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一平
Hung, Yi-Ping
論文名稱: 清代兩部百孝蒙書研究
A Study of Hundreds of Ancient Chinese Filial Piety Stories Recorded in Two Ancient Chines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extbooks in the Qing Dynasty of China
指導教授: 王偉勇
Wang, Wei-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5
中文關鍵詞: 百孝圖百孝詩孝文化蒙學孝道故事
外文關鍵詞: Pictures of One Hundred Filial Piety Practices, Poems of One Hundred Filial Piety Practices, Filial Piety Cultur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Filial Piety Stories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析清代兩部百孝蒙書:俞葆真《百孝圖》暨黃儒望《百孝圖詩傳合編》,並提供考察新見文獻版本,為學界論述極稀之百孝研究提供新興探索面向,亦裨益蒙學與孝道教育參考。經研究考證與歸納分析,總結為以下五方面:
    首先,就成書庋藏流布言之,兩書初版付梓時間相近,俞書為同治十二年(1873),黃書乃同治二年,蓋屬同時代作者與蒙書。俞書清代重刻翻印遠較黃書盛行,傳世甚夥,庋藏遍及海內外,並有外文節選譯本流通;黃書以民國重編本流通中外,清刻本(同治二年初刻、光緒三十年湖南楊翰霞閣重刻)皆湮沒無聞,本文特予發掘探究。
    次就故事取材考察,兩書記載孝子總數有別,俞書108位、黃書100位,且俞書明顯偏好引據官修正史,黃書參考文獻來源相對多元;兩書並錄孝行者凡四十三人,各有著述取捨,其中俞書重視孝母事蹟與作者生平經歷相關。
    復與廿四孝三大文化系統(孝行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日記故事)比較,兩書雖同採納二十四孝,但非照章全錄,可見作者選輯喜好。同時亦可發現《孝行錄》雖不若《日記故事》盛行,但仍具文化影響力,一旦文本承載故事數由「二十四」擴增為「百」,即重新見收於教孝蒙書,流行傳世。
    再者,自辨體、貞韻、審聲,析論兩書百孝詩篇,探討其詩文用字、韻部暨拗救變化,可見俞書收錄五言排律,相較黃書更為圓熟精到,七絕則相反。另在撰述時序、謀篇立意、取材用典與寫作手法等方面,兩書皆各具特色,其中俞書常採「讀者旁觀」史實角度敘寫稱揚,黃書則以「主角主觀」視角切入,甚至直接以「吾」、「小人」、「余」、「臣」、「妾」等第一人稱,代孝子自述內心情感。
    最後,整體研究過程中,可見兩書文字紀錄出處存在部分舛誤疑義,本文皆詳加勘誤考訂,並校正今人出版《童蒙文化研究》、《聖學根之根.百孝詩》等印行誤植處,俾利兩部百孝蒙書正確文本,賡續傳世教學。

    This paper discussed two children enlightenment books on filial piety written in Qing Dynasty, namely, “Pictures of One Hundred Filial Piety Deeds” by Yu Baozhen and “Poems on the Pictures of One Hundred Filial Piety Deeds” by Huang Ruwang, and thus presented new insights obtained from the author’s recent study of literatures together with a new dimension to facilitate academic researchers’ study of the rarely discussed One Hundred Filial Piety Deeds and thus facilitat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for the benefits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Both enlightenment books were written in Emperor Tongzhi’s era of Qing Dynasty and have been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in elsewhere of the world. 2. Yu Baozhen and Huang Ruwang counted the number of filial duty fulfillers and drew on filial piety stories in different ways. Yu Baozhen preferred the stories of filial sons honoring their mothers. 3. The stories of One Hundred Filial Piety Practices were written based upon the anthology of the twenty four cases of filial p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filial spirit. 4. Yu Baozhen was proficient in composing “eight-line poems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each line and distinctive tonal pattern” and “poems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each line”, and thus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style for his poems. 5. The author has carefully examined ancient books and the books published in our era and then corrected all typographical errors, thus allowing the correct texts to be handed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not to mislead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when they study related topic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8 一、蒙學、蒙書研究概述 8 二、百孝蒙書研究概述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第二章 百孝蒙書文獻綜析 29 第一節 《百孝圖》文獻考述 32 一、研究版本簡介 33 二、編纂體例暨序跋解析 34 三、作者簡介與成書始末 52 四、流傳版本與庋藏概況 55 第二節 《百孝圖詩傳合編》文獻考述 59 一、同治本編纂體例暨序跋解析 62 二、光緒本編纂體例暨序跋解析 74 三、作者簡介與成書始末 81 四、流傳版本與庋藏概況 82 第三章 百孝故事出處考 85 第一節 俞書百孝故事出處考 86 第二節 黃書百孝故事出處考 99 第三節 兩部百孝故事孝行異同考 117 第四章 百孝蒙書與三大二十四孝文化系統析論 131 第一節 百孝蒙書與《孝行錄》133 第二節 百孝蒙書與《全相二十四孝詩選》145 第三節 百孝蒙書與《日記故事》162 第五章 百孝詩篇探微 187 第一節 俞書百孝五言排律探微 191 第二節 黃書百孝五言排律探微 213 第三節 兩部百孝蒙書七絕比較 234 第六章 結 論 251 一、初刻皆在清同治朝,庋藏流布遍及中外 251 二、孝者總數取材有別,俞書偏好孝母事蹟 252 三、百孝本乎二十四孝,選輯增修傳揚孝道 253 四、俞氏擅長五言排律,七絕創作各具特色 255 五、文字出處訛誤疑義,兩書印行不可或免 256 參考文獻 259 附 錄 297 附錄一:俞葆真《百孝圖》文獻見存版本概況 297 附錄二:黃儒望《百孝圖詩傳合編》文獻見存版本概況 313 附錄三:黃儒望《百孝圖詩傳合編.復讐尼弟子》故事出處源流分析表 327 附錄四:《聖學根之根》第五冊收錄《百孝詩》勘誤表 333

    一、百孝蒙書
    (一)俞氏百孝文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刊,﹝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百孝圖》,清同治十年(1871)河間俞氏刊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刊,﹝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百孝圖》,清光緒七年(1881)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刊,﹝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百孝圖》,清光緒年間廣州㕠門底福芸樓刻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王鼎題署:《男女百孝圖全傳》,民國九年(1920)上海碧梧山莊石印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刊,﹝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百孝圖說》,收入陳建華主編:《廣州大典》第47輯子部藝術類第二冊(總第385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同治十年(1871)河間俞氏刊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刊,﹝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百孝圖說》,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影印首都圖書館藏清同治十年(1871)河間俞氏刊本。
    ﹝清﹞俞葆真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刊,﹝清﹞俞枚、俞棠、俞權等校:《百孝圖》,收入鄧占平主編:《奎文萃珍:百孝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影印清同治十年(1871)河間俞氏刊本。
    ﹝清﹞俞棠: 《百孝詩》,收入因緣生校集:《聖學根之根》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2016年。
    (二)黃氏百孝文本
    ﹝清﹞黃儒望繪著:《百孝圖詩傳合編》,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
    ﹝清﹞黃儒望繪著:《百孝圖詩傳合編》,清光緒三十年(1904)湖南楊翰霞閣刻本。
    ﹝清﹞黃儒望繪著:《百孝圖詩傳合編》,民國二十四年(1935)吉林永吉印書局石印本。
    ﹝清﹞黃儒望原著,陳壽清、郭蓮青等增補重編繪:《百孝圖說》,民國二十七年(1938)北京和記印書館石印本。
    ﹝清﹞黃儒望原著,陳愛德編撰,汪奇編校:《重編百孝圖》,臺中:華夏文獻資料出版社,1978年。
    ﹝清﹞黃儒望原著,題述古老人著,韓克定標點注釋:《百孝圖說》,北京:華齡出版社,1993年。
    ﹝清﹞黃儒望原著,題﹝清﹞張之洞著,郭昕、胡青譯:《白話百孝圖》,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清﹞黃儒望原著,仉一村主編,杜占明、姚豐俊、時明真等譯注:《白話百孝圖說》,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1994年。
    ﹝清﹞黃儒望原著,陳壽清、郭蓮青等增補重編繪:《百孝圖說》,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6年,影印北京和記印書館石印本。
    ﹝清﹞黃儒望原著,陳壽清、郭蓮青等增補重編繪,釋慧天倡印:《百孝圖說》,臺南:和裕出版社,2003年,影印北京和記印書館石印本。
    ﹝清﹞黃儒望原著,陳壽清、郭蓮青等增補重編繪,上淨下空老和尚倡印:《百孝圖說》,新竹:新竹市佛教淨宗學會,2006年。
    ﹝清﹞黃小坪著,陳鳳屏增補,衛紹生譯評:《百孝圖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傳統文獻(各依朝代、姓氏筆劃排序)
    (一)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收入李添富總校:《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影印經韻樓藏版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陸徳明音義,﹝唐﹞孔穎逹疏:《周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晉﹞郭璞注,﹝唐﹞陸徳明音義,﹝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補,﹝宋﹞陳彭年等重修:《玉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唐﹞唐玄宗李隆基御注,﹝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唐﹞唐玄宗李隆基御注,﹝清﹞王震繪:《宋刻孝經附二十四孝圖說》,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7年。
