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品儀
Li, Pin-Yi
論文名稱: 白玫瑰運動之研究─從情感、社會運動與法律修正之角度切入
Analyzing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From the Angles of Law, Emo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指導教授: 李佳玟
Lee, Chia-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白玫瑰運動情感與法律修正社會運動情緒動員
外文關鍵詞: White Rose movement, emotion and law reform, social movement, emotional mobi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透過白玫瑰運動的興起、推動修法的過程與運動結束後的情況,來探討白玫瑰運動中情感、社會運動與法律修正間之關係:滿溢的社會情感是如何對現行制度產生修法的推力?在推動修法的過程中,無法順利進行的原因為何?以及最後應運而生的法律修正,如何說明白玫瑰運動對修法的意義?
    首先,本文認為這些滿溢的社會情感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情緒,而是有其存在的社會意涵和既有意識型態,在這些因素的支持下,兒童性侵害被輕判代表了現行制度違反了這些情感背後的期待,而產生出法律修正之需求。而在修法過程中,本文發現社會情感、社會運動和法律推動彼此間,呈現出助力和阻力並存的現象,一方面情感和社會運動的存在,展現的民意壓力可以加速改善既有制度,使制度去檢視是否忽略了情感。但另一方面情感與社會運動的存在,也會成為訴求難以通過立法的原因。
    儘管白玫瑰運動的過程中有爭議,修法也並不完善,不過這無損於白玫瑰運動所帶來的正面意義,包括:一、因為法律回應了情感,顯示出法律既有規則並非無法挑戰,也代表著過去法律一味以理性框架對情感進行壓制並不合理,而應視情況取得兩者間的平衡;二、展現了網路串連與現實接軌之可能性,並且藉由網路和現實之雙重力量,有助於社會運動的發展,以及三、社會大眾作為社會運動主導者之力量,社運並非只專屬於特定社會團體,是社會大眾皆可運用之參與及影響政策的途徑。
    因此,本文認為白玫瑰運動並非單純只是法律修正的通過,而是更深層的,司法制度以及我們的社會因為這個運動的發起,開始去反省和思考與社會接軌,以及情感非可切割對待的事實,修正過去以理性思考為主的體制─我們並不需要一個只會咬文嚼字,而與社會脫節的制度。

    SUMMARY
    This analyzing is from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to discuss the issue: how the social emotions influence the reform of law, why many controversies appear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hich cause the process can not pass successfully, and last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relative news and information can find that (1) In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it presents violations of social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the children sexual assault, bring out the demands of law reform. (2) Although emo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can promote law reform, they obstruct the reform process as well. (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not only brings us law reform, but also tells us that we can not completely remove emotion from law.

    Key words: White Rose movement, emotion and law reform, social movement, emotional mobilization

    INTRODUCTION
    At August 15, 2010, news reports a under-punishment case of children sexual assault, which judge gives defendant 3 years and 2 months sentence, because in the case defendant don’t violate the six-year-old child’s will, so it is not a rape. After the news reported, it aroused most people's outrage, because the judgment is too ridiculous to believe. People not only express their outrage, but also begin to propose their suggestions and try to mobilize for law reform. At September 25, 2010, people arouse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with several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fter many controversie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law reforms pass successfully at June 15, 2011 and October 25, 2011.

    From this issue,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how the social emotions influence the reform of law, why many controversies appear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hich cause the process can not pass successfully, and last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My research is a kind of case study.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and get the results that need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relative news, theories and articles. For example, the reports later August 15, 2010, it can build the background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or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mobilization, it can explain why people can be mobilized from the moral outrage in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t chapter 2, I begin the analyzing from that: how social emotions arouse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In this part, I find that emotions are not born in the vacuum, they will be influence by social background or people’s ideology. After knowing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I find that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can be aroused has other reason: present social background and emotion mobilization. They enhance the image of violations of social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the children sexual assault, and bring out the demands of law reform. Finally, under the interactions of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At chapter 3, I am focus on the controversie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nd try to find the reason: why many controversies appear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hich cause the process can not pass successfully? In this part, I find that the controversie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re result from abstract of emotions. Because the clauses of law should be definite, so when we change the demands of abstract emotions into definite clauses of law, then will lead to the controversies. For example, what’s the range for raising the penalty of rape, or what’s age of the child victim of sexual assault can fit the factor of rape directly. Besides, social movement is the reason of the controversies as well. This is because social movement may have several factors to appeal the participants, each participant of social movement has their own reason to join the movement, and this will make the mobilization of movement successfully. But when the movement begin to deviate the participant purpose, the movement will be broken up. In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also has this situation, causing the controversies and obstruct the reform process.

