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紀昀
Wu, Chi-Yun
論文名稱: 析論音樂劇《伊麗莎白》
An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Elisabeth
指導教授: 楊金峯
Yang, Jin -F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伊麗莎白音樂劇母題音樂戲劇象徵意涵疏離效果
外文關鍵詞: Elisabeth Musical, Motif, the Symbols and Meanings in drama, Alienation effect
相關次數: 點閱:22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伊麗莎白》音樂劇改編自奧地利皇帝弗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與巴伐利亞公國公主伊麗莎白(Elisabeth)的生平故事。不僅音樂界重視,在戲劇界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論文主要係探討《伊麗莎白》(Elisabeth)音樂劇的母題音樂、疏離效果於音樂劇中之應用、人物象徵所代表的特色意涵。本劇富有奧匈帝國當時的時代性,且角色人物於劇中的個性、情感的刻寫、音樂表達方式,激發觀眾的情感。
      母題音樂所引領出的各個角色主題旋律樂思與代表之涵義,劇中音樂富有現代風格,且音樂劇當中的對白、劇情與母題音樂所引領出的主題旋律分別代表不同的人、事、物,劇中死神一角,象徵著伊麗莎白追求自由的執著。

    The musical Elisabeth was adapted from the story about the Emperor of Austria Franz Joseph I and Princess Elisabeth of Kingdom of Bavaria. Not only the music academic fields, but also the drama academic fields place a high value about this musical. There are some points that are worth a discussion in this musical--such as the motif, the application of alienation effect, the symbo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There are lots of Austria-Hungary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musical. The emotions of audiences are raised by character personalities, emotional releas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s.
    Motif constantly recurring appears in the musical, 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 every character, which means every character has his / her motif. There is a lot of modern style music in Elisabeth. Besides, the lines, plots and motif represent different people, events, and substance. The Death is a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Elisabeth insists on pursuing freedom.

    緒 論 1 第一章 音樂劇《伊麗莎白》社會背景 13 第一節 伊麗莎白與奧匈帝國 13 一、伊麗莎白與哈布斯堡王朝政治婚姻 13 二、伊麗莎白女王於奧匈帝國中政治地位 15 第二節 時代背景 16 一、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分離 18 二、民族主義興起 19 三、伊麗莎白政治貢獻及思想演變 21 第三節 戲劇表現 22 一、時代背景對於作品的影響 23 二、雙元帝國政局轉移劇中人物角色 24 第二章 《伊麗莎白》音樂劇表演藝術 27 第一節 音樂劇《伊麗莎白》基本資料 27 一、創作背景簡介 27 二、劇情簡介 28 三、曲目介紹 30 第二節、音樂劇故事背景 3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32 二、舊封建制度的瓦解 34 第三節 音樂劇整體呈現與戲劇象徵 37 一、人物架構 38 二、情感衝突 41 第三章 《伊麗莎白》音樂劇中的聲音語彙 45 第一節 音樂劇結構劇情與主題動機分析 46 一、母題音樂的理論背景 47 二、主題意識 48 三、母題配樂與情節結構特色分析 49 第二節 音樂的象徵作用 53 一、母題音樂表現產生象徵意涵手法 54 二、人物衝突內涵與對立的呈現 58 三、舞臺設計 62 第四章 戲劇人物形象與象徵 65 第一節 伊麗莎白形象的改變 66 一、伊麗莎白心境的改變 66 二、伊麗莎白母題旋律分析 67 第二節 死神於劇中代表意涵 74 一、死神之吻於西方社會中的象徵 74 二、死神旋律母題旋律分析 77 第三節 視覺符號與舞臺之宏觀分析 85 一、場景空間與象徵 85 二、音樂旋律中的象徵作用 89 三、成果與藝術價值 91 結論 93 參考資料 97  

