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詩穎
Lin, Shih-Ying
論文名稱: 以協力治理角度比較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執行-以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政策為例
The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The Case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juvenation
指導教授: 張秀慈
Chang, Hsiu-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參與式治理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比較研究政策評估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Development, Rural Regeneration, Policy Evaluation, Compar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傳統政府由上而下治理模式經過長年的實施後,因應時代變遷、多元問題、民眾意識興起,由下而上的「協力治理」合作逐漸變成是當今政府運用在政策裡、執行上的手段。而我國第一個使用由下而上治理理念的社區發展政策,為1994年由文建會提出之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隨著協力治理的概念逐漸應用於政策中,我國於2010年提出輔助農村發展的農村再生政策,兩者皆為「社區協力政策」。對於同屬社區尺度、由下而上、提倡民眾參與的兩政策,因為農村再生政策執行已至一階段,近年在進行政策檢討時兩政策不免會受大家比較。兩政策皆為最貼近民眾、最直接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社區協力政策,雖然兩政策的由下而上社區主導執行精神一致,但實際執行和關注重點因部門文化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民眾思維而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將使用協力治理的架構分析比較兩政策,提供具系統性的社區協力政策之比較呈現。
    本研究採國內外學者的協力治理模型為基礎,整理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透過政策協力前提、協力過程、協力結果進行台灣的協力政策比較分析。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欲了解台灣社區協力政策的架構演變與模式異同為何?透過協力治理理論分析台灣社區協力政策,了解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執行的協力治理狀態為何?本研究的價值與研究成果為透過協力治理的理論分析本國政策,了解目前台灣協力治理情形為何,並且了解還有哪些社區協力政策的治理要點需再改善。
    本研究藉文獻回顧、文本分析、政策評估、比較研究方式整理並比較農村再生政策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內容,搭配協力治理的架構產生的訪談問題,深度訪談擁有執行社區總體營造經驗與農村再生政策經驗的社區工作者、相關培力者,歸納彙整其執行經驗,得出兩政策實際執行之協力治理內涵。在協力前提方面,因為農村再生的出現背景以及政策內涵的完整度,本研究認為農村再生政策有較整體性的特質;制度設計方面,兩者最大的差異為政府角色,且中央單位的主導性會因政策執行時間而改變;在促進領導面,本研究認為地方政府權責在社區協力政策中最具影響性;在溝通機制與市民參與部分,兩者皆具市民參與特質,但農村再生的市民參與性更顯著;在計畫效益方面,結果與效率面因兩者執行長度不同,無法進行比較,不過本研究可以總結,評估社區協力政策的效率,必須從整體時間與虛實產出進行評估。本研究最終將提出協力治理觀點下的社區協力政策建議,做為未來之參考。

    Issues have risen as a result of the stagnated traditional government model.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rise of public awareness, the bottom-up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rocedure for the government in regards to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The first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policy in Taiwan which contains the bottom-up public participation principles was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 and more recently the newest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policy is the "Rural Rejuvenation" plan. In this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th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planners and professionals via in-depth interviews was conducted. Next, three empirical communities were chosen in Tainan City to underst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s of the departments implementing them, and how the communities adopted the policy changes accordingly. The results showed these two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policies have a similar concept with the greatest impac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policy be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mmunity itself and the community leader's ability and experienc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 第三節 名詞定義 5 一、協力治理 5 二、社區總體營造 5 三、農村再生政策 5 四、社區參與 5 五、社區能力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治理背景 6 一、治理模式的興起 6 第二節 協力治理模式 9 一、協力治理定義 9 二、協力治理特點 12 三、協力治理模型 12 四、社區或土地規劃與治理文獻 14 第三節 台灣社區協力政策文獻回顧 16 一、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研究文獻 16 二、農村再生政策研究文獻 20 三、研究缺口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一、研究標的 25 二、研究方法 25 三、分析方法 27 四、研究限制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8 一、研究架構 28 二、訪談對象 30 三、訪談提綱 32 第三節 標的政策執行成果 34 一、參與社區數與計畫數 34 二、全國社區計畫結果 37 三、臺南社區計畫成果 38 第四章 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協力前提 40 第一節 初始條件 40 一、農村再生 40 二、比較小結 48 第二節 制度設計 48 一、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執行內容與辦法 49 三、社區總體營造 40 二、農村再生政策執行辦法與內容 59 三、比較小結 63 第五章 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協力過程 74 第一節 促進領導 74 一、政府角色 74 二、社區角色 76 三、權力下放與監督 78 四、比較小結 80 第二節 協力溝通過程 80 一、直接參與 80 二、間接參與 82 三、計畫回應過程 85 四、比較小結 85 第六章 實證社區 86 第一節 社區基本資料 86 一、台南市柳營區八翁社區 86 二、台南市新化區礁坑社區 87 三、台南市柳營區果毅社區 87 四、實證社區政策參與情形 88 第二節 社區促進領導情形 89 一、台南市柳營區八翁社區 89 二、台南市新化區礁坑社區 90 三、台南市柳營區果毅社區 92 四、小結 94 第三節 社區協力溝通過程 94 一、台南市柳營區八翁社區 95 二、台南市新化區礁坑社區 96 三、台南市柳營區果毅社區 98 四、小結 99 第四節 實證社區結論 99 一、台南市柳營區八翁社區 99 二、台南市新化區礁坑社區 100 三、台南市柳營區果毅社區 101 四、小結 10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一、台灣社區協力政策的架構演變與模式異同 103 二、台灣的協力治理狀態 103 三、實證案例修正協力模型 105 四、台灣社區協力政策須改進建議 106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7 附錄ㄧ 訪談逐字稿 111

    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 (2014). 落地深根 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
    文建會. (1996). 社區總體營造的一步一腳印.
