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利文曄
Li, Wen-Ye
論文名稱: 歷史的苦難與救贖:論郭松棻的小說
The Suffering and Salvation of History: on Guo Songfen's Novels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u, Sheng-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民族主義人道主義意識形態歷史性戰後台灣
外文關鍵詞: Nationalism, Humanitarianism, Ideology, Historic, Post-war Taiwan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以現實主義的框架,討論郭松棻的《驚婚》。此處所謂現實主義,是作為典範的意義來理解。也就是說,以人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作為分析的主軸,觀察郭松棻的小說如何反映台灣政治現實,郭松棻又如何將他在1970年代間逐漸確立的人道主義關懷,表現在小說之中。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面對日本留下的種種措施和文化,國民政府試圖藉著掌控警政和建立保甲制度,同時施行語言政策,在政治以及文化意識上建立一個新的共同體。不過一方面警政體制的腐敗,與及1946年爆發的奴化論戰,使得本省人原先對國民政府的好感一落千丈。同時面對語言斲傷,經濟民生、治安都快速崩壞。對國民政府的不滿,累積到1947年終於爆發二二八事件,形成人民與政府的全面對立。不過,國民政府並沒有掌握與人民修復關係的黃金時間,反而透過輿論將二二八事件的起因操作為共匪、日本餘黨謀亂,以及本/外省人之間的分裂。省籍對立的狀況一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才終於有機會被正視。
    對國民黨的專斷威權心生不滿的知識分子,也同樣受到思想和言論自由的禁制與戕害。郭松棻眼看上一輩的知識分子掌持自由主義大旗,對於政治現實卻毫無著力,出國時又受到美國反戰思潮和學運的刺激,便開始投身左翼理論以及政治運動。從沙特與卡謬存在主義哲學的比較到保釣運動,他在1970年代發表的一連串文章,可以明顯看出他的關懷對象逐漸聚焦。尤其往往被視為是立場悖反的幾篇文章,左批共產主義右打自由主義,更凸顯出他所關注的對象是在意識形態對峙下深受其難的人民。本文稱其為「歷史的人道主義」,在此時於焉成形。在1980年代初期發表的幾篇題組形式的小說,都更加顯著地表現出郭松棻對各種思想和主義的看法。比起宣揚特定政治意識形態,郭松棻著力描繪人們在威權體制下的心靈及認知。國民黨對政治場域進行全面掌控的結果,是知識分子被排除在政治之外,郭松棻筆下的人物對於事件的觀點也因此都呈現去政治化的狀態,或者是遲來的理解。
    在《驚婚》中,郭松棻更進一步,展現出尋求救贖的強烈意圖。我將整個過程分為三個層次來討論:其一是認識苦難的歷史性,個人的苦難即是歷史的苦難;其二是個人展現出能動性的可能;其三是認識到「自身」也同樣處於歷史苦難的一環。這三個層次扣合了我對郭松棻「歷史的人道主義」的定位,也指出了詮釋《驚婚》的一個完整架構。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ry another approach to analyze Guo songfen’s novels. Instead of positioning Guo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this paper analyzed Guo’s novels and his political concer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alism. I claimed that though Guo turned from left-wing movement what he attended in early 1970s to literary creation in 1980s, Guo’s concern, I called it “historical humanitarianism”, has never changed. Moreover, it reflected in Jhinhun, which is latest published posthumous work of Guo so far. With the viewpoint of Realism presented by Raymond Williams, the way people interacted with and faced realistic world or society, I can describ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historical misery generated in whether contemporary China or post-war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 2 (一)郭松棻的整體考察 2 (二)主題式的研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戰後初期(1945-1949)與戒嚴(1949-1987)台灣 19 第一節 二二八事件 22 (一)二二八事件對國府統治的意義 23 (二)官方與民間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 27 第二節 白色恐怖與黑名單 31 (一) 戡亂和戒嚴體制對國民黨的意義 32 (二) 國民黨與自由主義者 35 第三節 白色恐怖下知識分子的苦悶 38 小結:戰後台灣的知識分子 42 第三章 破滅或(沒有)轉向?——郭松棻的哲學與政治關懷 44 第一節 郭松棻的思想 44 (一)1960-1970年代保釣世代的反帝主張 44 (二)知識分子的典型:郭松棻論沙特 47 (三)理想到現實:〈秋雨〉(1970)與郭松棻的左傾 49 第二節 歷史的反思 53 (一)是倫理的失足抑或人道主義的愛心? 54 (二)1970年代思想的延續——論〈向陽〉和〈第一課〉 57 第三節 郭松棻的歷史關懷 61 (一)政治意識的啟蒙:從〈含羞草〉到〈草〉 64 (二)歷史中的處境:論〈月印〉、〈奔跑的母親〉與〈今夜星光燦爛〉 66 小結:關懷的延續與轉化 71 第四章 論《驚婚》的苦難與救贖 73 第一節 精神與歷史的苦難 74 (一) 「逝者」已矣:倖存者意識與失能的父親 75 (二)父執輩的失語與精神困境 80 (三) 世代隔閡與歷史遺緒 83 第二節 個人與歷史的辯證 86 (一)亡兄/父的允諾:兼論〈雪盲〉 87 (二)學生眼中的學監 91 (三)歷史下的個人 94 第三節 倖存者的救贖 99 (一)牧師:一個無罪者的自我救贖 99 (二)亞樹的救贖 102 小結:原諒與救贖 105 第五章 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10 郭松棻著作 110 專書 110 報紙雜誌 112 期刊 113 學位論文 115 網路資料 115 其他 115

