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婉慧
Chiu, wan-hui
論文名稱: 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
The social factors pertaining to the image formed in the detective story of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in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陳玉女
Chen, Y 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明代公案小說清官典型
外文關鍵詞: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Detective Story, Ming Dynasty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明中葉以後,因為中央制度的僵化、鬆懈,減少對官員的約束能力,尤以監察、法律制度過於嚴苛,官員遂養成虛文應事的習慣,銓敘制度隨著明代中葉後皇帝怠於政事,使地方官員補缺受到延誤,地方施政無法有效運作。科舉制度的僵化使選拔出的人才缺乏道德休養及實際行政的能力,迴避制度的優點在於州縣官員行政時不受家族與宗族的干預,缺點是造成州縣官對地方問題無法確實掌握。經濟走向商業化,帶來社會風氣趨利的現象,領取中央微薄薪俸的州縣官,在經濟壓力及社會風尚的驅使下,只好以不合法的方式剝削民眾,逐漸養成官場的貪污風氣。地方胥吏,是官與民的中介者,辦事最多,也是貪污最多的一群,地方良紳協助地方施政,穩定地方秩序,劣紳則藉權勢買囑賄賂州縣官,干擾地方施政,遂使地方吏治,走向腐化。
      對下層民眾而言,為抒發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藉由公案小說內安排公正結局尋求公平正義。明代中後期的公案小說,一方面繼承宋元以來公案文學的發展,一方面隨著明代中後期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動而展現其特殊性。尤以「清官典型」的形塑最能體察時代的變化,藉著公案小說對「清官典型」的道德要求,可知民眾對現實官員的道德標準和能力描述,可知民眾對現實政治環境的失望。
      本文主要分成五章:第一章「序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研究回顧、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第二章「明代吏治腐化的緣由」,主要由中央制度趨於鬆懈,社會經濟商業化帶來社會風氣的轉變,地方胥吏與鄉紳勢力對地方施政的干預,探討明代中葉以後吏治腐化的原因。第三章「公案小說『清官典型』塑造的社會因素」,第一節先探討公案小說於明代中葉以後興盛繁榮的原因是受到政治、經濟轉變的影響,並繼承宋元以來文學的發展趨勢及印刷技術進步刺激。第二節說明公案小說發展的社會背景,第三節分析「清官典型」具備的特色及其社會意義。第四章「現實社會的『清官典型』及其批判」,藉爬梳正史資料,整理官方所認同的「清官」形象,第二節與第三節則將官方與民間公案小說的「清官」互相比對,說明「清官典型」並不只民間想像,官方也期待清官存在,並且,民間與官方對「清官」皆充滿不合理的溢美。第五章「結語」,綜合上述觀點,討論本文尚未處理,未來仍可進行研究的課題。

    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officials have formed a perfunctory habit in public affair because the ossified and slack centralism was abating its capability to restrain the officials, especially when the supervisal and legal system became too harsh. Simultaneously, the local government was, as the same, unable to effectively operate due to th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 and appointment incapable of filling an official post for local officials in time, all of which was resulted from the emperor being delinquent in his duty. Talents selected by such an ossified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ere short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 administrative ability. The merit of withdraw system consisted in that magistrates might not be intervened by royal family or imperial clansman, and the demerit was, they were unable to control the local issues precisely.

    As economy being commercialized, the phenomenon that social value concentrated on making profit has driven the magistrate, who drew a meager wage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exploit the people by an illegal manner under the economic pressure, of which the corrupt fashion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in officialdoms. The local petty official became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officials and people, and the most corruptive gangs were the one who handled the case at most. Local gentries helped the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policies while the local oppressive rich-gentry bribed magistrates by means of his power and influence, interfered in local government affairs, and further corrupted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As far as the low-ranking populaces were concerned, in order to vent their discontent to the realistic society, they managed the impartial denouement in detective stories to seek for justice and rightfulness. The detective stori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on one hand, succeeded the one that developed in the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on other hand, showed its particularity following the varia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in which the image of the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performed the best to perceive the era variation. By means of the moral demand in the navel, we may know how disappointed that people then felt to official’s moral criteria and competence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reality.

