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曜馨
Wu, Yao-Hsing
論文名稱: 活化型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評估架構之研究—以高雄市鐵路地下化地區為例
Developing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Green-TOD Site Sele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ail Corridor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 吳綱立
Wu, Kang-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選址評估架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生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生態大眾運輸村永續生態社區
外文關鍵詞: Eco-commun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Site Selection, Green-TOD, Eco-Transit Village,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推動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及永續生態社區為政府當前重要的政策,也是都市規劃理論發展的重點,然而如何整合此二理念,應用於都市設計實務操作,卻仍為亟待探討的研究課題。生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Green-TOD)理念嘗試藉由大眾運輸廊帶與都市生態營造的結合,導入永續生態社區營造技術及場所營造概念,塑造具有地方自明性及環境永續性的集居環境。高雄市目前積極推動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發展,其配合鐵路地下化與捷運化的軌道廊帶地區再發展,提供了一個導入Green-TOD 模式的契機,而如何選擇適當生態社區地點進行示範性生態大眾運輸村營造則為當前重要的工作。
      本研究透過Green-TOD 理念,以高雄市鐵路地下化廊帶地區為案例,發展一套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評估架構,以協助都市地區的生態大眾運輸村營造。本研究透過相關理念與文獻,以及現況調查,經由兩階段專家問卷調查,以及現況評估分析,發展活化型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評估架構,共有六個評估構面及36個評估項目。
      研究結果顯示,在評估構面中,「土地使用」、「交通運輸」、「環境生態」、「生活機能」、「地區再發展」及「社區管理」構面皆獲得專家認同,應為合理的考量;在評估項目中,「未開發建地面積」、「聯合開發潛力」、「大眾運輸場站可及性」、「大眾運輸轉運方便性」、「大眾運輸使用狀況」、「步行環境營造潛力」、「綠地及其他綠資源」、「生態廊道營造潛力」、「公共休憩空間提供狀況」、「公共設施可及性」、「鄰里商業設施」、「服務性設施可及性」、「需改建建物比例」、「街廓建物平均屋齡」與「地方文化特色」為較重要之評估項目。

      Promoting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re currently important policy goals of Taiwan. Yet, how these two concepts should be coordinated and implemented in current planning practice remains urgent research issue requiring in-depth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rail corridor of Kaohsiung city as case stu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rough employing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surveys, fuzzy set theory and Delphi method, this reach develops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site selection of Eco-Transit Village.    After ou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including six dimensions and 36 elements is proposed and tested to be appropriate. Besides, we tried to make helpful suggestions for site selection of Eco-Transit Village in the rail corridor in Kaohsiung c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二章 相關理念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與大眾運輸村------------------- 6  第二節 永續生態社區----------------------------------- 12  第三節 地區活化與再發展------------------------------- 15  第四節 生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與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 17 第三章 基地調查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地區背景----------------------------------- 20  第二節 基地環境現況分析------------------------------- 24  第三節 小結------------------------------------------- 45 第四章 活化型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評估架構之建立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操作方法----------------------------- 47  第二節 活化型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評估架構之初擬--------- 53  第三節 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調查------------------------- 62  第四節 實證地區評估分析-------------------------------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79

    一、中文部分
    1. Peter Calthorpe 著,劉依婷譯(1999),《跨世紀都會藍圖》,台北:地景企業股份公司。
    2.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2003),台北市都市更新整建及維護工作執行機制及方式實質規劃方案研擬,台北市: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3. 王振英、施鴻志(1982),都市更新實施地區選定方法之探討—高雄市實證研究—,《都市與計劃》,第8 卷,第73-88 頁。
    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永續生態社區發展計畫—台南高鐵沙崙站特定區規劃設計準則及實施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5. 何豐德(2004),高雄市都市更新實施方向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6.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16 卷,第1 期,第21-55 頁。
    7. 吳綱立(2009a),《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站區新生地都市設計開發策略規劃案結案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委託研究規劃報告。
    8. 吳綱立(2009b),《21 世紀永續生態社區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9. 吳綱立、Cervero, R.、蔡育新(2002),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整合於都市發展管理之研究:美國經驗與臺灣經驗之比較,《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17屆論文研討會論文集》,第225-234 頁,嘉義:稻江技術學院。
    10. 吳綱立、李子璋、蔡佳蓉(2003),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整合於都市土地開發管理之願景與現實:從美國經驗到本土省思,《第七屆(2003 年)國土規劃論壇論文集光碟》。
    11. 吳綱立、高雅力(2003),都市生態廊道規劃及土地使用管理策略之初探-以台南河川流域為例,《第七屆(2003 年)國土規劃論壇論文集光碟》。
