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鑒毅 Liu, Chien-Yi |
|---|---|
| 論文名稱: |
晚清書學技法論 A Study on the Calligraphic Technique Theo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王三慶
Wang, San-Chi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649 |
| 中文關鍵詞: | 晚清書論 、技法論 、執使 、結字 、章法 、墨法 |
| 外文關鍵詞: | Calligraphic theory in late Qing Dynasty, Skills theory, Holding and use, Structure, Art of composition, Ink technique |
| 相關次數: | 點閱:62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清書論對技法之重視與探討,實為前朝各代書論所不及,其原因一則受乾嘉考據學風盛行之影響,書論家以考據實是求是之精神,不僅對古代之金石碑帖詳加考證,對古人相傳秘守之筆法,亦能尋根究柢,加以探索、闡釋。一則受晚清碑學乘帖學之壞而興起,晚清書家有鑒於帖學之靡弱、古法之喪失與館閣書體對書法發展之桎梏,欲振興書法非從根本之技法加以改革不為功,故以當時大量出土之金石碑版作為取法對象,並借鑑於古代鐘鼎彝器,在技法上追求復古,且能於繼承中有所創新,對當代書法創作力求創新與發展,實有啟發之功。本文試圖對晚清書學中之技法論加以闡釋、歸納,爬梳晚清諸家對書學技法之主張,明辨其中之異同,並總結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特點,探討其時代意義與在書學技法史上之價值。
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界定「晚清書學」為晚清諸家對書法理論之研究。至於晚清書學之研究範疇,上自包世臣之《藝舟雙楫》,下至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晚清遺老之論書主張。晚清書學理論中「技法」之內涵,包括執 筆、使筆、用筆、行筆、結字、章法與墨法等。晚清書學為古典書學研究之集大成時代,有鑒於前人對晚清書學研究偏重於專家研究之不足,故本文採文獻分析法,以歷時性之書學淵源探討,呈顯晚清書學技法論之歷史價值與意義;以共時性之參照、比較,凸顯晚清諸家技法論之特點及其書論貢獻。
第二章「影響晚清書論之因素」。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影響晚清書論之政治社會與經濟因素,主要有科舉以書取士、館閣書體盛行對書法創作之牢籠;書人之職業化與書法商品化對書法創作風格多樣化、通俗化之影響;書家之師承與交游對其書學技法理論之相互影響。影響晚清書論之學術文化因素,主要有金石考據學風之延續與盛行,促使篆、隸筆法之復古與對金石書風之追求;書、畫與篆刻之相互融通,取資互用,使書論能繼承創新,更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意義。影響晚清書論之書學內在因素,則有帖學之敗壞與碑學之振興;鄧石如之碑學實踐對書壇之引領及西北漢晉簡牘等新書蹟之發現,對晚清書學技法亦有繁榮之作用。
第三章「論執使」。本章就晚清諸家之執筆法、執筆之鬆緊、執筆之高低與使筆之腕法、指運與肘、腕之運,對晚清諸家之論點進行闡述與梳理。晚清書學受乾嘉以來復古學風之影響,論執筆亦上溯漢魏古法,強調指實掌虛。透過對古人書論之闡釋,並經由實際之實踐體悟,對傳統撥鐙執筆古法進行再詮釋,並結合撥鐙與平覆古法,主張「筋反扭」,於繼承中求創新,故有包世臣所謂五指疏布之撥鐙法、康有為之「類撥鐙法」與何紹基創發之「猿臂挽弓式迴腕法」。至於晚清諸家受碑學興盛之時代風氣影響,強調肘、腕俱懸以盡一身之力於筆端,使力透紙背,故主張執筆宜緊宜密,以肘、腕使筆,使筆正而能靈活運使。同時亦主張執筆宜近下,搵鋒體重,使所成點畫能表現厚重、雄強之氣息。
第四章「論筆法」。本章從古代書論中概括用筆為中鋒與側鋒兩大基本法則,就晚清書學對中鋒與側鋒用筆之論辯加以探究、評論,以凸顯晚清書學對中鋒用筆與藏頭護尾之藏鋒用筆之推崇。中鋒用筆乃蔡邕所謂以圓筆屬紙,令筆心行於畫中。至於藏鋒之逆入平出,可使筆毫平鋪,萬毫齊力,點畫沉著而厚重。晚清諸家論用筆雖承襲蔡邕書論而力主中鋒、藏鋒,然對中鋒與藏鋒用筆之內涵卻能推陳出新,作出不同之詮釋,或謂「非以不出鋒,便謂之藏鋒」,或謂「偏鋒亦有中鋒時也」,頗能令人耳目一新。晚清諸家對中鋒、藏鋒用筆之重視,不僅反映諸家對筆力雄健之自覺追求,亦顯示諸家對晚清帖學末流專以側鋒追求妍美柔媚書風之不滿。中鋒之筆心行於畫中與藏鋒之筆毫平鋪,體現北碑所蘊含之篆隸遺意;強調筆筆按筆筆提之遲留與澀行,適可免於點畫之浮滑,使筆力勁健,點畫中實而沉著。此逆入澀行,鋪毫而鋒正所成點畫之「中實」,實乃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特點。
第五章「論結字」。本章從一字結構之點畫顧盼呼應、分間布白之疏密、結字體勢之奇正及移縮點畫之九宮說,歸納晚清書學論結字之共同主張,在於強調點畫間之顧盼、呼應、向背與避讓,使筆斷而意連。藉由點畫間之左右牝牡相得與上下之承接、映帶,使筆勢得以連貫,並由前人所謂之「氣貫」,進而提出「氣滿」之說。其中論結字之疏密,深受鄧石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說之影響,反對唐人對疏密分布均勻之主張,強調疏密之對比反差,並藉由疏密之偏勝與九宮結字之靈活運用,使結字之體勢能奇而穩,繼承自然奇宕之漢魏風采,以彰顯書家之個性。
第六章「論章法」。本章從章法之通篇氣脈通貫、布白之虛實相生與布局之整齊參差變化,探討晚清書學對字與字、行與行,乃至於通篇結構布置之獨特見解。晚清諸家繼承前人之說,既追求行氣之連貫,又刻意突顯筆斷而意連,強調藉由體勢之朝揖避讓、左右顧盼與行間橫向之流通照應,使通篇之氣脈渾為一體,精神團結而成大片段。至於字與字間之布白,受鄧石如「計白當黑」一說影響,透過黑白之強烈對比,體現無點畫虛處所煥發之神采與意態。在布局上,主張各就其本體,盡其形勢,於整齊與參差之對立統一中,以參差之奇宕取勝,且於不齊中求大齊。
第七章「論墨法」。晚清諸家論墨法,承襲唐以前人之用墨主張,專主濃墨,強調以筆攝墨,以中鋒行筆,使墨不旁出,反對漲墨。諸家中惟張裕釗、吳昌碩與趙之謙作書常用漲墨,筆酣墨飽,墨水淋漓,並自覺透過用墨燥潤之鮮明對比,追求書中之墨氣與韻味,以表現自家之審美趣味。
第八章「結論」,歸納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特點,受碑學振興與復古之書學風氣影響,既對傳統書學技法進行總結,同時復受書畫印藝之相互融通、書人職業化與碑帖之融合,在傳統技法理論上亦有所變異與創新。綜觀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繼承與創新,雖有其歷史侷限,然亦有其時代意義與理論價值。不僅有益於晚清書學研究之開展,且能對當代書法創作提供有利之參照與借鑑。
The late Qing Dynasty valued and discussed the skills in terms of calligraphic theory so much and so thoroughly that no previous dynasties could compare with.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 one hand, a textual criticism of academic discipline prevail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rooting on the matter-of-fact attitude towards the textual criticism, the calligraphic critics had a detailed research to rubbings while digging the truth with respect to the technique of writing secretly passed on from the ancients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was in the mak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bad model calligraphy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calligraphists at that time not only pursued ancient technique of writ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hoped for something original and creative in their works by way of taking in large number of unearthed bronze-stone inscriptions to serve their own purpose and referencing inscriptions on the ancient sacrificial vessels of bells and tripods since the resplendent but emasculated model calligraphy, the deprived tradition and the shackled calligraphy imposed by the Guangeti should be reformed first from the basic technique of writing to revitalize the calligraphy. Thus it is beneficial to inspir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re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induce, carefully study the opinions of calligraphic skills theory of all calligraphic critics in late Qing Dynasty, tells apar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ligraphic theory in late Qing Dynasty, investigates the tim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n the history of the calligraphy.
