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芊育
Huang, Chien-Yu
論文名稱: 從現代到後現代——洪根深水墨創作發展之研究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ng Ken-Shen's Ink Creation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蕭瓊瑞
Hsiao, Chiong-R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洪根深繃帶人形當代藝術黑色情結後現代水墨拉岡
外文關鍵詞: Hung Ken-Shen, Bandaged Figure, Contemporary Art, Black Complex, Post-Modern Ink Painting, Lacan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洪根深(1946年~)出生於離島澎湖,一九六六年進入臺灣本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就讀並正式接受正規美術訓練;一九七二年與妻郭素鑾婚後定居於南臺灣高雄,分別於大仁國中、高雄中學、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任教,直至退休後仍定居於高雄市持續創作至今。洪根深在一九七零年到二零二零年實驗性創作不斷,在水墨山水、人物畫之間,使用不同題材及媒材多元試煉。澎湖縣文化局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正式成立「洪根深美術館」,將當地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原澎湖廳憲兵隊)再活化利用,並典藏百幅洪根深不同時期作品及文獻資料。
      本論文研究以討論洪根深水墨創作發展從「現代到後現代」風格轉變,第一章以梳理當代藝術水墨畫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其中的當代水墨文獻及時代背景裡空間轉換的探討,並就後現代性初步解讀;第二章以探究洪根深創作的生命歷程中成長到學習、再到教學及個人實踐上的創作發表及理念;第三章則探析洪根深水墨作品「現代到後現代」演進及發展,並分析「繃帶人形」、「黑色情結」系列作品的成型;第四章以抽象與移情洪根深畫中的焦慮,探究人與作品之間的情感連結,並以拉岡精神分析學說的鏡像、阻卻、焦慮等詞彙解讀作品。
    本研究乃首本碩論以洪根深為對象,梳理個人作品及發表後的評論等文獻,同時將水墨山水、人物畫的創作歷程「傳統」、「現代」、「後現代」進行研究,最後以拉岡精神分析學說探析洪根深水墨作品變異到後現代作品的移情作用。

    關鍵詞:
    洪根深、當代藝術、後現代水墨、繃帶人形、黑色情結、拉岡。

    Abstract
    Hung Ken-Shen (1946~) was born in an outlying island of Taiwan- Penghu. He study at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Taipei Normal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formal art training in 1966. Then he serve as an teacher at Daren Middle School, Kaohsiung Middle School, and as a professor at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fter retiring, he settled down in Kaohsiung and keep creating until now. From 1970 to 2020, his experimental creations continued. Between ink landscape and figure painting, he continued to use different themes and media to conduct multiple trials. On December 19, 2020, the Cultural Bureau of Penghu County officially established the "Hung Ken-Shen Art Museum", reviving and reusing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of local cultural assets (the former Penghu Hall Gendarmerie), and collecting hundreds of Hung Ken-Shen’s painting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and Documentation.
    The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the development of Hung Ken-Shen's ink wash painting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sort out the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of contemporary art ink wash painting, the contemporary ink literature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tim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o explore Hong Genshen's creation, publication and ideas in his creative life-style, then to teaching and personal practice, and preliminarily sorts out his " The appearance of post-modern ink ash painting;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ng Ken-Shen's ink wash painting works "modern to post-modern",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eries of "bandaged human figures" and "black complex"; Chapter 4: Abstraction and Empathy - Hung Ken-Shen's Spirituality in Art,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works, and analyzing the works with the inner-words of mirror image, restraint, anxiety and other words in Lacan's psychoanalytic theory.
    This research is the first master essay on Hung Ken-Shen, who conducts experiments on personal works and reviews after publication; and,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landscape and figure paintings in his ink and wash creation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radition", "modern" and "post-modern"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finally, the empathy effect of Hung Ken-Shen's ink and wash works mutated to post-modern works is analyzed by the theory of Lacan's psychoanalysis.