    At last chapter,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problem after passing the law: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In this part, I find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is not just law passing, it bring other significance as well. For example, we can see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brings the mobilizations in virtual to real, help the movement to achieve. Besides, we also can see the leader of the movement is not a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 but a general person. From this, we can know that the social movement is not just the political approach for the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 people who need to reform the institution also can use this approach.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after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we can realize that removing emotion from law completely is impossible, all we can do is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aw and emotion.

    CONCLUSION
    After analyzing the relative news and information can find that:
    (1) In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it presents violations of social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the children sexual assault, bring out the demands of law reform.
    (2) Although emo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can promote law reform, they obstruct the reform process as well.
    (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Rose movement not only brings us law reform, but also tells us that we can not completely remove emotion from law.
    Because my analyzing is a case study, so it still has some issues to debate deeper. For example, how can we know that whether law violates the present social experience and expectations? Or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to lin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law and emotion. These issues are all worth discussing in the fu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一項 法律中是否存在情感 9 第二項 回應情感的法律所產生之問題 14 第三節 名詞解釋和研究限制 16 第一項 名詞解釋 16 第一款 性侵害 16 第二款 道德憤慨 16 第三款 情緒動員 17 第四款 白玫瑰運動 18 第二項 研究限制 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白玫瑰運動的興起 23 第一節 社會產生情感的前提:輕判 23 第一項 媒體和社會大眾論述下的輕判 23 第二項 白玫瑰運動之導火線案件分析 27 第一款 六歲女童性侵案 27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爭議 27 第二目 本案分析 28 第二款 兩歲女童性侵案 32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爭議 32 第二目 本案分析 33 第三款 三歲女童性侵案 36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爭議 36 第二目 本案分析 37 第三項 媒體報導帶來的是事實還是誤解 38 第四項 小結 41 第二節 性侵輕判事件引發的情感 42 第一項 性侵兒童輕判案中展現的情感圖像 42 第一款 輕判性侵害犯的道德憤慨 42 第一目 未重判的加害人 V. 未受保護的被害人 42 第二目 與社會脫節的司法 45 第二款 輕判性侵害犯的恐懼 47 第一目 性侵害犯之再犯 48 第二目 不公正的司法 50 第三款 小結 52 第二項 情感產生之背景因素 52 第一款 道德憤慨之形成背景 53 第一目 應重判犯罪者 53 第二目 被害者應受保護 59 第三目 兒童被害者應受保護 62 第四目 司法應維持正義 65 第二款 恐懼之形成背景 68 第一目 被害想像共同體 68 第二目 不受信任之司法 72 第三款 小結 73 第三項 小結 74 第三節 從情感的表達到白玫瑰運動之形成 74 第一項 運動爆發之背景 74 第一款 2010年的廢死風暴 74 第二款 司法形象的惡化 80 第三款 與過去類似案例之比較 82 第一目 2008年4月婦女團體抗議法官輕判性侵案 82 第二目 2010年4月性侵害輕判案之修法連署 89 第二項 運動策略之運用 90 第一款 情緒動員理論 90 第二款 白玫瑰運動中之情緒動員 92 第三款 與過去類似案例之比較 95 第三項 小結 96 第三章 白玫瑰運動中情感推動修法之波折 99 第一節 白玫瑰運動提出之各項訴求 99 第一項 修法重判性侵犯 100 第一款 訴求之形成與提出 100 第二款 對於訴求之回應與通過狀況 101 第二項 保護受害兒童 106 第一款 訴求之形成與提出 106 第二款 對於訴求之回應與通過狀況 108 第三項 減少潛在受害可能性 112 第一款 避免司法造成之危害 112 第一目 訴求之形成與提出 112 第二目 對於訴求之回應與通過狀況 114 第二款 避免性侵犯造成之危害 117 第一目 訴求之形成與提出 117 第二目 對於訴求之回應與通過狀況 118 第二節 情感法律化之限制與問題 120 第一項 從情感轉為具體訴求時之問題:訴求間的爭論 120 第二項 法律對於情感進入體系之限制 124 第一款 法律內部 V. 法律外部 125 第二款 運動訴求無法順利推動之原因 128 第三項 小結 132 第三節 不同時空背景對情感推動修法之影響 133 第一項 與法官法立法之比較 133 第一款 法案規範對象 134 第二款 法案規範內容 135 第三款 當代之法律背景 136 第一目 當時之法律制度較易接受情感的衝擊? 136 第二目 當時存在之其他背景因素 139 第二項 與白玫瑰法案之比較 141 第一款 法案規範內容 142 第二款 當代之法律背景 143 第三項 小結 145 第四節 白玫瑰運動本身對於修法之影響 145 第一項 社會運動之助益 146 第二項 社會運動中之分裂 150 第三項 小結:社會運動對於情感法律化之意義 152 第四章 白玫瑰運動的結束? 155 第一節 無法完善修法之原因 155 第一項 法案回應對象間之角力 156 第二項 保守、刻板和誤解之意識型態 161 第三項 倉促立法之現象 163 第二節 修法完成後的沉默 165 第一項 社會大眾參與社會運動目標的完成 167 第一款 社會大眾參與白玫瑰運動的目標 167 第二款 運動目標的達成產生對修法問題保持沉默之原因 170 第二項 社會大眾對修法問題的無感 172 第一款 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法律 172 第二款 對於法律的負面印象 175 第三項 小結 179 第三節 結束或開始?白玫瑰運動的意義 179 第一項 白玫瑰運動中情感與法律的關係 180 第二項 法律回應情感之問題與其合理界限 183 第一款 問題的產生 183 第二款 法律回應情感之合理界線 187 第三項 小結:白玫瑰運動的意義 194 第五章 結論 199 參考文獻 205