The paper includes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kes an introduction, definition of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is study of the last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critics towards the calligraphic theories.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extends from the Yi Zhou Shuang Ji by Bao Shichen to the calligraphic theories of survivals of late Qing Dynasty such as Shen Zengzhi, Li Ruiqing, Zeng Xi.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kil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ies includes the way of holding brush, the way of using brush tip, the way of moving brush, the structure, the art of composition, the ink technique, etc..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n era epitomizing the classical calligraphy research, however the research done by the predecessors towa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weighed too heavily towards expert research, this paper is going to apply documentary analysis, by which the historic value and significa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will be presented when investigating diachronically the calligraphic orig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is highlighted when referencing and comparing synchronicall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Throughout the whol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so many important people and literatures 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ic theory.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include chains on the calligraphy creation b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prevailed Guanggeti, influence of the calligraphist professionalism and calligraphy commercializa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creation, interaction of the apprentice learning and friends-making among calligraphists to the calligraphic theories.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are continued and prevailed textual criticism of academic discipline on bronze-stone inscriptions, which impelle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ancient writing way of seal character and clerical script and the pursuit of the calligraphic style of bronze-st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amalgamation and use among the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 cutting, which endowed the calligraphy with abil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with both theoretical depth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The intrins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are the bad model calligraphy and revitalized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the domination of Deng Shiru on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practice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calligraphy on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of Han and Jin Dynasty at Northwest, which had thrived the calligraphy of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is discussion on brush holding and use. In this chapter, the argumen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critics on the way of holding brush, the tightness of holding, the height of holding and the way of using wrist, fingers and elbow are illustrated and studied. Affected by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of restoration ancient way prevail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the discussion on way of holding brush was retrospected to ancient time of Han and Wei Dynasty and emphasized that the fingers should move the brush with force while the palm should be relaxed all the time. By illustration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actual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Bo Deng style of ancient way of holding brush was reinterpreted and Jin Fan Niu was proposed combining with the ancient way of Bo Deng style and Pin Fu style. Innovation in regard of inheritance brought about Bao Shichen’s Wu Zhi Shu Bu Zhi Bo Deng style, Kang Youwei’s Nei Bo Deng style and Yuan Bi Wan Gong Shi Hui Wan style created by He Shaoji. Affected by the prevailed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critics emphatically pointed out that elbow and wrist should be suspended in the air such that all forces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tip of the brush and the every stroke of the characters was boldly and forcefully laid, further that the brush should be held tightly and precisely such that the brush could be held uprightly and used deftly when moving the brush by the force of elbow and wrist, and that the brush should be held at the pen-holder close to the brush such that the force stored in the tip would make the dot strokes be dignified and strong.