    Key words:
    Hung Ken-Shen, Contemporary Art, Post-Modern Ink Painting, Bandaged Figure, Black Complex, Lacan.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文獻探討 5 三、 研究方法 10 四、 研究架構與流程 11 第一章 當代藝術水墨畫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12 第一節 當代藝術中的水墨畫 14 第二節 現代與後現代 25 第三節 後現代性 31 第二章 洪根深創作的生命歷程 36 第一節 出生與養成 36 第二節 教育與實踐 43 第三節 洪根深水墨創作的思維 61 第三章 洪根深水墨作品:「現代到後現代」 70 第一節 洪根深的現代水墨 72 第二節 人物畫變形記 82 第三節 洪根深的後現代水墨 95 第四章 抽象與移情:洪根深的藝術精神性 108 第一節 「繃帶人形」的記憶與符號 110 第二節 「黑色情結」的鄉愁 120 第三節 洪根深畫中的「鏡像」、「阻卻」、「焦慮」 128 結論 136 引用文獻 138 附件 152

    引用文獻
    中文書目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初版。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臺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0年。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市:伯亞出版,1991年2月。
    Wilhelm Worringer 著;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ABSTRAKTION UND EINFUHLUNG)。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2月初版。
    魯‧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灿譯。《藝術心理學新論》(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1994年5月第1版。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臺北市:巨流圖書,1994年8月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臺南市:大夏出版社,1995年2月。
    李沛。《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3月。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臺灣現代美術生態》。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12月初版。
    呂清夫。《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市:傑出出版社,1996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Lacan》。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1997年8月。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10日。
    洪根深。《邊陲風雲》。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9年03月01日。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新方向、新精神—新世紀臺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03月25日~3月26日。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4月。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1月。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陳奇相。《歐洲後現代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10月。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壹》。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臺灣師範大學編。《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2002年7月。
    謝東山。《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8月。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7月。
    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著;林玉華、樊雪梅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三版。
    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編。《洪根深藝術泥爪》。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2004年10月。
    李倍雷。《現代與後現代藝術的反思》。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謝冬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
    波洛克編著;趙泉泉譯。《精神分析與圖像》。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6月。
    劉悅笛。《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點》。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臺北市:巨流圖書,2009年10月初版。
    邵亦楊。《後現代之後:後前衛視覺藝術》。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美—羅伯森(Jean Robertson)、美—邁克丹尼爾(Craig McDaniel)著,匡驍譯。《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 Visual Art after 1980)。南京市:江蘇鳳凰制版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第1版。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著;劉象愚譯。《後現代轉向》(The postmoderm turn)。北京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林章湖。《「後現代」與臺灣當代水墨》。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3月。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8年4月。
    石守謙。《臺灣關鍵年代的文化省思與藝術評論:石守謙論集》。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6月。
    澎湖縣文化局編。《墨問—臺灣水墨藝術研討會》。澎湖縣:文化局,2021年10月。
    陳水財。《燠溽與呼愁:陳水財藝評文集》。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1月。

    中文期刊
    王秀雄。〈向傳統的國畫挑戰—洪根深的彩墨畫〉。《雄獅美術》,1978年 2月。
    魏子雲。〈國畫的突破表現—觀洪根深山水有感〉。《國魂》, 391期,1979年。
    洪根深。〈引向純樸‧訴諸真誠—我的繪畫創作心路〉。《藝壇FINE ARTS》,1979年12月出版。
    陳麗華。〈從張大千潑墨畫看後現代主義〉。《共同科學報》。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2期,頁041至054。
    台電圖書編輯。〈人是火,語言是燃料〉。《源》。54期,2005年9/10月。