    中文書目(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銘健:《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年。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1997年。
    李彥春:《影視藝術欣賞》,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年。
    李彥春等合著:《影視藝術欣賞》,臺北:五南,2002年。
    李邁先:《東歐諸國史》,三民書局,2012年。
    李彥春等合著:《影視藝術欣賞》,臺北:五南,2002年。
    邱瑗:《Show Time! 音樂劇的九種風情》,臺北:音樂時代,2006年。
    邱瑗:《《鐘樓怪人》音樂劇完全指南》,臺北:音樂時代,2006 年。
    邱瑗:《歌舞線上》,臺北:耀文出版社,1997年。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2001年。
    胡祖慶,《後冷戰時期的東歐》,五南,2000年。
    張夷:《音樂劇魅影》,臺北:明天國際圖書,2006年。
    張旭、文碩等著:《音樂劇導論》,2007年。
    張夷著、蔡瑭主編:《音樂劇魅影》,中央大學出版社,2004年
    焦雄屏:《歌舞電影縱橫談》,臺北:遠流,1993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2004年。
    曾道雄:《歌劇藝術之理念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
    黃鴻釗主編:《東歐簡史》,書林出版社,1996年。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臺北:遠流,2000年。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出版社,2007 年。
    童道明:《戲劇美學》,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劉腕俐:《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2012年。
    劉立行等:《電影藝術》,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效鵬:《戲劇評論集》,秀威資訊出版,2005年。
    慕羽:《百老匯音樂劇》,臺北:大地出版社,2012。
    慕羽:《西方音樂劇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年。
    蔣國男:《百老匯掃描》,臺北:羿偉國際有限公司,1998年。
    蔣國男:《百老匯音樂劇:戰火浮生錄》、《百老匯音樂劇:文學經典》、《百老匯音樂劇:悲歡人生》,臺北:翌偉出版社,1998年。
    蔣風主編:《世界兒童文學事典》,山西:希望出版社,1992年。
    羅展鳳:《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2004年。
    錢苑、林華著:《歌劇概論》,上海:上海音樂,2003年。

    翻譯書籍
    C. R. Reaske 著,林國源 譯:〈詮釋劇作的意義〉:《戲劇的分析》,臺北:書林出版,1977年。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 譯:《電影形式與風格藝術》,遠流出版,1992年。
    Minton F. Goldman著,楊淑娟 譯:《中東歐的革命與變遷: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挑戰》,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喬福瑞.瓦夫羅(Geoffrey Wawro)著,黃中憲譯:《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4年。
    Gerard Betton著,劉 俐譯:《電影美學》,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英文書目(依作者姓氏字母序或筆畫)
    Brecht, B., & Willett, J.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Willett, J.(Tran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4).
    Jameson, F. Brecht and method. London: Verso. (2000)
    Mumford, M. Bertolt Brecht. London: Routledge. (2009).
    Pfister, Manfred Das Drama – Theorie und Analyse. Aufl. 5. München: Wilhelm Fink. (1988)

    碩士論文
    王斐瑩:《空間符號轉換-兒童音樂劇的創作與教育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98年。
    李宥穎:《論音樂劇《拜訪森林》之母親角色詮釋—以 女巫、麵包婦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16年。
    李馥竹:《論音樂劇《西貢小姐》女主角金Kim之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17年。
    李佳怡:《東歐社會主義歷史理論》,黑龍江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2017年。
    林喚玲:《音樂與影像的蒙太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表演與創作研究所,2008年。
    洪維甫:《德語音樂劇《一號線》中語言特色與翻譯的探討》,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6年。
    高曉川:《奧匈帝國民族治理研究—以中東歐民族和民族關係為主》,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2014年。
    陳景聰:《安徒生童話的人物形象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1993年。
    張舒涵:《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12年。
    張琬芬:《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視覺符號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班,2010年。
    富于庭:《音樂劇舞臺視覺藝術――以《鐘樓怪人》1998年與2015年版本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2016年。
    黃宛媛:《析論音樂劇《芝加哥》中之疏離效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2012年
    蔡可為:《析論史詩派音樂劇《悲慘世界》》,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14年。
    劉思筠:《析論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聲與影》,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15年。
    詹朝創:《德文藝術歌曲《魔王》與音樂劇《變身怪醫》中 一人分飾多角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西洋音樂組,2011年。

