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孟毅
Lin, Meng-I
論文名稱: 雷擊死亡者之喪儀探究-以清代湖南地區道士科儀手抄本為例
Research on the funeral ritual about lightning death:Take the Taoist manuscript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Huna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i-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雷擊喪儀手抄本道教雷法符祕
外文關鍵詞: lightning, funeral, manuscripts, Taoism, Thunder Rites, spell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世俗的觀念中,人之夭折或惡死等不正常死亡,原因在於冒犯天罪或是遭某一鬼煞附身所致,而其中又以雷擊意外致死者最為特殊。俗話說:“被蛇咬是三世冤,被雷打是現世報”,這代表死者因違背三綱五常或罪大惡極而遭受天譴,不管天打雷劈或是五雷轟頂都是對罪責最大的懲罰。

    因此,死者不得接受傳統功德科儀,魂飛魄散永世不得超生,也因罪孽深重無顏面對祖先,不得葬入祖墳,靈魂不入家廟、宗祠,亦不得接受祭祀,最終只能落為孤魂野鬼,甚至連屍體也僅能草率掩埋。

    在「靈魂不滅」的觀念下,中國傳統生命禮俗中的每個過渡性儀式,是以一個類似迴圈的週期在運行,而對於雷擊死亡者喪儀的限制,意味著生命禮俗迴圈週期的斷裂,即落入永恆無限的「死」而不復「生」。這對於死者家屬而言,基於情感的不捨及「死生相續」的福蔭觀念,縱使處於親情束縛與世俗規範的衝突當中,仍然希望死者能生有所屬,死有所歸,於是一套具有緩和作用的特殊儀法就此產生,並藉此儀式和傳統喪儀銜接。

    整個儀式的重點,在於「生者」必須代替「死者」認罪與悔改,因此儀式中必須要先經由知罪、認罪進而求赦罪、解罪、謝罪並驅逐鬼煞,雷擊意外死亡者的喪葬儀式不僅特殊且神秘,當中包含了對於雷神信仰的崇拜,精靈鬼怪的畏懼以及禮教的無形約束力和警惕。

    本文研究的重點是以雷擊意外死亡者特殊喪儀的流程為出發點,藉此探討儀式背後的意涵,在文獻資料的引用和撰寫方式上,主要以自身收藏的清代湖南地區道士科儀手抄本為主,將其儀式內容歸納分類,重新整理出儀式流程並從中加以探討。由於儀式類別屬「雷法」範疇,因此比較注重於手抄本中雷法符祕之文字與圖符的描述,所以內容方面將以道教儀式與法術文化特性等層面作研究及探索。

    In the concept of the secular, the abnormal death include die young or evil death was caused by offend the gods or possessed by devil, and the most special die is lightning death. People always say that “If a man had been bitten by a snake, it caused by resentment in three times of transmigration, and if a man death by lightning, it is immediately retribution” . It means that the deceased was heinous or seems to go agains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ules, whether lightning death by gods or five-thunder, it is always the most severe punishment.

    So, the deceased can not receive the traditional funeral rituals, no reincarnated because incomplete soul, the deceased can not be buried in the family cemetery, and even the soul can not be worship in family temple or ancestral halls because he was ashamed of his ancestor. Finally, the lightning death becomes a lonely ghost, and even his dead body was buried in a rash.

    In the view of the “Immortal Soul” , each transitional ritual are combined into a cycl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lightning death causes the cycle broken, it means that the soul of lightning death can not be reborn and decease forever. For the families of the dead, they still hope the deceased get nice treatment even in the conflict about family and secular norms because of emotional factors and the view of “bringing benefit to younger generations” . In order to link up the traditional funeral rituals, a special ritual was created.

    The focal point of whole rituals is the behavior of confession and repentance must be doing by the families of the dead,and the process of the rituals are knowing crimes, admit the guilt, seeking forgiveness, exonerate the death, thanks for punishment, and finally drive out the devil. The funeral ritual about lightning death is not only special, but it is also mysterious, including the worship of Thor, the fear of devil, and even the constraint of moral codes.

