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敏君
Wu, Min-Chun
論文名稱: 醫界的邊緣議題—從醫望(1994-2001年)的內容分析其醫學人文
Taiwanese medical humanities analysis from ‘Hope’(1994--2001)
指導教授: 陳恆安
Chen, heng-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最近的歷史醫師社群醫望醫學人文醫學史
外文關鍵詞: recent history, doctor community, medical humanity, Hope, medical history
相關次數: 點閱:127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究《醫望》(1994-2001年)建構出的醫學人文。從其創刊背景、動機、內容、停刊原因分析出其獨特性與時代的意義。
    除了第一章序論及第六章結論外,主要論述共有四章。在第二章中描述醫學人文在目前台灣醫界的情形,並與選擇與《醫望》在時間上前後期的醫學雜誌作比較,凸顯其在醫學人文上的努力,有鑑於醫學人文與這個新興議題,在研究方法上,筆者採用recent history的方式解決傳統史學界對於本論文的質疑;另外,針對《醫望》做內外部的分析。
    在第三、四、五章中,筆者將《醫望》的內容以社會與人文兩個面向來分析。第三章的社會面向以醫者角色的投射和《醫望》的社會參與兩個觀點來討論,前者醫者角色的投射牽涉到醫者專業社群的特殊情節,表現在政治傾向、醫療政策、衛生外交上;後者是《醫望》對非專業醫學領域的關心,談論到的面向很廣泛,例如:女性、社會弱勢、環保等等。
    第五章的人文面向呈現在教育、藝術、醫望論叢、讀者來函和其他文化議題,《醫望》嘗試將醫界視野由自身擴展到對整個社會的關心。
    第六章是醫望與醫學人文。從醫望所遭遇到的困境和失敗的原因著手,探討醫望建構出的醫學人文和其呈現的獨特性和意義性。

    This dissertation is aimed at the analysis of medical humanities from ‘Hope’ (1994-2001).
    Apart from the first chapter as an introduction and the sixth as a conclusion, the main argumen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illustrate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edical humanity and compare other medical magazine with ‘Hope’, and make the analysis form inside and outside parts of ‘Hope’. Beside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is new issue which may arouse the controversy from historical school, I adopt the method of recent history.
    In the third to fifth chapter, there are the analyses from the context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social and cultural part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cial issue from two points—the project of the doctors and the participate of ‘Hope’.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are about cultural aspect. ‘Hope’ tries to expend its view to other fields and involves in more issues.
    The sixth chapter i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humanity from ‘Hope’, and to point out the features and the influence of ‘Hop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研究目的 18 第二章 《醫望》的時代背景及其創刊 21 第一節 醫界藩籬的形成—一八六五年到一九九二年《醫 望》創刊前的醫學環境概況 21 第二節 何謂醫學人文 28 第三節 《醫望》創刊前的醫學雜誌 34 第四節《醫望》的創刊 39 第三章 《醫望》內容中的社會面向 54 第一節 醫者角色投射的社會面向 55 第二節 《醫望》的社會參與 73 第三節 結論 81 第四章 《醫望》雜誌中的人文面向之一 86 第一節 社群意識 86 第二節 社群意識的意義 95 第三節 醫學史的建構 96 第四節 「醫學史建構」的意義 102 第五章 《醫望》雜誌的人文面向之二 106 第一節 教育、藝術及其他 106 第二節 《醫望》的周邊連結 122 第三節 結論 127 第六章《醫望》與醫學人文 130 第一節 《醫望》建構出來的醫學人文 132 第二節 《醫望》是否成功? 137 第三節 《醫望》的獨特性與意義 142 第四節 總結論 144 參考文獻 1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雜誌
    《醫望》,第一期到第三十五期,台北:台灣醫界聯盟。
    《台灣醫界》,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980,。
    《台灣醫界》,第三十七卷第四期,1994。
    《台灣醫界》,第三十九卷第十一期,1996。
    《台灣醫界》,第四十四卷第八期,2001。
    《台灣醫界》,第四十四卷第十期,2001。

    (二)、專書
    謝博生,《一般醫學教育—後SARS時代醫學培育》,台北市:台大醫學院,二○○三年七月。
    謝博生,《醫療與社會— 拓寬醫業執行的社會視野》,台北市:二○○○年二 月,初版。
    謝博生,《一般醫學教育》,台北市:台大醫學院,2003年。
    謝博生,《現代醫學在台灣》,臺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2001年。
    謝博生,《醫學教育》,台北市:台大醫學院,1997年。
    謝博生,《醫療與社會》,台北市:台大醫學院,2002年。
    謝博生,《醫學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台大醫學院,一九九四年五月初版。
    李明濱,《醫學的人性面—情緒與疾病》,台北市:台大醫學院,一九九七年 十月初版。
    謝博生,《醫學人文教育》,台北市:台大醫學院,一九九九年二月。
    葉炳強,《電影中的醫學世界》,台北市:台大醫學院,二○○○年一月初版。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台北:群學,2005年。
    醫望雜誌編著,《醫生的意外旅程》,台北:新新聞,2000年。
    醫望雜誌編著,《福爾摩沙的聽診器》,台北:新新聞,2001年。
    何弘能、呂碧鴻、李明濱主編,《醫學人文饗宴》,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2001年7月。
    莊永明總編輯,《台灣醫學史》,台北市,遠流,1998。
    陳永興,《醫療、人權、社會》,台北:新地,1985年。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市,月旦,1997。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台灣醫學50年》,臺北市:前衛 1995。
    蔡篤堅總主筆,《台灣外科醫療發展史》 臺北市:唐山,2002。
    蔡篤堅,《實踐醫學人文的可能》 臺北市:唐山,2002。
    楊玉齡,羅時成著,《臺灣蛇毒傳奇—台灣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臺北市,天下文化,1996年。
    林啟禎 ,《醫德不是是非題》,台南市:成大醫院社工部,2006年。
    醫望雜誌編輯,《台灣根除小兒麻痺症紀實》,臺北市: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醫學史工作室,1996年。