The fourth chapter titles discussion on tip using and brush moving.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summarizes two basic tip using principles of “Chung Feng”and“Tse Feng”from ancient calligraphy, enlightens that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held the“Chung Feng”and“Tsang Feng”, which conceals the start stroke and shields the tail of the stroke, in esteem through exploring and discussing the debate of“Chung Feng”and“Tse Feng”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The“Chung Feng”is what Cai Yong called Yuan Bi Shu Zhi, namely the tip is moving in a stroke. As for the “Tsang Feng”, inverse to the back out, can spread the brush with uniform stress on the paper such that the dot strokes are steady and dignified.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critics could bring forth the new ideas through the old connotation of the“Chung Feng”and“Tse Feng”and mak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lthough they had inherited Cai Yong’s calligraphic theory to emphasize“Chung Feng”and“Tse Feng”in tip using, for example, they had said that don’t call it Tsang Feng only because the tip is written inside a writing brush stroke, or that even the Tse Feng can achieve an effect the same as Chung Feng. Those refreshing ideas reflected their conscious pursuit after the vigorous force and their resentment towards the later and decadent model calligraphists in late Qing Dynasty who sought beautiful and soft style of calligraphy specially with Tse Feng. The dot stroke of the Chung Feng is moved in the stroke and spread with the Tsang Feng, which expresses implication of seal character style and clerical script style found in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lingering and unsmooth of every rising stroke could free the dot strokes from the frivolity and sophisticate and make it vigorous, solid and steady. The inverse to the back and unsmooth movement, solid dot stroke by spreading the brush with upright tip, is actu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ies.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discussion on the structure.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induces the common view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ies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from the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echo of the dot stroke of a character, the spacing of the white cloth among the black characters, the miraculous or neat character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Jiu Gong theory to shift and reduce the dot stroke. They emphasized that the broken stroke hinted a joint spirit by symmetry, echo, opposite or reverse position and retraction among the dot strokes, and that the stroke momentum could be linked up through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in unity and harmony and continued and reflect up and down in terms of the dot stroke. They further laid Qi Ma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so called Qi Guan proposed by the predecessors, in which they opposed the opinion of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spacing proposed by people of Tang Dynasty due to deeply influenced by Deng Shiru’s theory, horses could pass through the sparse spacing among characters at some places, but the spacing at some other places was so dense that even wind couldn’t permeate through, they valued mor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sparseness and the density so that surprising and stable structure momentum, which was just a kind of inheritance of surprising and unconventional style of calligraphy during the period of Han and Wei Dynasty, could manifes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alligraphist through flexibly using different spacing and Jiu Gong structure.
The sixth chapter is discussion on art of composition. In the chapter,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unique opinion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about the arrangement of relations of word and word, row and row and structure of a whole piece of calligraphic work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venation coherence, combined nih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blank space and variation between neat and irregular on the composition. Inheriting the predecessor’s theori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critics pursued the coherence in momentum and intentionally highlighted broken stroke and joint in spirit. The incline and retraction,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echo and transversal smoothnes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nes could bring the piece of work into a large segment for harmonious momentum and venation and unified spirit. As f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blank space among characters, they stood that the blank space should win by the surprising and unconventional irregular style while unifying with the neat style depending on its own shape and momentum and seek orderliness through irregularity based on Deng Shiru’s theory of taking the blank space the same as the block characters, which asked to embody the expression and spirit of the place without the dot strokes through intense contrast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The seventh chapter: emphasizes discussion on ink technique. Inheriting the opinion of predecessor before Tang Dynasty on ink technique,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critics specifically preferred thick ink, stressed to take ink with brush, move the brush with central attack so that the ink would not spread from the side and opposed to immerse the whole brush in the ink. Exceptions were Zhang Yuzhao, Wu Changshuo and Zhao Zhiqian, who used to write with ink-full brush. The dripping brush could achieve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dry and wet, while the scent of ink and the lasting appeal between the lines of the calligraphic works could express the aesthetic favor of the calligraphist.
