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松檀
Chen, Sung-Tan
論文名稱: 保全性羈押原因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Grounds of the Detention to Protect Criminal Proceedings -- Focus on German Law
指導教授: 王士帆
Wang, Shih-F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9
中文關鍵詞: 羈押人身自由逃亡逃避刑事程序就審能力自殺掩蓋真相湮滅證據勾串證人重罪
外文關鍵詞: detention, flight, avoid the criminal proseeding, Annihilation evidence, Felony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羈押作為刑事程序中以剥奪人身自由為手段的強制處分,向來被認為與無罪推定原則及憲法對人身自由的保障處於高度緊張關係,對於被告個人生活、家庭及社會關係影響極大。只有在具有重大公益理由而合乎一定的前提之下,方能以符合憲法比例原則之方式合法羈押被告。本文旨在探究保全性羈押之要件中,關於羈押原因之內涵,及適用於具體個案事實所應有的審查與判斷標準,並藉由對德國學說討論及實務發展的介紹,提供作為我國實務之運作、思考,乃至於爾後修法時的參考。
    本文首先介紹保全性羈押之定義、種類及共通要件,進而依序闡述德國法上關於保全被告羈押(逃亡、逃避刑事程序之虞)、保全案情之釐清羈押(掩蓋真相之虞)與重罪羈押之內涵、發展,及學說與實務之適用與討論情形,並與我國法上類似的對應規定(逃亡之虞、勾串滅證之虞、重罪羈押)之羈押原因為比較,探討其間異同及可供我國實務運作與修法參考的重點。
    相較於德國學說及實務上關於保全性羈押原因之研究所具備相對完整的理論及內涵,我國法就同一議題的討論及發展則顯得空洞而貧乏。其中就德國法關於以保全被告為目的的羈押原因,係以被告有逃避刑事程序之虞為主要內涵。對於防止被告利用逃亡或逃亡以外方式,包括藉由自陷無就審能力或自殺,以干擾並達到逃避刑事程序目的之情形,均涵括在內。規範密度顯然較我國法上,僅僅限於有逃亡之虞的規定,更為周延,值得參考。另就德國學說及實務上對於保全案情之釐清羈押原因的規定,認為應限於以不正當或違反訴訟規則的行為,方才構成,以兼顧被告在訴訟上權利之行使的保障,亦堪作為我國學說及實務之參考。

    Detention is an order that deprives a person of their personal freedom during 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to have a very ten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personal freedom as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 defendant's personal life as well as famil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 defendant may be legally detained in a way that satisfies proportionality in constitutional law only when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public benefit reasons and when certain preconditions are me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lements of detention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e of grounds for detention and the review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of facts in specific case studies. The discussions on German academic theorie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s provide guidance for conducting and considering the practic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directions for regulatory amendm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etention, flight, avoid the criminal proseeding, Annihilation