    The emphasis of this report is going to writing by the process of the funeral ritual about lightning death, and then researching the meaning of every ritual, the part of study materials are based on the Taoist manuscripts of Qing Dynasty in Hunan, the methods are classifying of the detail, restituting the process of the ritual, and finally researching it. Because of the ritual was belong to the Thunder Rites, it will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magic figures and symbol, and researching the level of Taoist rituals and the culture about Spell.

    第一章、導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2– 第三節、研究回顧與研究材料…………………………………………–3– 第二章、雷神信仰與天雷示警……………………………………………–11– 第一節、雷神信仰源流及其形象演變…………………………………–11– 一、自然現象與雷神崇拜……………………………………………–11– 二、雷神形象的演變及其對道教雷部神將的影響…………………–13– 第二節、道教中的雷與雷部諸神………………………………………–25– 一、道教中的雷(道為體、雷為用,道教法術中的五雷)………–25– 二、雷部諸神及其體系………………………………………………–32– 第三節、天雷示警與天書雷篆…………………………………………–44– 一、天雷示警…………………………………………………………–44– 二、天書雷篆…………………………………………………………–52– 第三章、知罪儀法…………………………………………………………–59– 第一節、住雷收屍………………………………………………………–60– 一、書符變身(掩屍符、住雷符、安天鎮地符、回雷符)………–60– 二、息雷威(藏屍之法)……………………………………………–63– 三、對閱輪值雷神……………………………………………………–67– 四、收雷屍儀法………………………………………………………–78– 第二節、認號分明天標…………………………………………………–85– 一、旗影圖像判定雷殛罪責(《先天憲章對影大法全卷》)……–86– 二、十二建除吉凶判定雷殛罪責……………………………………–90– 三、天書雷篆比對屍批………………………………………………–92– 第三節、抗屍入殮………………………………………………………–106– 一、抗擡屍體…………………………………………………………–106– 二、入殮………………………………………………………………–116– 第四章、解罪儀法…………………………………………………………–129– 第一節、召魂……………………………………………………………–130– 一、召魂旛源流與規制………………………………………………–130– 二、雷殛亡魂攝召旛…………………………………………………–132– 第二節、削影除標之金盆削影法………………………………………–138– 一、焚化錢帋…………………………………………………………–138– 二、架臺(生天臺)…………………………………………………–139– 三、拜宣家書…………………………………………………………–141– 四、焚符召將勅水……………………………………………………–143– 五、血祀雷神(召喚雷將速報之法,亦有歃血為盟之意)………–147– 六、確認雷篆罪責(擲茭、擲卦法)………………………………–149– 七、削影文牒…………………………………………………………–150– 八、結五方炁收祟(五使者轄五方真炁下降艮方收祟)…………–153– 九、天蓬神尺解除法…………………………………………………–154– 第三節、削影水盆儀法另述……………………………………………–158– 一、法水(噀水)……………………………………………………–158– 二、水盆(化變為宥罪深淵、雷獄)………………………………–164– 三、洗眼符與洗眼藥方………………………………………………–167– 第五章、謝罪儀法…………………………………………………………–173– 第一節、立壇……………………………………………………………–173– 一、法壇源流與儀制概述……………………………………………–173– 二、雷壇………………………………………………………………–176– 第二節、啓聖……………………………………………………………–178– 一、神靈類(道教所崇拜的各種超自然之自然神及靈界神)……–178– 二、仙真類(歷史人物、教派歷代祖師或傳法先師)……………–187– 第三節、進表……………………………………………………………–192– 一、雷醮前日…………………………………………………………–198– 二、雷醮首日…………………………………………………………–204– 三、雷醮次日…………………………………………………………–205– 四、雷醮三日…………………………………………………………–211– 第四節、收煞(百解符與罡炁之施用)………………………………–219– 一、符頭(太極:元神與祖炁之運用關係;八卦:三元五炁)…–223– 二、符腹(代表行令移檄流程)……………………………………–227– 三、符腳(包含取炁、合炁與入炁三個過程)……………………–230– 四、祕字(主掌符命行使之神祇聖諱)……………………………–236– 第六章、結語………………………………………………………………–239– 第一節、功能性…………………………………………………………–240– 一、知罪儀法(分離儀式)…………………………………………–240– 二、解罪儀法(通過儀式)…………………………………………–241– 三、謝罪儀法(聚合儀式或地位提升儀式)………………………–243– 第二節、社會性…………………………………………………………–245– 一、社會情感…………………………………………………………–245– 二、社會教化…………………………………………………………–246– 徵引書目……………………………………………………………………–249–