    一、 中文文獻
    David Garland著,周盈成譯,控制的文化,巨流圖書,台北,2006年。
    Donatella della Porta、Mario Diani著,苗廷威譯,社會運動概論,巨流圖書,台北,2002年。
    James William原著,唐鉞譯,論情緒,台灣商務,台北,1977年。
    Michael Hutchison著,廖世德譯,性與權力:心身政治的剖析,自立晚報,台北,1994年。
    丹‧賈德納著、李靜怡/黃慧慧譯,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博雅書屋,台北,2009年。
    王燦槐、吳志光,我國性侵害被害者之創傷反應在司法程序中可被採用之內涵研究期末報告,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1年12月。
    王孝勇,Mikhail Bakhtin 的對話主義及其對批判論述分析的再延伸:以白玫瑰運動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0期,頁149-202,2012年3月。
    司法院召開專家證人制度公聽會 廣納建言,司法周刊,1518期,頁1-4,2010年11月19日。
    江宜樺,族群正義與國家認同,發表於「群族正義與人權保障學術研討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1997 年 2 月。
    李佳玟,預防性羈押:刑事程序中的風險管理,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頁57-68,2005年10月。
    李佳玟,近年來性侵害犯罪之刑事政策分析─從婦運的角度觀察,收錄於李佳玟,在地的刑罰‧全球的秩序一書,元照,台北,頁61-123,2009年。
    李佳玟,被害者認同與刑事政策,收錄於李佳玟,在地的刑罰‧全球的秩序一書中,元照,台北,頁175-226,2009年。
    李佳玟,違反罪刑法定的正義,台灣法學雜誌,第160期,頁1-3,2010年9月。
    李佳玟,法律與情感運動,國科會專題研究期中報告(未發表),2014年。
    李聖傑,妨害性自主第三講:類型闡述,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頁99-106,2004年9月。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三民,台北,2005年。
    何春蕤,情感嬌貴化:變化中的台灣性佈局,《中國性研究》2011 年第六輯(總第33 輯),收錄於黃盈盈、潘綏銘主編,性學萬有文庫062,萬友,高雄,頁262-276,2011年。
    余漢儀,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巨流圖書,台北,1995年。
    吳翠松、吳季昕,地方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共識動員分析-以苗栗護窯運動為借鏡,2013年中國傳播學會年會論文,資料來源: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1557&P_YEAR=2013。
    法官法之前瞻座談會會議記錄,月旦法學雜誌,第196期,頁236-262,2011年9月。
    法思齊,論我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登記與公告制度之發展與未來─從美國梅根法案對世界之影響談起,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資料來源:http://tagv.moi.gov.tw/TAGVResources/upload/Resources/2013/1/論我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登記與公告制度之發展與未來--從美國梅根法案對世界之影響談起.pdf。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十版,元照,台北,2008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五版,元照,台北,2006年。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錄於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台北,頁133-196,2002年。
    林佳儀,猥褻、性與道德─由晶晶書庫案之爭議談起,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峯正,法官法的未竟之功,司法改革雜誌,第85期,頁23-25,2011年8月。
    林清堯,由法律與倫理觀點論刑法散布猥褻物品罪之處罰基礎,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二版,2009年。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六版,元照,台北,2010年。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六版,元照,台北,2010年。
    林鶴玲、鄭陸霖,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初探:一個探索性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第25期,頁111-156,2001年6月。
    陶振超,情緒在媒介訊息處理中扮演的角色:認知取徑媒體研究之觀點,「2011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2011年。資料來源: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1374&P_YEAR=2011。
    徐偉群,從白玫瑰運動談司法改革,全國律師,第15卷第4期,頁15-29,2011年4月。
    徐偉群,需要翻轉的不是法律,是法界的知識狀態─強制性交罪修法應該停止,台灣法學雜誌,第175期,頁1-3,2011年5月。
    高金桂,強制性交罪的強制力行使─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四二二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頁251-262,2011年2月。
    許玉秀,重新學習性自主─勇敢面對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頁302-323,2012年1月。
    許澤天,刑總要論,二版,元照,台北,2009年。
    許潔怡,刑事訴訟程序中兒童證言之研究─以證言可信度為中心,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洪紀,被顛覆的文明,慧明,台北,2002年。
    張必昇,猥褻概念的解構與性自主概念的重構─以性羞恥感為核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淑貞,智障性侵害被害人之家屬司法系統求助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005年。
    張瑋心,論「強姦兒童得處死刑」的違憲與合憲之爭─美國最高法院、路易斯安那州最高法院判決之評析,刑事法雜誌,第56卷第2期,頁143-174,2012年4月。
    張瑋心,論性侵案件「兒童被害人證言可信性」之檢驗,司法新聲,第102期,頁71-88,2012年5月。
    張馥麗,台北縣二到三歲幼兒看圖說故事及個人生活經驗敘說能力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蕙蘭,控制性侵害,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鋕雄,法官法的制定,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頁374-376,2012年1月。
    黃惠婷,證明「違反意願」非強制性交之必要條件─簡評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四八九四號判決與九十九年刑事庭第七次會議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61期,頁194-204,2010年10月。
    彭淑華,台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論文,2011年4月。
    楊佳芳,從虛擬社群意識看社會運動之推行,2012第五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2012年11月。
    漢寶德,休閒文化品質有待提昇,收於張曉春、蕭新煌、徐正光,社會轉型─1985台灣社會批判,敦理,高雄,頁152-159,1986年。
    蔡坤廷,對性犯罪人之處遇與控制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0年。
    蔡聖偉,論「對幼童性交罪」與「強制性交罪」的關係─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七次刑事庭決議,月旦裁判時報,第8期,頁65-69,2011年4月。
    鄭逸哲,與未滿十六歲人進行性接觸之刑法適用─評析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四八九四號刑事判決和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刑事庭第七次會議決議,法令月刊,第61卷第12期,頁35-48,2010年12月。
    盧映潔,「意不意願」很重要嗎?─評高雄地院九十九年訴字第四二二號判決暨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七次刑庭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86期,頁164-173,2010年10月。
    錢宜群,政治哲學中的情感:瑪莎‧納思邦論情感與正義之關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謝煜偉,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第210期,頁107-130,2012年11月。
    鍾慶禹,未成年男女的性與不幸—評最高法院99年第七次刑庭決議,台灣法學空中法學教室,第1期,頁9-15,2010年9月。
    蕭蒼澤,性侵害犯罪立法變遷之研究,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蘇永欽,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元照,台北,1998年。
    瞿宛文,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台灣石化業,收錄於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台北,頁23-50,2003年。
    瞿宛文,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收錄於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台北,頁231-252,2003年。
    瞿海源,司法信賴的調查分析,收錄於澄社、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編,司法的重塑─民間司法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一),桂冠,台北,頁93-107,2000年。