    ﹝宋﹞丁度等奉敕纂:《集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收入《大安古典新刊》第二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陳彭年、丘雍等奉敕重修:《廣韻》,收入李添富等校釋增注:《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15年,影印清澤存堂翻刻宋本廣韻刊本。
    ﹝明﹞朱鴻:《家塾孝經》,見﹝明﹞江元祚輯:《孝經彙註》,收入﹝明﹞江元祚訂:《孝經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影印明刻本。
    ﹝明﹞胡時化輯:《孝經列傳》,東京:日本內閣文庫庋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序刻本。
    ﹝明﹞袁黃:《新刻了凡袁先生四書訓兒俗說》,東京: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庋藏高野山釋迦文院舊藏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建陽余文台刊本。
    ﹝明﹞梅膺祚:《字彙》,臺北:世界書局,2018年,影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原刊清康熙十八年(1679)增刊序掃葉山房藏版刻本。
    ﹝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正字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畏堂刻本。
    ﹝明﹞蕅益大師著,周春塘譯注:《周易禪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清﹞毛奇齡:《喪禮吾說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
    ﹝清﹞李之素輯:《孝經內外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煥寶田山莊刻本。
    ﹝清﹞汪烜:《詩韻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九年(1883)紫陽書院刻本。
    ﹝清﹞余照(春亭)輯,許清雲校訂:《增廣詩韻集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清﹞柴紹炳:《柴氏古韻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刻本。
    ﹝清﹞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御定:《御纂孝經集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黃氏試館本。
    ﹝清﹞葉方藹、張英、韓菼等奉敕編:《御定孝經衍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萬斯大:《學禮質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蔣赫德纂:《御定孝經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樊騰鳳撰,﹝清﹞年希堯增補:《五方元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1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清康熙文秀堂刻本。
    ﹝清﹞錢大昭:《廣雅疏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愛古堂鈔本。
    ﹝清﹞瞿中溶:《校正今文孝經、二十四孝考》,新北:廣文書局,1981年,影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東武李氏愛吾鼎齋刻本。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影印日本昭和七至九年(1932-1934)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排印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劉向:《古列女傳》,收入王雲五主編:《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第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
    ﹝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2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吳﹞韋昭注:《國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晉﹞孔晁注:《逸周書》,收入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聚珍倣宋四部備要》第282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據高安朱氏藏書本校刊聚珍仿宋版排印。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北魏﹞酈道元注,﹝清﹞戴震校:《水經注》,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史部第1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清乾隆年間武英殿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泰撰,﹝清﹞孫星衍輯:《括地志》,收入文懷沙主編、陝西震旦漢唐研究院編纂:《四部文明:隋唐文明卷(三十一)》隋唐地志輯錄第一冊,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影印清乾隆五十年至嘉慶十四年(1785-1809)蘭陵孫氏刻岱南閣叢書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王存、曾肇等奉敕撰:《元豐九域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84-5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景宋抄本。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呂本中:《童蒙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祝穆:《方輿勝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元﹞孛蘭肸等撰:《大元大一統志》,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第30-37冊,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影印清袁氏貞節堂鈔本。
    ﹝元﹞孛蘭肸等撰,﹝清﹞金毓黻校:《大元大一統志》,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影印民國二十年(1931)遼海書社鋁印遼海叢書本。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5-18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曹時聘等刻本。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李賢等奉敕修:《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明天順五年(1461)內府刻本。
    ﹝明﹞李默:《建寧人物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陽縣知縣李東光刻本。
    ﹝明﹞何喬遠:《﹝崇禎﹞閩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4-20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福建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明成祖朱棣御製:《孝順事實》,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1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影印明永樂十八年(1420)內府刊本。
    ﹝明﹞林庭㭿、周廣等纂修:《﹝嘉靖﹞江西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2-18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嘉靖四年(1525)刻本。
    ﹝明﹞胡宗憲修,﹝明﹞薛應旂等纂:《﹝嘉靖﹞浙江通誌》,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4-2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明﹞范淶修,﹝明﹞章潢纂:《﹝萬曆﹞新修南昌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25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陳循等輯:《寰宇通志》,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第38-79冊,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影印明景泰間刻本。
    ﹝明﹞陳道、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3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明弘治刻本。
    ﹝明﹞郭正中輯,﹝明﹞郭忠祐、郭元齡等校:《孝友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1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郭正中撰,﹝明﹞郭忠祐、郭元齡等校:《皇明孝友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1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陸應陽纂,﹝清﹞蔡方炳增輯:《廣輿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聚錦堂刻本。
    ﹝明﹞秦鏞纂修:《﹝崇禎﹞清江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徐顥修 ,﹝明﹞楊鈞等篡:《﹝嘉靖﹞臨江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明﹞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16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崇禎三年(1630)刻本。
    ﹝明﹞程百二、吳繼志等輯:《方輿勝略》,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本。
    ﹝明﹞焦竑輯:《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明﹞楊守仁、徐楚纂,﹝明﹞呂昌期、俞炳然等續修:《﹝萬曆﹞續修嚴州府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原刊清順治六年(1649)重刊本。
    ﹝明﹞管大勳修,﹝明﹞劉松纂:《﹝隆慶﹞臨江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
    ﹝明﹞鄧一鼒原修,﹝明﹞趙璧、田振先等纂修:《尤溪縣志》,東京:日本內閣文庫庋藏,明崇禎九年(1636)序刻本。
    ﹝明﹞潘光祖輯,﹝明﹞李雲翔訂:《彙輯輿圖備考全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21-2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順治刻本。
    ﹝明﹞蔡保禎:《孝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影印明崇禎十二年(1639)刻本。
    ﹝清﹞文慶等奉敕修:《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盛京崇謨閣藏大紅綾本。
    ﹝清﹞孔繼汾撰,周海生點校:《闕里文獻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點校底本為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曲阜孔氏刻本。