    一、道藏資料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寳經》,《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寳經集註》,《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卷下,《中華道藏》第十八冊。
    《上清靈寳大法》卷五十,《中華道藏》第三十三冊。
    《上清天心正法》卷六,《中華道藏》第三十冊。
    《三洞法服科戒文》,《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太上十二上品飛天法輪勸戒妙經》,《中華道藏》第四冊。
    《太上三洞表文》卷中,《中華道藏》第四十四冊。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二,《中華道藏》第四冊。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太上化道度世仙經》,《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卷二,《中華道藏》第六冊。
    《太上元始天尊說寳月光皇后聖母天尊孔雀明王尊經》,《中華道藏》第三十冊。
    《太平經》卷三十六,《中華道藏》第七冊。
    《太平經鈔》卷五,《中華道藏》第七冊。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中華道藏》第三冊。
    《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卷中,《中華道藏》第三冊。
    《太上洞玄靈寶宿命因緣明經》,《中華道藏》第四冊。
    《太上洞玄靈寳業報因緣經》,《中華道藏》第五冊。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卷下,《中華道藏》第六冊。
    《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六,《中華道藏》第四十三冊。
    《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太上說轉輪五道宿命因緣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太上靈寳淨明洞神上品經》卷上,《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中華道藏》第四冊。
    《太極祭鍊內法議略》卷中,《中華道藏》第三十二冊。
    《文始真經註》卷八,《中華道藏》第八冊。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七,《中華道藏》第三十冊。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二,《中華道藏》第三冊。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下,《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中華道藏》第六冊。
    《仙傳外科秘方》卷十一,《中華道藏》第二十二冊。
    《老子道德經》,《中華道藏》第九冊。
    《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抱朴子內篇》卷五,《中華道藏》第二十五冊。
    《法海遺珠》卷四十,《中華道藏》第四十一冊。
    《周易參同契發揮》卷六,《中華道藏》第十六冊。
    《洞玄靈寶玄一真人說生死輪轉因緣經》,《中華道藏》第五冊。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中華道藏》第五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中華道藏》第三冊。
    《洞玄靈寳真靈位業圖》,《中華道藏》第二冊。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精耀三景妙訣》,《中華道藏》第一冊。
    《修真十書武夷集》卷四十七,《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修真十書黃庭外景玉經注》卷六十,《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皇帝内經素問補注釋文》卷四,《中華道藏》第二十冊。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二,《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高上大洞文昌司祿紫陽寶籙》,《中華道藏》第六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中華道藏》第二十二冊。
    《高上月宮太陰元君孝道仙王靈寶淨明黃素書》,《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峴泉集》卷七,《中華道藏》第二十六冊。
    《准南鴻烈解》卷四,《中華道藏》第二十四冊。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卷十六,《中華道藏》第二十冊。
    《悟真篇註釋》卷中,《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華蓋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實》卷六,《中華道藏》第四十六冊。
    《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中華道藏》第十九冊。
    《淨明忠孝全書》卷四,《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清微元降大法》卷一,《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清微玄樞奏告儀》,《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清微仙譜》,《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清微齋法》卷上,《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貫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中華道藏》第三十二冊。
    《梓潼帝君化書》卷四,《中華道藏》第六冊。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五十六,《中華道藏》第四十三冊。
    《無上祕要》卷四十三,《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猶龍傳》,《中華道藏》第四十五冊。
    《道法心傳》,《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道法會元》卷九十,《中華道藏》第三十六冊。
    《道法宗旨圖衍義》,《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道教義樞》卷七,《中華道藏》第五冊。
    《道門定制》,《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道門十規》,《中華道藏》第四十二冊。
    《道德經真經註》,《中華道藏》第九冊。
    《道德真經指歸輯佚》,《中華道藏》第九冊。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中華道藏》第十冊。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十三,《中華道藏》第二十冊。
    《雲笈七籤》卷五十四,《中華道藏》第二十九冊。
    《道書援神契》,《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傳授經戒儀注訣》,《中華道藏》第八冊。
    《雷霆玉樞宥罪法懺》,《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養性延命錄》卷下,《中華道藏》第二十三冊。
    《圖經衍義本草》卷三十一,《中華道藏》第二十二冊。
    《諸師真誥》,《中華道藏》第四十四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卷四,《中華道藏》第四十七冊。
    《鶡冠子》卷中,《中華道藏》第二十四冊。
    《靈寶玉鑑》卷十四,《中華道藏》第三十五冊。
    《靈寶淨明院教師周真公起請畫》,《中華道藏》第三十一冊。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百八十,《中華道藏》第四十一冊。

