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君寧 Chen, Chun-Ning |
|---|---|
| 論文名稱: |
電動機車車身設計之造形意象研究 A Study on Product Form Image of Electric Scooter Body Design |
| 指導教授: |
何俊亨
Ho, Chun-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on-the-job training program)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1 |
| 中文關鍵詞: | 電動機車 、焦點團體法 、感性工學 、因素分析 、感性語彙 |
| 外文關鍵詞: | Electric Scooter, Focus group, Kansei, ANOVA, Kansei vocabula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1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的進展、時代的變遷,為求效率與便利性,燃油機車為當今社會常見之重要交通載具。我國受限於產業政策、基礎建設發展及地窄人稠等條件之下,燃油機車為目前國內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然而此便捷工具亦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我國政府為對抗空氣污染,於2017 年正式公告「空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並規劃2035 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民眾面對政府的政策、法規的限制,必須換購電動機車。在選擇電動機車時,除了考量機械性能之外,電動機車的感性要素成為設計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溝通上的關鍵影響因素。
本研究運用感性工學之研究方法,由電動機車車身造形意象切入,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電動機車造形元素與消費者視覺感性意象語彙之對應關係,由實驗結果可幫助設計師更了解消費者對於電動機車造形視覺之意象,作為電動機車設計過程中之參考。實驗的程序是先收集電動機車圖片樣本及感性語意收集,透過焦點團體,分類13 輛電動機車型態共得4 種型態電動機車並且篩選出最具有代表性感性語彙9 個,建立正式問卷。
透過正式問卷發放後共得180 份進行分析,結果受測者對於這9 個語彙感受及4種型態電動機車造形,確實有明顯的差異性。但發現,焦點團體設計師與受測者在語彙感受有很大差異,因此,進行本研究第2 次焦點團體,經由(1)分析探討問卷結果、(2)綜合討論各「分類型態造形意象」給予受測者的語彙感受,透過研究結果建立消費者對於當前電動機車車身造形感性元素,得以重新詮釋未來電動機車車身造形。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for the sake of efficiency and convenience, fuel locomotives are a major traffic vehicle commonly seen in
today's society. Taiwan is controlled by industrial policie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and narrow land and thick conditions. Fuel locomotives are currently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Taiwan. However, this convenient tool also brings serious air pollution. The Taiwan government is fighting air pollution. In 2017, the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ction Plan" was officially announced, and the new electrified locomotives in
2035 were expected to be fully electrified. The people must exchange for electric scooters in the fac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selection of electric scooters, in addition to consider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inductive elements of electric scooters
have grown up to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sign manufacturers and consumers.
In this study, the focus group is used to select the thrilling two-wheeled vehicle that can be legally issued based on the endorsed license issued by Taiwan as a sample. The picture of the electric motor car is selected at the image of the electric scooters. Published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screened out the scooter vocabulary as the study of the semantics of the collection of a total of 13 electric scooters into four types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26 Kansei vocabulary production into a pre-test questionnaire. Through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26 Kansei vocabulary were converged into 9 Kansei vocabulary as formal questionnaires.
After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published, a total of 180 copies were analyzed. As a result, the subjec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9 Kansei vocabulary and the four types of motor vehicles.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cus group designers and the subjec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feelings. Therefore,the second focus group of the study conducted the (1)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and (2)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various types of classification. "Image" gives the subject's vocabulary feelings,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Consumers can re-interpret the shape of the future electric motor vehicle body by creating the emotional elements of the current electric Scooter body.
ARTC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2012)。全球電動車市場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上)。取自http://www.artc.org.tw/chinese/03_service/03_02detail.aspx?pid=2005&nPage=1
Baxter, M. R.(1995)。Product design: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London:Chapman & Hall。
Berlyne, D. E(. 1974)。Studies in the new experimental aesthetics: steps toward an objectiv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Washington,:Hemisphere Pub. Corp.。
Bloch, P. H.(1995)。Seeking the ideal form-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Article]。Journal of Marketing,59(3),頁 16-29。doi: 10.2307/1252116
Budynas, R. G.(2015)。Shigley'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第Tenth edition.版)。New York, NY:McGraw-Hill Education。
Green, W. S.、Jordan, P. W.(2002)。Pleasure with products : beyond usability。London ;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Jordan, P. W.(2000)。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human factors。London;New York:Taylor&Francis。
Kotler, P.、Rath, G. A.(1984)。Design: a powerful but neglected strategic tool[Articl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5(2),頁 16。doi: 10.1108/eb039054
Krippendorff, K.、Butter, R.(1984)。Product Semantics-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Departmental Papers (ASC),頁 40
Krueger, R. A.(2000)。Focus groups :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第3rd ed. 版)。Thousand Oaks, Calif:Sage Publications。
Lazer, W.(1963)。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15(4),頁 130-139
Limited_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G. T.(2018年6月29日)。Gogoro 2 plus 電動車外形。取自https://www.gogoro.com/tw/94
