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健瑀 Wu, Jian-Yu |
|---|---|
| 論文名稱: |
晚明葉紹袁家族及其《午夢堂集》研究 A study of Ye Shaoyuan’s Family and Wu Meng Tang Ji in Late M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王偉勇
Wang, Wei-Y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9 |
| 中文關鍵詞: | 晚明 、葉紹袁 、《午夢堂集》 、家族文學 、江南文化 |
| 外文關鍵詞: | Late Ming Dynasty, Ye Shaoyuan, Wu Meng Tang Ji, family literature, Jiangnan cul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8 下載:5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葉紹袁與午夢堂群體,居處於蘇州吳江汾湖湖畔的北厙葉家埭,是著名葉氏望族的重要一支脈,人文薈萃,文風熾盛,家族的才女文化,對晚明時期女性創作的興起,具有重要性意義。葉紹袁彙編家族創作於《午夢堂集》一書,肇源於家族不幸的接續發生,透過遺作的整理刊刻,梳理自身的傷悼情感,同時藉由創作的保存,留下不朽的身影與精神價值。《午夢堂集》可說是一部家族的成長史,也是晚明時期家族文化生活的縮影,可見家族成員與晚明社會的互動關係,如易代之際的仕宦處境與出處抉擇、江南社會文化的側錄、文學場域的交流論爭、思想生活的實踐、宗教信仰的摸索嘗試,富有深刻的文學與史料價值。
本論文以《午夢堂集》為研究對象,從教育、婚姻、傷悼三大議題,梳理午夢堂家族與晚明社會的互動。探討家族成員的生活創作與人際互動、面對易代之際紛亂局面的處世態度,以及應對家族變故後的心理創傷與自我療傷的過程。
本文章節架構與概要如次。首先,探討午夢堂家族與晚明社會文化之互動,觀察家族與晚明政治官場、商業經濟、社會文化、文學思想等面向的連結與省思。其次,探討親子教育與家庭生活,觀察家訓、舉業、女教等家學教育,對子輩成長過程中價值觀的影響,以及家族日常生活的文學互動與親情展現。再者,探討婚姻觀念與閨閣情思,觀察傳統父母之命婚姻下的婦女處境,如婦女角色、貞節觀念、婚姻不諧、婚姻恐懼等困境,以及午夢堂女性面對婚姻的態度與情感表達。最後,探討傷悼情感與才女形象,從不同文類與書寫者的觀察,呈現亡者獨特的生命歷程與才女形象的差異,以及生者對亡者傷悼情感的梳理與自我生命狀態的探看。期於透過對《午夢堂集》創作內容分析與歸納,深入探索家族成員生活成長、應對時局、自我生命的價值抉擇,展演出午夢堂家族的精神意態與時代風采。
" Wu meng tang ji " (《午夢堂集》)was compiled by Ye Shaoyuan(葉紹袁), a writ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o compiled works by his wife Shen Yixiu(沈宜修)and his children. The book contai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Y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Jiangnan area, which has nurture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humanistic resources. "Wu meng tang ji" can be said to be a family life history, recording the life situ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family member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aily life and life predicament of the Wumengtang family from three aspects: education, marriage, and mourning. Through the re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i notes and other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he works of "Wu meng tang ji", discuss the family's ideology, political attitude, family education, life interaction, marital difficulties, mourning thoughts, religious life and the image of talented wome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Wu meng tang ji", we can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ing of the Wumengtang family in the late Ming society, and outline the family's life attitude and spiritual value.