    二、 外文文獻
    Douglas A. Berman and Stephanos Bibas, “Engaging Capital Emot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2, (2008): 355-364.
    Jasper and Poulsen, “Recruiting Strangers and Friends: Moral Shocks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nimal Right and Anti-nuclear Protests,” Social Problems, no.4 (1995): 493-512.
    Jessica M. Salerno and Liana C.Peter-Hagen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Anger and Disgust on Moral Outrage and Judgm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no.10 (2013): 2069-2078.
    John D. McCarthy and Mayer N. Zald,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no. 6 (1977): 1212-1241.
    John E. B. Myers, “A Short History of Child Protection in America,” In The APSAC Handbook on Child Maltreatment, edited by John E. B. Myers and APSAC, 3-15.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0.
    Jones, D. P. H., and McGraw, J. M., “Reliable and Fictitious Accounts of Sexual Abuse to Childre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 no.1 (1987): 27-45.
    President’s Task Force on Victims of Crime Final Report, Source from: http://www.ovc.gov/publications/presdntstskforcrprt/welcome.html.
    Stanley Cohen, Stanley Cohen,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Routledge, 2002.
    Susan A. Bandes, “Empathy, Narrative, and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63, no.2 (1996): 361-412.
    Susan A. Bandes, Child Rape, Moral Outrage, and The Death Penalt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Colloquy 103, (2008): 17-28.
    Susan A. Bandes, “Victims, ‘Closure,’ and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 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Working Papers, no. 208 (2008). Available at: http://chicagounbound.uchicago.edu/public_law_and_legal_theory/3/.
    Susan A. Bandes and Jeremy A. Blumenthal, “Emotion and the Law,” The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8, (2012): 161-181.
    Susanne Karstedt, “Handle with Care: Emotions, Crime and Justice,” In Emotions, Crime and Justice, edited by Susanne Karstedt, Ian Loader, and Heather Strang, 1- 19.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11.
    Terry A. Maroney, “The Struggle against Hate Crime: Movement at a Crossroad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73, no.2 (1998): 564-620.
    Terry A. Maroney, “Law and Emotion: A Proposed Taxonomy of an Emerging Field,” Law and Human Behavior 30, no.2 (2006): 119-142.
    Ward H. Goodenough, “Moral Outrage: Territoriality in Human Guise,” Zygon 32, issue 1 (1997): 5-27.
    大畑裕嗣、成元哲、道場親信、樋口直人編,社会運動の社会学,2004年。

