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翰中
Chang, Han-chong
論文名稱: 戰後初期臺灣貨幣改革之研究-從「臺灣銀行券」到「台幣」的發行
A Study of Taiwan’s Currency Reform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 From “Taiwan Yen” to “Taiwan Dollar”
指導教授: 鄭梓
Zheng, Z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台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貨幣政策臺灣流通券臺灣銀行券
外文關鍵詞: Taiwan Area Banknote, Office of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aiwan Province, monetary policy, Old Taiwan Dollar, Taiwan yen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貨幣改革為主題,探討戰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貨幣政策擬定,與戰後接收過程中的折衝與整合。經過臺灣調查委員會最初的草擬、財政部的設計構想,到行政長官公署進駐臺灣的實施方案,臺灣貨幣政策從原先的「改用法幣,另訂匯率」,進而折衷為「改用法幣,等值兌換」,至最後陳儀所宣佈的「禁用法幣,暫行舊券」,其中臺灣地位特殊化的思維一直是主導決策的關鍵。
    本文係以貨幣發行為中心,研究者嘗試重現戰後臺灣接收與重建過程中,財政與金融的各種面相。上溯終戰前兩岸貨幣政策之比較,探討臺灣日本時代之貨幣政策思維與戰前中國法幣政策之異同。並將聚焦於「台幣」之歷史定位,上承「臺灣銀行券」,下啟「新台幣」,作為戰前到戰後臺灣島上關鍵性貨幣,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變遷與金融之改造。本文期待透過「台幣」發行之前因後果及始末,重現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歷史面相之一斑。

    This is a research on the currency reform of Taiwan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ormer one deals with the monetary policy designed by the Nationalist China Government in 1943, after it’s declaration of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in the Cairo Declaration. The latter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is policy in the postwar Taiwan.
    The Committee of Taiwan Research was formed after the Cairo Declaration in 1944, dealing with the reception of Taiwan when the war ended. The Committee proposed to issue the “Legal Tender”, the currency of China during the War, but with limited distribution confined in Taiwan. The “Legal Tender” was to be issued by the Center Bank of China, and was intended to replace the “Taiwan Yen”, the currency of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ccording to certain exchange rate se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However, in an attempt to lower the loss of Taiwanese People resulted from unbalanced exchange rate,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proposed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take-over project in 1945 June. This project proposed that the “Taiwan Yen” could exchange to the “Legal Tender of Taiwan” with equal value.
    Nevertheless, this project was never carried out. Arrived in Taiwan in 1945 October, Chen Yi, chief minister of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aiwan Province, put an end to this project and declared that the “Taiwan Yen” could still be used for a limited time. The reason of this shift of policy was by no means clear, and it is purpose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olicy shift was a made by Chen Yi in an attempted to specialize the status of Taiwan. Bestowed with centralized powers of legislative, executive, military and party, Chen intended to built Taiwan to be the model of the Three Principle of the People(三民主義). Therefore, his best policy is to be as independent from China as possible. That accounted for his termination of the issue of the “Legal Tender” in Taiwan and the temporary continuation of the “Taiwan Yen”. His policy was finally completed when the “Taiwan Dollar” was issued in 1946.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二章、終戰前兩岸貨幣政策比較 9 第一節、中國現代貨幣制度之建立 9 第二節、臺灣日本時期貨幣制度之建立 28 第三章、國民政府對臺灣貨幣接收之準備與實施 45 第一節、臺灣調查委員會之最初方案-「臺灣接管計劃綱要」 45 第二節、財政部之修正方案-「戰後處理臺灣金融方案草案」 56 第三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實施方案-「處理省內日銀券辦法」67 第四章、臺灣銀行改組與臺幣發行 83 第一節、臺灣銀行之接收與改組 83 第二節、臺幣之發行與貶值 93 第五章、結論 109 附錄 115 附錄一:戰前戰後海峽兩岸發行貨幣種類解析表 115 附錄二:戰前戰後海峽兩岸發行貨幣年代表 117 附錄三:United States Army and Navy Manual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Civil Affairs FM 27-5, OPNAV 50E-3 / Section II: Civil Affairs Responsibilities /12. Functions of Civil Affairs Officers 118 附錄四: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省內日本銀行券及臺灣銀行背書之日本銀行券兌換辦法 119 附錄五:財政部派員監理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 120 附錄六:臺灣銀行分佈與接受一覽表 121 附錄七:臺灣銀行章程 124 參考資料 127