一、葉氏午夢堂家族重要著作
〔明〕葉紹袁原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葉燮:《已畦集》(原詩四卷、詩集十卷、詩集殘餘一卷,附午夢堂詩鈔三種三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陝西省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葉氏二棄草堂刻本。
〔清〕葉德輝等修:《吳中葉氏族譜》,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等地,1911年。(引用據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書籍轉製影像,詳見網址https://www.loc.gov/resource/lcnclscd.2014514171.1A000/?sp=1)
二、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列 )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劉安等著,何寧編:《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漢〕班固:《漢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漢〕班昭:《女誡》,〔明〕王相箋註:《女四書》,收入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三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音義,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曹魏〕曹植著,趙幼文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曹魏〕王弼、〔晉〕韓康伯注,涂雲清校對:《周易王韓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晉〕葛洪輯,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宋〕劉義慶等原著,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收入《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蕭梁]劉勰原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蕭梁〕蕭統編,王志瑛等人譯註評析:《昭明文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5年。
〔唐〕李延壽:《南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宋若莘、宋若昭:《宋若昭女論語》,〔明〕王相箋註:《女四書》,收入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三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唐〕無名氏:《聞奇錄》,收入《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宋〕程顥、程頤撰,〔宋〕李籲、呂大臨等輯錄:《程氏遺書》,收入〔宋〕朱熹編訂,嚴佐之校點:《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子部第47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宋〕葉夢得,〔宋〕宇文紹奕考異,葉德輝輯校:《石林燕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4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宋〕葉夢得:《石林家訓》,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第7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第7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鄭元佐注,冀勤輯校:《朱淑真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劉惟謙:《大明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范永鑾刻本影印。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王守仁撰,陳榮捷編著:《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明〕陸深:《金臺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張之象:《彤管新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13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明〕歸有光:《歸有光全集》,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
〔明〕張瀚:《張恭懿松窗夢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明〕徐氏:《仁孝文皇后內訓》,〔明〕王相箋註:《女四書》,收入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三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明〕劉氏:《王節婦女範捷錄》,〔明〕王相箋註:《女四書》,收入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三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明〕陸楫:《蒹葭堂雜著摘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田藝蘅:《詩女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2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明〕袁黃撰,黃涵之譯:《了凡四訓今譯》,臺北:天華出版事業,1988年。
〔明〕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第二冊,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790冊,據明萬曆內府刻影印。
〔明〕呂坤:《閨範》,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呂坤:《呻吟語》,收入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毛以遂刻本影印。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湯顯祖著,邵海清校注:《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冊,收入《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陳繼儒:《安得長者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俎)》,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馮夢龍:《智囊補(下)》,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情史(上)》,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掛枝兒/山歌》,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鍾惺、譚元春合編:《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明〕鍾惺:《名媛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收入魏同賢、安平秋主編:《淩濛初全集》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明〕呂天成:《曲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六年楊志鴻抄本影印。
〔明〕沈自晉著,張樹英點校:《沈自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黃宗羲著,孫衛華校釋:《明夷待訪錄校釋》,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明〕黃宗羲:《明文案》,收入《四庫禁燬叢刊補編》第4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清抄本,浙江圖書館藏。
〔明〕李漁:《閒情偶寄》,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明〕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康熙此藏軒刻本。
〔明〕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明〕顧炎武:《亭林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乾隆三十八年山隱居刻本。
〔明〕杜登春:《社事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朱彝尊:《詞綜》,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明〕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沈長卿:《沈氏日旦》,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七年刻本影印。