    方瓊瑤. (2006).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 (碩論).
    王本壯. (2005). 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 公共行政學報, 第17期, 1-35.
    王麗雲. (2012). 農村再生條例對於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龍山社區為例. (碩論).
    向家弘. (2008). 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台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
    朱復陽. (2007). 協力治理應用於眷村改建之研究 -以桃園縣陸光新城為例. 淡江大學
    朱鎭明. (2005). 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 公共行政學報(17), 113-158.
    朱鎮明. (2011). 政策協調機制及其評估制度. 研考雙月刊, 35(3), 23-39.
    江大樹、張力亞. (2008).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
    吳明儒, & 王仕圖. (2009). 區公所培力社區的創新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啓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爲例.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3(2), 2009.3(2)6
    吳姝芳. (2009). 社區總體營造對地方發展之影響-以台東縣池上鄉福原、萬安社區為例. (碩論).
    吳凰君. (2010). 社區總體營造類型及特性之研究. (碩士), 立德大學, 台南市.
    吳敏賢. (2011). 公私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為例. (碩士)
    吳綱立. (2007). 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 住宅學報, 第十六卷第一期 第21頁—55頁.
    李武育, & 陳薇如. (2008). 以跨域治理概念論計畫型補助政策執行力管理. 研考雙月刊, 32(2), 41-49.
    邢瑜. (2013). 政策變遷對社區意涵的影響:台灣一九九四至二○一二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 中國行政評論, 19/4, 1-23.
    易君博. (2003). 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林大豐. (2010). 從協力治理觀點解析三義木雕文化產業之發展. 中興大學. (2010年)
    林岩. (2010).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與「農村改建條例草案」之比較研究.
    林金枝. (2012). 臺中市太平區東汴社區農村再生推動之探討-協力治理觀點. 中興大學. (2012年)
    林俐玲. (2014). 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效益之探討-以苗栗縣三灣鄉銅鏡社區與三義鄉鯉魚社區為例. (碩論).
    林柏伶. (2010). 台灣農村發展與制度變遷之研究. (碩論).
    林家榮. (2009). 從參與式治理觀點檢視都市再生決策過程之研究. 臺北大學. (2009年)
    林福岳. 論社區傳播概念之建構_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觀點談起. (博論).
    姚吟梅. (2014). 從協力治理觀點探討臺中市低碳都市計畫之運作模式. 中興大學. (2014年)
    柯于璋. (2005). 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 公共行政學報(16), 33-57.
    柯于璋. (2009). 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台灣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課題與展望.臺灣土地研究, 12(1), 125-151.
    柯于璋. (2012). 政策移植與移植政策評估指標之建立—結合政策過程與知識應用之雙元演化觀點. 公共行政學報(43), 63-90.
    柯于璋. (2015). 我國都市更新條例政策變遷之研究—結合倡導聯盟架構與多層次學習的觀點.臺灣民主季刊, 12(3), 1-42.
    柯于璋. (2015). 都市治理的權力與政策網絡之研究:以高雄市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計畫為例. 政治學報(60), 41-70.
    康靜華. (2013). 台灣農村再生機制-以農村發展模式為核心. (碩論).
    張世賢. (2005). 公共政策分析.
    張峻豪. (2012). 台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歷程: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 國家與社會, 12, 259-297.