    三、 網路資料
    一次傷害都不行:連署加重性侵兒童罰則法案,連署網頁可參考: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0042104221300。
    大S的留言與網友的回應,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57633950920644。
    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99年全年度治安施政滿意度調查。資料來源:http://deptcrc.ccu.edu.tw/index.php/examine/showExamine/40。
    公民1985行動聯盟官方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ttcitizen1985?fref=ts。
    公民覺醒聯盟官方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s.tw?fref=ts。
    未違意願?6歲童遭性侵 法官輕判惹議,TVBS新聞,2010年8月15日,資料來源: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j100920100815120734。
    正義聯盟官網,網址:http://www.xteam.tw。
    白玫瑰社會關懷協會官方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whiterose0925?fref=ts。
    白玫瑰的溫柔力量,勵馨基金會99/09/25會後報導稿,資料來源:http://www.goh.org.tw/news/main.asp?ym=201009&id=ac10092701。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性侵害防治法三讀通過之聲明稿,https://www.tahr.org.tw/node/190。
    年代民調中心,2008年總統大選民調(馬英九特別費宣判),資料來源:http://survey.eracom.com.tw/file/productimages25/070814.pdf。
    法務部針對婦女團體律師聯合記者會訴求「刑法暫緩審議,重起討論」之說明稿,網址: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27163&ctNode=27518&mp=001。
    研擬我國梅根法案與潔西卡法案之公告,網址:http://childsaver.pixnet.net/blog/post/6555994。
    哪個總統候選人的政見重懲酒駕,我們就投誰!,連署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09072929159116/?ref=3&suggestsessionid=01357300065。
    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第54期,讓白玫瑰綻放─為性侵害兒童請命,催生成立性侵害專業法庭,網址:http://www.38.org.tw/NewsLetter_Show.asp?NewsLetter_ID=108。
    網友Coral,白玫瑰運動─司法配不上純潔的孩子,2010年9月26日,發表於Coral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coral4401/twblog/90034245。
    網友小飛熊,白玫瑰運動─司法配不上純潔的孩子,請支持!(轉文),2010年10月6日,發表於小飛熊部落格:http://bluewhale06.pixnet.net/blog/post/27297824。
    諷刺的司法改革、去他的社會觀感,網址:http://blog.udn.com/ying6100/5050117。
    總統府針對白玫瑰運動發表之聲明: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2388&rmid=514&word1=白玫瑰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