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明佑 Chen, Ming-Yu |
|---|---|
| 論文名稱: |
利用模糊目標規劃法求解田口式多品質特性最佳化問題 |
| 指導教授: |
陳梁軒
Chen, Liang-Hs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工業管理科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Science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69 |
| 中文關鍵詞: | 田口方法 、多品質特性 、模糊目標規劃 |
| 相關次數: | 點閱:74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傳統應用線外品質工程的方法來改善製程,大部份只針對單一品質特性製程最佳化的探討。然而在實際的製程中,工程人員碰到的往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品質特性問題,且每個品質特性可能是田口方法中的望大、望小與望目特性的型態。若依照單一品質特性的方法對個別品質特性分別最佳化,其結果可能使品質特性間,發生相互衝突、矛盾的現象,此時只能依靠工程人員的經驗來選擇因子水準,而由於工程人員的認定標準不一致,容易產生不確定性與模糊性。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先利用田口方法中處理單品質特性的方法,依照品質特性的特性分別計算出SN比,再運用滿意函數將SN比轉為滿意值,並藉由多元線性迴歸方程式來建構滿意函數與製程參數間的關係,最後結合目標規劃、模糊理論以及偏好函數求出最佳解,在選取最適因子水準時,則假設因子水準間的變動是呈線性關係,運用內差法來求得最佳因子水準,在選取因子水準選取上更具有彈性。本研究所提出之因子水準選取方法,用以解決品質特性間,因子水準選取結果可能產生衝突、矛盾的狀況。本研究以硬式磁碟機磁頭與磁片組合之最佳參數設計實例,來進行實例的操作說明,演算本法每一步驟及最終選取結果的分析比較。以驗證本研究方法之可行性及實用性價值。
non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宗富,「多重品質特性製程參數最佳化研究-以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王春和,「田口方法於線外品管多種品質特性製程最佳化之應用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王春和,「應用灰關聯分析法於多品質特性與等級類別品質特性之最佳化」,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方國富,「多品質特性產品之穩健參數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柯瑞芬,「多重品質特性之產品穩健設計決策模式」,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紀勝財和徐立章(2000),「模糊多重品質特性田口實驗設計法之建立與電漿電弧銲接之應用」,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Vol. 18, No 4, pp.97-110
張哲維,「模糊多屬性決策方法應用於田口方法多重品質特性問題-以IC製造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許懿允,「交談式多目標規劃求解多品質特性之產品穩健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許志義,多目標決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民國八十四年。
陳志堅,「應用模糊理論於田口線外品管多重品質特性最佳化之問題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陳明宏,「多種品質特性在動態系統中之研究」,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曾慧岑、楊東和,「應用田口方法研究硬式磁碟機磁頭與磁片組合之最佳參數設計」,品管學會年會論文集,第163-166頁,民國八十一年。
詹雅嵐,「應用多屬性決策法於動態系統多重品質特性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葉馨雅,「動態系統多重品質特性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楊玉如,「應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於多重品質製程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鄭燕琴,田口品質工程技術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發行,民國八十二年。
鄧世輝,「漫談傳統型品質工程與田口型品質工程」,品質管制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第34-44頁,民國七十六年。
蔡豐州,「模糊目標規劃解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謝昆霖,「應用類神經網路與乏晰理論於線外品質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鍾清章等,田口式品質工程導論,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發行,民國七十九年。
英文部分
Chen, L.H. (1997),“Designing robust products with multipl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 24(10), pp.937-944.
Lee, C.S. and C.G. Wen (1997),“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quality management in river basi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89(2) , pp.181-192.
.Nian, C.Y, W.H. Yang and Y.S. Tarng (1999), “Optimization of turning operations with multipl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95(1-3), pp.90-96.
Hannan, E.L. (1981), “On fuzzy goal programming,” Decision Sciences, 12(3), pp.522-531.
Ramil, J. (2000), “Fuzzy goals and fuzzy alternatives in goal programming problem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11(1), pp.81-86
Martel, J.-M. and B. Aouni (1990),“Incorporating the decision-maker’s preferences in the goal-programming model,”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41(12), pp. 1121-1132.
Lai, Y.J. & S.J. Chang (1994), “A fuzzy approach for multiresponse optimization: an off-line quality engineering problem,”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63(2), pp.117-129.
Phadke, M. S. (1989),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AT& T Laboratories.
Tiwari, R.N., S. Dharmar and J. R. Rao (1986), “Priority structure in fuzzy goal programming,”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 pp.251-259.
Waiel, F.A. E.-W. and A.-S. Mahmoud A. (2000), “A hybrid fuzzy-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19(1), pp.71-85.
Yang ,T. and J.P. Ignizio (1991),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n additive model,”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1, pp.39-53.
Tarng, Y.S., W.H. Yang and S.C. Juang (2000), “The use of fuzzy logic in the Taguchi metho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ubmerged arc weld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Advanced Manufacture Technology, 16, pp.68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