    期刊論文
    王琪;〈布達佩斯Budapest─奧匈帝國留下的遺產〉,《國立成功大學校刊第237期》,頁80-85,2012年。
    毛敏:〈死神之舞——解讀《死與凈化》〉,《藝術評鑒》,頁14-16,2016年。
    李其昌:〈布雷希特「史詩 」「劇場」之關聯與演進〉,《藝術學報 82期》,頁207-226,2008年。
    李其昌:〈布雷希特史詩劇場的演出特性〉,《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5-191,2004年。
    江向東:〈音樂劇藝術屬性分析〉,《音樂探索》第3期,頁96-98,2008年。
    杜子信:〈奧地利國家的建構及奧地利人認同的型塑〉,《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1卷4期》,頁133-152,2015年。
    朱孝遠:〈後發國家如何贏得未來——從哈布斯堡王朝到伊麗莎白時代的霸權興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頁50-61,2013年。
    余丹,〈淺論音樂劇鑒賞提升音樂審美能力〉,《高教研究》,頁17,2012年
    忻穎:〈人人都愛伊麗莎白 訪音樂劇《伊麗莎白》主創〉,《上海戲劇》,優先出版,頁47,2015年。
    邵彬:〈談瓦格納樂劇的主導動機體系在現代影視作品中的應用〉,《當代電影》,頁138-140,2011年。
    林慧英:〈艾米麗·狄金森詩歌中的死神形象淺析〉,《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113-116,2011年。
    周眞眞:〈走出童話的迷霧-歷史上真實的茜茜公主〉,歷史月刊;230期,頁78-84,2007年。
    高關中:〈銀幕內外的茜茜公主〉,《金融博覽》,2016年12期。
    高歌,〈茜茜公主——音樂劇新引進模式的誕生〉,《中國西部》,頁188-189,2009年。
    徐悅:〈茜茜公主和匈牙利〉,《檢察風云》,頁92-94,2017年。
    春雨、云濟:〈戲劇衝突淺釋〉,《戲劇創作》,頁127-128,1979年。
    袁燦興:〈聯姻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興亡〉,《文史天地》,頁86-91,2018年。
    袁雪生:〈以死亡探尋生命意義-評菲利浦•羅斯的《凡夫俗子》〉,《南昌大學學報,40卷1期》,頁114-118,2009年。
    張玉芬:〈19世紀后期奧匈帝國二元體制評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
    張傳華生:〈《聖經》如何看死亡》〉,《今日華人教會》,2017年,頁2-5。
    張靜二:〈懺悔與寬恕:從道德劇論《每人》的生死問題》〉,《中外文學 26卷9期》,1998年,頁8-34。
    孫路遙:〈茜茜公主與哈布斯堡王朝〉,《榮寶齋》,2017年,頁248-257。
    孫路遙:〈不能承受的皇冠之重 茜茜公主與哈布斯堡王朝,《文明》,頁70-88,2017年。
    曹珺:〈音樂劇《茜茜公主》的舞臺呈現〉,《北方音樂》,頁49-50,2011年。
    電影畫刊:〈茜茜公主VS奧地利〉,《電影畫刊》(上半月刊),頁27-37,2009年。
    賈萬平:〈如何看待戲劇衝突〉,《大舞臺》,頁63,2010年。
    顧尚可:〈淺論茜茜公主為奧匈帝國建立的政治貢獻及原因剖析〉,《安徽文學》(下半月),頁81-96,2017年。
    顧仲彝:〈談戲劇衝突〉,《戲劇藝術》,頁64-104,1978年。

    影音資料
    《伊麗莎白 (Elisabeth)》音樂劇維也納巡演,2005年
    Elisabeth Das Musical von live aus dem Theater an der WienDVD,Director,Sven Offen,2005。

    參考網站(依查閱日期)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30894.aspx,瀏覽日期2018年4月25日。
    音樂劇伊麗莎白官方網站:http://www.elisabeth-das-musical.com/,瀏覽日期2018年5月2日。
    壹讀:https://read01.com/zh-tw/MRE8nR.html#.WuiLjohuZPZ,瀏覽日期2018年5月2日。
    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26/?index=1,瀏覽日期2018年08月23日。
    費元洪,從《伊麗莎白》看音樂劇的音樂創作——專訪作曲家西爾維斯特•里維(Sylvester Levay,轉載2015-01-19 00:50:5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ccb530102vqty.html#,瀏覽日期2018年09月24日。
    譜例Das-musical-elisabeth-full-score,
    https://zh.scribd.com/doc/285231455/das-musical-Elisabeth-full-score,瀏覽日期2018年11月13日。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