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秉佑 Hsieh, Bing-Yu |
|---|---|
| 論文名稱: |
臺灣國家公園避難型山屋之建築構法研究 An Evaluation of Mountain Shelters in Taiwan National Parks |
| 指導教授: |
陳震宇
Chen, Chen-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0 |
| 中文關鍵詞: | 避難型山屋 、山域建築 、構法計畫 、管理維護 |
| 外文關鍵詞: | Mountain Shelter, Mountai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System, Maintain Management Pla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臺灣,避難型山屋是利於登山民眾確保安全的重要庇護場所。因所在高山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使其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及管理維護等階段,面臨許多條件與限制。本國自國家公園成立以來,山屋的建置除配合登山活動使用需求及安全性,亦須留意其造成的環境影響。隨著近年山林解禁與登山環境改善政策的考量,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將提升山屋設施品質、改善維護管理效率及降低環境衝擊等重要課題列近年的實行重點。為釐清及完整瞭解當前避難型山屋之建置、使用與維護管理之相關需求,本文主要透過建築構法計畫來梳理避難型山屋的建築構成、探究建築生產與維護過程所面臨的課題。
本研究以玉山、太魯閣及雪霸三座高山型國家公園作為調查範圍,選定國家公園成立後所建置的避難型山屋(31座)作為研究調查對象,亦同時將1985年國家公園制度成立前,仍留存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登山住宿設施(6座)作為次要對象。並藉由歷史文獻回顧、現地調查測繪及訪談相關人士瞭解山屋建造或維護時的參與經驗,來建立完整的研究資料以利交叉比對,進行後續分析及論述。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以文獻回顧建構對於避難型山屋之基本認識,並分三面向切入探討:其一、回顧臺灣登山活動與山域建築之歷史變遷,解析臺灣登山活動發展中不同時期山域建築的樣態與成因,探討山屋其發展緣由。其二,選定登山活動歷史之中三個重要的時間點1940(近代登山展開)、1980(百岳縱走)、2020(山林開放),並以空間地圖呈現各時期之登山路線與山屋設施分布,藉此瞭解登山路線的演變過程以及影響山屋建置或淘汰之因素。其三,從山屋建設與管理體系演變之視角,針對山屋建築設計規範限制之沿革,討論山屋管理維護及使用的特徵。
第三、四章透過現地走訪24座山屋進行建築調查,歸納指認出避難型山屋的基本建築特徵(構造型式-木構造、鋁構造及輕型鋼骨構造;建築規模-小型、中型、大型;及外觀形態-桶形、屋形、山形),並將山屋進行型態分類,梳理各種型態山屋的建築構造與組成方法,並解析山屋空間及使用之實際樣態。
第五章則以建築構法計畫的觀點,分析與討論避難型山屋於建築生產與維護過程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並進一步探究其建築構造與組成方法之合理化的生產方式。
以下為本研究之具體成果:
一、彙整臺灣山屋發展歷程、需求與限制。並釐清當代避難型山屋的功能定位為:「以庇護功能為主,並依路線乘載量、大眾化程度等進行分級考量,在使用者需求及維護管理能量間取得平衡來進行發展」。
二、釐清臺灣避難型山屋建築之構成系統,包含場址環境(海拔高度、坡勢與建築朝向、路程距離資訊…等)、建築構成(面積、高度、構造型式與選用材料…等)、使用維護(收容人數、空間功能…等)與建築圖面之基本資料,可利於未來進行山屋整修時及新建時做為參考借鏡。
三、分析與討論避難型山屋於建築生產與維護過程之相關課題,並釐清對於建築生產方面之主要決策考量:
◎選址與設施規模的適切性:考量區位、地形、路程風險,並納入生態環境(如水環境、生物相、棲地等)影響考量。
◎符合運輸及氣候條件的建築型態:高山氣候為影響山屋型態的關鍵因素,山屋的建築構成需考量具可行性的運輸方案。
◎易於管理維護的材料及設備選用:材料及設備皆須考慮高山環境條件、維護管理單位的常態運作方式,降低維修技術門檻。
◎簡化現場施工作業程序:材料搬運、資源缺乏及工班的基本生活需求等,加上施工造成的環境影響,使高山工程作業條件嚴苛,故需要事前縝密計畫以達到有效的施工作業、降低成本。
A mountain shelter is built for hikers to stay and take refuge in Taiwan.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untain shelter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alpine environment. From planning to construction, mountain shelters face many speci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restrictions and maintenance issues. Since the national parks established in Taiwan, th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shelters have met the needs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with the safety and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ccording to opening up on mountain and forest areas with the policy for mountaineer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National Parks Division) also list some crucial implement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y a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ountain shelter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To figure out and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us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mountain shelter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on organizing the constitution of mountain shelters and exploring the issues about their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rough the plann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 mountain shelter faces some condition when it comes to construction. In the planning stage, the function of a mountain shelter should be focused on shelter. According to capacity and popularity of routes, mountain shelters need to be graded and develop with the balance between needs of user and energy of management. Evaluating site selection and building scale are also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meet the alpin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material and implement transportation. Besides, the on-site task is better to be as simple as possible. In terms of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apart from choosing suitable material,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untain shelter should be considered working with the normal operation mode of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design stage. Therefore, it can reduce replacement of building material, equipment and technical threshold of repairing mountain shelters.