The eigh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author in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The calligraphic theory of late Qing Dynasty had summarized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ic skill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riven model calligraphy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of restoration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had made variation and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ic theories through the accommodation between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 ar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alligraphist professionalism and inscriptions rubbing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ic theory have times significant and theoretical value and will bring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ic creation.
一、古籍書目(依編著者年代先後排序)
東漢.蔡邕 《九勢》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晉.索靖 《草書勢》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晉.衛鑠 《筆陣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晉.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晉.王羲之 《筆勢論十二章并序》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晉.王羲之 《書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晉.王羲之 《記白雲先生書訣》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南朝梁.袁昂 《古今書評》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南朝.宋虞龢 《論書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隋.智果 《心成頌》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唐.李世民 《筆法訣》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李嗣真 《書後品》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虞世南 《筆髓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歐陽詢 《用筆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歐陽詢 《傳授訣》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舊題唐.歐陽詢 《三十六法》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徐浩 《論書》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蔡希綜 《法書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唐.孫過庭 《書譜》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張懷瓘 《玉堂禁經》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張懷瓘 《書斷》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張懷瓘 《論用筆十法》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唐.韓方明 《授筆要說》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後晉.劉昫 《舊唐書》 台北 世界書局 《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1986年
宋.蘇軾 《東坡題跋》 北京 中華書局 《叢書集成初編》 1985年
宋.祝穆 《古今事文類聚》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宋.陳思 《書小史》 台北 世界書局 《宋元人書學論著》 1992年10月
宋.陳思《書苑菁華》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翠琅玕館叢書》本 2003年10月
宋.陳思《書苑菁華》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華再造善本 2003年10月
宋.陳思 《書苑菁華》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宋.江少虞 《事實類苑》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宋.米芾 《寶晉英光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宋.米芾 《海岳名言》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宋.姜夔 《續書譜》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宋.陳師道 《後山談叢》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宋.黃庭堅 《山谷題跋》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宋.黃伯思 《東觀餘論》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年1月
宋.陳賓 《桃源手聽》 清順治丁亥(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
宋.朱長文 《墨池編》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宋.韓拙 《山水純全集》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宋.董逌 《廣川書跋》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2004年12月
宋.贊寧 《宋高僧傳》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1年8月
宋.沈括 《夢溪筆談》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宋.羅願 《新安志》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四庫全書珍本》 1976年
元.虞集 《道園學古錄》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元.趙孟頫 《松雪齋書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2004年12月
元.釋溥光 《雪庵字要》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2004年12月
元.鮮于樞 《困學齋雜錄》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元.陳繹曾 《翰林要訣》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元人 《書法三昧》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2004年12月
明.王世貞 《弇州四部稿》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明.盛時泰 《蒼潤軒碑跋紀》 台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996年8月
明.湯臨初 《書指》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明.偶桓 《乾坤清氣》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明.潘之淙 《書法離鉤》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明.董其昌 《容台別集》 台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997年6月
明.解縉 《文毅集》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5年
明.解縉 《春雨雜述》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明.項穆 《書法雅言》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明.張紳 《法書通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明.汪砢玉 《珊瑚網》 上海 上海商務印書館 國學基本叢書本 1936年
明.陶宗儀 《書史會要》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6年
明.朱存理編 《珊瑚木難》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6年
明.趙宧光 《寒山帚談》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明.董其昌 《畫禪室隨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明.李淳 《大字結構八十四法》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明.項穆 《書法雅言》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清.孫岳頒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6年
清.傅山 《霜紅龕集》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王澍 《論書賸語》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笪重光 《書筏》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清.笪重光 《畫筌》 台北 世界書局 《清人畫學論著上》 1993年1月
清.宋曹 《書法約言》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清.梁巘 《評書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清.姚孟起 《字學憶參》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汪澐 《書法管見》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蔣驥 《續書法論》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蔣驥 《九宮新式》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蔣和 《學書雜論》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梁同書 《頻羅庵論書》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梁巘 《承晉齋積聞錄》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 2002年3月
清.蘇惇元 《論書淺語》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楊賓 《大瓢偶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2004年12月