    ﹝清﹞王柏心纂,﹝清﹞徐兆英、林瑞枝修:《﹝同治﹞監利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4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清﹞王鳳生撰:《宋州從政錄》,收入《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丙編第六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影印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清同治七年(1868)廣東書局刊本。
    ﹝清﹞朱懋德修,﹝清﹞田瑗纂:《﹝雍正﹞直隷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區第52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清雍正九年(1731)鈔本。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李鴻章等修,﹝清﹞黃彭年等纂:《﹝光緖﹞畿輔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吳卓信:《漢書地理志補注》,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第1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包慎言刻本。
    ﹝清﹞汪士鐸纂,﹝清﹞莫祥芝、甘紹盤修:《﹝同治﹞上江兩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四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影印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清﹞和珅等奉敕撰:《﹝乾隆﹞大清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74-4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昇尤、長庚修,﹝清﹞安維峻纂:《﹝光緒﹞甘肅新通志》,收入《地方志書目文獻叢刊》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影印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
    ﹝清﹞昆岡等修,﹝清﹞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朝刻本。
    ﹝清﹞官修:《大清搢紳全書》,收入《中國稀見史料》第一輯第32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影印清北京榮錄堂刻本。
    ﹝清﹞茆泮林輯:《古孝子傳》,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5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清道光十四年(1834)茆泮林輯刊《十種古逸書》梅瑞軒刻本。
    ﹝清﹞施閏章等修,﹝清﹞高詠等纂:《﹝康熙﹞臨江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4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
    ﹝清﹞郭嵩燾:《郭侍郎奏疏》,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三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光緖十八年(1892)刻本。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陳夢雷纂,﹝清﹞蔣廷錫校訂:《方輿彙編.職方典》,收入《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94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據康有為藏清雍正銅活字本縮印。
    ﹝清﹞陳鏡伊輯:《孝史》,《道德叢書》第四冊,臺北:世界書局,2015年。
    ﹝清﹞陳仕林纂修:《﹝乾隆﹞大竹縣志》,見《四川府州縣志》第16冊,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22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清﹞翁同龢撰:《翁文恭公日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65-5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翁同龢手稿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收入《歷代史志書目叢刊》第五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影印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清﹞鄂爾泰等纂修:《八旗通志初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影印清乾隆四年(1739)刊本。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盛京崇謨閣藏小紅綾本。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盛京崇謨閣藏大紅綾本。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盛京崇謨閣藏大紅綾本。
    ﹝清﹞楊守敬、熊會貞撰:《水經注疏要刪補遺》,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影印清宣統辛亥(三年,1911)長沙葉氏觀古堂刻本。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劉德昌修,﹝清﹞葉澐纂:《商邱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區第9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民國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清﹞慶桂等奉敕修:《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盛京崇謨閣藏大紅綾本。
    ﹝清﹞錫榮纂修:《﹝同治﹞萍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27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嘉慶﹞大清一統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13-6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四部叢刊續編景印清史館藏進呈寫本。
    ﹝清﹞顏希源輯撰,﹝清﹞袁枚鑑定,﹝清﹞王翽繪:《百美新詠圖傳》,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1冊(史部傳記類),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嘉慶十年(1805)集腋軒刻本。
    ﹝清﹞瞿中溶著,劉承幹校:《漢武梁祠畫像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盛京崇謨閣藏大紅綾本。
    孔昭曾、李經野纂,孫永漢修:《﹝民國﹞續修曲阜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7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南岳峻、郭堅等修,李蔭南、趙鶚翰等纂:《﹝民國﹞阜陽縣志續編》,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2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民國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
    鄒魯修,溫廷敬等纂:《民國廣東通志未成稿》,收入《廣州大典》第35輯史部方志類第24冊(總第262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影印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立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稿本。
    曾樞修,淩開蔚纂:《﹝民國﹞和平縣志》,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續編》第24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影印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
    熊明輯校:《漢魏六朝雜傳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第41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三)子部
    ﹝周﹞荀況著,﹝唐﹞楊倞註:《荀子》,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6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漢﹞劉向:《說苑》,收入王雲五主編:《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第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
    ﹝魏﹞王弼等著,彭曉鈺校:《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收入﹝明﹞顧元慶輯:《顧氏文房小說》第七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影印明正德嘉靖間顧氏文房小説本。
    ﹝唐﹞牛僧孺:〈尼妙寂〉,見氏著:《幽怪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影印明書林陳應翔刻本。
    ﹝唐﹞徐堅、韋述等撰:《初學記》,收入《閩刻珍本叢刊》子部第44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影印宋紹興十七年(1147)崇川余四十三郎刻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64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影印明崇禎十一年(1638)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
    ﹝唐﹞虞世南輯:《北堂書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2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孔氏三十三萬卷堂刻本。
    ﹝唐﹞:歐陽詢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影印宋紹興丙寅年(十六年,1146)刻本缺字配補明刻本。
    ﹝宋﹞方昕:《集事詩鑒》,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73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清乾隆道光間《知不足齋叢書》刊本排印。
    ﹝宋﹞王應麟:《玉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9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不著撰人:《錦繡萬花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9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朱熹撰,﹝明﹞陳選集註:《御定小學集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6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朱熹撰,﹝清﹞李光地、熊賜履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子部,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宋﹞李昉等奉敕輯:《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影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談愷刻本。
