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麗純 Yang, Li-Chun |
|---|---|
| 論文名稱: |
外籍家庭看護工工作適應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 A Study on the Work Adapatation of Domestic foreign Care Givers--Take Kaohsiung County as an example |
| 指導教授: |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3 |
| 中文關鍵詞: | 外籍家庭看護工 、工作適應 、跨文化適應 |
| 外文關鍵詞: | domestic foreign care giver, work adaptati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外籍家庭看護工在台灣的工作適應,研究對象為在台灣家庭中工作之外籍看護工,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之質性研究,針對研究對象對其工作情形及適應情況的表述,瞭解其工作適應情形及所遭遇的問題與挑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外籍看護工的實際生活狀況,尤其是工作適應層面;根據實際狀況,建議當局以保障其人權及工作權;觀察家庭看護工的工作內容,提供參考之契約;針對雇主作為,呼籲所有的雇主善待其外籍看護工。
本研究的所得到結論為:外籍家庭看護工的跨文化生活適應狀況良好,如飲食、衣著、居住、交通、休閒、宗教信仰等均能習慣;在工作適應方面,外在滿意及內在滿足程度高,所以能夠持續工作;在人際互動層面,與雇主及受看護者互動良好,猶如家庭成員,相處融洽。並且對政府政策建議,包含通盤考量長期照護計畫及配套措施、明確的契約內容及休假時間、加強查察並建議勞動契約版本,同時對雇主提出確
實履行契約、營造和善的工作環境、尊重人權做一個稱職的台灣雇主,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work adaptation of domestic foreign care givers in Taiwan. The subjects are the foreign care givers who work domesticall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a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subjects encountered when they worked and adapted here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al living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foreign care givers, especially the aspect in work adap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ice their human rights and work rights. By understanding the details of their daily work, this study offers a reasonable contract and advice to the employers to treat the care givers nice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s of the domestic foreign care givers are good, such as food, clothes, living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entertainment and religious belief situations. The work adaptations are pretty nice as well. The degrees of their satisfaction and the satisfactoriness are high, and they can maintain on their position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employer, the nursed ones are quite friendly. They are like a fami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sign the long-term nursing projects in all aspects and related programs. The contract should be concise and exact about the works that they have to do and how many days they can take off. The government has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when they works at home. In addition, the employers should create a friendly environment, respect their rights and be a nice boss. At last, this study offers some advice to the coming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鐘和、陽琪、李勤川編譯:《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出版社,
1983年)。
王增勇:〈外籍看護工政策省思與芻議〉,《就業安全半年刊》(台北),
第5卷第1期(2006年7月),頁96-102
王福星:《台灣人力仲介業引進泰國勞工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年7月。
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編印:《老人安養護機構、長期照護機構營運指
南「照顧篇」》,(台北,初版,2005年),頁20-111。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印行:《新加坡外籍勞工管理就業服務考察報告》,(台
北,1989年8月),頁18-45。
宋鎮照:《建構台灣與東南亞新世紀關係》,(台北:海峽學術,2006年),
頁341-351。
李碧姿:《機構外籍監護工管理現況及老人服務主觀感受之初探:以臺北市私
立立案養護機構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6月。
李元昌:《「外籍看護工申審機制與國內照顧服務體系接軌」之實施現況與成
效初探: 以臺北縣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1月。
李坤崇:〈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強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
報》,第28期(1995年6月), 頁1-34。
呂寶靜:〈因應我國邁入高齡社會之對策〉,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
「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
術研討會,中正大學,2008年5月23日。
余家杰:《遠距居家照護系統之創新架構與實務應用》,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1月。
吳秀照:〈層層控制下不自由的勞動者:外籍家戶勞動者勞動條件、勞雇關係
及管理政策析論〉,《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南投縣),第十
卷第二期(2006年12月),頁1-48。
邱祈豪:〈照顧服務產業-家事勞動者勞動條件之探討〉,《台灣勞工》(台
北),第12期(2008年3月),頁33-41。
邱永祥:〈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吳明清,《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吳淑瓊:〈居家失能老人使用外籍監護工之相關因素分析〉,《台灣衛誌》
(台北),第27卷第1期(2008年2月),頁32-43。
林宏熾、黃湘儀:《身心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量表」》(台北:心理,
2007年)。
林依樺:《外籍監護工對家庭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之影響》,實踐大學家庭研
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邱怡玟:《外籍看護工參與失能老人家庭照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博士論文,2009年6月。
范力尹:《老人入住養護機構的生活適應經驗之探討》,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吳耿儀:《臺北縣國民小學初任主任工作適應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
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林宜宏:《外籍勞工工作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胡幼慧、周雅容、郭淑珍:〈社區性長期照顧之支持體系研究:看護工、義工專業網
絡及病家網絡之需求與規畫探討第二年度研究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四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1995年6月)(DOH84-TD-036)。
洪盈潔:《公立高中初任輔導教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