清.馮班 《鈍吟書要》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 2004年7月
清.馮武 《書法正傳》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1月
清.戈守智編著 沈培方校證 《漢谿書法通解校證》 台北 木鐸出版社 1987年4月
清.吳德旋 《初月樓論書隨筆》 台北 藝文印書館 《美術叢書》本 197年
清.包世臣 《藝舟雙楫》 清光緒二十六年(1846)木治字排印本
清.包世臣 《安吳四種》 台北 文海出版社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 1968年
清.包世臣 《清.包世臣作品集》 東京 二玄社 《書跡名品叢刊.114》 1982年11月
清.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綴法》 光緒壬寅年重刊 粵東藏板 徐蜀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藝術類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 第16冊
清.劉熙載 《古桐書屋遺書六種》 清光緒八年刊本
清.劉熙載著 薛正興點校 《劉熙載文集》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清.朱和羹 《臨池心解》 台北 藝文印書館 《美術叢書》本 1962年11月
清.朱和羹 《臨池心解》 清光緒五年(1879)仁和葛氏刊本
清.周星蓮 《臨池管見》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美術叢書》本 1997年12月
清.倪濤 《六藝之一錄》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6年3月
清.何紹基 《東洲草堂書論鈔》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何紹基 《東洲草堂文集》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3年
清.陳介祺 《簠齋尺牘》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3年
清.陳介祺 《習字訣》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曾國藩 《求闕齋書論精華錄》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曾國藩著 王澧華校點 《曾國藩詩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0月
清.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日記(一)》 長沙 岳麓書社 1987年7月
清.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書信(二)》 長沙 岳麓書社 1991年6月
清.曾國藩 《曾國藩全集.書信九》 長沙 岳麓書社 1995年12月
清.曾國藩 《曾文正公家書》 台北 世界書局 1985年9月
清.姚配中 《書學拾遺》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趙之謙撰 趙而昌整理標點 《章安雜說》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9年12月
清.趙之謙 《補寰宇訪碑錄》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石刻史料新編(二十七)》 1982年
清.趙之謙 《論學叢札──趙之謙致胡培系尺牘》 上海 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公司 2002年10月
清.趙之謙刻 《趙之謙印譜》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79年4月
清.沈曾植 《海日樓書論》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沈曾植撰 錢仲聯輯 《海日樓札叢》 台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9月
清.沈曾植著 錢仲聯校注 《沈曾植集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年12月
清.沈曾植 《海日樓札叢》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年3月
清.沈曾植 《寐叟題跋》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77年4月
清.李瑞清 《玉梅花盦書斷》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5年4月
清.李瑞清 《清道人遺集》 台北 文海出版社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1969年初版
清.鄭孝胥著 黃珅、楊曉波校點 《海藏樓詩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8月
清.鄭績 《夢幻居畫學簡明》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15)》 1997年9月
清.李詳 《李審言文集.藥裹慵談》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年6月
清.李元度著 易孟醇點校 《國朝先正事略》 長沙 岳麓書社 1991年5月
清.龔自珍 《定盦文集》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7年
清.蕭穆 《敬孚類稿》 台北 文海出版社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 1969年
清.洪亮吉著 陳邇冬校點 《北江詩話》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7月
清.吳昌碩 《缶廬集》 台北 文海出版社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1986年
清.吳昌碩 《缶廬別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本 1995年
清.吳昌碩 《吳昌碩臨石鼓文》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6年11月
清.歐陽兆熊、金安清撰 謝興堯點校 《水窗春囈》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年3月
清.張鳴珂 《寒松閣談藝璅錄》 台北 明文書局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 1985年5月
清.張廷相、魯一貞 《玉燕樓書法》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第9冊)》 1999年2月
清.阮元 《揅經室集(八)》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清.楊守敬 《學書邇言》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2004年12月
清.厲鹗 《樊榭山房全集》 台北:文海出版社 《近代中國史料叢刋續編》 1978年
清.繆荃孫 《續碑傳集》 台北 明文書局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 1985年5月
二、近人論著(依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文雋 《書法通論》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年
丁羲元 《吳昌碩》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年8月
丁有國主編 《張裕釗《論學手札》助讀》 武漢 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4年9月
〔日〕小林斗盦編 《中國篆刻叢刊》 東京 二玄社 昭和56年10月
〔日〕下中邦彥編 《書道全集.24》 東京 平凡社 1986年9月
于安瀾編 《畫論叢刊(上)》 台北 華正書局 1984年10月
于安瀾編 《畫論叢刊(下)》 台北 華正書局 1984年10月
小橫香室主人編 《清朝野史大觀(下)》 台北 中華書局 1985年4月
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2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 勞祖德整理 《鄭孝胥日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10月
王強、劉樹勇 《中國書法導論》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2年2月
王大亨、歐陽恒忠簽注 《劉熙載書概簽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1月
王伯恭 《蜷廬隨筆》 台北 文海出版社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 1968年
王樹枬編 《張文襄公全集》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80年9月
王靖憲編 《中國書法藝術.魏晉南北朝》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年12月
〔日〕中田勇次郎著、盧永璘譯 《中國書法理論史》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毛萬寶、黃君主編 《中國古代書論類編》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水賚佑編著 《黃庭堅書法史料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12月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 《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12月
四川美術出版社編 《民國時期書法(上)》 成都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8年3月
任平主編 《大學書法》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9年9月
〔日〕伏見沖敬著、陳志東譯 《中國歷代書法》 成都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7年
朱興華主編 《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康有為卷》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朱劍心 《金石學》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7月
朱友舟注評 《姜夔.續書譜》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8年1月
西泠印社法帖叢編 《吳昌碩臨石鼓文》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9年3月
余紹宋 《書畫書錄解題》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年3月
余毅主編 《悲盦賸墨》 台北 中華書畫出版社 1977年1月
沈尹默著 馬國權編 《論書叢稿》 台北 華正書局 1991年12月
沈尹默 《書法論叢》 台北 華正書局 1983年4月
沈雲龍主編 《曾文正公全集》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4年2月
李鑄晉 萬青力 《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 台北 石頭出版社 1998年2月
李恭簡 《民國續修興化縣志》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61年6月
李星點校 《包世臣全集》 合肥 黃山書社 1993年
沃興華 《金文書法》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
沃興華 《書法技法新論》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9年8月
沃興華 《民間書法藝術》 2002年9月
〔日〕杉村邦彥編 《中国書法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 京都 世界思想社 2002年9月
