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思文
Fang, Szu-Wen
論文名稱: 台南市中西區老屋再利用現象之初探-1994至2013年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mergence of Re-using Old House in Tainan Midtown Area, 1994-2013
指導教授: 謝宏昌
Hsieh, Horng-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台南市老屋再利用現象關係美學地方識別意象
外文關鍵詞: Tainan, reusing old house, relational aesthetics,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南是台灣歷史發展最悠久的城市,台南舊市區曾經因都市發展向外擴張,以及不當工程的影響而沒落,舊市區再生成為現今台南都市發展重要的課題之一。近年來,台南中西區興盛一股老屋再利用的風潮,將老房子重新整理,並轉作餐廳、咖啡廳、民宿或藝文空間等商業使用,促進老屋的更新與新生活風格的流行,而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而本研究將探討這股風潮如何形成。
    在台南過去長遠的歷史留下的環境,因時空的變遷而凋敝。本研究參考班雅明對「拱廊街」的觀察研究,以「辯證的意象」與「邊際人物」,觀察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當下的新觀念、新形式的形成。研究目的為:壹、了解台南老屋再利用現象形成的原因與過程。在既有的發展條件、歷史遺跡下,如何影響新的發展,產生新的使用形式與生活方式,並且向外吸引更多人加入。貳、了解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如何影響後續的動作,進而影響都市活動與實質環境的改變。
    本研究透過台南市舊市區的發展脈絡了解過去歷史留下的環境,以及地方識別與記憶,論述過去的環境對集體社會的影響,並以「關係美學」的角度認為,老屋以新的使用方式提供社交性參與空間,由於理念相同連結了人際關係而達成共識,發生在幾個早期的老屋再利用案例,如杜昭賢的「新生態藝術環境」、林鴻文的「雞屎山學院」、「窄門咖啡」等等。更多活動與報導的曝光討論,新的老屋意象吸引年輕人經營特色餐飲空間、民宿、藝文空間、或是工作室,聚集於五條港區的新興商業滿足了觀光的消費活動。這些集體的情感與力量的投入都建構社區的新識別、集體記憶,而建構成「想像的社區」。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mergence of revitalization and repurposing of old houses in Tainan’s midtown area from 1994 to 2013. A 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that were undertaken and repurposed into modern cafes, restaurants and art spaces to rejuvenate city life. Through looking at the process and facts of the phenomenon, We assume the action was relational and was the result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which sociability and linking image were produced. Thus, fiel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sequence of events and the motivation of following shop owners. The result proved that people, event and object were the three factors interlinking in the social network that revealed a relational production agent. From the place identity movement to a trend of old houses revitalization, the symbolic heritage with collective memory connected a group of local artists, while old houses bricolage by the artists opened up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al and non-local, forming the figures of the community style. Around the five canal districts, where good old maritime days were left with depressing old houses, now getting prosperous again with young consumers and new shops.

    目 錄 I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3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台南都市發展脈絡 5 第二節 地方識別與記憶 9 第三節 連結的意象 12 第四節 關係美學 15 第五節 小結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0 第一節 研究假設 2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五節 研究流程 26 第四章 老屋的關係美學 27 第一節 關係事件 27 第二節 老屋意象與社會網絡 37 第三節 藝術造街的想像與討論 56 第四節 小結 69 第五章 老屋的新生活運動 71 第一節 神農街—年輕藝術家回流與商業化 72 第二節 老屋欣力與影響 85 第三節 昔日的商業中心到文創商機 89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10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6 第二節 討論 108 參考文獻 109