evidence, Felon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一項 問題的重要性 1 第二項 客觀條件及資源的限制 4 第一款 羈押審查發展的條件限制 4 第二款 研究資料整理討論的相對缺乏 5 第三項 借重外國法研究之必要性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8 第一項 文獻回顧 8 第二項 研究方向 11 第三節 保全性羈押概述 13 第一項 羈押在憲法上的層次 13 第二項 保全性羈押的定義與目的 14 第一款 一般常見定義 14 第二款 本文看法 16 第二章 共通要件 18 第一節 犯罪嫌疑重大 18 第二節 符合比例 22 第一項 合比例要求的性質 22 第二項 合比例的判斷 23 第三項 與我國法的比較 27 第三章 保全被告的羈押原因 30 第一節 前言 30 第二節 逃亡的羈押原因 31 第一項 程序背景 31 第二項 定義 32 第三項 具體認定的情形 33 第一款 標準 33 第二款 個案認定的情形 34 第三款 與逃避刑事程序之虞羈押原因的轉換 40 第四項 我國法類似規定的比較 40 第三節 逃避刑事程序之虞羈押原因 41 第一項 廣義與狹義的「逃亡之虞」羈押原因 41 第一款 文義解釋 42 第二款 論理解釋 44 第三款 條文沿革暨用語對照 44 第二項 定義與內涵 45 第三項 第一層意義 46 第一款 傾向認為有逃亡之虞的情形 47 第二款 傾向認為無逃亡之虞的情形 51 第三款 不得逕認為有逃亡之虞的情形 53 第四款 高度的刑罰預期 54 第五款 綜合判斷的要求 60 第四項 第二層意義 61 第一款 自陷無就審能力 61 第二款 自殺不遂 72 第四節 我國法的對應與檢討 76 第一項 我國近年實務案例觀察 76 第一款 傾向認為有逃亡之虞者 76 第二款 傾向認為有逃亡之虞但可諭知替代處分者 78 第三款 傾向認為無逃亡之虞者 78 第二項 對於我國法的啟發 80 第一款 我國法的規範密度 80 第二款 被告逃避刑事程序的保全問題 83 第三款 「自殺不遂」與保全被告羈押 88 第四款 制度設計所存在的困境 90 第四章 保全案情之釐清的羈押原因 92 第一節 定義及內涵 92 第二節 類型 96 第一項 以對象區分 96 第一款 以物的證據方法為對象 96 第二款 以人的證據方法為對象 98 第二項 藉由第三人為之 99 第三節 預期的掩蓋真相行為 101 第一項 成立 101 第二項 排除 102 第一款 正當的應訴準備行為 102 第二款 促使證人行使權利 103 第三款 行使訴訟上權利 104 第四款 被查獲時的本能行為 105 第五款 合法的辯護行為 106 第四節 一定的事實 108 第一項 內涵 108 第一款 被告的行為、生活狀況及個人關係 108 第二款 先前曾因特定類型犯罪行為而受判決 112 第三款 本案犯罪行為的性質 113 第二項 排除 114 第一款 關於個案具體事實及情節 115 第二款 關於涉犯罪名部分 116 第三項 前提 117 第一款 時機 117 第二款 消滅 117 第三款 常見問題與討論 119 第四項 前行為延續 122 第五節 對於掩蓋真相之虞羈押原因的質疑與檢討 123 第一項 對於實務上解釋及擴張適用的批評 124 第二項 掩蓋真相之虞羈押原因的存在基礎 125 第一款 保護目的與適用對象的範圍 125 第二款 違反無罪推定原則 127 第三款 違反比例原則 129 第四款 對訴訟程序的影響 132 第五款 實際運作造成之附帶危險 133 第六款 檢討與對應 134 第六節 小結——兼論與我國法的對照與檢討 135 第一項 我國法的對照與檢討 135 第一款 構成要件之異同 135 第二款 實務運作的觀察 136 第三款 本文意見 140 第二項 對於掩蓋真相之虞羈押原因存在基礎的質疑與檢討 148 第一款 關於違反比例原則質疑的討論 150 第二款 關於防止真相遭掩蓋所採取不同手段的討論 151 第三款 事證遭掩蓋湮滅所生效果的討論 152 第四款 保護公眾免於冤抑危險的重要公益性 155 第五款 實際運作所存在的附帶危險與對策 159 第五章 重罪之羈押原因 161 第一節 德國法之規定與變革 161 第一項 法條規定與由來 161 第二項 1965年聯邦憲法法院裁判後的發展 162 第二節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BVerfGE 19, 342 167 第一項 裁判要旨及背景 167 第一款 裁判要旨 167 第二款 爭議相關法條規定的說明 168 第三款 背景事件之案情事實 171 第四款 申訴人所依據的理由及聲明 172 第五款 聯邦司法部長的意見 173 第二項 裁判理由與相關原則的說明 174 第一款 無罪推定原則與刑事追訴的需求 174 第二款 法治國原則之下的人身自由限制 176 第三款 羈押目的的說明 178 第四款 羈押的最後手段性 180 第五款 裁判理由結論 182 第三項 程序背景思考 182 第三節 德國學說與實務運作 184 第一項 緣由 184 第二項 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要求 185 第三項 對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批評 