    報紙上之專文
    湯碧雲。〈突破傳統‧創新風格—洪根深默默耕耘藝術園地〉。《青年戰士報》,1978年3月17日,版次不詳。
    〈洪根深水墨畫充滿博鬥痕跡〉。《聯合報》,1978年3月17日,版次不詳。記者姓名不詳。
    蔡文怡。〈洪根深展彩墨畫〉。《中央日報》,1979年12月17日,版次不詳。
    王臺珠。〈洪根深把感情填在畫中〉。《臺灣日報》,1979年12月23日,版次不詳。
    歐成山。〈洪根深狂愛藝術從事繪畫鍥而不捨〉。《建國日報》,1980年3月10日,版次不詳。
    徐開塵。〈『一五O三』大畫開始畫了—洪根深要用兩週畫成它〉。《民生報》,1983年 8月7日,第4版。
    楊燈發。〈洪根深多愁善感—畫風染焦慮蒼鬱〉。《中華日報》,1983年8月7日,版次不詳。
    〈怎麼把您的母親畫得最?〉。《民生報》,1986 年 5 月4 日,版次不詳。記者姓名不詳。
    何懷碩。〈待看千尺舞霜風—現代中國畫發展中的觀察與省思〉。《中國時報》,1986 年 8 月28 日,版次不詳。
    黃才郎。〈黑色激情—當代畫像石〉。《臺灣時報》,1986年 8月28日,第12版。
    鄭智隆。〈洪根深山岳人形畫得真好〉。《太平洋日報》,1994年12月30日,版次不詳。
    趙慧琳。〈『高雄黑幫』挑戰台北中心〉。《聯合報》,2001年,版次不詳。
    周屏華。〈洪根深堅持水墨畫原創胚胎〉。《臺灣時報》,2004年11月23日,第11版。
    徐如宜。〈洪根深經典展手抄108冊〉。《聯合報》,2013 年3月8日,版次不詳。
    張小瑜。〈玄武立命、藝華深啟〉。《澎湖報》,2015 年12月18日,版次不詳。
    〈國立馬公高中傑出校友—洪根深〉。《澎湖時報》,2016 年12月31日,版次不詳。記者姓名不詳。

    學位論文未出版者
    蔡文汀。〈多重並置與跨介擴延—複合型態水墨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論文,2016 年6月。
    楊昌達。〈意識擴張與精神幻化的凝聚─法蘭西斯科.哥雅.盧西安特繪畫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畫冊
    洪根深。《洪根深彩墨畫集》。臺南市:秋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2月29日。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墨與彩的時代性—現代水墨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年3月。
    洪根深。《洪根深編年畫集1969-1992》。台南市:新生態藝術環境,1992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臺灣當代水墨畫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3月。
    洪根深。《市民畫廊:墨以載道—洪根深個展》。高雄市:高雄市駁二藝術發展協會,2000年06月。
    吳超然。《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水墨與書法》。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2月。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編。《臺灣當代水墨的可能性》。臺中縣: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02年12月。
    洪根深。《洪根深創作斷代展1984-2004》。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2004年9月。
    洪根深。《洪根深作品選1994-2004》。屏東縣:文化局,2004年10月。
    國立臺灣美術館編。《撞擊與生發:戰後臺灣現代美術的風貌(1945-1987)》。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5年3月。
    國父紀念館編。《時尚水墨:第一屆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畫冊》。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06年11月。
    國立臺灣美術館編。《穿越:國立臺灣美術館山水畫典藏特展》。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年7月。
    洪根深。《丘壑癡狂:洪根深詩草》。高雄市:新思惟生活科技,2007年10月初版。
    黃光男。《墨說—黃光男現代水墨畫展》。臺北市:首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5月。
    正因文化編。《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臺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0日初版。
    洪根深。《春去花猶在—洪根深水墨人物1979-1980》。高雄市:新思惟人文空間,2011年3月。
    洪根深。《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年6月第一版。
    洪根深。《生命意象的凝視—洪根深現代畫展》。臺北市:勤宣文教基金會,2012年8月。
    洪根深。《生命‧鄉音—洪根深現代畫展》。臺北市:勤宣文教基金會,2014年7月31日。
    洪根深。《殺墨2‧洪根深選件展》。高雄市:荷軒新藝空間,2014年1月。
    洪根深。《殺墨3‧洪根深作品集》。高雄市:麗晶建設,年月不詳。
    洪根深。《立命玄武—洪根深專輯》。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31日。
    吳超然。《水墨×複數—新世代水墨展》。高雄市:樸尚藝術有限公司,2017年8月。
    洪根深。《玄武藏-洪根深美術館館藏品錄》。澎湖縣:文化局,2020年12月。
    澎湖文化局編。《墨—水墨創作風格趨向展》。澎湖縣:文化局,2020年12月。
    創價文教基金會編。《創‧價:台灣美術142—創價美術館開館大展》。臺北市:財團法人創價文教基金會,2022年7月31日。

    網路資料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83044 ,自由時報,2020/02/07/13:45。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43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文星》雜誌,2022/04/12/10:53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3352&la=0&powerMode=0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2/06/24。