沙孟海 《沙孟海論書叢稿》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7年6月
吳長鄴 《我的祖父吳昌碩》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年11月
何書置著、蔡明讚編 《何紹基書論選注》 台北 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1993年1月
杜忠誥 《書道技法1.2.3》 台北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6月
〔日〕長谷寶秀編 《弘法大師傳全集》 京都 六大新報社 昭和11年(1936)3月
〔日〕河內利治著 承春先譯 《漢字書法審美範疇考釋》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6年5月
〔日〕青山杉雨 《書法的真相》 東京 二玄社 1982年5月
金學智 《書概評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0年12月
金學智 《書法美學談》 台北 華正書局 1990年12月
金丹 《包世臣書學批評》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7年12月
金榮華 《敦煌文物外流關鍵人物探微》 台北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5月
林進忠 《趙之謙的篆刻書法繪畫研究》 台南 古印出版文化有限公司 2002年1月
林素清 《篆刻》 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6年6月
邱振中 《中國書法167個練習──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
邱振中 《筆法與章法》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12月
祝嘉疏證 《藝舟雙楫疏證》 台北 華正書局 1985年2月
祝嘉疏證 《廣藝舟雙楫疏證》 台北 華正書局 1985年2月
馬國權譯註 《孫過庭書譜譯註》 台北 明文書局 1984年9月
姜澄清 《中國書法思想史》 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4年3月
姜壽田 《中國書法理論史》 合肥 黃山書社 1996年11月
姚淦銘編 《朱長文.續書斷》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9年2月
孫曉雲 《書法有法》 台北 未來書城 2003年4月
徐珂 《清稗類鈔》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0月
徐利明 《中國書法風格史》 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7年1月
徐祖蕃、秦明智、榮恩奇選編 《敦煌遺書書法選》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5年10月
馬宗霍《書林紀事》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年5月
馬衡 《凡將齋金石叢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年10月
浙江省安吉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吳昌碩》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3年3月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10月
梁啟超 《飲冰室文集》 台北 台灣中華書局 1983年12月
〔日〕魚住和晃 《張廉卿の書法と碑學》 東京 研文出版社 2002年6月
啟功 《啟功書法叢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年12月
陳金林等主編 《清代碑傳全集(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1月
陳吉安 《筆法正源──書法執筆法、用筆法研究與釋要》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9年1月
陳滯冬 《中國書學論著提要》 成都 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
陳上岷 《楊守敬評碑評帖記》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年9月
陳振濂主編 《近現代書法史》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年10月
陳振濂 《現代中國書法史》 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7年5月
陳振濂 《書法學》 台北 建宏出版社 1994年4月
陳振濂編 《日本藏吳昌碩金石書畫精選》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10月
陳永怡 《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以上海為中心(1843~1948)》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7年4月
陳茂同 《中國歷代選官制度》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7月
許洪流 《技與道──中國書法筆法論》 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1年5月
許祖良編 《中國書論輯要》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8年11月
曹寶麟 《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曹芥初等著 《死虎餘腥錄》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6月
曹秋圃著 《曹秋圃書法集》 台北 澹廬書會出版 1977年9月
陸明君 《簠齋研究》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4年12月
陸維釗 《書法述要》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年11月
郭因 《中國繪畫美學史稿》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崔爾平校注 《廣藝舟雙楫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6年1月
崔偉編著 《中國書法家全集.何紹基》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崔樹強 《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年7月
張舜徽 《清人文集別錄》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張舜徽 《愛晚廬隨筆》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12月
張小庄 《趙之謙研究(上)》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8年8月
張炳煌編 《昌筆碩藝──吳昌碩書畫作品專輯》 台北 財團法人台北市傳統與現代文教基金會 2004年11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 《清史稿校註》 台北 國史館 1990年2月
梅墨生編 《吳昌碩》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年4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董陽孜作品集》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0年3月
華人德 《華人德書學文集》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8年8月
華人徳 《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7年3月
熊秉明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台北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9月
梁啟超 《飲冰室專集(第五冊)》 台北 台灣中華書局 1972年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1.甲骨文/金文》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4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2.石鼓文/泰山刻石》 東京 二玄社 1990年8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11.魏晉唐小楷集》 東京 二玄社 1990年8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15.蘭亭敘〈五種〉》 東京 二玄社 1992年1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18.王獻之尺牘集》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4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19.爨寶子碑/爨龍顏碑》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4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23.張猛龍碑》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11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26.墓誌銘集〈下〉》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11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27.真草千字文》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4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34.雁塔聖教序》 東京 二玄社 1991年4月
〔日〕渡邊隆男 《中國法書選50.文徵明集》 東京 二玄社 1990年12月
單國強主編 《清代書法》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5月
焦明晨 《敦煌寫卷書法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5月
黃永川主編 《館藏近代名人法書集屏》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5年9月
葉鵬飛 《碑學先聲──阮元、包世臣的生平及其藝術》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6月
葉鵬飛 《葉鵬飛書法文選》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年6月
葉賢恩 《張裕釗傳》 北京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1年8月
鄒濤 《趙之謙年譜》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3年10月
鄒韡注評 《劉熙載.書概》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楊崇福 《書法概說》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3月
楊家駱主編 《夢溪筆談校證》 台北 世界書局 1978年10月
楊家駱主編 《近人書學論著(下)》 台北 世界書局 1962年11月
楊逸著 陳正青標點 《海上墨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5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 《石刻史料新編》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年7月
萬去疾編 《趙之謙印譜》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年12月
