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彥夆
Cho, Yen-Feng
論文名稱: 靈與肉:余華長篇小說之身體敘述研究
Mind and Flesh: A Study of the Body Narrative in Yu Hua's Novels
指導教授: 蘇敏逸
Su, Min-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1
中文關鍵詞: 余華長篇小說身體精神肉體自我意識
外文關鍵詞: Yu Hua, novels, body, mind, flesh, self-awar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 1983 年創作開始,余華的小說創作中便展現出對於人與現實之間的關懷,此後更憑藉濃厚的先鋒敘事手法,逐步顯露更多對於現實與真實的探問。緊接著,九○年代以降的長篇小說創作,更是以其筆下濃厚且鮮明的敘事特徵,和鎖定時代與個體間的連結與脈動,利用從文革時期到改革開放的區間,皆成為繼〈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後,對現實生活和真實世界的意義追尋。因此,憑藉著小說創作對現實意義背後的探問,其作品在海外也受到極大的關注,屢屢在外獲獎的緣由,便來自於一種以溫情直面國家暴力的傷痛,不以單純消除暴力來源的思維,選用誇張、發洩的形式來表達現實與真實間的平衡,這也是余華小說創作獨特的要點所在。

    因此,在學界一片研究余華創作真實性的浪潮下,可見許多學者對於人物形象、風格類型和苦難特徵等現實層面的剖析,儘管有牽涉到關於人物情感的投射,卻往往歸咎於文化政治底下的顯現,而非鎖定個體意識與生活世界的關聯。本文認為,余華筆下的真實與現實間的聯繫,就處於一種人物(個體)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之中,而人物對於現實的反應,雖有著對於生命的苦難消解成分存在,但更多的則是以精神情感的挪用與投射,然而精神與身體間的關聯性,勢必深刻影響對個體行為及意識的掌控。

    是故,本文便從現實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發,發現余華創作對於人的概念來自於對身體的闡釋,並且時常藉由對身體的想像與延伸,構成其創作理念的現實觀。藉此,本文論述中更以身體敘述的概念作為主軸,並且結合余華對身體的理解與想像,或是對外來身體理論的借鑑或吸收,試圖構成余華身體敘述的基礎所在;其後利用對於身體敘述的概念,鎖定在九○年代以降的五部長篇作品,意圖藉由余華在長篇小說創作背後對現實的理念,進行世界與個體間的論述例證,代表著余華在創作手法轉換上的新可能;最後以身體敘述直面現實的苦難、暴力、血腥等要素,見到個體的內在精神與外在行為的交融,提出余華利用長篇小說的人物個體所探求的自我精神,和自我之於世界的真實性。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ity and people, and finds that Yu Hua's concept of people comes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dy, and often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body, constitutes the reality view of his creative concept. In this wa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body narrative, and combines Yu Hua's understanding and imagination of the body, or the reference or absorption of external body theories, in an attempt to form the basis of Yu Hua's body narrative; The concept of narration has been locked in the five novels since the 1990s. It intends to use Yu Hua's concept of reality behind the creation of novels to illustrate the world and the individual. It represents Yu Hua's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eative techniques.;Finally, face the reality's suffering, violence, blood and other elements with a body narrative, and see the blending of the individual's inner spirit and outer image, and put forward the self-spirit that Yu Hua explored by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reality of the self in the worl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余華身體理論之相關研究 3 二、學位論文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論文架構 16 一、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二、研究方法與架構 19 第二章 尋「人」啟事:自我與身體的建構和描摹 22 第一節 呼應現實的欲望:余華對身體的理解與接受 23 一、走向先鋒的身體經驗:從死亡與暴力下浴血而生 23 二、身體意識的啟蒙:人性的溫情與悲憫 27 三、身體與世界的距離:尋找真實與現實的平衡 31 第二節 人的本質:余華對外國思想的吸收與詮釋 37 一、身體的內外想像:從「男性目光」到「自我描繪」 39 二、對現實與真實的揣摩:人性的境界與昇華 46 第三章 社會下的自我認知:身體的現實定位與追求 53 第一節 《呼喊和細雨》的迷茫:兒少的徬徨與希望 54 一、從身體中發聲:孩童迷茫且不安的自我重構 57 二、被社會浸濕的身體:自我與現實的焦慮 66 三、年幼的目光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的初始定位 75 第二節 《活著》的沉浮:老人的消亡與生存 82 一、衰退的身體:解構的外在軀殼回歸內在自我的追尋 85 二、忍受苦難的生存執念:尋找人有所終的盼望 90 三、佈滿皺紋的老人:讓自我回歸寧靜的末路 97 第三節 《許三觀賣血記》的興衰:成年人的捨棄與傳承 105 一、揹負著傳承前行:以血緣關係見人性的脆弱與同情 108 二、從健壯到衰弱:身體的演化與精神投射 118 三、消費與給予:物化成年人身體的社會性 133 第四章 社會下的自我成長:看身體精神的延續與解脫 141 第一節 《兄弟》的身體成長:精神昇華和轉化 141 一、流動的時間性:看《兄弟》的身體感 145 二、《兄弟》的身體(上):男性的天性和欲望 152 三、《兄弟》的身體(下):女性的成長與自由 158 第二節 《第七天》的身體轉變:精神的安生與歇息 166 一、聖經對「七」:創世的完整 169 二、道教文獻對「七」:主體的完備 174 三、生命解脫:精神超脫肉體的安息寓意 181 第五章 結論 188 一、描繪外在身體:自我探看世界的細膩眼光 188 二、解構外在身體:辯證時代與自我之間的情感經驗 190 三、展露內在身體:從自我到社會的頑強抗衡 192 參考文獻 196 附錄 余華作品年表 207