    郭松棻著作
    郭松棻著,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新北市:印刻,2015)。
    郭松棻著,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印刻,2015)。
    郭松棻,《驚婚》(新北市:印刻,2012)。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郭松棻著,林瑞明、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專書
    Aijaz Ahmad,《In Theory: Classes, Nations, Literatures》(London:Verso,2000)。
    Arnold Joseph Toynbee等著,張文傑等編譯,《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新北:谷風,1987)。
    Anthony Pagden,王麗慧、鄭念、楊蘊真譯,《啟蒙運動:為什麼依然重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Bertholt Brecht,〈Against Georg Lukács〉,收於Theodor Adorno, Walter Benjamin, Ernst Bloch, Bertolt Brecht, Georg Lukács合著,《Aesthetics and Politics》(London: Verso,1977),頁68-85。
    Bill Ashcroft,任一鳴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Carl Schmitt,劉宗坤、吴增定譯,《政治的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Carl Schmitt,劉宗坤等譯,《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Edward W.Said,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市:城邦,1997)。
    François Jullien,杜小真譯,《迂迴與進入》(Le détour et l'accès)(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Fredric Jameson,陳清僑、嚴鋒等譯,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Georges Bataille,劉暉譯,《色情史》(L’Érotisme)(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Hannah Arendt,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市:時報,1995)。
    Hannah Arendt,陳周旺譯,《論革命》(南京:譯林,2011)。
    Hayden White,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Isaiah Berlin,潘榮榮、林茂譯,《現實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Isaiah Berlin,陳曉林譯,《自由四論》(台北市:聯經,1986)。
    Jean-Jacques Rousseau,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Jean-Paul Sartre等著,Walter Kaufmann編,陳鼓應、孟祥森、劉崎譯,《存在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Julien Benda,余碧平譯,《知識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Kate Soper,廖申白、楊青榮譯,《人道主義與反人道主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Lucien Bianco,何啟仁譯,《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新北市:聯經,2018)。
    Lukács György,陳文昌譯,《現實主義論》(台北市:典雅出版社,1988)。
    Marc Bloch,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市:遠流,2020)。
    Maurice Halbwachs,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圖書館,2002)。
    Philip Alden Kuhn,陳兼、陳之宏譯,《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Ramin Jahanbegloo訪談、編著,楊禎欽譯,《伯林談話錄》(南京:譯林,2011)。
    Raymond Aron,蔡英文譯,《知識分子的鴉片》(台北市:聯經,1990)。