    梁大慶. (2016). 社區組織運作能力與發展之研究-以雲林縣社區組織參與農村再生過程為例. 農民組織學刊, 20, 35-70.
    莊谷中、郭秀裕. (2009). 法律作為實現政策的工具—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省思.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莊翰華、賴秋華. (2011). 農村再生條例的永續發展向度研究.
    陳明達. (2008).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碩論).
    陳玟伶. (2011). 農村再生條例立法歷程之研究. (碩論).
    陳恆鈞、張國偉. (2005). 協力運作模型之初探. 法政學報, 19 民94.11 頁41-80.
    陳恆鈞、詹茗荏. (2013). 臺灣農地政策變遷之探討:關鍵時刻觀點. 政治學報, 55, 53-84.
    陳景霖. (2008). 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 (碩士), 國立東華大學, 花蓮縣.
    陳雅芳. (2005). 綠建築獎勵執行機制之研究. (碩論).
    陳榮俊. (2011). 農村規劃指標對農村再生先期規劃之驗證. (博論).
    陳錦煌, & 翁文蒂. (2003). 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 國家政策季刊, 2(3), 63-90.
    曾旭正. (2007). 台灣的社區營造.
    黃一翔. (2011). 農村再生計畫之自主治理制度分析-以新竹市北埔鄉南埔村為例. (碩論).
    黃世輝、王志華. (2015). 農村再生計畫執行的問題與效益分析. 科技學刊, 第24 卷 第1 期 頁35-49.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 (2001). 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
    黃慶新. (2015). 農村再生社區評鑑指標之建構. (碩論).
    楊婉慧. (2010). 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執行成效檢討之研究.
    廖俊松. (2007). 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 政策研究學報(7), 35-64.
    廖俊松. (2009). 全球化觀點下的政府治理. 飛訊第79期.
    監察院. (2005).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
    劉立偉. (2008). 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 都市與 計劃, 35/4, 313-338.
    劉香吟. (2004). 參與式社區規劃設計之探討與實證-以台南市東明里為例.
    編, 蘇. (1999).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發展的軌跡.
    蔡允棟. (2002). 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
    蔡弘睿. (2016). 探究社區根本的價值與能量—從英國的社區培力與發展經驗探討臺灣的社區培力機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6(2), 27-53.
    蔡相廷. (2010). 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第41卷第二期 39-76頁.
    魯俊孟、邱偉誠. (2011). 農村與大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事務之夥伴關係探討:以倡導聯盟關點視之. 1, 123-154.
    蘇景輝. (2009).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巨流.
    蘇麗瓊、田基武. (2004).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 社區發展季刊, 107.

    二、英文文獻
    Ansell, C., &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Abdalla, S. S., Elariane, S. A., & El Defrawi, S. H. (2016). Decision-Making Tool for Participatory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esidents’ Preferences of Their Buil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42(1).
    André Viljoen, J. S. C. W. (2013).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Neighborhood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79/3, 251-252.
    Backer, T. E. (2003). Evaluating community collaborations: Sprimger Publishing Company.
    Boggia, A., Rocchi, L., Paolotti, L., Musotti, F., & Greco, S. (2014). Assessing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ities using a Dominance-based Rough Set Approach. J Environ Manage, 144, 160-167.
    Carvalho-Ribeiro, S. M., Madeira, L., & Pinto-Correia, T. (2013).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rural policy impacts on landscape in Alentejo, southern Portugal. Geografisk Tidsskrift-Danish Journal of Geography, 113(2), 87-96.
    Drazkiewicz, A., Challies, E., & Newig, J. (2015).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esting factors influencing decision quality and implementation in four case studies from Germany. Land Use Policy, 46, 211-222.
    Gkartzios, M., & Norris, M. (2011). ‘If 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 Governing property-led rural regeneration in Ireland. Land Use Policy, 28(3), 486-494.
    Irazabal, C. (2004). City making and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Americas:Curitiba and Portland
    Jeong, J. S., & García-Moruno, L. (2016). The study of building integration into the surrounding rural landscape: Focus on implementation of a Web-based MC-SDSS and its validation by two-way participation. Land Use Policy, 57, 719-729.
    Klosterman, R. E. (2013). Lessons Learned About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79(2), 161-169.
    Mueller, E. (2015). How Do We Create (or Preserve) “Great Neighborhoods”? Comment on Talen et al. (201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81(4), 310-311.
    UN. (2003). Principles for Good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Varady, D. P. (2015). Designating Great Neighborhoods Will Never Be Easy: A Response to “What is a ‘Great Neighborhood’? An Analysis of APA's Top-Rated Pla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81(4), 312-31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