    一、余華著作

    (一) 長篇小說(按照發表順序排列)
    余華,《呼喊與細雨》,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
    余華,《活著》,臺北:麥田出版,2020年。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
    余華,《兄弟(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余華,《兄弟(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余華,《第七天》,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余華,《文城》,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年。

    (二) 中、短篇小說(按照發表順序排列)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余華,《世事如烟》,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余華,《夏季颱風》,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余華,《世事如煙》,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余華,《黃昏裡的男孩》,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余華,《我膽小如鼠》,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余華,《現實一種》,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余華,《戰慄》,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余華,《鮮血梅花》,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三) 散文、隨筆集
    余華,《說話》,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
    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余華,《靈魂飯》,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余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余華,《錄像帶電影:從中國到世界,余華的35則文學、文化、政治、時事觀察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余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年。
    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臺北:麥田出版,2018年。
    余華,《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臺北:麥田出版,2020年。

    二、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王制、月令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晉〕葛洪著,《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明萬曆甲申吳興慎懋官刊本影印。
    〔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元〕徐道齡集註,徐道玄校正,《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五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影印本。

    佚名,《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十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影印本。
    佚名,《太上化道度世仙經》,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輯:《正統道藏》第19冊,臺北:新文豐,1977年,四經同卷。

    中文聖經啟導本編輯委員會編譯,《中文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1989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太平經抄乙部不分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王世誠,《向死而生:余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蒙、王干著,《文學這個魔方:王蒙王干對話錄》,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
    王達敏,《余華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年。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邢建昌、魯文忠,《先鋒浪潮中的余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朱榮貴,《儀式、廟會與社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李遠國、劉仲宇、許尚樞著,《道教與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杜士瑋等主編,《給余華拔牙:盤點余華的「兄弟」店》,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
    吳義勤主編,胡健玲、王金勝編選,《余華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孟繁華、程光煒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洪治綱,《余華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治綱,《余華評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年。
    姜智芹,《中國新時期文學在國外的傳播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徐林正,《先鋒余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高玉主編,《全球視野下的余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梁啟超著,張岱年、戴逸等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陳幗眉,《幼兒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喬遷,《川端康成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程德培,《魂牽彼岸的此岸敘事:論當代中國作家與作品》,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年。
    殘雪,《解讀博爾赫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黃曉華,《現代人建構的身體維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黃擎,《廢墟上的狂歡──「文革文學」的敘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葉舒憲,《解讀上帝的留言──77則聖經比喻》,臺北:究竟出版社,2004年。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
    蔣光慈,《蔣光慈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魯迅著,林毓生、李歐梵編,《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劉金花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顧炳鑫,《虹南作戰史(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帝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年。