〔明〕鄭文昂:《古今名媛彙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8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泰昌元年張正岳刻本。
〔明〕張夢徵彙選摹相,朱元亮輯注校正:《青樓韻語》,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吳偉業:《梅村家藏藁》,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宣統三年董氏誦芬室刻本。
〔清〕王晫:《更訂文章九命》,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5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兆侖:《紫竹山房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冊2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王昶:《明詞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仰哲出版社,1948年。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收入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清〕吳山嘉:《復社姓氏傳略》,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陳纕等修,倪師孟等纂:《江蘇省吳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吳薌厈:《客窗閒話》,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14冊,上海:上海進步書局,200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
三、近人論著(依姓氏筆畫先後排列)
丁履譔:《葉燮的人格與風格》,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貞節崇拜之通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易:《詞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3年。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考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王偉勇:《詞學面面觀(下冊)》,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朱英:《明清文學群落:吳江葉氏午夢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新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江合友:《明清詞譜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秀華、林岩:《楓冷亂紅凋——葉氏三姐妹傳》,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栩鈺:《不離不棄鴛鴦夢: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李栩鈺:《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李栩鈺:《閨閣傳心——《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李丰春:《中國古代旌表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真瑜:《明清吳江沈氏世家百位詩人考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巫仁恕:《優遊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何炳棣,徐泓譯著:《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3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余意:《明代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林申清:《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林宜蓉:《夢域想像與文化衍異——明清自撰年譜及儒業類善書之個案考察》,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0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知堂書話》,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周煥卿:《清初遺民詞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柳素平:《追求與抗爭:晚明知識女性的社會交往》,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夏日新:《長江流域的歲時節令》,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明葉:《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高評:《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張覓:《明末才女葉小鸞:琴書為伴,人間清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
張藝曦等編:《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新北:聯經出版事業,2020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
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郭娟玉:《沈謙詞學與其《沈氏詞韻》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釀出版,201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彭華:《儒家女性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德輝等撰:《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嘉瑩:《性別與文化: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9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8年。
董捷:《明清刊《西廂記》版畫考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全集.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婦女》,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鄭海濤:《明代詞風嬗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蔣凡:《葉燮與原詩》,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盧嵐蘭:《午夢前後:生活史與傳播》,臺中:天空數位圖書,2018年。
錢存訓,劉拓、汪劉次昕譯:《造紙及印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加〕卜正民,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加〕方秀潔、〔美〕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日〕合山究,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文化事業,2016年。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左岸文化事業,2007年。
〔美〕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新北:左岸文化事業,2005年。
〔美〕韓德林著,吳士勇、王桐、史楨豪譯:《行善的藝術:晚明中國的慈善事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美〕魏愛蓮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盧葦菁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先後排列)
王立:〈中國古代悼亡哀祭文學略論〉,《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9年7月),頁54-62。
王晉光:〈葉小鸞「因嫁而亡」事件探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9期(2009年1月),頁213-251。
王汎森:〈近世中國焚書或反印刷言論的若干斷想〉,《古今論衡》第25期(2013年11月),頁123-132。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0期(2018年11月),頁135-149。
王鴻泰:〈追求優雅人生——明清士人的科舉壓力與美學生活〉,《故宮文物月刊》第441期(2019年12月),頁4-15。
王蕭依:〈從《甲行日注》中的死亡書寫看葉紹袁的遺民心境與生死觀〉,《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54-59。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171-200。