    This article may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t specifies the research motive,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trospect, researching scope, and the section arrangement. Chapter 2 “The depraved origin of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it explores the reason why the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has turned to corrup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basically, it may primarily attribute to the central system becoming slack, the alteration of social values caused by commercialization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ntervention in local policy made by local petty official and gentry’s influences.

    Chapter 3 “The social factors pertaining to the image formed in the detective story of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the Section One is first exploring the ground that detective fiction became so flourishing and prosperous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s affected by change of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inheritance of the literary developing tendency in the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stimul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he Section Two is specify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navel, and the Section Three,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described in the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thereof.

    Chapter Four “The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in realistic society and the critique thereof”; revise the image of “Upright Official” recognized by the authority and listed in Pa-Shu(爬梳) Historiography. In the Section 2 and 3, it compares the “Upright Official” stated in authoritative record with the one in folk detective navel, and mak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Model of Upright Official” which is not only existing in folk imagination, but also in official expectation, besides, both parties are full of irrational and exaggerated praise for the “Upright Officia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aforesaid viewpoint, and discuss the topic which is not demonstrated in this article yet, but still may proceed with a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明代吏治腐化的緣由………………………………………………13 第一節 中央制度對地方吏治的影響………………………………………13 第二節 社會經濟發展與地方吏治的關係…………………………………28 第三節 地方勢力對地方吏治的影響………………………………………37 第三章 公案小說「清官典型」塑造的社會因素…………………………48 第一節 公案小說的發展背景………………………………………………48 第二節 明代中後期公案小說的特色………………………………………60 第三節 公案小說「清官典型」的特性……………………………………81 第四章 現實社會的「清官典型」及其批判………………………………82 第一節 官方期許的「清官」形象…………………………………………82 第二節 「清官」形象在公案小說與正史的異同…………………………94 第三節 民間與正史對「清官」的溢美……………………………………103 第五章 結論…………………………………………………………………110 參考文獻…………………………………………………………………………115

    一、史料
    (一)官書典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附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選,《山西通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四》),江 蘇:中國書店出版,1992。
    申時行(明),《明會典》,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朱元璋(明),《大誥》,收入吳相湘,《中國史學叢書34》《明朝開國文獻(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朱瞻基(明),《御製官箴》,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6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呂毖(明),《明朝小史》,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1981。
    宋濂(明),《元史》,台北:鼎文出版公司,1975。
    徐學聚(明),《國朝典彙》,台北:學生書局,1971。
    夏燮(清),《明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
    張廷玉(清),《明史》,台北:鼎文出版公司,1975。
    陳子龍等(明),《明經世文編》,台北:國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68。
    陳仁錫(明)《皇明世法錄》,吳相湘,《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焦竑(明),《獻徵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黃宗羲(清),《明儒學案》,收入《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鄒漪(清),《啟禎野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潘埙(明),《淮郡文獻志》,北京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淮安府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9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鄧元錫(明),《皇明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 別史類; 第29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劉寶楠、劉公冕(清),《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92。
    應廷育(明),《金華先民傳》,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鈔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9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戴金(明),《皇明條法事類纂》,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
    韓晟修(明),《萬曆遂安縣志》,據萬曆四十年抄本影印,收入《中國史學叢書三編》台北:學生書局,1984。