    〔美〕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年~196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馬洛斯(Abraham Harold Maslow)著,孫大川編譯,《人的潛能和價值》,臺北:結構群文化公司,1990年。
    〔日〕川端康成著,劉子倩譯,《伊豆之旅──異鄉美學的終極書寫,川端康成淬鍊人生孤寂短篇選》,臺北:大牌出版,2017年。
    〔日〕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雪國》,臺北:木馬文化,2018年。
    〔英〕布萊恩.透納(Bryan S. Turner)著,國立編譯館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英〕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g)著,李康譯,《身體與社會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著,倪梁康譯,《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著,黃文宏譯注,《現象學的觀念》,新竹:清大出版社,2017年。
    〔德〕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林宏濤譯,《自我的追尋》,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德〕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知書房,2000年。
    〔德〕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中文譯,《性學三論》,臺北: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2017年。
    〔德〕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沈永嘉編譯,《歌德人生箴言》,臺北:大展出版社,1991年。
    〔德〕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劉思慕譯,《歌德自傳:詩與真》,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年。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helm Nietzsche)著,張念東、凌素心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helm Nietzsche)著,趙千帆譯,《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新北:大家出版社,2015年。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社,2007年。
    〔阿根廷〕路易斯.波赫士(Luis Borges)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阿根廷〕路易斯.波赫士(Luis Borges)著,王永年等譯,《博爾赫斯談藝錄》,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捷〕馬克思.布羅德(Max Brod)著,湯永寬譯,《卡夫卡傳》,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捷〕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著,高志仁譯,《卡夫卡的沉思》,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著,李恒基、徐繼曾譯,《追憶似水年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謝石、沈力譯,《性史》,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櫻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陳雪杰譯,《懲罰的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編譯,《福柯文選Ⅰ:聲名狼藉者的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編譯,《福柯文選Ⅱ:什麼是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編譯,《福柯文選Ⅲ: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三、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德威,〈傷痕即景,暴力奇觀〉,《讀書》第5期,1998年5月,頁113-121。
    王志松,〈川端康成與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兼論日本新感覺派文學對中國文學的二次影響〉,《日語學習與研究》第2期,2004年6月,頁54-59。
    王學謙,〈愛與死:在冷酷的世界中繪製欲望的圖案──論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07年1月,頁134-139。
    尹林,〈直面苦難的先鋒精神──論余華小說的身體敘事〉,《百家評論》第1期,2019年2月,頁125-130。
    石曉楓,〈蘇童、余華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及其意義論述〉,《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頁203-223,271。
    石曉楓,〈文革陰影與瘋癲書寫──余華早期小說中的身體奇觀〉,《中國現代文學》第18期,2010年12月,頁53-74。
    石曉楓,〈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師大學報》第1期,2012年3月,頁103-128。
    艾秀梅,〈從暴力之美到人倫之美──讀余華新作《兄弟》上部〉,《名作欣賞》第16期,2006年8月,頁45-47。
    余華,〈鮮血梅花〉,《人民日報》第3期,1989年4月,頁62-69。
    余華,〈川端康成與卡夫卡的遺產〉,《外國文學評論》第2期,1990年7月,頁109-110。
    余華,〈新年第一天的文學對話──關於《許三觀賣血記》及其它〉,《作家》第3期,1996年3月,頁4-10。
    余華、楊紹斌,〈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1月,頁4-13。
    余華,〈這只是千萬個賣血故事中的一個〉,《讀書》第7期,2002年9月,頁22-23。
    余華、蘇童著,〈影響我的十部短篇小說〉,《課外語文》第10期,2004年10月,頁12-15。
    余華、洪治綱著,〈回到現實,回到存在──關於長篇小說《兄弟》的對話〉,《南方文壇》第3期,2006年3月,頁30-35。
