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幸錠 Li, Shing-Ding |
|---|---|
| 論文名稱: |
台南市Piano Pub音樂與消費文化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ical Cultures and Consumptivel Models of Piano Pub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us-Rong 陳碧燕 Chen, Pi-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3 |
| 中文關鍵詞: | 消費 、文化 、鋼琴酒吧 、台南市 、音樂 |
| 外文關鍵詞: | Piano Pub, Musical Cultures, Consumptivel Models, Tainan C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6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同的消費族群展現不同的音樂型態,不同的環境背景影響下呈現著不同的音樂文化現象,尤其在全球化潮流下的今日,音樂消費文化更呈現著混雜、糾結的景象。目前台灣各個都會區到處都可見到piano pub的蹤跡,但隨著城市文化與消費喜好的不同,所展現的音樂表演型態也不盡相同。
台南市piano pub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痕跡,其音樂展現比其他都會區的piano pub更能表達文化變遷的痕跡。從日據時代音樂文化的移植、六0年代駐台美軍所帶動的西洋音樂消費的流行、三0~七0年代的台語歌曲及三0~六0年代國語歌曲的出現,都一一的呈現在台南市piano pub的舞台上。在台南市piano pub的空間裡,外來的音樂文化混雜著日本在台灣移植的那卡西文化,絲毫不會令人覺得突兀。筆者藉由研究分析台南市piano pub的音樂演出內容,歸納出環境、消費者與音樂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探討其音樂消費文化所呈現的文化意涵。
none
(一) 書籍
中國時報編輯部,《台灣:戰後五十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1995。
王詩琅,《日民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1977。
王寧,《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
吳守禮,《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之總成績》,台北:大立,1983。
李岳奇,《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李政祥,《中日歌謠金曲篇》,台北:立誼出版社,1991。
李政祥,《中日歌謠流行篇》,台北:立誼出版社,1990。
李政祥,《中日歌謠懷念篇》,台北:立誼出版社,1989。
李茶,《蔓延在小酒館裡的聲音》,台北:生智文化,2000。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
翁嘉銘,《迷迷之音》,台北:萬象出版社,1996。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
涂淑芳譯,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出版社,1996。
張華葆,《社會階層》,台北:三民書局,1987。
張剑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1994。
許陽明,《女巫之湯》,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0。
郭力昕,《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萬象,1992。
陳正國譯,John Fiske著,《瞭解庶民文化》,台北:九大出版社,1993。
陳芸芸譯,James Lull著,《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出版社,2004。
陳郁秀,《音樂台灣》,台北:時報文化,1996。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出版社,1996。
陳麗秋譯,小沢雅子著,《新、階層消費的時代》,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陸洛譯,Michael Argyle著,《社會階級心裡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
庹宗康、張雅雅,《鴉片與牛奶─pub的迷幻與真實》,台北:春光出版社,2001。
彭倩文譯,Simon Frith著,《搖滾社會學》,台北:萬象出版社,1993。
彭德中譯,星野克美編,《新消費文化剖析》,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黃恆正譯,星野克美等著,《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黃英哲譯,黃昭堂著,《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報,1989。
黃國隆,《中外古今音樂潮流》,台北:五洲出版社,1970。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2000。
戴嘉枋等著,《雅文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簡上仁,《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出版社,1992。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報社,1991。
(二) 論文
王家慶,《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吳逸驊,《高雄市pub休閒經驗之研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周智芬,《解讀偶像崇拜的社會現象—以小虎隊為例》,輔大大傳廣電組學士論文。
林儀慈,《台灣沙發音樂文化中「時尚」操作現象之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苗延威,《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學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鄭淑儀,《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1992。