    (二)筆記、文集
    于慎行(明),《榖山筆麈》,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直(明),《抑菴文集》,收入紀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錡(明),《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軒(清),《山西通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4冊,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1992。
    不著撰人,《新官軌範》,據明崇禎金陵書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影印,《官箴書集成》1,合肥:黃山書社,1997。
    不著撰人,《五車拔錦》,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仁井田文庫本影印,收入坂出祥伸、小川陽一,《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1999。
    方孝孺(明),《遜志齋集》,收入王雲五,《四部叢刊初編集部》323-32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朱國禎(明),《湧幢小品》,台北:廣文書局,1991。
    汪天錫(明),《官箴集要》,據嘉靖十四年(1535)年刊本,《官箴書集成1》合肥:黃山書社,1997。
    李晉德(明),楊泰正校注,《天下水陸路程‧天下路程圖引‧客商一覽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清(明),《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呂坤(明),《吏品》,收入徐梓編注,《官箴:作官的門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呂坤(明),《呂公實政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沈德符(明),《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6。
    余繼登(明),《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余象斗(明),《三台萬用正宗》,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仁井田文庫本影印,收入坂出祥伸、小川陽一,《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1999。
    何喬遠(明),《名山藏列傳(二)》,收入《明代傳記叢刊.綜類錄2》台北:明文書局,1991。
    何良俊(明),《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何景明(明),《大复集》,收入王雲五,《四庫全書珍本七集》243-24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吳應箕(明),《樓山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密(宋),《武林舊事》,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范公珃(宋),《過庭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郎瑛(明),《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1。
    胡應麟(明),《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耐得翁(宋),《都城紀勝》,收入王雲五,《四庫全書珍本》九集16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高攀龍(明),《責成州縣約》,收入徐梓編注,《官箴:作官的門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袁黃(明),《當官功過格》,收入徐梓編注,《官箴:作官的門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徐榜(明),《宦遊日記》,收入徐梓編注,《官箴:作官的門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徐咸(明),《西園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海瑞(明),《海忠介公全集》,收入海忠介公全集輯印委員會編,台北:開陽印製所,1973。
    孫承澤(清),《春明夢餘錄》,台北:大立出版社,1970。
    郭孔延(明),《資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民國間朱絲欄抄本,收於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珍本.年譜叢刊》第5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陳獻章(明),《白沙子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
    張四維(明),《名公書判清明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張肯堂(明),《瑩辭》,台北:學生書局,1960。
    張居正(明),《張太岳集》,張舜徽編,湖北:荊楚書舍出版,1987。
    張岱(明),《陶庵夢憶》,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
    張萱(明),《西園聞見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張瀚(明),《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71。
    陸容(明),《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馮琦(明),《北海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黃宗羲(清),《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黃輝(明),《怡春堂逸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楊士奇(明),《東里文集》,據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2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葉春及(明),《石洞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葉子奇(明),《草木子》,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葉適(宋),《水心集》,收入《四庫全書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葉德輝(清),《書林清話》,台北:世界書局,1988。
    趙翼(清),《二十二史劄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劉基(明),《誠意伯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薛瑄(明),《從政錄》,收入徐梓編注,《官箴:作官的門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謝肇淛(明),《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7。
    鍾嗣成(元),《錄鬼簿》,成都:巴蜀書社,1996。
    羅貫中(明),《水滸傳》,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羅燁(宋),《醉翁談錄》,收入楊家駱主編,《四部刊要‧中國筆記小說名著》台北:世界書局,1975。
    顧炎武(清),《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
    顧起元(明),《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
    顧清(明),《東江家藏集》,收入王雲五,《四庫全書珍本五集》327-33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三)小說
    安遇時(明),《百家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余象斗(明),《廉明奇判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余象斗(明),《皇明諸司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余象斗(明),《律條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李春芳(明),《海剛鋒居官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吳遷(明),《新民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陳玉秀(明),《律條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葛天民、吳沛泉(明),《詳情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陶烺元(明),《龍圖公案》,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
    馮夢龍(明),《警世通言》,台北:鼎文書局,1970。
    馮夢龍(明),《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1970。
    關漢卿(元),《感天動地竇娥冤》,收入王季思,《全元戲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編者不詳,《詳刑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二、專書
    (一)中文
    佛斯特(E.M.Forste)《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
    康德(Immanuel Kant),理明輝譯注,《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書局,2002。
    王炳照、徐勇,《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王兆祥、劉文智,《中國古代商人》,台北:台灣商務,1999。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李民實,《明代考選制度》,收入《考選制度研究叢書》,台北:考選部印行,1984。
    李致中,《古代版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李錦全,《海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那思陸,《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余耀華,《中國價格史》,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屈萬里、昌彼得,《圖書版本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柏樺,《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
    張秀民,(《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
    張榮林,《明代文官選任之研究》,台北:登文書局,1984。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黃惠賢、陳鋒《中國俸祿制度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楊鶴皋,《宋元明清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鄧嗣禹,《明大誥與明初之政治社會》,收入《明朝開國文獻(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劉秋根,《明清高利貸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
    劉曉東,《明書》,收入《二十五別史》第22冊,濟南:齊魯書社,2000。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复旦大學出版,1995。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3。
    繆全吉,《明代胥吏》,台北:嘉新水泥公司,1975。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二)日文
    川勝守(日)《元明清における國家“支配”と民眾像の再檢討》,九州: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編,1983。
    和田正広,《中國傳統社會の歷史特質—宗族、官僚、啟蒙—》,福岡:中囯書店出版,1997。
    和田正広(日),〈明末清初の鄉紳用語に関する一考察〉,九州:《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9》,1981。
    寺田隆信(日),《山西商人の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2。
    岸本美緒(日),《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宮崎市定(日),〈胥吏の陪備を中心として─中國官吏生活の一面─〉,收入《アヅア史研究》京都: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1943。