    ﹝宋﹞吳淑撰注:《事類賦》,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第7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影印宋紹興十六年(1146)刻本。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清﹞朱軾、段志熙同校:《張子全書》,收入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聚珍倣宋四部備要》第364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據高安朱氏藏書本校刊聚珍仿宋版排印。
    ﹝宋﹞張杲:《醫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董史:《皇宋書錄》,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2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刻本。
    ﹝宋﹞錢易:《南部新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謝維新輯:《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939-9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郭居敬撰輯:《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庋藏,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刻本。
    ﹝元﹞郭居敬撰輯:《新刊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京都:日本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寫字臺文庫庋藏,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原刊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鈔本。
    ﹝明﹞王守仁撰,﹝明﹞周汝登輯:《王門宗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9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萬曆間余懋孳刻本。
    ﹝明﹞王守仁撰,﹝明﹞徐愛、錢德洪等原輯,﹝明﹞謝廷傑彙集:《王文成公全書》,收入王雲五主編:《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第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明隆慶刊本。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5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明﹞呂得勝:《小兒語》,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3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嘉慶吳省蘭輯《藝海珠塵》刊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明﹞程登吉原本,﹝清﹞鄒聖脈增補:《繪圖音註中西對照幼學瓊林》,收入上淨下空老和尚倡印:《足本大字幼學瓊林註解》,臺北:世界書局,2018年,影印民國初年上海大成書局印行本。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明﹞虞韶輯,﹝明﹞熊福鎮(大木)註:《新刊大字分類校正日記大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庋藏,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書林熊大木校正整新刻本。
    ﹝明﹞虞韶輯,﹝明﹞吳宗札校增,﹝明﹞彭濱評註:《鼎鐫校增評注五倫日記故事大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庋藏,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書林鄭世豪刻本。
    ﹝明﹞虞韶輯,﹝明﹞詹應竹校正:《新鐫徽郡原板校正繪像註釋便覽興賢日記故事》,東京:日本內閣文庫庋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孟夏月書林黃正甫繡梓刻本。
    ﹝明﹞虞韶輯:《鍥便蒙二十四孝日記故事》,收入﹝明﹞龔徤環校正:《新鍥徽郡原板校正繪像註釋魁字便蒙日記故事》,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庋藏,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周靜吾四有堂刻本。
    ﹝明﹞虞韶輯,﹝明﹞何胤宗校正:《新刊徽郡原板繪像注釋魁字登雲日記故事》,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庋藏,明代書林黃正選刻本。
    ﹝明﹞虞韶輯,﹝明﹞張瑞圖校:《新鍥類官樣日記故事大全》,收入﹝日﹞長澤規矩也輯:《和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明萬曆年間書林劉龍田原刊日本寬文九年(1669)中尾市郎兵衛覆刻本。
    ﹝明﹞虞韶輯,﹝明﹞張瑞圖校,﹝日﹞松山麻山標註:《標註日記故事大全》,東京:日本內閣文庫庋藏,明治十四年(1881)日本島田麟鳳堂荒浪平次郎刻本。
    ﹝明﹞顧炎武撰,黃侃、張繼同校,徐文珊點校:《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據舊題清康熙何義門批校精抄本排印。
    ﹝清﹞不著撰人:《二十四孝圖說》,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影印清聚好齋刊本。
    ﹝清﹞史潔珵輯:《德育古鑑》,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7年。
    ﹝清﹞汪兆鏞:《嶺南畫徵略》,收入《金石書畫題跋叢刊》第八冊,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
    ﹝清﹞李毓秀編纂:《弟子規》,收入王德勝、宋潔主編:《蒙學與四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清﹞余治編次,﹝清﹞吳友如繪:《女二十四孝圖說》,收入﹝清﹞吳福根輯,﹝清﹞徐文貞題詩:《女子二十四孝圖說附車鑒錄新編》,上海:上海宏大善書局,清光緒二十年(1895)石印本。
    ﹝清﹞余治編次,﹝清﹞吳友如繪:《女二十四孝圖說》,麻省: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庋藏,清同治十一年(1872)雙白燕堂重刊本。
    ﹝清﹞俞增光輯著,﹝清﹞何雲梯繪,﹝清﹞俞泰和、朱世忠參訂:《閨訓圖說》,收入《晚清四部叢刊》第八編第66冊,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2年,影印清光緒四年(1878)俞敬義堂刻本。
    ﹝清﹞胡澹菴原輯,﹝清﹞錢慎齋增訂:《解人頤廣集》,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十編第八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清﹞姚之駰撰注:《類林新咏》,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庋藏,烏石山房文庫舊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刊本。
    ﹝清﹞陳弘謀輯著:《養正遺規》,臺南:和裕出版社,2014年。
    ﹝清﹞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9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清《湖北叢書》本。
    ﹝清﹞陳康祺著,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宮夢仁:《讀書紀數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高月槎增補,﹝清﹞呂晉昭輯刊:《前後孝行錄》,收入唐碧編:《民俗、民間文學影印資料叢書》第89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京江柳書諫堂刻本。
    ﹝清﹞馬俊良輯:《龍威秘書》,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影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門馬氏大酉山房刊本。
    ﹝清﹞袁棟:《書隱叢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乾隆刻本。
    ﹝清﹞桂馥撰:《札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嘉慶十八年(1813)李宏信小李山房刻本。
    ﹝清﹞崔學古:《幼訓》,見﹝清﹞王晫、張潮輯:《檀几叢書》二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6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影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新安張氏霞舉堂刻本。
    ﹝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頒諭,﹝清﹞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繹釋:《聖諭廣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張伯行撰:《小學集解》,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三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同治重刻正誼堂全書刻本。
    ﹝清﹞張伯行撰,﹝清﹞左宗棠增刊:《養正類編》,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影印清康熙張伯行編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清﹞張紹賢:《北魏奇史閨孝烈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三輯第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清道光三十年(1850)藏德堂刻本。
    ﹝清﹞梁章鉅輯:《退庵隨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道光刻本。
    ﹝清﹞鄒景陽輯:《類聯新編》,收入﹝清﹞鄒可庭、謝梅林定,﹝清﹞鄒景陽輯:《酬世錦囊》第四集,臺北:蠹行文化聚合古書店藏,乾隆三十六年(1771)序刻本。
    ﹝清﹞馮班:《鈍吟雜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褚人穫:《隋唐演義》,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三輯第75-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清四雪草堂初刻本。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同治三年(1864)夢幻居刻本。
    ﹝清﹞鄭亭撰,﹝清﹞鄭錦達刊:《廿四孝圖贊》,收入《廣州大典》第41輯子部儒家類第二冊(總第357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清代心簡齋刻本。
    ﹝清﹞劉聲木撰,劉篤齡點校:《萇楚齋隨筆》上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蕭培元撰,﹝清﹞李錫彤繪,﹝清﹞匡源序:《二十四孝弟詩圖合刊》,臺北: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同治八年(1869)義盛堂刊本。
    ﹝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潘氏刻功順堂叢書刻本。
    ﹝高麗﹞權溥、權準纂輯,﹝高麗﹞李齊賢贊,﹝高麗﹞權近校註:《孝行錄》,東京:日本內閣文庫庋藏,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序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鈔本。
    ﹝高麗﹞權溥、權準纂輯,﹝高麗﹞李齊賢贊:《孝行錄》,東京:東京大學圖書館南葵文庫庋藏,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鈔本。
    ﹝高麗﹞權溥、權準纂輯,﹝高麗﹞李齊賢贊:《孝行錄真本》,東京:日本內閣文庫庋藏,大正11年(1922)據南葵文庫藏本翻刻鉛印。
    ﹝高麗﹞權溥、權準纂輯,﹝高麗﹞李齊賢贊,竹内松治校訂:《校刻孝行錄》,東京:松邑三松堂出版,昭和8年(1933)。