    二、古籍
    (漢)王充,《論衡》,《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
    (唐)封演撰,張耕注評,《封氏聞見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戴孚,《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宋慈,《宋提刑洗冤集錄》卷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 中華書局,1960)。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徐鉉撰,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張介賓,《本草正》金石部,收入朱大年等選編,《歷代草本精華叢書》第2冊(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清)吳謙等編,《醫宗金鑑》(台南:利大出版社,1979)。
    (清)徐珂,《清裨類鈔》第三十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17)。
    (清)黃庭鏡著,《目經大成》,《珍本醫籍叢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
    (清)錢鏡湖著,《辨證奇聞•清宮秘方》(臺北:甘地出版社)。
    阮元校刊,《十三經註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袁珂,《山海經校註》(四川:巴蜀書社,1992)。
    許嘉璐主編,《史記》第一冊,《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許嘉璐主編,《舊唐書》第二冊,《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許嘉璐主編,《元史》第三冊,《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黃暉,《論衡校譯》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1990)。
    裴澤仁注譯,《禮記》,《五經四書全譯》(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龍虎山先天天壇玉格珍本》,《法竅闡微全集》第26冊(逸群圖書有限公司,2000)。
    《謝雷除標脫影玄科》,《法竅闡微全集》第58冊(逸群圖書有限公司,2000)。
    《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三、近人論著
    (一)專書
    (美)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英)菲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英)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德)費爾巴哈(L.Feuerbach)著,林伊文譯,《宗教本質講演錄》(北京:北京商務印刷舘)。
    于省吾,《殷契駢枝三編•釋靁》,《甲骨文字詰林》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秋桂主編,《江西省高安縣淨明道科儀本彙編》,《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1)。
    王見川、皮慶生著,《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三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下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出版,1991)。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李崇仰編,《先天收影金盆大法》,《中國符咒百科全書》(臺北:集文書局印行)。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西波,《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周洪範主編,《中國秘方全書》(臺北:好兄弟出版社,1983)。
    金維諾主編,《中國寺觀壁畫全集2—元代寺觀水陸法會圖》(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
    胡知凡,《形神俱妙-道教造像藝術探索》(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
    陳華文,《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傅世垣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鄭小江,《中國死亡文化大觀》(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臺北:捷幼出版社,1992)。
    《道教水陸畫綫描集》(北京:北京美術工藝出版社,2011)。
    《新化縣誌》(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

    (二)期刊
    方輝〈說“雷”與雷神〉,《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出版)。
    王明麗、牛天偉,〈從漢畫看古代雷神形象的演變〉,《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河南省博物館出版)。
    白冰,〈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四川:四川文物雜誌社)。
    白彬,〈四川五代兩宋墓葬中的豬首人身俑〉,《四川文物》2007年第3期(四川:四川文物雜誌社)。
    牟海芳,〈從神話傳説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6卷第10期(四川教育學院)。
    吳安清〈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研究〉,《東方人文學誌》2008年第7卷第1期(臺北:文津出版社)。
    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出版)。
    李遠國,〈天蓬、天蓬信仰及其圖像的考辨〉,《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2期(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周慶華,〈仙真信仰在臺灣當代式微及其問題〉,《道教文化》1994年第5卷第10期(臺北:道教文化雜誌社)。
    馮冬燕,〈肯珀情感的社會互動理論的述評〉,《心理科學》1999年第22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心理學會出版)。

    四、網路資源
    石和平,《雷神崇拜:巫(人)的起源》,(考古中國網:http://www.kgzg.cn/thread-1322-1-1.html,2007)。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