彭淮南〈亞洲金融危機與因應措施〉,《保險專刊》,第57期,1999年9月,頁1-10。

    38.彭淮南,〈亞洲金融風暴〉,《台北銀行月刊》,第28卷第4期,1998年4月,頁4-31。

    39.彭淮南,〈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商銀月刊》,第17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37。

    40.許嘉棟,〈金融風暴與資本帳開放之省思〉,《競爭政策通訊》,李婉靜摘錄整理,第3卷第3期,1999年5月,頁42~48。

    41.楊鈞池,〈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簡介〉,《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31期,1992年4月,頁13-15。

    42.楊鈺池,〈韓國金融危機的啟示〉,《經濟前瞻》,第57期,1998年5月,頁86-89。

    43.葉明峰、吳家興,〈韓國金融風暴分析〉,《中國商銀月刊》,第17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8。

    44.鄒孟文,〈中﹑日﹑韓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制度」之比較〉《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4卷第9期,1991年9月,頁71-75。

    45.廖俊松,〈發展性國家機關模型:日本、台灣、南韓的經濟發展經驗〉,《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1996年11月,頁271-288。

    46.鄭凱方、吳惠林,〈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檢討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1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1-29。

    47.鄭雅綺,〈南韓金融體系改革的具體作法與成效--兼述中、韓金融改革成果比較〉,《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0卷第1期,民國89年1月,頁41-66。

    48.劉大鵬,〈韓國金融風暴背後的金融政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2期,民國87年2月,頁32-33。

    49.劉阿榮,〈戰後台灣政商關係之演變—理論架構與經驗意涵〉,《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1996年5月,頁1-41。

    50.劉科,〈韓國金融改革概述〉,《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5卷第3期,2002年4月,頁150-172。

    51.蔡增家,〈論國際化對國內政治的影響:以日韓為例〉,《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1-35。

    52.蔡增家,〈南韓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1963-1997〉,《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9-48。

    53.蔡增家,〈信用分配的轉變對政府、企業與銀行關係的影響:日本與南韓的比較〉,《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1999年8月,頁61-88。

    54.蔡增家,〈金大中金融改革與南韓政經體制的轉變〉,《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5期,2001年11月,頁39-63。

    55.賴科宏,〈本土性金融風暴的研究分析〉,《經社法制論叢》,第27期,2001年1月,頁59-92。

    56.薛琦,〈金融風暴之因應對策〉,《中國商銀月刊》,第1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1-10。

    57.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2000年8月,頁1-26。

    四、西文專書部分
    1. Amsden, Alice, Asia’s Next Giant: the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Aoki, Masahiko, Kevin Murdock, 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 “Beyond the East Asian Miracle: Introducing the Market-Enchancing View,” in Masahiko Aoki, Hyung-Ki Kim, 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 ed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3. Balassa, Bela,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1.

    4. Bascom, Wilbert O., The Economics of Financial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5. Blanchard,Olivier, Macroeconomic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2000, pp. 472~479.

    6. Chen, Edward, Hyper-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Taiwa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9.

    7. Cooper, Richard 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MA: the MIT Press, 1987.

    8. Cumings, Bruc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Di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 & Row, 1957.

    11.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ffs N. J: Prentice Hall Press, 1965.

    12.Fields, Karl J., Enterprise and the State in Korea and Taiw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Evans, Peter,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Evans, Peter,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5.Fei, John C.H., Gustav Ranis, and Shirley W.Y. Kuo, 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 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6.Friedman, David, The Misunderstood Mirac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Jap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17.Haggard, Stephan & Sylvia Maxfield and Ben Ross Schneider, eds., Business and the St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18.Haggard,Stephan & Chung H.Lee,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in Fin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tephan Haggard, Chung H. Lee, and Sylvia Maxfield, eds., The politics of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19.Haggard, Stephan.,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Haggard, Stephan & Kaufman Robert R.,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Adjust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1.Haggard, Stephan et al.,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Adjustment in Korea, 1970-199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2.Haggard, Stepha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ashington. D. 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ess, 2000.

    23.Herzog, Thomas,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v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ers Inc, 1996.

    24.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25.Johnson, Chalmers,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6.Kuo, Cheng-Tian,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5.

    27.Kuznets, Paul.W.,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e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8.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Industri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9.McKinoon, Ronald I.,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sation, New York: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30.Patrick, Hugh T. and Park, Yung Chul.,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Japan, Korea and Taiwan: Growth, Repression and Lib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4.

    31.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Pinter Press, 1999.

    32.Rhee Jong-Chan, The States and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The Limits of Authoritarian State.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4.

    33.Valdez, Stephen.,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New York: Palgrave, 2000.

    34.Loriaux, Michael, Meredith Woo-Cumings, Kent E. Calder, Sylvia Maxfield, and Sofia A. Perez, eds., Capital Ungoverned: Liberalizing Finance in Interventionist Stat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35.Sjostrand, Sven-Erik ed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Empirica Findings. NY: M.E.Sharpe, 1993.