    中文文獻
    王士明(2008),「歷史脈絡下藝術植入場域的實驗-從臺南市民權路「藝術建醮」與海安路『街道美術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研究藝術評論組碩士論文。
    石志偉(2002),「傳統街屋空間使用特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神農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8),2008老屋欣力,路克米雜誌,第十四期。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8),2010老屋欣力,路克米雜誌,第二十一期。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5),三五風華造府城—紀念台南建成280周年特展圖錄,台南:南市文資協會。
    台南市政府(1995),飛躍的府城,台南: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1999),跨世紀新府城:台南市政府行動方案,台南:台南市政府。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保護老樹,政要發願(1996,6月21日),中國時報,台南地方版。
    杜昭賢(2005a),一座前所未有的街道美術館:海安路,於2005年文建會公共藝術研習營,詮釋與實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台北市:文建會。
    杜昭賢(2005b),「市影」:海安街到美術館-公民美學的另類實踐,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第362期,頁491-493。
    杜昭賢(2008),藝術造街—談海安路藝術介入,Dialogue建築雜誌,台北市:美兆文化,第124期,頁101-104。
    杜昭賢(2012),「海安街道美術館—尋求藝術界入都市空間的一種想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明(1994,10月17日),成大教授王明蘅要讓台灣第一街「復活」,中國時報,七版。
    吳昭明(1999),延平街大事記,台北:傳文文化出版。
    吳昭明(2000),「雙城記」:台南波士頓交流計畫,台北:傳文文化出版。
    吳昭明(2007),一二台南,台南市:東門美術館。
    吳昭明(2010),三五明月映台江,台南市:東門美術館。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年)」,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俊成(1998),「台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重建鳳凰城,邀千人植樹(1996,7月25日),中國時報,台南地方版。
    凌美雪(2003,12月3日),台南老街屋吐納新鮮空氣,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
    林青青(2011),「以創意城市觀點探討台南市中西區近十年城市變化」,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芳怡(1993),邁向全新的生命週期,建築師,第二二七期,頁116-119。
    林雅君(2012),「探討老屋再利用之空間改造策略與社會現象意義:以台南「『老屋欣力』之案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欣傳媒(2014),兩倆咖啡:一杯咖啡與老屋家具坦誠相伴,Sense好感雜誌,第28期,台北: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高盟智(2007),歷史環境規劃與建物改建之研究—以台南市五題港區域老古石街街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岳琳(2011),城市經驗|台南謝宅:老房子新靈魂,背包客驚豔,天下雜誌,第四七五期。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11),台南歷史空間再造調查研究計畫:「老屋欣力」系列活動經驗暨行動策略建議,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環境發展策略專題研究。
    徐明福(1998),「臺南市孔廟文化園區之規劃--臺南市舊街區保存與再生之契機」,建築師,第二八三期,頁100-105。
    黃金福(1996,7月30日),老台南古城低吟思想起,中國時報,三十一版
    黃郡怡(2011),「編輯室報告」,於Traveler旅人誌編輯室編,台南老房子新感動旅行,台北:墨刻出版。
    黃崑山(1994,12月10日),古都迷失在都市叢林裡,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黃建龍(1994,12月9日),喪失記憶的聚落—寫在延平街面臨拆除之際,民眾日報,鄉土版。
    張元茜(2004),藝術建醮,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第343期,頁507-509
    趙佩玲(2007),「府城都市意象的文化再現與空間實踐:以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會論文。
    楊佳璇、侯昱寬、陳聿寧與鄭雯仙(2012),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佐佐木藝文工作室。
    蔡穎青(2011),「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中的老屋經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宏昌(2014),走莖城市,建築師雜誌,第二二五期,頁98-103。
    詹伯望(1996,6月21日),金龜樹下有他的理想,中國時報,台南地方版。

    網路資料
    打開聯合網站http://www.oustudio.com.tw/index.html
    倫敦男孩部落格http://boylondon.pixnet.net/
    黃小黛is life部落格(2009),「阮台南」謝文侃大菜市謝宅之老房子就是我家(瀏覽時間2014/11/4) 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1379.html
    線上誌(2012),「台南老屋專題」太古百貨:就像北歐家具,簡單又帶有溫暖的味道(瀏覽時間2014/11/4), 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99
    視聽媒體資料
    劉國滄(2010)於TLC 旅遊生活頻道,「龐銚敲敲門古都新空間-台南藍晒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7YbdnLCqw)
    劉國滄(2011)於成功大學格致廳大講堂專題演講「賦與創業生命力--用設計說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3Omtyv3R4)
    蔡佩烜(2010)於TLC 旅遊生活頻道,「龐銚敲敲門古都新空間-佳佳西市場旅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WzD04XgU4)

    外文文獻
    Benjamin, W. (1974/2010),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張旭東與魏文生譯),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
    Bourriaud, N. (2002a), Relational Aesthetics. New York and Berlin: Lukas & Steinberg
    Bourriaud, N. (2002b), Postproduction. New York and Berlin: Lukas & Steinberg
    Buck-Morss S. (1986), “The Flaneur, the Sandwichman and the Whore: The Politics of Loitering.”New German Critique, 39: 99-140.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TheWashington Monthly, 34(5), pp.15-25
    Halbwachs, M.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ull IV, R. B., Lam, M., & Vigo, G. (1994). “Place identity: symbols of self in the urban fabric.”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8(2), 109-120.
    Landry, C.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ondon: Earthscan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Meffesoli, M. (1996),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Worl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roshansky, H. M., Fabian, A. K., & Kaminoff, R. (1983). Place-identity: Physical worl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1), 7-83.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Limit.
    Scott, J. (2002),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Strauss, A.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kols, D., 1981. Groupxplace transactions: some neglected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settings. In: D. Magnusson (Editor), Towards a Psychology of Situations: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NJ, pp. 393-415.
    Tuan,Y. F.(1997),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Van Maanen, J. (2011), Tales of the field: On writing ethnogra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2016-02-16公開
    校外:2016-02-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