朱曉海:〈劉向《列女傳》文獻學課題述補〉,《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49-82。
朱曉海:〈論劉向《列女傳》的婚姻觀〉,《新史學》第18卷1期(2007年3月),頁1-40。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吳振漢:〈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爲個例之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59-190。
吳承學:〈「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於詩人的集體認同〉,《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10年7月),頁178-192。
吳秀華:〈《午夢堂集》補遺訂誤〉,《燕趙學術》2014年春之卷(2014年4月),頁61-64。
吳健瑀:〈沈宜修詩詞「夢」書寫之虛實章法析論〉,《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22年1月),頁129-141。
吳健瑀:〈沈宜修詩詞「柳」意象析論〉,《雲漢學刊》第43期(2022年4月),頁39-77。
李真瑜:〈明代戲劇家葉小紈卒年及作品考〉,《文學遺產》第2期(1989年4月),頁106-107。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1年4月),頁100-107。
李匯群:〈「才女」與「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會的流行書寫〉,《中國文化研究》第4期(2008年11月),頁45-53。
李曉萍:〈《午夢堂集》中的女性親情:以婚嫁與死亡為線索〉,《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2010年10月),頁61-92。
李玉栓:〈中國古代的社、結社與文人結社〉,《社會科學》第3期(2012年3月),頁174-182。
李玉栓:〈文人結社在文學流派發展中的作用——以明代為考察中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18年3月),頁108-117。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9卷第10期(2020年10月),頁70-79。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頁165-207。
何天杰:〈李贄與三袁關係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2002年2月),頁92-100。
杜桂萍:〈詩性建構與文學想像的達成——論葉小鸞形象生成演變的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第3期(2008年5月),頁56-63。
宋賢:〈沈宜修的婚姻情態與文學創作〉,《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2020年4月),頁37-42。
周振鶴:〈釋江南〉,收入《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141-147。
周淑舫:〈沈宜修輯撰《伊人思》的價值〉,《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5期(2014年5月),頁33-38。
林津羽:〈才女魅影:晚明葉小鸞《返生香》的性別書寫〉,《中極學刊》第4輯(2004年12月),頁75-97。
孟羽中:〈明清之際吳江葉氏的閨閣生活與創作〉,《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3卷第4期(2013年7月),頁33-39。
金志淵:〈論《世說新語.賢媛篇》中女性的「才」與「德」〉,《鵝湖月刊》第488期(2016年2月),頁11-25。
范金民:〈江南重賦原因的探討〉,《中國農史》第14卷第3期(1995年8月),頁46-53。
范金民:〈「蘇樣」、「蘇意」:明清蘇州領潮流〉,《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7月),頁123-141。
姜光斗:〈《午夢堂集》的文學成就〉,《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01年6月),頁58-63。
侯軍利:〈論葉小紈的家庭教育與文學創作之關係〉,《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4期(2019年4月),頁6-9。
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第2期增刊(2009年2月),頁135-156。
高峰:〈論沈宜修詞的人生感懷〉,《晉陽學刊》第5期(2011年9月),頁123-127。
高鋒:〈葉紈紈詩詞的傷心境界〉,《古典文學知識》總第157期(2011年7月),頁75-80。
高逸凡:〈明代官方文書中的「江南」〉,《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2017年2月),頁253-260。
高莉芬:〈生與化:漢畫西王母圖像系統中的蟾蜍及其魂魄觀〉,《中正漢學研究》總第33期(2019年6月),頁1-28。
高禎臨:〈讀者召喚、閱讀差異與文本對話——三婦評點《牡丹亭》〉,《戲曲學報》第9期(2011年6月),頁85-121。
高禎臨:〈銘刻永恆——明清女性劇作中的時間藝術與生命體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6 期(2019年9月),頁281-321。
高禎臨:〈不安於室/是:明清女性劇作的空間出走與性別越界〉,《戲劇研究》第28期(2021年7月),頁37-70。
徐扶明:〈明清女劇作家和作品初探〉,收入《元明清戲曲初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271-273。
徐泓:〈明末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東亞文化》(韓國漢城大學)第24輯(1986年12月),頁83-110。
徐茂明:〈江南的歷史內涵與區域變遷〉,《史林》第3期(2002年8月),頁52-56。
郝麗霞:〈吳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質及成因〉,《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49-54。
郝麗霞:〈明清吳江沈氏家族的女性文學意識〉,《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68-72。
張宏生:〈明清之際的詞譜反思與詞風演進〉,《文藝研究》第4期(2005年4月),頁89-96。
張洲:〈明清江南才媛文化考述〉,《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2012年7月),頁8-19。
張獻忠:〈文社、書坊與話語權力——晚明商業出版與公共空間的興起〉,《學術研究》(2015年9月),頁101-115。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成大歷史學報》第30號(2006年6月),頁43-90。
陳滿銘:〈論意象組合與章法結構〉,《國文學報》第43期(2008年6月),頁233-262。
陳書彔:〈「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蘇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明代吳江葉氏家族女性文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1年9月),頁132-137。
陳秀芬:〈「診斷」徐渭:晚明社會對於狂與病的多元理解〉,《明代研究》第27期(2016年12月),頁71-121。
陳蕾:〈論金聖歎的扶乩降神活動及其影響〉,《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20年6月),頁50-56。
陳姝瑾、陳延斌:〈中國傳統家訓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時代價值〉,《中州學刊》總第290期(2021年2月),頁96-105。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頁1-28。
許麗芳:〈女子弄文誠可罪——試析女性書寫意識中之自覺與矛盾〉,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頁219-240。
商傳:〈史學傳統與晚明史研究〉,《歷史研究》第1期(2003年2月),頁44-53。
陸林:〈《午夢堂集》中「泐大師」其人——金聖嘆與晚明吳江葉氏交游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04年7月),頁22-25。
郭英德:〈明清女子文學啟蒙教育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202期(2007年9月),頁40-46。
黃永武:〈古典詩中的桃與柳〉,《中外文學》月刊,6卷第3期(1977年8月),頁26-32。
黃仕忠:〈明代戲曲的發展與湯沈之爭〉,《文學遺產》第6期(1989年12月),頁26-33。
黃莘瑜:〈論中晚明情觀於社會經濟視野下的所見與侷限〉,《清華學報》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75-207。
華瑋:〈性別與戲曲批評——試論明清婦女之劇評特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193-232。
曾惠仙:〈淺論葉小紈《鴛鴦夢》的宗教色彩〉,《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2009年9月),頁219-248。
程杰:〈論梅花的清氣、骨氣和生氣〉,《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第6期(2013年6月),頁58-63。