    余華、洪紀綱著,〈余華:我終於回來了──關於《兄弟》下部的對話〉,白燁主編:《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北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06年4月,頁17-18。
    李德純,〈美是生命之花──川端康成論〉,《外國文學評論》第4期,2005年11月,頁67-73。
    李倩倩,〈用「身體」書寫時代──論余華《兄弟》創作的文學史意義〉,《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8月,頁62-65。
    李蓉,〈《第七天》:死亡的「詩意」〉,《小說評論》第6期,2013年11月,頁82-87。
    李艷豐,〈從《活著》到《第七天》──敘事轉型與余華主體精神的成長〉,《文藝爭鳴》第2期,2015年2月,頁158-165。
    辛金順,〈暴虐與溫情──讀余華的《兄弟》(上部)〉,《文訊》第242期,2005年12月,頁106-108。
    辛明芳,〈論余華《兄弟》的當代反思──文革創傷與文革後的危機〉,《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12月,頁125-146。
    汪漢利、孫立春,〈指向身體下部的敘述──余華《兄弟》的肉體狂歡化敘事〉,《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6月,頁50-53,73。
    宋雯,〈童年經驗與「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16年9月,頁131-136。
    林春穎、孫勝廣,〈評韓國電影《許三觀》〉,《文學評論(下)》第11期,2016年11月,頁128-129。
    俞利軍,〈余華與川端康成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1年3月,頁97-104。
    胡沛萍,〈身體寫作:從追求解放到走向墮落──當代文學中「身體寫作」的嬗變〉,《當代文壇》第2期,2012年7月,頁12-15。
    洪治綱,〈悲憫的力量──論余華的三部長篇小說及其中精神走向〉,《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2004年11月,頁20-37。
    洪治綱,〈解構者.樂觀者.見證者──論余華《兄弟》中的李光頭形象〉,《文學評論》第4期,2012年7月,頁188-194。
    洪治綱,〈尋找,是為了見證──論余華的長篇小說《第七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1期,2013年11月,頁153-162。
    馬飛,〈論余華《活著》中的「牛」意象〉,《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期,2020年12月,頁74-77,94,111。
    孫萍萍,〈歷史也是不變的「現實」──重讀余華的《兄弟》〉,《當代文壇》第4期,2019年7月,頁62-66。
    郜元寶,〈余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文學評論》第3期,1994年5月,頁88-94。
    格非,〈魯迅和卡夫卡〉,《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1年1月,頁18-23。
    徐勇,〈祖賦人權:源於血脈理性的本體建構原則〉,《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2018年1月,頁114-135,207。
    夏中義、富華著,〈苦難中的溫情與溫情的受難──論余華小說的母題演化〉,《南方文壇》第4期,2001年8月,頁28-39。
    陳思和,〈余華:由「先鋒」寫作轉向民間之後〉,《文藝爭鳴》第1期,2000年1月,頁68-70。
    陳思和,〈我對《兄弟》的解讀〉,《文藝爭鳴》第2期,2007年2月,頁55-64。
    陳雀倩,〈時間與暴力的對位:格非、余華寫作中的歷史蜃影與集體敘事〉,《中外文學》第12期,2005年5月,頁119-153。
    張閎,〈血的精神分析──從《藥》到《許三觀賣血記》〉,《上海文學》第12期,1998年12月,頁71-78。
    張清華、張新穎等著,〈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學術研討會紀要〉,《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2013年10月,頁92-114。
    張不凡:〈身體.暴力.審美──余華《一九八六年》的身體敘事探論〉,《牡丹江大學學報》第5期,2019年5月,頁48-50,91。
    曾艷兵,〈卡夫卡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和啟示〉,《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4月,頁80-87。
    程光煒,〈論余華的三部曲──《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7期,2018年7月,頁149-164。
    陶東風、羅靖:〈身體敘事:前先鋒、先鋒、後先鋒〉,《文藝研究》第10期,2005年10月,頁25-37,166。
    黃偉林,〈以堅忍的姿態承擔不可抗拒的苦難──余華《活著》的現代主義解讀〉,《南方文壇》第5期,2007年9月,頁73-76。
    黃文鉅:〈論余華小說中的先鋒暴力以至濫情敘事的辯證〉,《中國文學研究》第24期,2007年6月,頁153-186。
    黃文鉅,〈吃人,戀屍,逆倫:後革命時期以降的非理性敘事〉,《中國文學研究》第39期,2015年1月,頁259-300。
    楊小濱:〈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清華學報》第2期,2009年6月,頁261-285。
    楊光祖,〈《兄弟》的惡俗語學院批評的癥侯〉,《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成都:當代文壇編輯部會議論文,2012年7月,頁1038-1043。
    雷健,〈在細雨中「奔跑」──余華對生命本質的追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期,2010年5月,頁94-97。
    樊星,〈新生代文學中的「血」──當代文學的意象研究筆記〉,《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12月,頁44-49。
    劉長生,〈1954年江淮水災與社會救濟〉,《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4月,頁63-66。
    劉輝卉,〈從《許三觀賣血記》到《許三觀》──不同文化視域下的電影改編〉,《戲劇之家》第18期,2017年9月,頁117。
    劉正忠,〈魯迅、周作人和老〉,《清華學報》新4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505-544。
    曠新年,〈論余華的小說〉,《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8月,頁41-46,53。