    洪根深文獻手稿資料(洪根深提供/紙本現收藏於澎湖洪根深美術館。)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HERBERT READ 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臺北市:大陸書店,1974年4月6日2版。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3月。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的發展》。臺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8月。
    杜聲峰。《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0月2日臺灣初版。
    王素峰。《現代水墨畫》。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年。
    Michael Auping編;黃麗如譯。《抽象表現主義》,臺北市:遠流,1991年。
    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5日臺灣初版。
    蕭瓊瑞。《臺灣藝評選1991》。高雄市:炎黃藝術文教基金會。1992年11月初版。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4期》。臺北市:得順印刷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15日初版。
    楊宗坤。《臺灣光復後四十年間國畫寫生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3月。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市:歷史博物館。1995年。
    高宣揚。《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6年。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的發展》。臺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8月。
    Russell Ferguson、William Olander、Marcia Tucker、Karen Fiss 編著;吳介禎譯。《藝術論述-後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 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16日初版。
    蔡錚雲。《從現象學到後現代》。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2版。
    黃瑞祺。《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市:遠足文化。2002年。
    克莉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吳守哲總編輯。《洪根深藝術泥爪》,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2004年10月。
    倪再沁。《水墨畫講—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12月初版。
    蘇士雅。《臺灣當代繪畫趨勢與社會變遷—以洪根深及其黑色情結主題為例》。高雄市:跨藝術協會,2007年1月1日。中法語版。
    曾長生。《西方美學的關鍵論述-從文藝復興到後現代》。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7年11月初版。
    林明賢主編。《「在地情懷」—七O年代臺灣美術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年12月。
    王其鈞編著。《傳統與摩登的混血:後現代主義美術》。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廖新田等撰稿。《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5:「多元紛呈」—解嚴後臺灣美術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年10月。
    楊孟哲。《日帝殖民下台灣近代美術之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2013年9月。

    中文期刊
    劉國松。〈現代水墨畫的緣起、發展及影響〉。《水墨‧新世紀: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2002 年5月31日至6月2日,頁27至45。
    黃庭超、許文馨。〈回歸土地—鳥瞰1970年代臺灣鄉土美術及其文化定位〉。《新異象論壇—藝術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後立體派畫會,2003年。頁174-186。
    蘇士雅。〈洪根深:蘊藏哲理與歷史宏觀的藝術家〉。《源雜誌》,臺北市:促進電力開發協助金審議委員會,2004年5月14日第46期。頁44-50。
    臺灣創價學會。〈飛來白鳥似相識,對我對山三兩聲:訪現代水墨畫家洪根深〉。《福運雜誌》,臺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頁1-11。
    蕭瓊瑞。〈墨色美學黑高雄:洪根深的現代水墨〉。《藝啟華開》,高雄市:張啟華文教基金,日期未載明。頁16-21。
    梁云繻。〈哥雅畫作下的巫婆—從啟蒙到浪漫的轉渡〉。《議藝份子》,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十五期。頁115-128。
    曾春華。〈哥雅的版畫創作—對西班牙社會的批判與反思〉。《議藝份子》,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十二期。頁1-18。

    畫冊
    沈以正總編輯。《中國現代水墨大展》。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4年6月3 日~6月19日。
    洪根深。《回歸‧抽離-抹黑南方邊陲》。高雄市:高雄市駁二藝術發展協會,2002年8月。
    林明賢。〈戰後臺灣現代美術的風貌(1945-1987)〉《撞擊與生發:戰後臺灣現代美術的風貌(1945-1987)》。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5年3月。
    袁金塔。《時尚水墨:第一屆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畫冊》。臺北市:國交紀念館,2006年11月。
    洪根深。《硬格新構—當代水墨》。高雄市:歐樂實業,2007年1月。
    王嘉驥。〈形‧意‧質‧韻:東西當代水墨藝術新貌〉《形‧意‧質‧韻:東西當代水墨藝術新貌》。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年2月。
    劉永仁執行編輯。《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年10月。
    洪根深。《殺墨7—洪根深創作展》。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8年3月。
    洪根深。《墨問-水墨創作風格趨向展》。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20年12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