    (三)、單篇論文
    張金牆,<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成功大學歷史研 究所,1997年
    江珍賢,<台灣七○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的意識形態—以《科學月刊》為 分析個案>,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年。

    (四)、期刊論文
    David J. Arnold著,蔣竹山譯,<醫學與殖民主義>,《當代》,第一七○期,2001年10月,頁40-59。
    林崇熙、傅大為,<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台灣科學史」研究的回顧與檢討>,《新史學》第六卷四期,1995年12月,頁165-199。
    李尚仁,<醫學、帝國主義與現代性:專題導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五十四期,2004年6月,頁1-15。
    李尚仁,<醫學社群的專業化與社會化>,《醫望》,第十九期,2004年,頁4。
    吳嘉苓,<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2000年,頁191-268。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六卷一期,1995年3月,頁113-153。
    杜正勝,<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得思考>,《新史學》八卷四期,1997年12月,頁143-170。
    曾華璧,<1970年代《中國論壇》環境論述的歷史意義>,《思與言》,第三十三卷第四期,一九九五年,頁1-28。
    Charlotte Furth(費俠莉),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十卷四期,1999年12月,頁129-143。
    裴晉國,<醫學人文的通事教育之教學—語言文字與醫學史的觀點>,《通識研究集刊》第七期,頁3-15。
    葉永文,<論1970-80年代台灣醫政關係—一種統治觀點的析評>,《思與言》第四十二卷第三期,2004年9月,頁129-162。
    葉永文,<論台灣民主發展中的醫政關係>,《台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四期,2005年12月,頁99-125。
    蔡篤堅,《台灣醫學史的另類觀點—由文化研究的觀點探討台灣醫學史的新航向》,<台灣史料研究>,第八號,1996年,頁76-87。
    郭文華,<歸檔台灣醫療:初探醫師書寫的歷史與社會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四期,2004年6月,頁105-148。
    高美英、呂碧鴻、褚齡霙,<台灣當前醫學人文課程之實施現況與推展困境 >,《醫學教育》第八卷第四期,2004年8月 ,頁392-403。
    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師社會地位之研究>,《師大專刊》,一九九二年,頁220。

    二、英文部份

    (一)、英文專書
    Jhon Burnham, What’s Medical history? Cambridge:Polity, 2005.
    Ronald E. Doel and Thomas Soderqvist,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Tecnology, and Medicine:Writing Recent History, British: Routledge, 2006.

    (二)、英文期刊
    Anne Borsay, The role of history in the medical humanitis,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7: 93-98.
    James Willis, Friends in low place,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7: 93-98.
    Jane Macnaughton,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s part of ‘core’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7: 93-98.
    Martyn Evans, Intergrative medical humanities teaching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a proposal,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7: 93-98.
    Paimo Puustinen, Mikael Leiman and Anna-Maria Viljanen, Medical and the humanitie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7: 93-98.
    Pekka Louhiala, Philosophy for medical students-why, what and how?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001; 27: 93-98.
    R Meakin, Medical humanities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moving on, J Med Ethics: Medical Humanities, 2002; 28: 32.
    Stephen Pattison, Medical humanities and cautionary tales,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the Nuffield Trust, 2001; 27: 93-98.
    V. J Grant, Making room for medical humanities, J Med Ethics: Medical Humanities, 2002 July; pp45-48.

    三、網路資源
    台灣醫界聯盟:http://www.mpat.org.tw/
    當代醫學:http://www.medtoday.com.tw/
    國外醫學人文期刊網:http://www.mhrd.ucl.ac.uk/
    http://mh.bmj.com/
    http://medhum.med.nyu.edu/medhum.html

    四、圖表
    表一,醫學教育與人文年表。
    表二,政治記事表。
    表三,《醫望》社論與專題總整理。

    五、圖片
    圖2-1,《台灣醫界》,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980。
    圖2-2,《台灣醫界》,第三十七卷第四期,1994。
    圖2-3,《台灣醫界》,第三十九卷第十一期,1996。
    圖2-4,《台灣醫界》,第三十九卷第十一期,1996。
    圖2-5,《台灣醫界》,第四十四卷第八期,2001。
    圖2-6,《台灣醫界》,第四十四卷第十期,2001。
    圖2-7,《醫望》創刊號封面。
    圖2-8,《醫望》第二十三期封面。
    圖3-1,《醫望》第五期的廣告內頁。
    圖3-2,《醫望》第五期的廣告內頁。
    圖3-3,《醫望》第十二期的廣告內頁。
    圖3-4,《醫望》第九期,。
    圖3-5,《醫望》第二十期,頁51。
    圖3-6,《醫望》第十七期,頁40。
    圖6-1,《醫望》創刊號的目錄。
    圖6-2,《醫望》第十九期的目錄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9-0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