185 第四項 法院實務 187 第一款 重罪羈押與其他羈押原因的關係與定位 187 第二款 適用範圍 190 第三款 比例原則的審查 192 第四款 實際適用的數據 193 第五項 檢討與整理 194 第一款 與反覆實行之虞羈押原因的體系矛盾 195 第二款 因修法增列而進一步扭曲體系 196 第三款 實務操作無法避免浮濫 197 第四節 我國法的對照與檢討 198 第一項 原有規定 198 第二項 大法官解釋及其影響 200 第一款 司法院釋字第665號解釋 200 第二款 現行規定 203 第三款 批評 204 第三項 與德國法的比較 206 第一款 適用對象與範圍 206 第二款 證明方法及程度的要求 207 第三款 羈押必要性具體要件的要求 211 第四款 與「高度的刑罰預期」之異同 212 第五款 實務上適用之比例 214 第四項 對於重罪羈押的批評與檢討 217 第一款 一般性的批評 217 第二款 重罪羈押與違憲審查 220 第六章 結論 225 參考文獻 262 一、中 文 262 二、德 文 267

    參考文獻
    一、中 文
    王士帆,2004:〈不自證己罪原則——nemotenetur〉,《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王士帆等譯,2017:《德國刑法典》。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20.03:《刑事訴訟法(上)》,5版1刷。
    王兆鵬,2009:《刑事訴訟法講義》,最新版。
    王兆鵬,2009.09:〈釋字第653號解釋之評釋:舊羈押法理之崩解〉,《月旦法學雜誌》,172期,頁173-190。
    王金龍,1987.06:〈論羈押的相當性原則——以西德刑事訴訟法之規定為基礎〉,《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龍,1991.12:〈羈押裁量標準之研究〉,《刑事法雜誌》,35卷6期,頁23-62。
    石宜琳,2012.12:〈從羈押審查論被告司法人權維護——兼評釋字第六六五號〉,《法學新論》,39期,頁85-121。
    朱石炎,2007.09:《刑事訴訟法論》,初版1刷。
    朱石炎,2016:《刑事訴訟法論》,修訂6版。
    朱石炎,2018:《刑事訴訟法論》,8版。
    李建良,2009.01:〈押牢裏的自由與尊嚴——受羈押被告之憲法權利與司法救濟〉,《台灣法學》,120期,頁26-38。
    李建良,2010.01:〈審判獨立與司法獨裁:解評司法院釋字第六六五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76期,頁42-67。
    李春福,2017:《刑事訴訟法論》,1版。
    李惠宗,2008:《憲法要義》,4版。
    李榮耕,2015.09:〈刑事被告於審判期日的到庭〉,《月旦裁判時報》,39期,頁77-82。
    李榮耕,2017.01:〈有罪判決後的保釋及羈押〉,《月旦法學雜誌》,260期,頁137-157。
    李錫棟,2001.03:《羈押要件之研究》,初版。
    吳信華,2013.04:〈大法官規範審查程序中「擴張審理標的」之研究——以「重要關聯性」的探究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4卷4期,頁1-63。
    吳冠霆,2020.04:〈談偵查中的羈押原件——以羈押必要性為中心〉,《月旦裁判時報》,94期,頁91-99。
    林山田,2004:《刑事程序法》,增訂5版。
    林山田,1986.12:〈中德羈押法制之比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34期,頁113-150。
    林永謀,2010.12:《刑事訴訟法釋論(上)》,改訂版。
    林俊益,2016:《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6版。
    林俊益,2019:《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9版。
    林裕順,2015.09:〈審判法庭 不該留白〉,《月旦裁判時報》,39期,頁67-68。
    林裕順,2010.10.22:〈這款憲法守門人〉,《2009年10月22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林偉慈,2014.06:〈重罪羈押中「相當理由」概念於我國司法實務之光與影——以釋字第665號解釋及其後之相關最高法院裁判為中心〉,《軍法專刊》,60卷3期,頁123-150。
    林鈺雄,2017.09:《刑事訴訟法(上)》,8版。
    林鈺雄,2018.03:〈德國刑訴逐條釋義(上)——羈押及暫時逮捕(§§ 112 ff. StPO)〉,《月旦刑事法評論》,8期,頁5-29。
    林鈺雄,2018.06:〈德國刑訴逐條釋義(下)——羈押及暫時逮捕(§§ 112 ff. StPO)〉,《月旦刑事法評論》,9期,頁89-110。