    參考資料
    壹、史料檔案
    中國人民銀行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蔣介石為進攻蘇區開辦農民銀行」條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中國農民銀行成立後即發行新券」條。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行政院長宋子文令財政部文-臺灣幣制仍照陳長官所擬辦理,央行暫緩在臺設行發鈔」條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財政部復行政院秘書處函-央行臺灣流通券暫不發行」條
    沈雲龍主編,《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3年。
    卓遵宏,《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一)幣制改革》,臺北:國史館,1985年。
    姚崧齡編著,《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一冊,「日本改革臺灣幣制始末」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四冊,國民政府關於抄發及廢止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的訓令(附組織大綱)」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二十三冊,「台灣調查委員會座談會紀錄及各部門接受台灣計劃草案」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二十四冊,「中央設計局等關於擬定台灣接管及復員計劃有關文書」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四冊,「行政院關於發行台灣流通券及處理偽金融機構辦法等與國防最高委員會往來函」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四冊,「國防最高委員會關於在台灣東北發行流通券事與國民政府等來往函件」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四冊,「郵政儲金匯業局與四聯總處關於戰後處理臺灣金融方案的來往文件」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九冊,「財政部令發接收台灣銀行辦法」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九冊,「財政部訂定《台灣省當地銀行鈔票及金融機關處理辦法》、《台灣省商營金融機關清理辦法》及相關文件」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三十九冊,「財政部關於中央銀行赴台設行應仍照原定計劃前往辦理電及請國營招商局代發電報函」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七十八冊,「行政院關於中央銀行派員監理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與國防最高委員會往來函」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冊,「台灣物價統計月報第1-35期(1946年3月-1948年11月)上」條,臺灣物價統計月報第一期。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冊,「台灣物價統計月報第1-35期(1946年3月-1948年11月)上」條,臺灣物價統計月報第三期。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冊,「台灣物價統計月報第1-35期(1946年3月-1948年11月)上」條,臺灣物價統計月報第七期。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冊,「台灣物價統計月報第1-35期(1946年3月-1948年11月)上」條,臺灣物價統計月報第八期。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三冊,「財政部為台灣省陳儀請撥還台灣省銀行墊發中央軍政各費等事與行政院等來往文件」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九十九冊,「財政部秘書處關於台灣省改制問題與錢幣司等來往文件」條。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一百○八冊,「財政部關於臺灣銀行管理事宜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來往函件」條。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新舊臺幣收換報告卷(224卷),022400350012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臺灣銀行接收及成立經過情形卷(2451卷),245100350010號-245100350011號。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之二:中國金融機關及其職能》,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2年。
    張炳楠等編,《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金融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卷四經濟志金融篇。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市: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0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第一卷第六期,1945年12月12~19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統計室,1946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金融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貳、專書
    一、中文部份
    D. H. Robertson著,楊素仁譯,《貨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9年。