    (四)集部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收入王雲五主編:《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第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刊本。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 年。
    ﹝宋﹞徐積:《節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徐積:《節孝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1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據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劉祐補修元皇慶刻本。
    ﹝元﹞方回輯:《瀛奎律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左克明:《古樂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元﹞傅若金:《詩法正論》,見﹝清﹞吳景旭輯:《歷代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明﹞王守仁撰,﹝清﹞俞嶙輯:《王陽明先生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明﹞王世貞:《藝苑巵言》,見﹝明﹞沈一貫選輯:《弇州山人四部稿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年(1592)克勤齋余碧泉刻本
    ﹝明﹞王在晉:《越鐫》,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收入丁福保輯訂:《歷代詩話續編》,上海:文明書局,1916年,無錫丁氏校刊鉛印本。
    ﹝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汪氏環翠堂刻本。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第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明正德刊本。
    ﹝明﹞茅坤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明﹞徐渭:《四聲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刻本。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09-31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明萬曆間建陽遊榕銅活字印本。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崇禎尚友堂刻本。
    ﹝明﹞黃道周:《黃石齋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鄭玫刻本。
    ﹝明﹞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第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弘治十二年(1499)楊茂仁刻本。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丁宿章輯,﹝清﹞丁溥校:《湖北詩徵傳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七年(1881)孝感丁氏涇北草堂刻本。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清﹞王士禎:《律詩定體》,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四十三種》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局,1927年,新城王氏家塾舊抄無錫丁氏校刊鉛印本。
    ﹝清﹞王闓運纂:《八代詩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十六年(1890)江蘇書局刻本。
    ﹝清﹞戈載:《詞林正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道光翠薇花館刻本。
    ﹝清﹞左秉隆著,林立校注:《勤勉堂詩鈔:清朝駐新加坡首任領事官左秉隆詩全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2021年。
    ﹝清﹞江順詒輯:《詞學集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刻本。
    ﹝清﹞李宗棠撰,李興武校點:《李宗棠文集之二:考察日本學校記》,合肥:黃山書社,2019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乾隆刻沈歸愚詩文全集刊本。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影印清嘉慶十三年(1808)虞山張氏刻借月山房彙鈔本。
    ﹝清﹞官修、康熙四十二年御定:《全唐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胡煦:《葆璞堂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乾隆間刻本。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四十三種》第十冊,上海:上海書局,1927年,無錫丁氏校刊鉛印本。
    ﹝清﹞陳宏謀撰,﹝清﹞陳鍾珂、陳蘭森輯:《培遠堂偶存稿》,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乾隆刻本。
    ﹝清﹞徐乾學:《憺園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
    ﹝清﹞郭嵩燾著,梁小進主編:《郭嵩燾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12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蔣攸銛刻本。
    ﹝清﹞高宗乾隆御定,﹝清﹞梁詩正等奉敕編:《御選唐宋詩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悅心集》,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2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清﹞梁章鉅撰:《退菴詩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道光刻本。
    ﹝清﹞彭孫貽:《茗齋集》,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海鹽張氏涉園藏刊本手稿本及鈔本。
    ﹝清﹞董文渙輯:《聲調四譜圖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影印清同治三年(1864)洪洞董氏刻本。
    ﹝清﹞趙執信:《聲調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蔡鈞輯:《詩法指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乾隆刻本。
    ﹝清﹞蘅塘退士選輯,﹝清﹞章燮註,﹝清﹞孫孝根校正:《唐詩三百首注疏》,上海:章福記書局,1917年,石印本。
    ﹝清﹞蘇寧亭輯註:《半野堂唐詩說詳》,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東武自新齋刻本。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五)佛藏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收入李國慶等主編:《徑山藏》第1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明﹞明成祖朱棣御製:《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收入李國慶等主編:《徑山藏》第11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收入《淨空法師全集.講學用書類之一》,九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2021年,影印1986年中華佛教圖書館刊本。
    三、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上淨下空老和尚主講:《人類智慧的瑰寶: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4年。
    上淨下空老和尚主講:《二○一六台灣清明祭祖大典談話》,臺南:和裕出版社,2016年。
    不著撰人:《追思紀念冊:淨空法師圓寂紀念》,臺北:中華華藏淨宗學會,2022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王 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 力:《漢語詩律學(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 力:《詩詞格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王 力:《王力近體詩格律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子武:《中國詩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王崇人主編:《中國書畫藝術辭典.篆刻卷》,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偉勇:《詞學面面觀》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王偉勇:《詞學面面觀》下冊,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
    王紹曾主編:《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陽明:《窮得只剩下錢》,新北:橄欖出版社,200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
    化國宇:《國際人權事業的中國貢獻:張彭春與《世界人權宣言》》,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中國版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版畫全集》第四卷明代版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弘一大師著,李汶娟、李莉娟彙輯,李叔同故居紀念館監製:《轉身遇見佛:弘一大師修心錄》,臺北:橡實文化出版社,2014年。
    四川省民俗學會、中共德陽市委、市政府編:《孝道文化新探》,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
    印光大師著,徐蔚如居士輯:《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臺北: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2010年。
    印光大師著,欣猒居士輯:《天下太平之根本》,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4年。
    老和尚的身教編輯小組:《老和尚的身教》,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21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朱 嵐:《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臺北:蘭臺出版公司,2003年。
    向燕南、張越編註:《勸孝──仁者的回報;俗約──敎化的基礎》,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
    李 勇編著:《教化於民:太學文化與私塾文化》,臺北:崧燁文化事業公司,2020年。
    李 強編著:《蒙學經典研讀》,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 蕾:《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 : 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良品:《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李炳南老居士:《鱗爪概談》,收入氏著:《詩階述唐》,臺中:慈光圖書館,2011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13年。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呂妙芬:《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