董玉書著 蔣孝達、陳文和校點 《蕪城懷舊錄》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10月
齊雲出版有限公司編輯部編 《明清名家楹聯真跡大觀》 台北 齊雲出版有限公司 1976年
齊淵編 《趙之謙書畫編年圖目(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1月
廖新田 《清代碑學書法研究》 台北 北市美術館 1993年6月
趙而昌整理標點 《趙之謙尺牘》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2年10月
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年2月
趙一新 《康有為書法藝術解析》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1年6月
趙聲良 《敦煌藝術十講》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7月
蔡崇名 《包慎伯之書學思想及書法研究》 台北 華正書局 1991年3月
劉恒 《中國書法史:清代卷》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劉立人、陳文和點校 《劉熙載集》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年3月
劉遵三選編 《歷代書法家述評輯要》 濟南 齊魯書社 1989年6月
劉小晴 《中國書學技法評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1年6月
劉振中 王海 《基礎書法學》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5月
劉正成 王睿主編 《現代書家書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劉正成主編 《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劉正成主編 《中國書法全集.67清代鄧石如》 北京 榮寶齋 1995年6月
劉正成主編 《中國書法全集.78康有為、梁啟超、羅振玉、鄭孝胥》 北京 榮寶齋 1993年3月
劉咸炘著 楊代欣評注 《弄翰余瀋──書學縱橫談》 成都 巴蜀書社 1991年5月
劉江 《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 杭州 西泠印社 1995年12月
劉灿銘 《書法鑒賞》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潘運告譯注 《晚清書論》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5年1月
黎庶昌 《曾國藩年譜》 長沙 岳麓書社 1986年6月
翦伯贊等編 《戊戌變法》(四)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
歐陽中石等著 《書法與中國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穆孝天、許佳琼編 《鄧石如研究資料》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8年
韓盼山 《書法辯證法釋要》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韓玉濤 《中國書學》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1年10月
韓國鈞等撰 《止叟年譜.康南海自編年譜.沈敬裕公年譜》 台北 廣文書局 1971年11月
謝承仁主編 《楊守敬集》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
龍震球、何書置校點 《何紹基詩文集》 長沙 岳麓書社 1992年3月
藍鐵、鄭朝所著 《中國書法的藝術與技巧》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4年1月
關殊鈔、余敏佳編 《朱九江先生行誼輯述》 香港 旅港南海九江商會 1976年9月
嚴明編 《沈曾植》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8年6月
蘇士澍編著 《中國書法藝術:秦漢》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2月
顧廷龍主編 《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6.清代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12月
三、論文集(依撰者姓氏筆畫)
卜希暘 〈民國時期書法芻議〉 收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主編《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 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4年4月
王耀庭 〈書家畫--曾熙、李瑞清畫藝〉 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年4月
王潛剛 〈清人書評〉 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12月
王澄 〈康有為書法評傳〉 收入朱興華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康有為卷》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王澄 〈鄭孝胥的書法藝術〉 收入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78卷》 北京 榮寶齋 1993年3月
王啟初 〈何書氾濫不專一柔毫硬紙寫無停--何紹基書藝賞析瑣談 〉 收入李銘宗、黃一鳴策劃《紀念何紹基二百周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中國書法學會 1998年12月
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主編 《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 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4年4月
〔日〕伊藤伸 〈清趙之謙吳鎮詩〉 收入《書跡名品叢刊.第一四八回》 東京 二玄社 1970年4月
李祖年 〈翰墨叢譚〉 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12月
李庶民 〈翰墨寄情海藏樓──鄭孝胥在上海的書法生活〉 收入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12月
〔日〕杉村邦彥 〈楊守敬與日本書學研究〉 收入陳上岷主編《楊守敬研究學術論文選集》 武漢 崇文書局 2003年3月
沙孟海 〈吳昌碩先生的書法〉 收入《沙孟海論書叢稿》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7年6月
沙孟海 〈吳缶廬臨石鼓冊跋〉 收入《現代書家書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汪榮祖 《康有為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10月
余木 〈劉熙載年表〉 收入《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3年2月
〔日〕青山衫雨 《明清書道圖說》 東京 二玄社 2003年7月
周宗岱 〈立意為象 形著意彰──章法是篆刻的設計過程〉 收入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1月
〔日〕松村茂樹 〈論吳昌碩自訂潤例〉 收入浙江省博物館编《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杭州 西泠印社 2000年12月
何瀟 〈海派書法形成與現狀的思考〉 收入《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12月
金受仲 〈清代書法述略〉 收入《清代學術思想論叢》第一集 香港 大東圖書公司 1978年7月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編 《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年12月
侯開嘉 〈關於吳昌碩六十歲前後變法種種〉 收入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12月
侯開嘉、蔣培友 〈論破體書法的緣起和發展〉 收入文物出版社編《第六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11月
姜一涵 〈典型的創造與完成——楊守敬在書史上的地位之重估〉 收入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二)》 台北 蕙風堂 2001年4月
翁闓運 〈執筆論〉 收入《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0 年12月
徐謙 〈筆法探微〉 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12月
徐祖蕃、秦明智、榮恩奇 〈敦煌遺書的字體演變及書法藝術〉 收入《敦煌遺書書法選》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5年10月
徐林祥 《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3年2月
徐珂編 《清稗類鈔》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6月
馬宗霍 《書林藻鑑》 收入《近人書學論著下》 台北 世界書局 1984年10月
馬洪林 《康有為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2月
倪文東 〈高等書法教育與書壇文化建設〉 收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編《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年12月
啟功 〈從河南碑刻談古代石刻書法藝術〉 《啟功書法叢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年12月
崔爾平選編點校 《明清書法論文選》 上海 上海書店 1994年2月
崔爾平選編、校點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12月
崔爾平 〈海日樓書論題記〉 上海 上海書店 《明清書法論文選》 1994年2月
張宗祥 〈書學源流論〉 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12月
張大千 〈呂振原見訪環碧庵撫琴為樂〉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先生詩文集》 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3年6月
陳振濂 〈古典技法教條與當代書法創作的史的研究〉 收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編《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陳志平 〈中國古代「書學」一詞的七種含義〉 收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編《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陳時超、陳景蕃 〈陳介祺的書法藝術〉 收入鄧華主編《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年2月
陳君善 〈萬印樓藏印始末〉 收入鄧華主編《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年2月
陳小波 〈清代大收藏鑒賞家陳介祺〉 收入鄧華主編《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年2月
陳炳熙〈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序 〉 收入鄧華主編《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年2月
陳上岷 〈楊守敬的書法與書學及其在日本的影響〉 收入陳上岷主編《楊守敬研究學術論文選集》 武漢 崇文書局 2003年3月
陳松長 〈讀《東洲草堂金石跋》札記〉 收入李銘宗、黃一鳴策劃《紀念何紹基二百周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中國書法學會 1998年12月