    Raymond Williams,倪偉譯,《漫長的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Raymond Williams,閻嘉譯,《現代主義的政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Terry Eagleton,馬海良譯,《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Walter Benjamin,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Zygmunt Bauman,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主義思潮》(台北市:水牛,2008)。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市:玉山社,1998)。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
    李鴻禧,《憲法、憲政之生理與病理》(台北市:前衛,1992)。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9)。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唐文標主編,《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8)。本文所引的版本是第四版,初版為1985年出版。
    孫中山,《三民主義》(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49)。
    孫康宜,《走出白色恐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張恆豪編選,《郭松棻: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6》(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
    許雪姬等著,謝政諭等主編,《何謂戰後: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台北市:允晨文化,2015)。
    郭紀舟,《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陳怡宏編,臺南市水交社文化學會譯,《美國國家檔案館藏臺灣資料選譯(1942-1960)》(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市:麥田,2006)。
    陶希聖,陶晉生編,《陶希聖日記(1947-1953)》(台北:聯經,201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11)。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1)。
    歐素瑛、林正慧、黃翔瑜訪談,《海外黑名單相關人物口述訪談史》(台北市:國史館,2014)。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2008)。
    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2010)。
    報紙雜誌
    〈二二八舊痛逐漸撫平 何苦揭傷口製造新愁〉,《聯合報》1987年2月28日,第2版。
    〈台灣旅京滬六團體代表在滬招待記者發表聲明〉,《申報》1947年3月16日,第2版。
    〈光復慶祝大會〉,《民報》1945.10.25,第2版。
    〈如何看這歷史的疤痕——「二二八事件」?〉,《聯合報》1987年2月28日,第2版。
    〈江鵬堅重提「二二八事件」〉,《自立晚報》1987年2月15日,第2版。
    〈吹散烏雲.澄清真相——二二八事件以訛傳訛扭曲史實〉,《聯合報》1987年2月28日,第2版。
    王祖申,〈警察訓練之評議〉,《台灣警察》第3卷第6期(1947.09),頁17-24。
    克堅,〈奴化教育與反奴化教育〉,《民族教師》1卷5期(1941.07)頁5-7。
    志中,〈紀念「二二八」台灣民變〉,《群眾》第2卷第7期(1948.02),頁4-6。
    狄仁華,〈人情味與公德心〉,《中央日報》1963.05.18,第6版。
    胡適,〈「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11),頁2。
    胡適,〈民權的保障〉,《獨立評論》第38期(1933.02),頁2-5。
    胡適,〈政制改革的大路〉,《獨立評論》第163期(1935.08),頁2-9。
    梁辛仁,〈我們對不起台灣——二二八民變的分析〉,《新聞天地》第22期(1947.04),頁1-3。
    郭松棻(羅隆邁),〈談談台灣的文學〉,《抖擻》第1期(1974.01),頁48-56。
    雷震,〈發刊詞〉,《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11),頁3。
    鳳茜,〈日本人在台灣——「二二八」事變的內幕(上)〉,《一四七畫報》第12卷第3期(1947.05),頁2-3。
    鳳茜,〈日本人在台灣——「二二八」事變的內幕(下)〉,《一四七畫報》第12卷第5期,頁3。
    鳳茜,〈日本人在台灣——「二二八」事變的內幕(中)〉,《一四七畫報》第12卷第4期,頁4。
    劉建緒,〈臺灣警察的精神與應有的認識〉,《台灣警察》第5期(1946.05),頁18-21。
    蔣廷黻,〈知識階級與政治〉,《獨立評論》第51期(1933.05),頁15-19。
    蔣廷黻,〈革命與專制〉,《獨立評論》第80期(1933.12),頁2-5。
    期刊
    方孝謙,〈英雄與土匪:日本據台初期的敘事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7期(2000.03),頁119-161。
    江如蓉,〈戒嚴時期違反法治國原則的國家行為——以叛亂犯之死亡案件為例〉,《國家發展研究》第5卷第1期(2005.12),頁109-148。
    吳宥霖,〈從法治國原則論臺灣戒嚴時期制定特別法與審判的探討〉,《臺灣海洋法學報》第25期(2017.12),頁113-143。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1998.06),頁9-25。
    姚人多,〈在論政權轉移之治理性:回應吳乃德〉,《台灣社會學》第16期(2008.12),頁199-213。