    連孟琦譯,2016:《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選譯》。
    陳松檀,2010.09.23:〈以程序保全為目的之羈押原因──從釋字第665號關於重罪羈押解釋談起(上)〉,《司法周刊》,1510期,頁2-3。
    陳松檀,2010.10.01:〈以程序保全為目的之羈押原因──從釋字第665號關於重罪羈押解釋談起(下)〉,《司法周刊》,1511期,頁2-3。
    陳松檀,2017.06:〈論德國「逃避刑事程序之虞」羈押原因〉,《成大法學》33期,2017年6月,頁123-163。
    陳運財,1996.02:〈羈押處分與人身自由之保障〉,《刑事法雜誌》,40卷1期,頁1-43。
    陳運財,2010.01:〈大法官釋字第665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76期,頁24-41。
    陳運財,2014.04:〈論羈押處分與人身自由之保障〉,《偵查與人權》,初版1刷,頁183-236。
    陳運財,2014.04:〈偵查中之羈押審查〉,《偵查與人權》,初版1刷,頁237-289。
    陳樸生,1991.08:《刑事訴訟法實務》,重訂4版。
    許澤天,2003.09.01:《刑事訴訟法論II》,增訂2版。
    許澤天,2009.02.01:〈羈押事由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121期,頁99-105。
    許揚成,2010.09:〈我國羈押原因與目的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
    許育典,2008:《憲法》,再版。
    張明偉,2017.06:〈以妨害司法罪健全羈押與防逃機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65期,頁36-54。
    張麗卿,2018:《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14版。
    黃東熊、吳景芳,2005:《刑事訴訟法論(上)》,修訂6版2刷。
    黃朝義,2016:《刑事訴訟法》,4版3刷。
    黃朝義,2017:《刑事訴訟法》,5版。
    黃翰義,2014.10:〈評釋字第六六五號解釋後對於實務上重罪羈押之影響〉,《月旦裁判時報》,29期。
    楊雲驊,2010.05:〈二十年來台灣刑事訴訟程序羈押制度之檢討與建議價(上)〉,《月旦法學雜誌》,180期,頁169-179。
    楊雲驊,2016.10:〈審判羈押與防止被告逃亡〉,《月旦法學雜誌》,257期,頁165-176。
    楊雲驊,2017.01:〈提升司法威信──審判程序之「保全羈押」及其配套措施〉,《法學叢刊》,245期,頁1-28。
    楊雅筑,2018.06:〈羈押審查與救濟程序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雷天行,2018.01:〈前科紀錄之使用、限制與消滅〉,《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墩銘,1987.03:《刑法總論》,5版。
    謝碩駿,2008.10:〈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在德國的憲法基礎〉,《法學新論》,3期,頁49-88。
    薛智仁,2013.03:〈反思刑事被告之審判期日在場義務〉,《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5期,頁225-271。
    薛智仁,2013.03:〈刑事追訴時效之理論根據、法律性質及法律效果〉,《中研院法學期刊》,12期,頁263-324。
    薛智仁,2017.12:〈羈押事由之憲法界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6卷4期,頁1879-1951。
    韓忠謨,1982.04:《刑法原理》,15版。
    蘇永欽,2010.01:〈人權保障留給司法行政和程序的立法空間:簡評釋字第六六五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76期,頁5-23。

    二、德 文
    Beulke/Swoboda, 2018: Strafprozessrecht, 14. Aufl.
    Böhm, 2001: Auswirkungen des Zusammenwachsens der Völker in der Europäischen Gemeinschaft auf die Haftgründe des § 112 II StPO, NStZ 2001, 633-637.
    Bosch, 2017: Grundzüge der Untersuchungshaft, Jura 2017, 43-53.
    Roxin, 1998: Strafverfahrensrecht, 25. Aufl.
    Roxin/Schünemann, 2017: Strafverfahrensrecht, 29. Aufl.