    于宗先,王金利,《臺灣通貨膨脹(1945~199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中央印製廠編,《中央印製廠建廠六十週年紀念》,臺北:中央印製廠,2001年。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歷代貨幣》編輯組編,《中國歷代貨幣: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公元二十世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尤文信等修撰,《臺灣銀行五十年》,臺北:羅際棠發行,1996年。
    王曉波編,《陳儀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
    王綉雯,《新臺幣改革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1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
    吳籌中著,《中國紙幣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
    李榮謙,《貨幣銀行學》,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汪元主編,《臺灣銀行三十年》,臺北:臺灣銀行,1976年。
    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臺北:國史館,1986年。
    林炯如、傅紹昌、虞寶棠著,《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臺北:東大圖書服份有限公司,1997年。
    林滿紅,《晚近史學兩兩岸思維》,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姚遂,《中國金融思想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年。
    施佳佑,《貨幣制度的選擇-以日治時期臺灣幣制改革的經驗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1994年。
    孫文,《三民主義》,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孫文,《孫中山全集》,上海:三民出版社,1927年。
    秦孝儀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卷四下冊
    秦孝儀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下冊
    翁嘉禧,《臺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袁穎生,《光復前後臺灣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張維亞,《中國貨幣金融論》,臺北,自印,1952年。
    張靜如等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莊宏彬,《臺灣錢幣目錄》,高雄:東南集郵社,2005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郭彥崗,《中國歷代貨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水源,《臺灣歷史的軌跡(下)》,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陳伯達,《蔣宋孔陳-中國四大家族》,臺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黃文雄著,蕭志強譯,《日中戰爭-「中國八年抗戰」掩蔽的真相》,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楊家駱,《中華幣制史》,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瑜亮,《孔祥熙》,臺北:臺灣省政府印刷廠,1958年。
    葉榮鍾,《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虞寶棠,《國民政府與民國經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雷震遠 (J. De Jaegher Raymond)撰,霍濟光等譯,《內在的敵人》,臺北市:正中書局,1953年。
    趙天俊,《貨幣學》,臺北:大同書局,1954年。
    趙蘭坪,《現代中國貨幣制度》,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趙蘭坪,《貨幣與銀行》,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1年。
    劉士永,《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
    劉文賓,《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及其實施(1935~194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健清主編,《中國國民黨史》,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撰人不詳,《錢幣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民國三十四年至四十一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4。
    盧博文編,《農銀史話》,臺北:中國農民銀行調查研究室,1989年。
    二、外文部份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6.
    Edward H. House, 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 Tokyo, Edward H. House, 1875.
    G. C. Marshall, United States Army and Navy Manual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Civil Affairs, Washington, D. C.: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3.
    G. F. Knapp, State Theory of Money, London: Macmillan & Company Limited, 1924.
    George Kerr, Formosa Betrayed, Taiwan Publishing Co., 1992.
    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8.
    John Maynard Keynes, A treatise on money,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53.
    大藏省內明治財政史編纂會編纂,《明治財政史.第十二卷》,東京:財政經濟學會,1939年。
    大藏省編纂,《明治大正財政史,第十三卷》,東京:財政經濟學會,1939年。
    名倉喜作,《臺灣銀行四十年誌》,東京: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1939年。
    鈴木茂夫,《台湾処分》,東京:同時代社,2002年。
    臺灣銀行史編輯室,《臺灣銀行史》,東京: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1964年。
    塩見俊二,《秘録.終戦直後の台湾-私の終戦日記》,高知:株式會社高知新聞社,1979年。
    參、期刊論文