Limited_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G. T.(2018年6月30日)。智能能源(電動機車充電模式)。取自https://www.gogoro.com/tw/smart-energy/
Limited_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G. T(. 2018年7月15日)。智慧雙輪(電動機車樣式)。取自https://www.gogoro.com/tw/
Norman, D. A.(2004)。Emotional design :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New York:Basic Books。
Norman, D. A.(2014)。設計的心理學 : 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臺北市:遠流出版。
Osgood, C. E. (1957)。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tewart, D. W.(1999)。焦點團體 :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弘智文化出版。
Vaughn, S.、Schumm, J. S.、Sinagub, J. M.(1996)。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Sage。
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臺北市:藝風堂。
王克民(2004)。工業設計如何配合企業之行銷需求開發新產品-以資訊產業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王宗興(2002)。自行車車架造形特徵對意象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王鉅富(2003)。造形於形變過程中與情感意象之關係研究─以汽車造形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丘永福(2002)。造形原理(第二版)。臺北市:藝風堂。
石原茂和、長町三生(2005)。商品開發と感性。東京:海文堂出版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8年6月30日)。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取自
https://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climate_change/change_1.html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8年6月30日)。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取自
https://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climate_change/change_1.html
交通部公路總局(2018年7月8日)。自107年1月1日起將核發電動機車專屬號牌。取自
https://www.thb.gov.tw/sites/ch/modules/news/news_details?node=eeb33aa6-58a1-4d5d-b6aa-28dd4d5270b0&id=5b8dfd16-56a6-4d5a-b61d-071664ced0a095
交通部公路總局汽機車統計數輛(2018年11月04日)。機動車輛登記數。取自https://stat.thb.gov.tw/hb01/webMain.aspx?sys=100&funid=11100
江京諭(2005)。跨坐型機車設計特徵對於整體意象之影響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所),台北市。
吳詩偉(2018)。消費者對電動機車購買行為意圖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縣。
沈育璘(2007)。女性消費愉悅性與機車產品造形意象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第初版)。臺北市:田園城市。
林群淵(2018)。以消費價值理論探討電動機車購買行為-以GOGORO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林靖文(2011)。運用科技準備度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公共圖書館使用者使用數位服務科技之意願-以國立臺中圖書館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二版版)。台北市:五南。
邱瑋晨(2017)。空氣清淨機之魅力要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台南市。
長町三生(1989)。感性工学 : 感性をデザインに活かすテクノロジ-(第初版版)。
東京都:海文堂。
侯冠州(2016年11月25日)。東南亞市場推波助瀾 電動機車需求加速升溫。取自https://www.mem.com.tw/arti.php?sn=1611250002
侯愷均(2017)。感性介面框架探討使用者與介面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台南市。
科技新報(2015年1月7日)。智慧電動機車與電遲交換站體系並進Gogoro打造平民特斯。取自http://technews.tw/2015/01/07/gogoro-smartscooter-is-tesla-for-the-everyman/
孫敏恆(2018)。電動機車知覺創新影響知覺品質、知覺風險、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分析。國立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班,屏東縣。96
徐啟賢(2004)。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例探討文化產品設計的轉換運用。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 : 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研究(初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徐嘉駿(2016)。消費者對臺灣電動機車廠商價值主張重要度之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台北市。
張建成(2000)。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新竹市。
張格禎(2017)。發泡橡膠感性意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台南市。
張耀坤(2015)。智慧型電動機車消費意圖分析-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新北市。
梁啟源、尹啟銘、王漢英、陳信宏、溫蓓章、石育賢、王正健(2013)。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取自http://www.ctci.org.tw/media/3016/專題報告2014-04我國電動
車產業發展.pdf
莊信隆(2016)。電動機車關鍵設計因素暨人因工程分析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新北市。
莊盈祺(2002)。複合式感性意象下產品造形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莊雁婷(2018)。購買電動機車是為了綠色?還是獨特性?─以GOGORO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莊寶鵰、陳冠宇、羅文君(2018)。顧客體驗價值對於智慧電動機車購買意願之影響[Impact of Customer Experience Value on Purchase Intention of SmartMotocycle]。管理資訊計算,7,頁 149-158。doi: 10.6285/mic.201808_7(s2).0016
郭信霖、許淑卿(2006)。統計學概論。:臺北市 : 華立, 2006
郭柏成(2010)。台灣電動機車的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台南市。
陳世峰(2018)。消費性電子產品通風孔造型的感性研究-以無線路由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市。
陳宏昇(2012)。電動機車購買意願研究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桃園縣。
陳志誠(2018)。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的意願之研究-以Gogoro為例。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高雄市。
陳俊儒(2008)。速克達機車造型設計與消費者認知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陳冠宇(2018)。顧客體驗價值與科技接受模式對於智慧電動機車購買意願之影響。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陳宥勳(2018)。手持式簡報器之感性意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高雄市。
陳炫助(2016)。感性工學之綠色創新設計模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雲林縣。
陳家晟(2015)。青年與壯年世代對機車造形意象評價與族群差異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雲林縣。
陳逸原(2005)。意象圖片應用於產品造形發想之研究─以運動意象圖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曾郁茜(2017)。臺灣電動機車產業現況及未來發展商機。取自
https://www.greentrade.org.tw/zh-hant/structure/filedl/24527/22504
楊清田(1996)。造形原理導論 : 造形設計的理論基礎。臺北市:義風堂。
楊靜、陳家晟、郭品宏、陳霽閎 (2014)。青壯年世代的性別差異對機車的造形認知與使用評價之調查研究(GM07)。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網(2018年7月7日)。正式核發電動機車專屬車牌。取自https://www.lev.org.tw/subsidy/subsidyCar.aspx
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網(2019年4月9日)。台灣電動機車掛牌申請補助統計(輛)。取自https://www.lev.org.tw/default.asp
熊祥林(1990)。消費者的知覺。:熊祥林。
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南市。
關鍵評論(2016年10月8日)。巴黎氣候協定」對世界情勢有哪些影響,它跟台灣有關係嗎?。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0953
關鍵評論(2018年3月30日)。電動機車普及化,全方位且沒有妥協的電力供應解決方案才是關。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2689
蘇念慈(2016)。可攜式抽吸系統外型設計之感性工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