    Cornel, 1994: Untersuchungshaftvermeidung und -reduzierung bei Erwachsenen durch Kooperation von Strafverteidigung und Sozialarbeit, StV 1994, 202-211.
    Gärtner, 2005: Untersuchungshaft zur Sicherung der Zurückgewinnungshilfe?, NStZ 2005, 544-547.
    Hassemer, 1984: Die Voraussetzungen der Untersuchungshaft, StV 1984, 38-42.
    Humberg, 2003: Psychische Flucht und Suizidgefahr als Fluchtgefahr gem. § 112 II Nr. 2 StPO?, JuS 2003, 758-760.
    KK-StPO, 2013: Karlsruher Kommentar, 7. Aufl.
    KK-StPO, 2019: Karlsruher Kommentar, 8. Aufl.
    Krekeler, 1982: Zum Haftgrund der Verdunklungsgefahr, insbesondere bei Wirtschaftsdelikten, wistra 1982, 8-10.
    Kühne, 2003: Strafprozessrecht, 6. Aufl.
    LR-StPO, 2007: Löwe/Rosenberg, Die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das Gerichtverfassungsgesetz, Großkommentar, 26. Aufl., 4. B.
    M-G/Schmitt-StPO, 2018: Strafprozessordnung mit GVG, 61. Aufl.
    Meurer, 2001: Informelle Ausforschung, in: Festschrift für Claus Roxin zum 70. Geburstag am 15. Mai 2001, 1281 ff.
    Morgenstern, 2018: Die Untersuchungshaft, Eine Untersuchung unter rechtsdogmatischen, kriminologischen, rechtsvergleichenden und europarechtlichen Aspekten.
    Nix, 1992: Der Haftgrund der Verdunkelungsgefahr, StV 1992, 445-447.
    Nobis, 2006: Strafobergrenze durch hohes Alter – Zugleich Besprechung des Urteils des 4. Strafsenats des BGH vom 27. 4. 2006 (4 StR 572/05), NStZ 2006, 489-492.
    Neuhaus, 1999: Haftverschonungsauflagen und ihre Kontrolle, StV 1999 340-347.
    Oswald, 1990: Anm. zu OLG Oldenburg 11. 05. 1989 – 1 Ws 78/89, StV 1990, 500-503.
    Paeffgen, 1990: (Obergerichtliche) Rechtsprechung in Haftsachen, NStZ 1990, 430-432.
    Paeffgen, 1995: Rechtsprechungsübersicht in U-Haft-Sachen -1. Teil, NStZ 1995, 21-24.
    Parigger, 1986: Aus der Praxis des Rechts der Untersuchungshaft, NStZ 1986, 211-213.
    Graf, 2012: Die Untersuchungshaft, JA 2012, 262-265.
    Schlothauer, 1994: Anm. zu OLG Hamburg, Beschluß vom 27. 08. 1993 – 2Ws429/93, StV 1994, 142-147.
    Schönke/Schröder-StGB, 2019: Strafgesetzbuch, 30. Aufl.
    SSW-StPO, 2016: Satzger, Helmut/Schluckebier, Wilhelm/Widmaier, Gunter, StPO, 2. Aufl.
    SK­StPO, 2016: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2. B., 5. Aufl.
    Schlothauer, 1996: Die Bedeutung des materiellen Strafrechts für die Verteidigung in Untersuchungshaftfällen, StV 1996, 391-396.
    Schlothaue/Weider/Nobis, 2016: Untersuchungshaft: mit Erläuterungen zu den UvollzG der Länder, 5. Aufl.
    Tolzmann, 2015: Bundeszentralregistergesetz, 5. Aufl.
    Volk/Engländer, 2013: Grundkurs StPO, 8. Aufl.
    Weigend, 2008: Der Zweck der Untersuchungshaft, Festschrift für Egon Müller, 739-752.
    Wendisch, 1990: Anm. zu OLG Oldenburg, Beschluß vom 11. 05. 1989 – 1 Ws 78/89, StV 1990, 165-167.
    Wiesneth, 2010: Die Untersuchungshaft: Haftanordnung und landesrechtlicher Vollzug nach neuem Recht.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