    汪泛舟:《敦煌古代兒童課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洪成:《中國小學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余秋雨:《君子之道》,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邵 煒:《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金延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珍藏古籍圖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林桂如:《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周天遊:《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敎育出版社,1992年。
    周心慧主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第11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振鶴撰集,顧美華點校:《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
    周西波:《道教文獻中孝道文學研究》,收入曾永義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初編第28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周愚文:《晚清教育制度西化的前奏:癸卯學制頒行前西式教育的借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紀優梓主編:《尤溪文史資料第二十輯:郭居敬與全相二十四孝》,三明:尤溪縣政協文史委,2008年。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黑水城文獻》第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 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徐 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 梓:《中華蒙學讀物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徐 梓:《傳統蒙學與蒙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芹庭著、徐耀環編校:《細說孝經暨二十四孝》,新北:聖環圖書公司,201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班高傑:《傳統啟蒙教育中的道德養成與價值觀建構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
    陳 垣著,陳樂素、陳智超編校:《陳垣史學論著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陳 垣著,陳智超編輯:《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陳永寶:《朱熹的兒童哲學研究:蒙學思想的現代路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陳書媛編著:《啟蒙經典:家教蒙學與文化內涵》,臺北:崧燁文化事業公司,2020年。
    陳國華:《先驅者的腳印──海外華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Footprints of the Trailblazers: 300 Years of Chinese education overseas),多倫多:Royal Kingsway Inc.,1992年。
    陳愛平:《孝說》,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憲章、王景中編:《花木蘭:豫劇常香玉演出本》,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殷 偉、殷斐然:《孝道年畫》,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連文萍:《詩學正蒙──明代詩歌啟蒙教習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啟 功:《詩文聲律論稿》,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2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北京三聯書店1958年印本。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增訂善本書目》,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11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1962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敎育敎材論──曁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1992年。
    張紹勛:《中國印刷史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張錫厚:《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張新朋:《敦煌寫本〈開蒙要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張高評:《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張覺明:《木蘭史研究:故里、姓氏、時代、生平考》,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5年。
    張覺明:《木蘭文化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5年。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8年。
    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收入《正中文庫》第四輯,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項 楚:《敦煌文學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項 楚:《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黃震南:《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4年。
    曾振宇、齊金江合著:《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賀西林、李清泉:《中國墓室壁畫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喬曉勤、趙清治撰稿,余梁戴光、喬曉勤主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提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鄒清泉:《北魏孝子畫像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萬本根、陳德述主編:《中華孝道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臺北:考選部,1991年。
    雋雪艷、﹝日﹞黑田彰主編:《孝文化在東亞的傳承和發展》,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年。
    趙宏宇:《儒家孝道倫理的歷史變遷》,廣州:廣州出版社,2019年。
    趙良玉、鍾茂森:《母慈子孝》,新北:華志文化事業公司,2014年。
    漆 俠:《歷史研究法》,收入《宋史研究叢書》第三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漆凌雲:《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1949-201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鄭 樺主編:《淨空老法師九十年譜》,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印贈,2018年。
    鄭振鐸編著:《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鄭振鐸主編:《中國版畫史圖錄》第五冊,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82年。
    鄭阿財:《敦煌文獻與文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2005》,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
    鄭阿財、朱鳳玉:《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蔡振紳輯:《八德須知二集》,收入《德育課本》二集第一冊,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7年,影印民國二十三年(1934)刊本。
    蔡振紳輯:《八德須知三集》,收入《德育課本》三集第一冊,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7年,影印民國二十三年(1934)刊本。
    劉平清主編:《廣州大典研究》2018年第2輯(總第2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劉海鷗:《從傳統到啟蒙: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近代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劉彥華:《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魯 迅:《朝花夕拾》,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1947年。
    蔣英炬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一冊,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年。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錢 穆:《文化與教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錢 穆:《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駱承烈編:《中國古代孝道資料選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駱 明主編、王耿整理:《歷代孝行類編(興孝篇)》,收入駱承烈主編:《中華孝文化研究集》第11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
    韓錫鐸主編:《中華蒙學集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譚 陽:《小泉八雲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年。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收入王壽南、陳水逢主編:《岫廬文庫》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顧月琴:《日常生活變遷中的教育:明清時期雜字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二)學位論文
    王星月:《清朝孝文化研究──以《清史稿.孝義傳》為中心》,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
    任明玉:《中國孝行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吳蕙芳:《明清時期民間日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以《萬寶全書》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胡鳳麟:《以過去為未來:蒙學教材的教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理慧:《古籍教育類版畫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高 譽:《中日間「二十四孝」的比較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 璵:《五四時期「非孝」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張 炫:《清代宣講小說中的「二十四孝」故事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張禕琛:《清代善書的刊刻與傳播》,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鄭美瑜:《傳統蒙書《日記故事》探究──以文獻為主的考察》,新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顧月琴:《日常生活變遷中的教育──明清時期雜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俄﹞果婭娜(Goriunova Iana):《「二十四孝」故事與漢語教學的跨文化傳播》,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三)期刊論文