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高敬文:《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徐幗美:《機構外籍看護工工作條件與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台北縣越南籍看護工
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高愛玲:〈成立外勞「直接聘僱聯合服務中心」的意義及效益〉,《台灣勞工》(台北),
第13期(2008年5月),頁92-95。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1991年)
張 鳳:〈日本勞力缺口將達千萬人〉,《商業周刊》(台北),第1150期(2009年12
月),頁19-20。
許麗雪、陳麗敏、張麗美:〈老人安養護機構外籍監護工管理—以外籍監護工角度探
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台北),第2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33-50。
許哲昌:《海外派遣人員之人格特質、海外適應情形對其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中國石油
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2005年6月。
陳啟淑:《外籍看護工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相關性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秋蓉等:〈外籍勞工生活適應性之調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八十四年度研究計畫
(1996年)(IOSH84-M241 )。
陸立群:《外籍勞工工作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製造業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郭淑珍:《居家看護工的人力狀況、困境與需求》,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4年6月。
許菁菁:《台北市安養中心照護品質之探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6月。
陳映竹:《外籍家庭工作者勞動條件與身心健康之初探研究》,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曹毓珊:《老人家庭照顧者僱用外籍家庭監護工對照顧關係影響之研究》,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許淑媛:《合法來臺外籍看護工逃跑行為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8月。
陳欣潔:《啟智教養機構教保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家庭支持及工作適應關係之研究
-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許婉玲:《外國專業人員之工作適應--以在台外籍英語教師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7年11月。
許博淵:《國家文化差異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科技業菲籍、泰籍勞工為實證》,
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陳廣明:《跨文化訓練實施對臺商外派大陸人員於工作適應上之影響》,大葉大學國際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美妃:《女性教師研究所在職進修學習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郭林瑋:《老人養護機構外籍監護工人力管理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年。
郭瑜純:《外籍幫傭個人屬性與生活型態關聯性之探索性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
系碩士班論文,1990年。
陳文欽:〈外籍勞工仲介公司之管理〉,《就業安全半年刊》(台北),第1卷第1期
(2002年7月),頁94-98。
陳凱萍:《社會支持與跨文化適應之關係》,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009年2月。
康亞佩:《臺灣地區外籍勞工適應問題因素分析及其甄選之意義》,東吳大學商學院企
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2000年。
黃湘武:〈皮亞傑理論與科學教育基礎研究〉,《現代教育》(台北),第2卷
第2期(1987年4月),頁115-120 。
黃佩玉:〈居家看護體貼府上的老人〉,《錢MONEY》(台北),第29期 (1989年3月),
頁122-124。
黃美美:《臺灣外籍監護工問題與改進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2006年2月。
焦興鎧:〈論規範外籍家事勞工之國際勞動基準〉,《勞資關係月刊》(台
北),第19卷第5期(2000年9月),頁25-46。
黃世雄:《臺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4年12月。
黃靜子:《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及因應策略對女性受刑人生活適應互動性影響之研
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黃美桂:《單親家庭家長社會支持、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梓松:《社會福利機構外籍監護工工作適應之研究:以苗栗縣立案財團法人老人、
身心障礙者機構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班論文,2004年。
楊孝榮:《大專畢業青年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與職業發展關連性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青輔會,1986年)。
楊國樞:《影響國中與國小學生近視程度的心理與行為因素》,(台北:行政院研究
考核委員會,1986年)。
楊錦登:〈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台中),第39卷第2期(1999年12月),
頁45-55。
楊明仁等:〈在臺外籍勞工適應困擾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台北),第14
卷第1期(2000年3月),頁22-30
蔡幸嶧:《臺灣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現象與省思兼檢視長期照顧政策》,政治大學勞工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廖淑彩:《我國外籍看護工政策與管理措施之研究—以居家照顧模式為例》,元智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趙怡淵:《在臺外國人跨文化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蔡雯靜:《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
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趙俊明:《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年。
蔡明田、余明助:〈臺灣地區外籍勞工跨文化適應問題分析〉,《勞資關係論叢》,第7
卷(1998年3月),頁153-185。
蔡孟良:〈外籍監護工之開放政策與問題初探〉,《就業與訓練》,第19卷第3期(2001
年5月),頁 8-13。
劉 石:《在華泰籍勞工的生活適應與壓力之研究:以製造業者為例》,臺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焜輝:《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1984
年。
劉貴珍:《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
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劉黃麗娟:〈外籍幫傭及外籍監護工對國內就業之影響〉,《就業與訓練》(台
北),第19卷第3期(2001年5月),頁14-19。
劉黃麗娟:〈從家事勞動的本質看外籍幫傭與外籍監護工的保護〉,《勞資關係月刊》(台
北),第19卷第6期(2000年10月),頁25-51。
劉黃麗娟:〈外籍家事勞工之聘雇、管理、法律規範與保護機制之探討〉,《就業與訓
練》(台北),第19卷第3期(2001年5月),頁3-7。
薛承泰:〈外籍家事勞工聘僱與管理現況之問題〉,《勞資關係月刊》(台北),第19
卷第5期(2000年9月),頁6-24。
賴令玉、田玫:〈臺閩地區護理之家進用外籍監護工適用性問題〉,《長期照護》(台北),
第5卷第1期(2001年6月),頁41-47。
錢 蘋:《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書局,再版,1960年)。
謝美娥:《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台北:桂冠圖書,初版,1993年)。
藍佩嘉講、羅融記錄:〈一個質性研究的誕生--以家務移工的研究為例〉,《婦研縱橫》,
第76期(2005年10月),頁22-30。
羅紀琼主編:《台灣外籍勞工研究》,(台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初版,2007年4月)。
羅紀瓊等:《外籍監護工政策初探》,(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4年。)
譚華德:《泰國勞工輸出及勞工適應問題之研究:以泰國勞工在臺為例》,政治大學勞
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嚴彩鳳:《台灣地區新移民女性跨文化適應問題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二、報刊