    Albrecht Wirth著,周學普譯,〈臺灣之歷史〉,《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頁1~84。
    C.E.S.著,周憲文譯,〈被遺誤之臺灣〉,《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頁37~111。
    于百溪,〈陳儀治臺的經濟措施〉,《陳儀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頁129~134。
    北山富久二郎著,許冀湯譯,〈日據時代臺灣之幣制政策〉,《臺灣經濟史七集》,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頁91~144。
    史全生、費曉明著,〈光復初期關於臺灣幣制的爭論和臺幣的發行〉,《民國檔案》,南京:國民檔案雜誌社,2001。頁95~100。
    吳景平,〈孔祥熙與宋子文〉,《檔案與史學》,上海:檔案與史學編輯部,1994年,第二期。頁36~41。
    吳聰敏,〈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經濟政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8年。頁1~29。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國史館學術集刊》,2006年,第十期。頁131~159。
    李金錚,〈舊中國通貨膨脹的惡例-金圓券發行內幕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一期。頁72~79。
    李時霖總編,〈臺灣考察報告〉,《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八冊。頁384~562。
    卓遵宏,〈中央銀行之籌建及初期發展(1927~1935)〉,《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社會經濟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頁18~81。
    屈文軍,〈元代鈔法敗壞的原因〉,《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頁128~135。
    林美莉,〈抗戰時期法幣的大小票問題:通貨發行與物價上漲史實的一個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9期(1998年6月),頁223~258。
    金德平,〈論我國主幣單位“圓(元)”之由來-兼說輔幣單位”角”、”分”〉,《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頁528~534。
    袁壁文,〈臺灣之貨幣發行〉,《臺灣金融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1969年。頁27~62。
    高淑媛,〈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之企業管理政策(1895~1923)〉,《臺灣史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2005年六月,頁63。
    張庸吾,〈清季臺灣之貨幣流通考〉,《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頁16~30。
    陳文瑛,〈陳儀早期經歷〉,《陳儀與二二八事件》,頁7~10。
    黃俊亨,〈臺灣銀行舊臺幣史〉,《國家圖書館館刊》,2002年12月。頁93~104。
    葛敬恩,〈接收臺灣紀略〉,《陳儀與二二八事件》,頁124~128。
    葛敬恩,〈臺灣省施政總報告〉,《陳儀與二二八事件》,頁256~266。
    劉維開,〈臺灣地區蔣中正先生資料之典藏與整理-兼論「事略稿本」之史料價值,《檔案季刊》,7卷3期,頁32~53。
    鄭梓,〈抗戰時期對於「收復臺灣」之輿論反映〉,《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中央編印,1986年。
    賴澤涵,〈陳儀與閩、臺、浙三省省政(1926~1949)〉,《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計論集(第四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頁232~356。
    戴友鋒,〈法幣改革和金圓券改革的比較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福州:福建金融管理幹部學院,2001年),第三期,頁51~54。
    Kia-ngau Chang,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58.
    Shih-hui Li, “The Currency Conversion in Postwar Taiwan: Gold Standard from 1949 to 1950”, The Kyoto Economic Review 74(2) December 2005, pp191~203.
    肆、剪報
    呂昭隆,〈21年版帆銀海鷗才值錢〉,《中國時報》,2007年4月17日, A6版
    雲程,〈新台幣=合法軍票≠主權象徵〉,《自由時報》2007年1月10日,a15。
    黃仁宇,〈內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11月15日
    伍、網路資料
    Banknotes of China, Wikipedia Commons. (2009/2/1瀏覽)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Banknotes_of_China?uselang=pt
    Taiwanese yen, Wikipedia (2008/12/25瀏覽)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iwan_yen
    〈這樣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wikilivres (2008/12/24瀏覽):http://www.wikilivres.info/wiki/%E9%80%99%E5%80%8B%E6%A8%A3%E5%AD%90%E7%9A%84%E5%AE%8B%E5%AD%90%E6%96%87%E9%9D%9E%E8%B5%B0%E9%96%8B%E4%B8%8D%E5%8F%AF
    「臺銀接收日治臺灣券準備呈報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2008/12/25瀏覽)
    http://163.29.208.22:8080/adminShowImage/connect_img.php?s=023200350015&e=8
    「新臺幣準備金及臺灣券準備處理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2008/12/25瀏覽)
    http://163.29.208.22:8080/adminShowImage/connect_img.php?s=023200350011&e=4
    臺灣當代人物誌(1946~1990)檢索系統(2008/12/26瀏覽)
    http://tbmc.infolinker.com.tw/whoscapp/start.htm
    國際金融資料庫全球歷史貨幣表(2008/12/23瀏覽):
    http://www.globalfinancialdata.com/gh/GHC_Histories.xl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5-0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