    12. 吳綱立、郭幸萍、趙又嬋(2007),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例,《建築學報》,第62 期,第1-22 頁。
    13. 李永展(1996),社區環境之永續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73 期,第105-113頁。
    14. 李永展(2005a),如何營造永續社區,《台灣建築》,第115 期,第49-97 頁。
    15. 李永展(2005b),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台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第29 卷,第5 期,第79-91 頁。
    16.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與生態社區》,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7. 李永展、何紀芳(1995),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第12 期,第113-122 頁。
    18. 李建佑(2003),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建立都市再發展之模式,《第七屆(2003 年)國土規劃論壇論文集光碟》。
    19. 李家儂、賴宗裕(2002),建構台灣的TOD 理念與捷運車站周邊土地使用規劃模式,2002 年中華民國都市計劃等學會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20. 李家儂、賴宗裕(2005),臺灣地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落實-借鏡美國的實施經驗,《都市交通季刊》,第20 卷,第3 期,第1-16 頁。
    21. 李家儂、賴宗裕(2007),大眾捷運車站周邊土地使用規劃模型之探討-多目標與多評準決策方法之應用,《都市交通季刊》,第22 卷,第1 期,第35-49頁。
    22. 杜雲龍(2000),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以淡海新市鎮開發案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卓致瑋(2004),高雄捷運沿線推動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站區選擇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林嘉慧(2008),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引導都市空間再造之策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林憲德(1997),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26. 孫宛琳(2005),生態社區永續生活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徐明福(1998),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之規劃—台南市舊街區保存與再生之契機,《鄉城生活雜誌》,第56 期,第54-61 頁。
    28. 徐明福(2003),邁向一個具有地方特質的都市發展:以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之規劃為例,《建築》,第72 期,第84-89 頁。
    29. 翁金山(2000),台南市都市設計規劃綱要之研究(5)—歷史性建築暨環境的活性化,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台南市政府委託。
    30. 翁金山(2002),從歷史街區的重塑探討都市保存理念的實踐之道—以台南市三級古蹟開基霞佑宮與B-11 都市計畫道路衝突之解為例,《建築學報》,第40 期,第111-129 頁。
    31. 馬英妮(2005),配合捷運場站制訂都會遊憩地區之都市設計準則-以高雄捷運O1 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高筱慧(2001),更新地區優先順序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高誌謙(2002),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土地使用規劃模式,長榮管理學院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34. 張有恆、徐村和、陳曉玲(1997),航空站區位選擇評估程序之研究,《運輸計劃》,第26 卷,第1 期,第37-68 頁。
    35. 張學孔(1995),都市大眾運輸發展問題與對策,《跨世紀臺灣運輸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台灣發展文教基金會與浩然基金會共同出版。
    36. 張學孔(2001),永續發展與綠色交通,《經濟前瞻》,第76 期,第116-121頁。
    37. 張學孔、杜雲龍(2001),應用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政策-大眾運輸系統沿線土地使用調整策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2001 年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R-B1-I-1-16。
    38. 張學孔、郭瑜堅(2006),公車捷運導向之健康社區,《城市溫室氣體減量策略研討會論文集》,第1-12 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39. 許添本(2003),人本交通與綠色交通的發展理念,《都市交通季刊》,第18卷,第3 期,第41-52 頁。
    40. 陳佩菁(2006),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站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臺中都會區捷運運輸系統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1. 郭佳勳(2005),捷運站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詹氏書局。
    43.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第42 期,第14-16 頁。
    44. 陳坤宏(2000),模糊理論在決定社區居民空間秩序感之研究—以臺南市西區運河為例,《農業經濟》,第67 期,第133-160 頁。
    45. 陳明竺(2007),都會區舊城再生問題與對策,《中國地方自治》,第60 卷,第8 期,第4-19 頁。
    46. 陳建忠(2005),促進窳陋社區推動都市更新防災策略及法制事項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47. 陳勝智(2001),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進行車站地區都市再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陳博雅(1999),台灣省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有關都市更新調查內容與地區圍劃定準則之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委託研究報告。
    49. 陳毅修(2007),都市更新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傅朝卿(2005),從國際文化觀光談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之經營管理,《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79-85 頁。
    51. 游以德(2003),鄉村地區發展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9 期,第132-148 頁。
    52. 黃定國(1999),都市更新有關更新地區劃設及更新容積獎勵準則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53. 黃建勳(2003),都會區邊緣開發大眾運輸村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黃幹忠、葉光毅、施蓉錚(2002),先進國家市中心復甦之案例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第95-101 頁。
    55. 黃義宏(2005),捷運車站周邊人行空間設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楊龍士(2001),應用模糊數學於高層集合住宅投資開發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建築學報》,第37 期,第1-19 頁。
    57. 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第241-253 頁。
    58. 蔡佳蓉(2004),本土化TOD 都市設計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蔡銪峰(2005),以城鄉互賴觀點探討休閒農業之永續發展策略,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蔣澤益(2002),從生態規劃理論探討都市地區更新方向,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鄭凱仁(2001),以新都市主義觀點進行住宅社區規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2. 蕭再安(2006),綠色運輸:我國可因應之策略,《能源報導》,第5-10 頁。