    36.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7.Zysman, John., Governments,Markets,and Growth: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 Chang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五、西文期刊論文部分
    1. Coase, Ronald.,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 16 (1937), pp. 386-405.

    2. DiMaggio, Paul. J.,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s: Arenues of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Vol. 54, No. 4, 1998, pp. 696-705.

    3. Cheng, Tun-jen , “Guard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s: The State as Banker in Taiwan,” in Stephan Haggard, Chung H. Lee, and Sylvia Maxfield, eds., The Politics of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55-92.

    4. Choi, Byung-Sun, “Financial Policy and Big Business in Korea: The Peril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 in Stephan Haggard, Chung H. Lee, and Sylvia Maxfield, eds., The Politics of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23-54.

    5. Crowford, Sue E. S. and Elinor Ostram,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9, No. 2 (Semtember, 1995), p. 582.

    6. Evans, Peter., “The State as Problem and Solution: Predation, Embedded Autonomy, andStructural Change,” in Stephan Haggard & R.R. Kaufman eds.,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Adjustment, New Jersey: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158.

    7. Gibson, Heather & Euclid Tsakalotos.,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Financial Liberalis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ritical Survey, ”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0, No. 3, April 1994, pp. 578~628.

    8. Goodin, Robert, ”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 in Robert Goodin., e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53.

    9. Haggard, Stephan and Chung-in Moon, “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Policy: Theory and a Korean Case Study, ” World Politics, Vol. 41, No.(Jan1988), pp .225~229.

    10.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R. Taylor, “Pol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1996, Vol. 44, No. 5, pp. 936~957

    11.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26, No. 1, 1998, pp. 5~34.

    12.Kato, Junko., “Institution and Rationality in Politics -Three Varieties of Neo- Institutionalist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 Science, Vol. 26, Part 4 (October 1996), pp. 533-582

    13.Kim, Pyung Jo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in Lee-Jay Cho and Yoon Hyung Kim eds., Korea’s Political Econom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Westview Press, Inc. 1994, pp. 313~314.

    14.Kim, Sunhyuk.,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South Korea: The First Year of the Kim Dae-Jung Government, 1998-1999,” Asian Perspectives, Vol. 24, No. 1 (Spring 2000), pp. 163~185.

    15.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iars. Vol. 73. No. 6 (November / December 1994), pp. 62~78.

    16.Kuo, Cheng-Tian, Tzeng-Jia Tsai, “Differential Impact of the Exchange Crisis on Taiwan, Japan, and South Korea: A Politico-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Issue and Studies, Vol.34, No.11-12, 1998, pp.144-80.

    17.March, James G. & Joh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78 (1984), pp. 738-49.

    18.Scott Richard W. ,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Towards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 in Richard W. Scott, John W. Meyer and Associates (ed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 zations: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4, pp. 55-80.

    19.Woo-Cumings, Meredith, “The New Authritarianism in East Asia,” Current History, Vol. 93, No. 587(December 1994), pp. 413-416.