賀晏然:〈隱藏的佛性:明清才女傳統中的成仙敘述〉,《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頁33-37。
喬玉鈺:〈敢將天壤怨王郎——明清才女的婚姻書寫及文化動因〉,《清華中文學報》第25期(2021年6月),頁245-285。
楊海山:〈曹雪芹與蘇州及午夢堂〉,《蘇州雜誌》2003年1期(2003年1月),頁40-42。
楊海山:〈《紅樓夢》中復活的女詩人——葉瓊章與林黛玉〉,《蘇州雜誌》2009年2期(2009年4月),頁47-52。
董家遵:〈歷代節婦烈女的統計〉,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頁111-117。
趙修霈:〈宋代紫姑的女仙化及才女化〉,《漢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8年12月),頁69-94。
趙璐、李鵬飛:〈重義輕利:中國傳統家訓族規教化的價值選擇〉,《晉中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05-108。
趙強、王確:〈何謂「晚明」——對「晚明」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的反思〉,《求是學刊》第40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157-163。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1999年3月),頁1-30。
劉曉東、趙紅:〈明代塾師的社會構成及其演變——兼論民間教育人力資源的社會配置與優化問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220期(2006年3月),頁60-67。
劉曉東:〈「晚明」與晚明史研究〉,《學術研究》第7期(2014年7月),頁98-103。
劉麗娟:〈「女子無才便是德」考述〉,《婦女研究論叢》總第95期(2009年9月),頁55-60。
鄧長風:〈關於葉紹袁家世資料的幾點補正〉,《文獻》第3期(1993年10月),頁232-246。
蔡瑜:〈試論《名媛詩歸》的選評觀〉,收錄於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3: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1-48。
臧健:〈宋元至明清時期族規家法與兩性關係〉,收入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05-349。
冀勤:〈葉氏一家及其《午夢堂集》的流傳〉,《文獻》第3期(1990年10月),頁253-261。
冀勤:〈關於《午夢堂集》及其佚文〉,《文獻》第3期(1993年10月),頁280-287。
賴錫三:〈〈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頁1-40。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169-188。
蕭旭府:〈山人如蚊:晚明文學場域中的山人現象〉,《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19期(2016年10月),頁25-54。
盧葦菁:〈貞女傳記:禮儀論辯、道德批評和個人反思的平臺〉,收入游鑑明等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頁107-127。
錢南秀:〈「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收入游鑑明等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頁83-106。
戴菁:〈沈宜修的詩情禪意與生命嬗變〉,《北方論叢》總第264期(2017年7月),頁54-58。
戴菁:〈一償詩債游仙去:明末才女葉小鸞的詩情禪心〉,《紫禁城》第3期(2021年3月),頁14-35。
鍾曉峰:〈以窮為亨——楊萬里的「詩窮」論及詩學精神〉,《清華中文學報》第17期(2017年6月),頁173-219。
嚴迪昌:〈「長明燈作守歲燭」之遺民心譜——葉紹袁《甲行日注》〉,《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2期(2005年3月),頁77-82。
蘇菁媛:〈年光一瞬最堪哀——葉小紈詞析論〉,《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5期(2009年3月),頁49-64。
〔美〕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50。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先後排列)
王曉洋:《明清江南文化望族研究——以吳江汾湖葉氏為中心》,蘇州:蘇州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4年。
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建兵:《福建何九仙信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7年。
王昵昵:《明末女詞人葉小鸞研究》,南昌:江西財經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桂花:《沈宜修《鸝吹集》詩性美研究》,湘潭:湘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王珏:《茉莉的文學與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曲向紅:《吳江葉氏女性詩詞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碧麗:《明末清初吳江葉氏家族的文化生活與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吳東珩:《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坊刻圖書的傳播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孟羽中:《明清之際吳江葉氏家族的生活意態與文體書寫》,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杜文平:《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變及文化內涵》,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胡慧南:《沈宜修及《鸝吹》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孫敏娟:《明代女詩人的主體性呈現》,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孫鳴:《論沈宜修詞的意象與意境》,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許虹:《明末才女葉小鸞對後世文學藝術的影響》,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閆孟瑜:《葉小紈研究》,漢中:陜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世家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唐榮卉:《明遺民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張清河:《晚明吳江葉氏女性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秋玲:《葉小鸞悲劇探析》,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潔:《沈宜修詩詞「花」意象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張小蓉:《《湖隱外史》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21年。
陳宇俊:《午夢堂及其女性創作》,蘇州:蘇州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怡貝:《午夢堂家族女詞人研究——以酬唱詞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穎:《葉小紈詩詞雜劇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陳雪琪:《葉小紈及其雜劇《鴛鴦夢》的藝術特色和女性意識研究》,長春:吉林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8年。
黃曉丹:《沈宜修研究》,南昌:南昌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黃郁晴:《晚明吳中地區名門女詩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偉波:《明代術數分類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年。
蔡靜平:《明清之際汾湖葉氏文學世家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劉云云:《沈宜修母女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關春燕:《明代吳江女性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聶祖玉:《沈宜修的「德才色」與葉紹袁的女性「三不朽」——晚明新型才女及才女觀個案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藝理論碩士論文,2007年。
蘇菁媛:《晚明女詞人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蘇湘蕓:《晚明吳江汾湖葉氏家族文學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欒清照:《明末吳江葉、沈兩大文學世家的女性文學創作》,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