    高力克,〈極權的誘惑:民主與獨裁之爭中的國家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36期(2013.04),頁31-43。
    許建榮,〈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例〉,《文史台灣學報》第1期(2009.11),頁242-275。
    許雪姬、方惠芳訪談,〈葉石濤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3期(1992.02),頁123-129。
    許雪姬、江淑玲訪問,〈陳重光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4期(1993.02),頁311-320。
    陳佳宏,〈二二八事件與國民黨政府在臺權力之鞏固〉,《師大台灣史學報》第8期(2015.12),頁27-64。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8期(2006.06),頁165-188。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卷2期(2002.12),頁145-201。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6期(2008.06),頁179 – 222。
    陳儀深,〈國共鬥爭下的自由主義(1941-1949)〉,《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06),頁237 – 266。
    陳顯武,〈法律的政治分析——論戒嚴時期的政治刑法〉,《國家發展研究》第6卷第2期(2007.06),頁155-170。
    黃順星,〈恐怖的陰謀:1950年代初期匪諜新聞的詮釋〉,《新聞學研究》第136期(2018.07),頁91-134。
    黃錦樹,〈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10),頁9-35。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06),頁91-119。
    黃錦樹,〈遊魂——亡兄、孤兒、廢人〉,收於《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市:麥田,2006),頁325-343。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7.01),頁33-54。
    潘志奇,〈台灣之社會經濟〉,《臺灣銀行季刊》創刊號(1947.06),頁25-54。
    潘怡帆,〈缺席及錯置的作品:從郭松棻的〈寫作〉到〈論寫作〉〉,《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12),頁249-280。
    蔡盛琦,〈戰後初期學國語熱潮與國語讀本〉,《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00卷第2期(2011.12),頁60-98。
    盧俊義,〈牧師的講道都是「上帝的話」嗎?〉,《新使者雜誌》第61期(2000.12),頁49-51。
    薛化元,〈《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一九五0年代臺灣思想史研究之一〉,《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1995.06),頁127-159。
    簡義明,〈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04),頁207-240。
    魏偉莉,〈創傷與重生——從早期作品論郭松棻創作基調的形成〉,《台灣文學研究》創刊號(2007.04),頁34-71。
    蘇瑞鏘,〈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輔仁歷史學報》第30期(2013.03),頁167-213。
    蘇瑞鏘,〈從雷震案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5期(2008.03),頁113-158。
    學位論文
    朱宥勳,〈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士論文,2007)。
    網路資料
    CNN,〈習五條取代江八點 習近平籲和平發展制度安排〉(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1020127.aspx, 2020.04.22)。
    自由時報,〈馬英九:九二共識若調整 須有四前提〉(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346640,2020.04.22)。
    陳仁悲口述,林瑞珠紀錄,〈我們的青春:二二八在雄中武裝保衛校園〉,(來源: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2180,2020年8月20日。)
    其他
    案由:〈陳儀報告二二八事件當日台北事件發生經過情形原因分析及處理態度〉,檔案管理局,檔號:0036/2020.40/4450.01/038-1/010。
    案由:〈陳儀電暴徒勢焰日盛不得不以強力制止除二一0團來臺外再加開一師至少一旅派湯恩伯指揮在最短期間予以肅清〉,檔案管理局,檔號:0036/2020.40/4450.01/038-1/012。
    案由:〈蔣中正對臺灣民眾廣播詞〉,檔案管理局,檔號:0036/2020.40/4450.01/038-1/055。
    案由:〈奉令重新頒發修正臺灣省縣市分區清鄉計劃仰即遵照十師具報由〉,檔案管理局,檔號:0036/192.6.1/01/01/005。
    〈對行政院俞院長國華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繼續質詢〉,《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23期(1985.03),頁6-84。
    舞鶴訪談,〈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07),頁38-5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