    王三慶:〈《敦煌變文集》中的〈孝子傳〉新探〉,《敦煌學》第14輯(1989年4月),頁189-220。
    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收入周紹良、白化文輯:《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255-326。
    王偉勇:〈清代兩部百孝蒙書考述〉,收入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頁228-255。
    王偉勇:〈李漁《笠翁對韻》析論〉,收入金瀅坤主編:《童蒙文化研究》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頁111-154。
    王金娥:〈敦煌訓蒙文獻研究述論〉,《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2期(2012年6月),頁153-164。
    王晶波:〈傳奇小說家李公佐與公室李公佐為同一人考:從「千牛備身」說起〉,《文學新編》第23期(2016年6月),頁27-56。
    王會均:〈元明《一統志.瓊州府》探究〉,《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96年3月),頁57-74。
    王傳滿:〈婦女節烈旌表制度的建立與沿革及其影響〉,《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66-72。
    化國宇:〈人權普遍性的仁學基礎:從《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出發〉,《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第21卷)(2019年4月),頁54-64。
    朱 瑤:〈漢喃《二十四孝演音》考辨〉,《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第2期(2011年4月),頁115-120。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李 飛:〈中國古代婦女孝行史考論〉,《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3期(1994年8月),頁73-82。
    李正芬:〈通、江兩攝的方言接觸與元音重配──以《經典釋文》反切注音爲主〉,《漢學研究》第29卷第3期(2011年9月),頁29-54。
    李明高:〈傳統蒙學道德教育研究文獻綜述〉,《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年第2期(2018年6月),頁69-73。
    李道和:〈棄老型故事的類別和文化內涵〉,《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5月),頁35-40。
    李延倉:〈二十四孝評析〉,收入萬本根、陳德述主編:《中華孝道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頁256-268。
    李樹軍:〈從「二十四孝」看傳統中國社會的人倫關系〉,《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1期(總第11期)(1989年3月),頁87-90。
    李興芳:〈特殊的古籍──現存最早的兒童圖畫書〉,《圖書館界》2021年第2期(2021年4月),頁62-64、76。
    李飛躍:〈唐詩格律的統計分析及問題〉,《文學遺產》(專題研究版)2022年第5期(2022年9月),頁44-56。
    李俊豔、吳惠敏:〈傳統蒙學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探析〉,《蚌埠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2016年4月),頁146-149。
    李貴潔:〈略論我國古代蒙學的倫理教育特點〉,《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1998年5月),頁74-77。
    李豐春:〈社會評價論視野中的旌表制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2-57。
    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139-172。
    呂妙芬:〈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4。
    吳蕙芳:〈清代民間生活知識的掌握──從《萬寶元龍雜字》到《萬寶全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卷(2003年5月),頁185-211。
    吳燦新:〈民族精神的涵義與價值〉,《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頁84-87。
    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3卷第1期(總第9期)(1984年1月)頁3-5。
    宋巧燕:〈清代蒙學教材中的文學教育與科舉關系探析〉,《考試研究》2014年第2期(總第43期)(2014年3月),頁37、88-94。
    何文匯:〈近體詩「孤平」雜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7期(1998年1月),頁251-268。
    季慶陽:〈近十年中國大陸孝文化研究綜述〉,《社會科學評論》2009年第3期(2009年9月),頁121-128。
    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表〉,《書法之友》(哲學與人文科學版.專家專題)1996年第3期(1996年6月),頁21-24。
    林桂如:〈明代《日記故事》類書籍之刊印及其在日本之傳播──以《新鍥類解官樣日記故事大全》為中心的考察〉,《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2017年11月),頁91-117。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1-29。
    洪一平:〈《左傳》魯國臧氏家族之家風探究〉,《中國文學研究》第50期(2020年7月),頁1-37。
    胡若飛:〈俄藏西夏文草書《孝經傳》正文譯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4-17。
    郝軍軍:〈沁源正中村金墓劄記〉,《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考古研究版)2021年第7期(總第216期)(2021年7月),頁82-97。
    高 琛:〈儒家孝文化研究綜述〉,《學理論》(文化研究版)總第684期(2014年2月),頁146-166。
    陳 柳:〈謝小娥故事的文本流變及其文化內涵〉,《天中學刊》第35卷第1期(2020年2月),頁20-25。
    陳正宏〈琉球本與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談》為例〉,《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總第80期)(2012年1月),頁102-106。
    陳橋驛:〈《水經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20-24。
    陳黎明、邵懷領:〈古代蒙學教材的分類〉,《河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11年5月),頁20-26。
    唐一方:〈敦煌童蒙文獻研究現狀綜述〉,《文教資料》第36期(2011年12月),頁231-233。
    班高傑:〈論蒙學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徵〉,《理論界》2014年第5期(總第489期)(2014年5月),頁184-186。
    倪婷婷:〈「非孝」與「五四」作家道德情感的困境〉,《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28-34。
    許雅惠:〈另類視角的宋金鼎革――山西金墓所見的戰後社會與技藝人才流動〉,《新史學》第32卷第4期(2021年12月),頁111-180。
    畢雪飛:〈中日棄老故事比較研究──以「原穀型」與「姥捨て型」為中心〉,《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總第123期)(2015年9月),頁117-124。
    張 炫:〈論元代《日記故事》中「二十四孝」的流傳及影響〉,《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4年3月),頁117-120、137。
    張文靖:〈漢代墓室圖像中三個歷史題材的辟邪鎮墓功能──兼論漢畫處理歷史題材的方式與態度〉,收入中國漢畫學會、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主編:《中國漢畫研究》第四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7-156。
    張建利、杜秀萍:〈古代蒙書《日記故事》作者考〉,《鷄西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15年6月),頁145-146、149。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大事記〉,《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頁104-113。
    項 楚:〈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本事考〉,《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2期(1990年12月),頁43-59。
    童慶炳、宋媛:〈治學要講究精神與方法──童慶炳先生與青年學者談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總第250期)(2015年7月),頁148-156。
    馮文全、張倩、馬星光:〈中國傳統蒙學中的德育思想研究〉,《教育評論》2016年第6期(2016年6月),頁153-156。
    楊 華:〈《酬世錦囊》與民間日用禮書〉,《中國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4期(2016年10月),頁90-100。
    楊建宏:〈論宋代的民間旌表與國家權力的基層運作〉,《中州學刊》2006年第3期(總第153期)(2006年3月),頁193-195。
    楊傳海:〈解讀「鹽丹文化」,傳承優秀文化精神〉,《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版)2010年第32期(2010年11月),頁13。
    董新林:〈北宋金元墓葬壁飾所見「二十四孝」故事與高麗《孝行錄》〉,《華夏考古》(考古文物研究版)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頁141-152。
    趙 超:〈「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年第1期(1998年2月),頁50-55。
    趙 超:〈「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年第2期(1998年5月),頁40-45。
    趙小燦、高鵬、上官榮光、張欲曉、王戰東:〈河南義馬錦鋪佳園金代磚雕墓發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考古研究版)2021年第3期(總第212期)(2021年3月),頁87-104。
    劉 爽:〈敦煌寫本家訓類蒙書的研究綜述〉,《名作欣賞》(古典文獻研究版)第30期(2016年10月),頁27-29。
    劉向東:〈有「破」無「立」:「五四」學人對孝文化的批判〉,《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2012年5月),頁155-158。
    劉秋蘭:〈百美圖的傳統與系譜〉,《美術學報》2017年第5期(2017年9月),頁 38-47。
    劉惠萍:〈敦煌寫本所見「孫元覺」故事考──兼論中國「棄老」故事的來源與類型〉,《敦煌學》第32輯(2016年8月),頁215-235。
    謝江飛:〈蒙學大家鄒聖脈考論〉,《龍岩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7-10。
    鞠成偉:〈儒家思想對世界新人權理論的貢獻──從張彭春對《世界人權宣言》訂立的貢獻出發〉,《環球法律評論》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頁141-149。
    四、國外研究、翻譯著作
    (一)專書(按國家、姓氏筆劃/字母排序)