    四、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排序)

    (一)臺灣

    徐瑀絃(2014)。余華長篇小說的承襲與轉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r35mz
    謝樺瑩(2015)。生命之傷與情──余華小說「先鋒性」的發展歷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ttps://hdl.handle.net/11296/qyv8w3
    鄧柏淵(2015)。余華、蘇童小說的青少年成長經驗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gpy2w

    (二)中國

    周夢娜,《余華小說中的中國道家文化詮釋》,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鄒艷琴,《余華文學世界裡的「人物意象」》,海口: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鮑曉宇,《血中的探求──解讀余華作品中血的意象》,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唐珊,《余華《許三觀賣血記》的身體敘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江少蓓,《生命思考的獨特符號──論余華小說創作中的血意象書寫》,揚州: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彭文霞,《論余華小說邊緣人物的「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先憲,《《許三觀賣血記》的日常性與小人物形象》,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武風雲,《論余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鄉:河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穎,《余華小說中的道家人生哲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敬茹,《從《活著》到《第七天》──評余華長篇小說創作轉變》,錦州:渤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莫浩敏,《對余華小說《兄弟》中人物生存狀態的解讀》,昆明:雲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
    吳志亮,《「死亡敘事」視野下的余華小說人物形象論》,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劉玲,《論余華小說創作中的命運書寫》,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張中馳,《真實與現實──余華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7年。
    林靜聲,《論余華小說的父親形象及其演化》,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倪潔,《余華長篇小說創作的「變」與「常」》,青島:青島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孫華宇,《余華小說的接受研究》,青島:青島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于豐志,《從《第七天》看余華對外來文學影響的創造性轉化》,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
    馬麗,《余華小說的女性形象研究》,伊寧:伊犁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薛慧瑩,《兒童形象的身份異化──伊恩.麥克尤恩《時間中的孩子》與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五、報章雜誌

    田超,〈余華談新作《第七天》:我寫的是我們的生活〉,《人民網:網上的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網站: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0627/c40606-21986754.html,2020年4月28日上網。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