1. 蘋果日報:陳嘉恩:〈千名外勞上街 我要休假〉,《蘋果日報》,2009年12月14
日,A12版。
2.自由時報:洪素卿、陳慧貞、胡清暉:〈立委火大 勞委會要查/看護當外傭 歡歡
徐薇炫耀惹禍〉,《自由時報》,2010年5月27日,頭版。
三、網站資料
1. 內政部戶政司:〈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九年第四週〉,1.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4 (瀏覽日期:2010年5月30日)
2. 內政部戶政司:〈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九年第七週〉,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7 (瀏覽日期:2010年6月29日)
3. 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瀏覽日期:2010年6月23日)
4.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與政策〉,http://sowf.moi.gov.tw/04/01.htm(瀏覽日期:
2010年6月29日)
5.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統計資料庫〉:http://stat.evta.gov.tw/statis/ (瀏覽日期2010
年6月29日)
6. 國家圖書館:〈知識資源示意圖〉,http://reffaq.ncl.edu.tw/Pathfinder/lp.htm(瀏覽日
期:2010年6月29日)
7. 職業訓練局:〈家庭外籍看護工專屬網〉:http://labsop.evta.gov.tw:8080/ (瀏覽日期
2010年2月24日)
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http://www.cla.gov.tw/(瀏覽日期2010年7月4日)
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網站,
http://www2.evta.gov.tw/evta/index.asp(瀏覽日期2010年7月4日)
10.直接聘僱聯合服務中心,http://dhsc.evta.gov.tw/process.html
(瀏覽日期2010年7月6日)
11.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N0090029
(瀏覽日期2010年2月24日)
12.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瀏覽日期2010年2月24日)
13.行政院衛生署,衛生法規資料檢索系統
http://dohlaw.doh.gov.tw/Chi/FLAW/FLAWDAT0202.asp,
(瀏覽日期2010年7月6日)
14.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公室:〈Republic of Korea〉:
http://www.wpro.who.int/countries/2009/kor/(瀏覽日期2010年6月29日)
15.聯合新聞網:〈國內要聞〉: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365650.shtml
(瀏覽日期2010年1月14日)。
16.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瀏覽日期2010年4月24日)
17.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826/2080074.html
(瀏覽日期2010年7月5日)
18.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泰勞赴台仲介費居高不下〉,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928/article_42622.html#
(瀏覽日期2010年7月5日)
19.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
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6&menu_id=622&webdata_id=3314&
WD_ID(瀏覽日期2010年7月6日)
20.內政部統計處,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ps05-13-99.xls (瀏覽日期2011年
1月17日)
四、英文部份:
Andreason, A.W. (2003),“ Direct and Indirect Forms of In-country Support for
Expatriates and Their Families as a Means of Reducing Premature Returns
and Improving Job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4): 548-600.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McGraw-Hill).
Black, J. S. and Mendenhall, M. E.(1991),“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2): 225-247.
Caligiuri, P. M., (2000),“Selecting Expatriates fo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National Contact and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40(1):61-81.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New York: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hurch, A. T. (1982),“ Sojourner Adjustment,”Phychological Bullentin,
91:540-571.
Cohen, S., and Wills, T.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310-357.
Cui, G. and Njoku E.A.(1992),“Measuring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311-328.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2010),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Dawis, R. V., England, G., and Lofquist, L. H. (1964), 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Minnesota Studies i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Dawis, R.V.and Lofquist,L.H.(1984),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rlega V. J. and Janda L. H. (1986),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Glenview, IL : Scott, Foresman).
Dowling, P. J., Wlech, D. E., and Schuler, R.S. (1999),“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aging People in a Multinational Context,”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Haslberger, Arno & Chris Brewster, (2008), “ The Expatriate Famil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3 (3): 324-46.
Hershenson, D.B. (1981),“ Work Adjustment, Disability, and the Three R’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y: a Conceptual Mode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5(2):91-97.
Hershenson, D. B.(1996),“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5):442-447.
Houle, C. O.(1961),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1984),“Immigration Migration for
Emloyment,”World Labor Report,pp.116.
Kaplan, P. S. and Stein, J. (1984),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
Lazarus(197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chneiders, A. A.(1955), Personality Adjustment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Rinehart.)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p. 197-261.
Thoits, P. A. 1986, “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Torbiorn, I. (1982), Living Abroad: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Personal
Policy in the Overseas Setting, (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