    ﹝日﹞大庭脩編著:《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收入《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研究叢刊》第一輯,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67年。
    ﹝日﹞大庭脩著,戚印平、王勇、王寶平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日﹞小泉八雲全集刊行會輯,﹝日﹞落合貞三郎、大谷正信等譯:《小泉八雲全集》第一卷,東京:第一書房,1926年。
    ﹝日﹞幼學の會編:《孝子傳注解》,東京:汲古書院,2003年。
    ﹝日﹞江本勝著,長安靜美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臺北:如何出版社,2002年。
    ﹝日﹞江本勝著,廖哲夫譯:《來自水的信息:水結晶攝影集》,臺南:統一夢公園出版社,2003年。
    ﹝日﹞江本勝著,長安靜美譯:《幸福的真義,水知道》,臺北:如何出版社,2004年。
    ﹝日﹞江本勝著,陳滌譯:《水知道答案──水承繼宇宙的資訊(終結修訂版)》,新北:悅讀名品出版公司,2015年。
    ﹝日﹞佐藤トゥイウェン:《ベトナムにおける「二十四孝」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2017年。
    ﹝日﹞長廣敏雄《漢代畫像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1965年。
    ﹝日﹞長澤規矩也輯:《和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日﹞桑原隲藏著,宋念慈譯:《中國之孝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黑田彰:《孝子傳の研究》,京都:株式會社思文閣出版,2001年。
    ﹝日﹞黑田彰:《孝子傳.二十四孝の研究》,京都:株式會社思文閣出版,2017年。
    ﹝日﹞德田進:《孝子說話集の研究:二十四孝を中心に》,東京:井上書房,1963年。
    ﹝美﹞ジョナサン・コット(Jonathan Cott)著,﹝日﹞真崎義博譯:《さまよう魂:ラフカディオ・ハーンの遍歷》,東京:文藝春秋公司,1994年。
    ﹝美﹞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Albert 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美﹞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美﹞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著,陳睿騰譯:《鄉民社會與文化:一種人類學研究文明社會的方法》,臺北:南天書局,2020年。
    ﹝美﹞Ann Swidler, Talk of Love : How Culture Matt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美﹞Edward Shils, Tra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美﹞Elizabeth Bisland, ed. The Writings of Lafcadio Hearn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22)。
    ﹝美﹞Eva March Tappan, ed. The World's Story: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tory, Song and Art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14)。
    ﹝美﹞Jonathan Cott, Wandering Ghost: The Odyssey of Lafcadio Hearn (New York: Kodansha USA Inc, 1992)。
    ﹝美﹞Keith Nathaniel Knapp, Selfless Offspring: Filial Children and Social Order in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美﹞Percival Densmore Perkins, and Ione Perkins, Lafcadio Hearn: A Bibliography of His Writings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34)。
    ﹝美﹞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捷﹞約翰.阿摩司.康米紐斯(Iohannes Amos Comenius)撰,﹝捷﹞保羅.克萊茲伯格(Paulo Kreutzberger)繪,張淑英譯:《世界圖繪:所有基本事物及日常活動的圖像與名稱》(Orbis Sensualium Pictus,拉丁文暨繁體中文雙語對照版),臺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19年。
    ﹝菲﹞Gina A. Anama, Anna Lea A. Davide, Ricardo Ador Dionisio, et al. Voyages in Communication: Grade 8 English Learner’s Material (Pasi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013)。
    ﹝英﹞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朱繼征、陳國傑譯:《展望二十一世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英﹞Lafcadio Hearn, Some Chinese Ghosts (Boston: Roberts brothers, 1887)。
    ﹝英﹞Nicholas Belfield Dennys, The Folk-Lore of China: 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 (London: Trübner and co., 1876)
    ﹝法﹞Philibert Dabry de Thiersant, La Piété Filiale en Chine (Paris: Ernest Leroux Press, 1877)。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德﹞Karl Jaspers, 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Michael Bullock,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二)論文(按國家、姓氏筆劃/字母排序)
    ﹝日﹞大澤顯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5期(2002年12月),頁11-33。
    ﹝日﹞宇野瑞木:〈元.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系諸本の成立と展開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77卷(2020年3月),頁1-49
    ﹝日﹞坪井直子:〈南葵文庫本『孝行録』について〉,《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篇)第30號(2002年3月),頁17-27。
    ﹝日﹞坪井直子:〈「二十四孝」の張孝張礼説話について——説話交替の問題〉,《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篇)第40號(2012年3月),頁169-179。
    ﹝日﹞橋本草子:〈「全相二十四孝詩選」と郭居敬〉,《京都女子大學人文論叢》第43號(1995年1月),頁1-33。
    ﹝日﹞橋本草子:〈「日記故事」の版本について──二十四孝圖研究ノートその三〉,《京都女子大學人文論叢》第46號(1998年1月),頁33-58。
    ﹝日﹞橋本草子:〈「全相二十四孝詩選」と郭居敬(承前)〉,《京都女子大學人文論叢》第55號(2007年1月),頁1-8。
    ﹝韓﹞金文京:〈高麗本《孝行錄》與「二十四孝」〉,收入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輯:《韓國研究論叢》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273-287。
    ﹝韓﹞金文京:〈高麗本『孝行錄』과 中國의 「二十四孝」〉,《한국문화》(韓國文化)第45期(2009年3月),頁3-14。
    ﹝韓﹞金文京:〈略論《二十四孝》演變及其對東亞之影響〉,《中國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夏之卷)(2019年5月),頁42-60。
    ﹝美﹞Ann Swidler,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1, No. 2 (Apr. 1986), pp. 273-286.。
    ﹝美﹞Keith N. Knapp, “Accounts of Filial Sons: Ru Ideolog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6)。
    五、報紙、網路資料
    (一)中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精華錦集:2019/10/07~09和諧世界 和平論壇」,網址:https://www.ckunesco.com/2019/10/21/2019100709peace/?lang=zh-hant(2022年12月14日查詢)。
    臺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水實驗成果發表」,網址:https://www.amtbtn.org/laboratoryinfo.php?pi=1(2021年6月14日查詢)。
    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華藏淨宗弘化網──數位法寶:扎根叢書」,網址:https://www.hwadzan.com/education/ebook?categoryid=132(2022年7月21日查詢)。
    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華藏淨宗弘化網──最新消息/法寶推廣/聖學根之根全七冊」,網址:https://www.hwadzan.com/archives/28427(2022年7月21日查詢)。
    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華藏淨宗弘化網──各地淨宗學會」,網址:https://www.hwadzan.com/worldpureland(2022年11月22日查詢)。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室:「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網址: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mcttp/index.html(2023年4月26日查詢)。
    一心戲劇團:「文學改編──青絲劍」,網址:https://tinyurl.com/qingsijian(2021年11月7日查詢)。
    (二)外文
    United Nations:「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網址:https://www.un.org/en/about-us/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2023年5月31日查詢)。
    United Nations:「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Drafting Committee, First session, Summary record of the 8th meeting(E/CN.4/AC.1/SR.8)」(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世界人權宣言》起草委員會第一屆第八次會議摘要紀錄),網址: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G9/001/13/PDF/NG900113.pdf?OpenElement(2023年5月31日查詢)。
    Vassar Encyclopedia:「Distinguished Alumni: Eva March Tappan ’1875」,(瓦薩學院傑出校友),網址:https://vcencyclopedia.vassar.edu/distinguished-alumni/eva-march-tappan/#g-navigation(2023年5月31日查詢)。
    ﹝澳﹞Patrick Marnham, “Nobel winners say tap wisdom of Confucius,” The Canberra Times [Canberra] 24 January 1988, Sec. 1, p. 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