一、中文部分
戶外生活雜誌(1993)。《臺灣登山百科全書》。臺北巿:戶外生活。
王如華(2002)。《臺灣國家公園史 : 一九○○-二○○○》。內政部營建署。
伍元和(2021)。《爐邊談話:山屋歷史、建築及管理》。「2021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東。
行政院(2020)。《山林開放暨登山活動管理實施方案》。
吳夏雄、郭育任、張志湧(2020)。《國家公園山屋規畫參考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李昕甯(2019)。《山上起人巢/潮:台灣駐在所、避難小屋、住宿山莊的社會學考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台北市。
松村秀一 原著,邱榮政 譯註(2020)。《3D圖解 建築構法》。台北市 :財團法人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
林一宏(2017)。《日本時代臺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桃園縣。
林永發、鄭奕孟(2003)。《國家公園避難山屋之現況探討與規劃》。「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花蓮。
林宜隆(2020)。《山林開放政策回顧與展望》。「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投。
林玫君(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林玫君(2006)。《從探險到休閒 : 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初版)。臺北縣:博揚文化出版 : 貿騰總經銷。
林玲(2007)。《國家公園高山步道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以玉山、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為例》。「2007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
沼井鐵太郎 原著,吳永華 譯註(1997)。《台灣登山小史》。晨星發行。
〈國家公園瞭望 玉山規劃新山屋 依登山路線 考量設置地點玉山規劃新山屋〉(1989),1989.04.13,《民生報》。
張志湧(2015)。《從山岳旅遊探討國內山屋發展策略》。「2015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宜蘭。
曹正、朱念慈(1990)。《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第1版)。內政部營建署。
移川子之藏 原著,楊南郡 譯註(2005)。《台灣百年曙光 : 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南天。
郭瓊瑩、郭育任、郭香吟(2003)。《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規範及案例彙編》。內政部營建署。
陳永龍、鄭安晞、許瓊丰、劉芳瑜、張素玢(2013)。《臺灣登山史》。內政部營建署。
陳俊睿(2014)。《台灣高山型避難山屋建築節能減碳設計之研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景觀設計系,台中市。
陳乾隆(2019)。《提升山域服務品質-國家公園山屋整體改善計畫》。「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市。
鳥居龍藏 原著,楊南郡 譯註(2021)。《探險台灣 : 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鹿野忠雄 原著,楊南郡 譯註(2000)。《山、雲與蕃人 : 台灣高山紀行》。玉山社出版。
曾梓峰(2015)。《國家公園公共設施規劃設計規範及案例彙編》。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 譯註(2021)。《生蕃行腳 : 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程詩馨(2007)。《從山屋反思台灣的登山體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黃信富(2020)。《後山林開放時代-山林開放之政策回顧與展望》。「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投。
黃瑞明(2019)。《山屋規劃設計監造施工經驗分享-以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天池山莊新建工程為例》。「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市。
黃福森(2003)。《安全實用的山屋及步道系統等登山設施》。「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花蓮。
楊南郡(2002)。《台灣百年花火》(第1版)。:玉山社出版。
蔡日興(2019)。《提供登山安全保障台灣山屋發展定位》。「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
董威言(2020)。《定義臺灣的野外訪客使用區域:山屋發展策略暨步道難度系統之配套建議》。「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投。
鍾仁順(2004)。《國家公園避難山屋應有設備之探討》。「2004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南投。
蘇隆昌(2006)。《玉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避難山屋永續設計準則之探討》。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台中市。
二、日文部分
大野隆司(2007)。《新版建築構法計畫資料》。東京都:市ケ谷。
內田祥哉(1980)。《構法計画ハンドブック》。東京都:朝倉書店。
內田祥哉(1983)。《建築構法計画》。東京都:鹿島出版会。
平瀬, 有.、長森, 博.、古谷, 誠. (2005)。〈5540 山岳地建築の空間構成に関する研究(その1) : 北アルプスにおける山小屋建築を事例として(空間構成,建築計画I)。〉《学術講演梗概集. E-1, 建築計画I, 各種建物・地域施設, 設計方法, 構法計画, 人間工学, 計画基礎》(2005),頁 1113-1114。
坪沼一希、佐々木朋恵、古谷誠章、平瀬有人、高田清之介(2006)。〈5205 避難小屋研究: その形態と立地環境の関係性 (スポーツ・レクリエーション施設, 建築計画 I)〉。《学術講演梗概集. E-1, 建築計画 I, 各種建物・地域施設, 設計方法, 構法計画, 人間工学, 計画基礎》(2006),頁 421-422。
長森博人、平瀬有人、古谷誠章(2005)。〈5541 山岳地建築の空間構成に関する研究(その2) : 山小屋建築の配置計画に関して(空間構成,建築計画I)〉。《学術講演梗概集. E-1, 建築計画I, 各種建物・地域施設, 設計方法, 構法計画, 人間工学, 計画基礎》(2005),頁 1115-1116。
堀彰穂(2020)。〈登山道と避難小屋の維持管理に関する考察: 小秀山 (岐阜県) における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を事例として〉。《文理シナジー》(2),頁 149-154。
梅干野程央、土本俊和、小森裕介(2011)。〈近代登山の普及における山小屋の建設過程ウォルター・ウェストンの槍ヶ岳山行経路付近に開設された山小屋を事例として〉。《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659),頁 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