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旻蓉 Chiang, Min-Jung |
|---|---|
| 論文名稱: |
《左傳》宋、曹、許、鄭、周交通路線研究 The Study of Traffic Routes Between the Song, Cao, Xǔ, Zheng, and Zhou States in the Zuo-Zhuan |
| 指導教授: |
黃聖松
Huang, Sheng-S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0 |
| 中文關鍵詞: | 《春秋左傳》 、交通 、宋 、曹 、許 、鄭 、周 |
| 外文關鍵詞: | Zuo-Zhuan, traffic, Song, Cao, Xǔ, Zheng, Zhou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7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研究《春秋左傳》宋國、曹國、許國、鄭國、周,位於中原地區國家的交通路線為主。《左傳》以史傳經,根據《春秋》經的記載考據,發揮其歷史敘寫的優勢,故本文透過觀察《左傳》中對於移動與空間的描述,知其時代各國國土疆域變遷與交通網絡發展。再經由深入分析《左傳》文本還原春秋之際地域交通情況,嘗試將平面化的文字,藉由歷史考證、文獻分析與地圖研究,重新整合以國家城都為核心拓展,且具歷史脈絡的交通路線,並繪製於地圖上。基於上述研究方法,本文的章節以上述諸侯國地理位置分布,由東而西分別論述,章節安排順序為:宋國、曹國、許國、鄭國、周交通路線考。再經由各章節分別討論各國交通情況,內容如下:首先,分析與整理各國春秋時期歷史興衰,再擴及各國國都位置與疆域範圍的確立;其次,藉由經籍、史料與文獻討論,將歷史所記載的戰爭、會盟與人員移動整理而成交通路線,並以國都為核心進行南、西、北、東,四個方向交通路線的推論;最終,為以各國國都為核心擴散的交通路線進行說明,而將這些路線繪製於地圖上,以建構過往研究先秦交通之不足,突破出土資料有限之困境。
作者期待文本有三項學術上的意義,其一,考察宋、曹、許、鄭、周春秋歷史興衰並藉此建立更完善的疆域分析與界定;其二,補足中國古代交通史所欠缺的前秦交通研究,以助後人更深入了解空間對於歷史發展的影響;其三,兼顧《左傳》研析、文獻考察與地圖繪製,重現宋、曹、許、鄭、周,於春秋當時的交通網絡,提供另一讀《左傳》之法,為古老經籍注入新的活力。
Summary
This is a study of the traffic routes between the Zhongyuan states of Song, Cao, Xǔ, Zheng, and Zhou as detailed in the Zuo-Zhuan.
As a historical classic, the Zuo-Zhuan is a prose retelling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as established in the classic book of Chunqiu via textual criticism. This work aims to establish the changes in territories and evolution of traffic routes between contemporary states, based on descriptions of migration and relative geography as detailed in the Zuo-Zhuan.
Here, we attempt to recreate the traff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Chunqiu Period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Zuo-Zhuan, and attempt to re-establish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traffic routes expanding from cities based on the text,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historical criticism, textual analysis, and cartographic research, ultimately plotting these routes on a map.
一、 傳世文獻(依時代排列)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學府版影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
題漢.桑欽著,後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清.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
漢.許慎:《說文解字》,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晉.范寧傳,唐.陸德明音義,唐.楊士勳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郭璞傳,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唐.杜佑:《通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6年6月。
宋.歐陽修、宋祈等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丁壽微:《春秋異地同名考不分卷》收入於賈貴榮、宋志英:《春秋戰國史研究文獻叢刊》第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按清光緒十三年(1887)南清河王氏鉛印《小方壺齋叢書》本。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收入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收入清.王先謙:《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7月。
清.胡渭,鄒逸麟整理:《禹貢錐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收入清.永瑢、紀昀等:《景印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陳鵬撰,清.曾釗補:《春秋國都爵姓考一卷補一卷》收入於賈貴榮、宋志英:《春秋戰國史研究文獻叢刊》第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按清咸豐間南海伍崇曜粵雅堂刻《粵雅堂叢書續集》本。
清.梁履繩撰:《左通補釋》,臺北:鼎文出版社,1973年。
清.顧祖禹,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清.顧棟高,吳樹平、李解名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民初.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4月。
二、近人專著(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7月。
王倬:《交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23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岳麓書社,1987年2月。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6,7月。
李連祥主編:《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新華書局,1994年1月。
段宏振:《中原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馬洪路、劉風書:《古道悠悠—中國交通考古錄》,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黃聖松:《《左傳》後勤制度考辨》,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4月。
陳代光:《中國歷史地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陳克炯:《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陳艷:《春秋許公墓青銅編鐘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9年5月。
童書業著,童校英整理:《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伯峻編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2015年1月。
雷晉豪:《周道:封建時代的官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
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7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新華書店,1982年10月,冊1。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上海:商務印書館,2015年12月。
(二)單篇文章
中美聯合考古隊:〈河南商丘縣東周域址勘查簡報〉,《考古》第12期,1998年,頁18-27。
王子初:〈葉公好龍許公寶鐘——讀陳艷的《春秋許公墓青銅編鐘研究》〉,《人民音樂》第8期,2019年,頁94-95。
史念海:〈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期,1991年,頁19-57。
晁福林:〈試論宋國政治發展及其特徵〉,《史學月刊》第6期,1989年,頁1-4。
安普義、朱永祿:〈《春秋左傳》中所見曹國歷史研究〉,《鴨綠江》第3期,2015年,頁818。
李峰:〈西周經文中的鄭地和鄭國東遷〉,《文物》第9期,2006年,頁70-78。
杜勇、王玉亮:〈《左傳》「棫林」考〉,《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7年,頁75-77。
陳槃:〈春秋列國的交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期,1967年6月,頁881-932。
張渭蓮、段宏振:〈春秋时期中原核心文化區的重構與鄭國的興衰〉,《中原文化研究》第2期,2014年,頁72-78。
黃聖松:〈《左傳》魯國交通路線考〉,《國文學報》第9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9年,頁197-227。
黃聖松:〈《左傳》黃河津渡考論〉,《清華中文學報》第18期,2017年12月,頁5-49。
黃聖松、徐鼎鼎:〈《左傳》齊國交通路線考論〉,《思與言》第58卷4期,2020年12月,頁75-139。
楊升南:〈說「周行」「周道」——西周時期的交通初探〉,收入《人文雜誌》編輯部編:《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西周史研究》,北京:人文雜誌,1984年,頁51-66。
盧雲:〈戰國時期主要陸路交通線初探〉,收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歷史地理研究》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33-47。
韓虎泰:〈春秋時期宋國將域變遷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4卷第4期,2019年10月,頁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