    63. 賴宗裕、李家儂(2006),整合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的都市發展模式—全球城市永續性分析,《2006 海峽兩岸、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51-380 頁,台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64. 賴宗裕、林楨家(2003),捷運場站周邊土地使用規劃模式之研究—TOD 理念與多目標規劃方法之應用,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1-2415-H-004-017)。
    65. 鍾婧(2005),以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發展理念進行捷運系統邊緣節點住宅社區之都市設計研究—以高雄捷運R3 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6. 邊泰明(2000),都市更新方針之研究—以三峽都市計畫為例,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報告。

    二、外文部分
    1. Walmsley, A. (2006), “Greenways: multiplying and diversifying in the 21st centur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76: 252-290.
    2. Barton, H. (2000),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he Potential for Eco-Neighborhood.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3. Beatley, T. B. (1998),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Burby, R. eds. Cooperating with Nature. Washington, D.C.: Joseph Henry Press.
    4. Bernick, M. and Cervero, R. (1997), The Transit Village in the 21st Century. McGraw-Hill, New York.
    5. Calthorpe, P. (1993),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6. Cervero, R. (1993), Ridership Impacts of Transit Focused Development i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alifornia: National Transit Access Center.
    7. Cervero, R. (2002),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Joint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 Literature Review. Washington, D.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8. Cervero, R. and Kockelman, K. (1997), “Travel Demand and 3Ds: Density, Diversity, and Desig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D, Vol. 2, No. 3, p.199-219.
    9. Cervero, R., S. Murphy, C. Ferrell, N. Goguts, Y.-H. Tsai, G. B. Arrington, J. Boroski, J. Smith-Heimer, R. Golem, P. Peninger, E. Nakajima, E. Chui, R. Dunphy, M. Myers, and S. McKay. (2004), TCRP Report 102: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Washington, D.C.
    10. 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Forman, R.T.T. and M. Godron (1986),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2. Freilich, Robert H. (1998), “The Land-Use Implication of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Controlling the Demand Side of Transportation Congestion and Urban Sprawl,” The Urban Lawyer, VOL. 30, NO.3: 547-572.
    13. Hester, R. T. (1990), Community Design Prim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 Innes, J. (1999), The Elements of Good Communities. Class note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5. Nicholas, F. (2002), Towns & Cities Partners in Urban Renaissance.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up.
    16. ODPM (The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2004), The Egan Review: Skill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London: ODPM.
    17. Rogers, R. (1999), 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 United Kingdom's Urban task force.
    18. Roseland, M. (1998),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Resource for Citizens and Their Governments. 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 Sim Van der Ryn and Calthorpe, P. (1986),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new design synthesis for cities, suburbs, and towns. Sierra Club Books.
    20. Sim Van der Ryn and Cowan, S. (1996), Ecological Design,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1. Thomas, A. and Deakin, E. (2008), “Land Use Challenges to Implementing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Case Study of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Vol. 2077: 80-86.
    22. Tsai, H. C. and Hsiao, S. W. (2004),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s for Product Customization Using Fuzzy Logic.” Information Science, No. 158: 233-262.
    23. Wu, W. Y., Hsiao, S. W. and Kuo, H. P. (2004), “Fuzzy Set Theory-based Decision Model for Determining Market Posi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for Hospital Service Qualit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Vol. 15, No. 4: 439-456.
    24.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No. 8: 338-353.
    25. Zimmerman, J. (1991), Fuzzy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rd edi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6. 環境共生住宅推進協議會(1998),《環境共生住宅A-Z》,東京:株。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7-24公開
    校外:2010-07-2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