    六、報紙等報導性資料
    1. 《工商時報》(台北),〈預防起亞危機擴大 南韓公布拯救方案〉,1997年7月21日,第6版。

    2. 《工商時報》(台北),〈菲律賓股市一瀉千里 星、馬跌至4年來低點〉,1997年8月29日,第2版。

    3. 《工商時報》(台北),〈央行拋匯50億美元 損失50億台幣〉,1997年10月18日,第2版。

    4. 《工商時報》(台北),〈南韓政經亂象 面臨空前考驗〉,1997年10月25日,第2版。

    5. 《工商時報》(台北),〈財部確立金檢一元化組織架構〉,1997年11月6日,第1版。

    6. 《工商時報》(台北),〈金檢一元化 央行擁有處分權〉,1998年12月7日,第7版。

    7. 《工商時報》(台北),〈行政院會通過央行法修正草案〉,1999年6月18日,第2版。

    8. 《工商時報》(台北),〈中小企業認定標準 決予放寬〉,2000年2月1日,第1版。

    9. 《工商時報》(台北),〈邱正雄:春節前不致發生綜合型外匯型金融風暴〉, 2000年11月16日,第2版。

    10.《工商時報》(台北),〈公司債與金融債券交易稅取消〉,2002年1月5日,第1版。

    11.《中國時報》(台北),〈南韓經常帳赤字大幅擴增〉,1997年2月17日,第17版。

    12.《中國時報》(台北),〈金泳三為韓寶案 向人民道歉〉,1997年2月26日,第10版。

    13.《中國時報》(台北),〈三星集團凍結主管薪資〉,1997年2月26日,第17版。

    14.《中國時報》(台北),〈金賢哲收賄逃稅正式被起訴〉,1997年6月6日,第10版。

    15.《中國時報》(台北),〈泰股三年來跌幅已逾七成〉,1997年6月18日,第18版。

    16.《中國時報》(台北),〈新台幣貶值 創八年來新低〉,1997年7月9日,第1版。

    17.《中國時報》(台北),〈菲國披索大貶 印尼盾可能跟進〉,1997年7月12日,第19版。

    18.《中國時報》(台北),〈央行逆勢操作 台幣震盪走揚〉,1997年8月8日,第19版。

    19.《中國時報》(台北),〈星幣重挫 帶動東南亞貨幣下滑〉,1997年8月13日,第19版。

    20.《中國時報》(台北),〈南韓決向國際貨幣基金求援〉,1997年11月22日,第10版。

    21.《中國時報》(台北),〈 IMF決貸南韓二百億美元紓困〉,1997年12月1日,第10版。

    22.《中國時報》(台北),〈南韓外債 開發中國家第一〉,1997年12月8日,第10版。

    23.《中國時報》(台北),〈當選南韓總統發表政策聲明 金大中承諾民主經濟並進〉,1997年12月20日,第10版。

    24.《中國時報》(台北),〈為求援金早到 南韓幾乎無條件投降〉,1997年12月26日,第10版。

    25.《中國時報》(台北),〈南韓通過19項金融改革法案〉,1997年12月30日,第10版。

    26.《中國時報》(台北),〈金融總署明年成立 預算獨立〉,1999年5月25日,第4版。

    27.《中國時報》(台北),〈金融營業稅降為2% 立院三讀通過〉,1999年6月23日,第6版。

    28.《中國時報》(台北),〈企業財務危機漸平息 退票率好轉〉,1999年7月30日,第6版。

    29.《中國時報》(台北),〈七大行庫八月逾放比 升破5%〉,1999年9月15日,第22版。

    30.《中國時報》(台北),〈中小企業認定標準放寬〉,1999年12月26日,第1版。

    31.《中國時報》(台北),〈金融六法完成三讀 金控法十一月一日實行〉,2001年6月28日,第1版。

    32.《中時晚報》(台北),〈台幣狂貶 市場預測:央行干預力守35元〉,1998年6月10日。

    33.《中時晚報》(台北),〈交叉持股代罪羔羊〉,1998年12年29日。

    34.《中時晚報》(台北),〈金融再見危機?指標說話:免驚〉,2002年7月28日。

    35.《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199期,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1997年8月28日。

    36.《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216期,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1997年12月25日。

    37.《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219期,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1998年1月22日。

    38.《朝鮮日報》(漢城),〈韓國全額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2001年8月22日,電子報中文繁體版。

    39. 南方朔,〈朝鮮半島上兩個政權都在比賽誰會先出亂子〉,(台北:新新聞),第520期,1997年2月21日,頁72~74。

    七、網際網路資源(WWW網頁)
    1. Sunny Net商學網站,網址:http://www.sunny.org.tw/fin/teach/teach24-2.htm,瀏覽日期:2002年11月7日。

    2. 中央銀行網站,《我國與十六個主要貿易對手通貨對美元匯率之月資料》,網址:http://www.cbc.gov.tw,瀏覽日期:2002年11月1日。

    3. 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tw,新聞檢索資料庫,瀏覽日期,2002年8月~2003年1月。

    4. 行政院經建會網站,網址:http://www.cepd.gov.tw/service/eco/88/0401/9.htm,瀏覽日期:2002年10月31日。

    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民營化成果》網頁,網址:http://www.cepd.gov.tw/industry/成果,瀏覽日期:2002年10月30日。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南韓經濟改革對我國之啟示》,經建會經研處委員會1094次會議新聞稿網頁,2002年8月,http://www.cepd.gov.tw/upload/news/2002/1094-3.doc,瀏覽日期:2002年10月30日。

    7. 南韓國家統計局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nso.go.kr/eng/,瀏覽日期,2002年11月9日。

    8. 南韓《朝鮮日報》中文繁體版網站,網址:http://srch.chosun.com/cgi-bin/china/big5,瀏覽日期,2001年11月14日。

    9. 財政部金融局網站,網址:http://www.boma.gov.tw/index_dir03.htm,瀏覽日期,2002年11月1日。

    10. 財政部國庫署業務導覽網頁,網址:http://www.dnt.gov.tw/business/business207.asp,瀏覽日期,2002年10月26日。

    11. 陳宗揚,「南韓金融風暴」專題網頁,1998年5月,網址:http://www.cs.nchu.edu.tw/~tychen/myweb/v/t8.html,瀏覽日期:2002年11月14日。

    12.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網站,《中小企業統計表》網頁,網址:http://www.moeasmea.gov.tw/html/90white/state/tab3-1.htm,瀏覽日期,2002年11月14日。

    13. 經濟部統計處網站,《工業生產統計月報》網頁,網址:http://www.moea.gov.tw/~meco/stat/statprod.htm,瀏覽日期:2002年11月20日。

    14. 韓國金融監理服務公司(FSS)英文網站,網址:http://english.fss.or.kr/en/englishIndex.jsp,瀏覽日期:2002年11月20日。

    15. 韓國銀行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bok.or.kr/index_e.html,瀏覽日期,2002年10-12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1-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