蕭伊容,《台北新興pub的休閒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蘇勤惠,《都市休閒空間的民族誌研究:以台南市pub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三) 期刊
五牧,〈流行音樂的探討〉,《音樂與音響》,第127期,1984,頁25-27。
文訊編輯部,〈從「綠島小夜曲」到「小城故事」〉,《文訊》,九月號,1995,頁33-35。
王慶富、吳秉忠,〈台中市pub進口啤酒消費行為之研究〉,《東海學報》,40:6,1999,頁29-40。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3,2000,頁1-47。
亦咸,〈台灣新音樂的顛覆與矛盾〉,《聯合文學》,7:10,1991,頁95-98。
向陽,〈青春與憂愁的筆記─從台語歌謠的「悲情城市」中走出〉,《聯合文學》,7:10,1991,頁90-94。
朱文妮,〈藝文活動參與行為之階層分析〉,《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二期,2002年6月,頁137-179。
朱耀偉,〈全球化年代的後殖民論述〉,《社會理論學報》,5:1,2002,頁153-175。
何春蕤,〈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一個田野的觀察〉,《台灣社會研究》,第四十四期,2001,頁167-199。
吳秀芬、簡韻華、陳映如、徐賢萍,〈pub的百變型態〉,《銘傳人》,1993,頁40-45。
吳峻安,〈審視創造消費的生產趨力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意義〉,《傳播與管理研究》,3:1,2003,頁15-42。
李天鐸,〈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亞太影視工業:國際化與本土化專輯》,第一二五期,1998,頁59。
李鳳行,〈走唱淺說〉,《文藝月刊》,第二0五期,1990。
杜文靖,〈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文訊》,九月號,1995,頁23-27。
林文剛,〈卡拉OK在身份認同構成中的模糊特性〉,《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六集,1998,頁65-83。
林怡伶,〈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5:2,1996,頁10-31。
侯志欽,〈尋找中國流行音樂的面貌〉,《交流》,第十四期,1994年,頁26-29。
紀駿傑,〈生態女性主義:連結性別壓迫與物種壓迫的女性主義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十六期,2003,頁295-321。
范銘如,〈兩岸、女性、酒吧裡的願景〉,《台灣文學學報》,第三期,2002,頁39-43。
殷寶寧譯,〈公共與私人領域的社會控制過程〉,《都市空間安全論述》,第4期,1997。
袁薏晴,〈談虛擬空間的女「性」解放〉,《資訊社會研究》,2001。
張大春,〈敢有歌吟動地哀,於無聲處聽驚雷─查禁歌曲值得大驚小怪之處〉,《聯合文學》,7:10,1991,頁106-114。
莊永明,〈唸歌唱曲解心悶─台語歌謠的百年傳唱心聲〉,《「聲音與歷史」學術座談會專輯》,第一五一期,2002。
郭大玄,〈台南市都市空間結構的形成、演變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期。
陳光興,〈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文化研究月報》,第二期,2001。
陳芳明,〈台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第105期,1996。
陳映如,〈個性餐廳─濃郁而不喧鬧、自由而不放任〉,《銘傳人》,頁49-51。
陳炳基,〈紀念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40週年〉,《歷史的見證》,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編,1987。
黃意婷,〈解構音樂中「女性」的象徵〉,《教育新知》,51:5,頁144-150。
葉智魁,〈消費與休閒:另一種「台灣經驗」〉,《戶外休憩研究》,9:1,1996,頁79-106。
葉維廉,〈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慾望〉,《當代》,52:8,1990,頁40-60。
劉維公,〈文化全球化與新消費工具〉,《東吳社會學報》,第十四期,2003,頁147-161。
劉維公,〈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2000。
潘榮飲,〈現代消費理論的轉折與超越─從阿多諾、馬庫色到布希亞〉,《思與言》,39:1,2001,頁145-172。
蔡明璋,〈台語流行歌曲的社會印象分析〉,《中興社會系四十週年特刊》,1992,頁26-48。
蘇重,〈只有偶像,沒有英雄的台灣流行音樂〉,《表演藝術》,第七十六期,1998,頁78-79。
蘇維杉,〈性別角色與女性休閒參與之探討〉,《大專體育》,第六十七期,2003,頁139-145。
(四) 訪談
訪問對象 時間 地點
台北資深琴師王文宏先生 2001年10月8日 台北市
「村長」piano pub老闆
黃民政先生 2001年10月9日 台南市
台北資深琴師王文宏先生 2002年7月19日 台北市
台南資深歌手陳麗娟小姐 1001年10月12日 台南市
台南資深琴師黃翠玫小姐 2002年10月14日 台南市
台南資深琴師林思文先生 2002年10月15日 台南市
台南資深琴師小傑先生 2002年10月15日 台南市
台南資深琴師蔡季芳小姐 2002年10月16日 台南市
台南市資深琴師傑米先生 2002年10月16日 台南市
台南資深琴師李韻如小姐 2002年10月17日 台南市
台南資深琴師林才民先生 2002年10月17日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主任秘書
林文雄先生 2002年10月17日 台南市政府秘書室
台南市政府建設局商業課
黃課長 2002年10月17日 台南市政府建設局商業課
消費者偉哥 2002年10月19日 台南市「村長」piano pub
消費者林武龍先生 2002年10月20日 台南市「村長」piano pub
消費者莊先生 2002年11月17日 台南市「拿破崙」piano pub
消費者Johnson 2004年3月18日 台南市「雅」piano pub
消費者張先生 2004年3月19日 台南市「春夏秋冬」piano pub
消費者顧先生 2004年3月20日 台南市「雅」piano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