陳欽忠 〈何紹基書學中的顏體內涵及其效應〉 收入李銘宗、黃一鳴策劃《紀念何紹基二百周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中國書法學會 1998年12月
傅申 〈曾熙、李瑞清與門生張大千〉 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年4月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 《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4年7月
單國霖 〈海派繪畫的商業化特徵〉 收入《海派繪畫研究文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年12月
華人德 〈釋「始艮終乾」〉 收入《華人德書學文集》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8年8月
鄒自振 〈論李瑞清及其詩、書、畫〉 收入《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12屆年會論文》 2004年4月
楊家駱主編 《唐人書學論著》 台北 世界書局 1988年5月
楊家駱主編 《近人書學論著下》 台北 世界書局 1984年10月
楊家駱主編 《宋元人書學論著》 台北 世界書局 1992年10月
劉剛 〈論何紹基之書法藝術成就〉 收入李銘宗、黃一鳴策劃《紀念何紹基二百周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中國書法學會 1998年12月
劉瑩 〈楊守敬〈評碑記〉、〈評帖記〉之書學審美理念初探〉 收入陳上岷主編《楊守敬研究學術論文選集》 武漢 崇文書局 2003年3月
劉鑒毅 〈劉熙載《藝概•書概》之創作論研究〉 收入《2003年書法學術研討論文集》 台北 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
劉鑒毅 〈劉熙載《藝概•書概》論書法對立統一之形式美〉 收入《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25期 2002年6月
劉墨 〈書從印出 印從書出──鄧石如與文人印的新走向〉 收入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1月
鄭謙 〈海藏書法抉微〉 收入《明清書法論文選》 上海 上海書店 1994年2月
鄭國賢 〈沈曾植的翰墨交誼〉 收入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12月
蔡崇名 〈包慎伯筆法論探微〉 收入《1990書法論文徵選入選論文集》 台北 蕙風堂 1990年11月
蔡耀慶 〈鬻書海上〉 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年4月
盧廷清 〈曾熙與李瑞清的書藝初探〉 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年4月
穆毅 〈楊守敬與岩谷一六之筆談──穆毅譯自日本《書藝》昭和九年版〉 收入陳上岷主編《楊守敬研究學術論文選集》 武漢 崇文書局 2003年3月
魏可欣 〈從李瑞清的潤例觀其鬻書活動與書藝〉 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年4月
韓天衡編 《歷代印學論文選》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年5月
羅振玉 王國維編 《流沙墜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3月
四、期刊論文(依撰者姓氏筆畫)
王立民 〈書秉金石李瑞清〉 《書法之友》 1996年第1期
王偉林 〈姚孟起事迹考略及其書學思想〉 《書法之友》 2001年第3期
王飛 〈何紹基的書法藝術及成都草堂館藏何書杜詩《丹青引》〉 《杜甫研究學刊》 1996年第2期
王崗 〈康有為的碑學改良與古典書法美學的終結〉 《書法研究》 1998年第1期
王筱光 〈趙之謙與沈曾植比較研究〉 《書法研究》 1992年第3期
任平 〈書法博士生培養的現狀和有關思考〉 《中國書法》 2005年12月 第12期
〔日〕伊藤伸<趙之謙吳鎮詩> 《書跡名品叢刊》 日本京都 二玄社 1970年
宋文京 〈從《章安雜說》看趙之謙的書藝觀〉 《書法研究》 1992年3月 總49期
李剛田 〈終古乾坤幾布袍──論鄧石如書法篆刻藝術的庶民性〉 《中國書法全集67清代鄧石如》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1995年6月
李勇 〈《曾國藩家書》中的書法論〉 《書法》 2009年第4期
李卓文 〈楊守敬的書論及其在日本書壇的地位和影響〉 《三峽大學學報》(人社版) 2002年第1期
言恭達 〈用墨散論〉 《書畫藝術》 2004年 第3期
何炳武、張紅春 〈閱理萬端讀萬卷消長得失惟反躬-淺論何紹基的書法藝術特色〉 《華夏文化》 2001年第3期
吳民貴 〈從何紹基臨寫《石門頌》談起〉 《歷史教學問題》 1999年第2期
林亞杰 〈朱九江的書學及其傳承〉 《學術研究》 1996年 第4期
金學智 〈主筆、餘筆及其他──讀《藝概》札記〉 《書法研究》 1980年
周肇煒 〈清道人之書法〉 《中國國學》 1981年8月 第9期
來楚生 〈然犀室印學心印(上)〉 《書法》 1980年第2期(總11期)
來楚生 〈然犀室印學心印(下)〉 《書法》 1980年第3期(總12期)
胡傳海〈文化視野中的沈曾植〉 《書法研究》 1992年第3期
姚孟起 〈姚孟起書法作品選〉 《書法之友》 2001年第65期
高朝英 〈何紹基楷書《進學解》條屏〉 《文物春秋》 1999年第1期
孫洵 〈論李瑞清書法藝術學體系的建構與影響〉 《文藝評論》 2002年第6期
曹正善 〈博習窮擅自成一家-曾國藩書學管窺〉 《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 1996年 第1期
陳信良 〈鄧石如篆刻傳承探析〉 《造型藝術學刊》 2003年6月
張進勇 〈張大千與流沙墜簡〉 《書畫藝術學刊》 2006年12月
張明揚 〈何紹基及其書法藝術〉 《四川文物》 1997年第5期
張千里 〈記梅癡清道人〉 《藝文誌》 1977年1月第136期
康同環 〈康有為七女同環跋〉 《書畫家雜誌》 1988年 第3期
常艷 〈論書法墨法在明清時期興盛之成因〉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5年8月 第26卷第4期
崔自默 〈鄭孝胥書法斷想〉 《書法之友》 2000年第6期
菊南山 〈百年難得一見的書學大家(上)──清道人的書藝〉 《雄獅美術》 1994年7月 第281期
菊南山 〈百年難得一見的書學大家──清道人的書藝(中)〉 《雄獅美術》 1994年8月 第282期
菊南山 〈百年難得一見的書學大家──清道人的書藝(下)〉 《雄獅美術》 1994年9月 第283期
曾慶壬、趙民伊 〈近代書法家曾熙〉 《中國書法》 1999年第4期
曾迎三整理 〈曾熙及其書論、書法〉 《書法》 2008年第2期
曾克崙 〈張大千的兩位老師--李梅盦與曾農髯〉 《藝文誌》 1976年2月第125期
楊祖武 〈淺析張裕釗書藝筆法之秘訣〉 《江漢論壇》 1996年第9期
楊開飛 〈周星蓮「筆醒」說芻議〉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7年2月 第22卷第2期
靳永 〈論清代的金石學及其對書法學之影響〉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3月 第2期
葉康寧 〈寓圓潤於秀勁合雄奇於淡遠──曾國藩書論書法淺論〉 《收藏界》2006年第11期
廖少華 〈「側鋒」價值與前景分析〉 《美術大觀》 1998年第6期
趙伊民 <書法大家曾農髯> 《藝文誌》 1991年12月 總273期
〔日〕管野智明 〈陶濬宣《稷山論書絕句》誕生的背景──以清流派的關係為中心〉 《墨》 2005年7、8月號
熊炘 〈論書法技法對當前書法發展的影響〉 《甘肅高師學報》 2002年第7卷第6期
劉鑒毅 〈劉熙載《藝概.書概》論書藝之本質美〉 《中華書道》 2001年11月 第34期
劉鑒毅 〈劉熙載《藝概.書概》論書法對立統一之形式美〉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2002年6月 第25期
劉鑒毅 〈朱和羹《臨池心解》之學習方法論〉 《東方人文學誌》 2007年6月 第6卷第2期
劉惟裘 〈鎔鑄古今繼往開來──近代傑出的書家清道人〉 《書法》 1994年 第6期
劉惟裘 〈鎔鑄古今繼往開來──近代杰出的書家清道人〉 《書法》 1994年6月 總第99期
劉鑒毅 〈視書法為末藝小道的康南海--再論康南海的書學思想〉 《中華書道》 2000年8月 第29期
歐陽中石、葉培貴 〈研究何紹基的新基點--讀《何紹基墨跡》〉 《美術之友》 1997年第2期
龍鴻 〈略論吳昌碩的石鼓文書法藝術〉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2年第5期
叢文俊 〈當代書法創作的學術關懷〉 《中華書道季刊》 2006年第53期
蕭元 〈大風--紀念書法家何紹基〉 《美術之友》 1997年第2期
五、學位論文
方建勛 《書勢研究》 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2005年5月
王亮 《楊守敬《學書邇言》研究》 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4月
江愛忠 《包世臣書法學習論研究》 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2001年6月
朱桂明 《從掌指之法到肘腕之法:運筆方法的轉換與晚明書風的丕變》 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2005年5月
成聯方 《沈曾植書學方法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6月
李宇平 《碑派筆法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8年6月
余美玲 《康有為書學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1992年11月
何孟侯 《何紹基及其書法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1998年12月
林義川 《包世臣《藝舟雙楫》書論研究》 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8月
林明享 《何紹基書法臨創之研究》 明道大學碩士論文 2008年6月
金丹 《包世臣書學的重新審視》 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 2005年5月
周曉明 《《臨池心解》箋注與研究》 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4月
胡基魁 《論晚清碑帖融合的書學思想及其實踐》 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5月
段彪 《論書法中墨韻表現的歷史演進與風格流變──兼論書畫通融對書法的影響》 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4月
段永成 《沈曾植帖學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5月
洪松木 《趙之謙的書學思想研究》 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6月
張繁文 《楊守敬書學思想研究》 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5年5月
陳欽忠 《中國書法論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1983年6月
陳白羽 《曾國藩書論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4月
敖俠 《曾國藩及其書學理論研究》 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4月
楊寶林 《劉熙載書學研究》 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2009年6月
鄒華清 《楊守敬學術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1年4月
劉俊起 《清代中晚期科舉考試偏重書法風氣之考察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劉鑒毅 《劉熙載《藝概.書概》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2001年2月
錢松 《何紹基年譜長編及書法研究》 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 2008年5月
簡月娟 《清末民初書論之研究》 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1997年7月
顏以琳 《清代書法氣力論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8年5月
校內:2010-09-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