    三、期刊論文
    喬治.海登(George A.Hayden),梁曉鶯譯,〈元及明初的公堂劇〉,收入《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學生書局,1985,頁619-630。
    派翠克.漢娜(Patrick Hanan),王心玲譯,〈「百家公案」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台北:裕台公司,1982,頁195-228。
    卜安淳,〈溯源理流話公案〉,江蘇:《古典文學知識》,1,1992,頁71-76。
    卜安淳,〈刑案與偵探〉,江蘇:《古典文學知識》,2,1992,頁91-97。
    卜安淳,〈清官與清官意識〉,江蘇:《古典文學知識》,3,1992,頁89-93。卜安淳,〈公案小說與古代司法〉,江蘇:《古典文學知識》,5,1992,頁98-103。
    卜安淳,〈公案小說的創作藝術〉,江蘇:《古典文學知識》,1,1992,頁95-102。
    山根幸夫,〈明及清初華北的市集與紳士豪民〉,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41-370。
    王璦玲,〈洗冤補恨:清初公案劇之藝術特質與其文化意涵〉,收入熊秉真,《讓證據說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21-104。
    王永洪,〈清官原型批判〉,哈爾濱:《文藝評論》,5,1998,頁68-77。
    王佩琴,〈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特質與發展傾向:從印刷術的技術與市場談起〉,台北:《書目季刊》35卷,第3期,頁17-31。
    夫馬進(日),〈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收入王業新,梁治平編,王業新、范愉、陳少峰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390-430。
    朱義祿,〈清官情結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心理〉,哈爾濱:《探索與爭鳴》,2001.10,頁33-34。
    何谷里,〈章回小說發展中涉及到的經濟技術因素〉,台北:《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頁191-197。
    肖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頁90-146。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收入《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頁395-510。
    竺洪波,〈稀見小說《新民公案》考評〉,上海:《上海教育學院學報》,44,1995,頁30-34。
    林麗月,〈明代禁奢令初探〉,台北:《歷史學報(師範大學)》,22,1993,頁57-84。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台北:《歷史學報(師範大學)》,19,1991,頁215-234。
    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明代小說理論鳥瞰〉,江蘇:《明清小說研究》,增刊,1989,頁1-15。
    苗懐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性格〉,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雜誌社》,3,2001,頁71-75。
    苗懷明,〈中國古代判詞的發展軌跡及其文化蘊函〉,廣州:《廣州大學學報》,2002.2,頁6-11。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收入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專刊第五期》,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頁17-62。
    馬幼垣著,宏建燊譯,〈明代公案小說的版本傳統--「龍圖公案」考〉,收入王秋桂,《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頁287-319。
    宮崎市定(日),〈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眾〉,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29-265。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998,頁108-116。
    曹雅書、張寧,〈朱元璋整飭吏治的措施及啟示〉,北京:《學習與研究》,2,2002,頁48-49。
    陳寶良,〈論晚明的士大夫〉,曲阜:《齊魯學刊》,2,1991,頁58-63。
    陳學文,〈明代中葉以來棄農棄儒從商風氣和重商思潮的出現〉,浙江:《九州學刊》,1990.9,頁55-66。
    張興吉,〈鄉官與明代政治生活〉,長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999,頁21-26。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河北:《文學遺產》,1,2001,頁85-93。
    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荒政與地主佃戶關係〉,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6-73。
    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收入王業新,梁治平編,王業新、范愉、陳少峰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1-18。
    謝景芳,〈明人士商互識論〉,收入李洵、李澍田,《明史論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頁143-153。

    四、學位論文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2-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