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政誼
Lin, Cheng-Yi
論文名稱: 余秀華詩中的「真」及其延伸的「爭議」現象研究
The " Real " and its extended "controversy" phenomenon in Yu Xiuhua's poetry
指導教授: 翁文嫻
Yung, Man-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余秀華夢想詩學空間詩學巴舍拉
外文關鍵詞: Yu Xiuhua, The poetics of reveries, The Poetic of Space, Gaston Bachelard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大陸詩人余秀華(1976-)詩歌作為研究題材,從「字」本身出發,探究其詩歌中的「真」及其延伸的爭議現象。首先梳理「真」於古今詩歌脈絡之意涵,觀看余秀華詩中「真」的定位。以法國詩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詩學理論作為詩歌的切入點,觀看余秀華孕育詩歌的動機、內在欲望的思辨及其「真」於意象上的開展,探析「真」於意象中所呈現的高張狀態,與其建構夢想世界時頻繁出現於詩中的元素,以「水」、「火」、「色彩」、「植物」四類元素作一說明。讓「真」於詩歌的夢想中現身,進而形成一個詩意空間。接續,探討余秀華詩的「真」在其「爭議」現象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將爭議範圍分為三部分:其一「殘疾、淫蕩與婚姻」、其二「底層農女與農村改革」、其三「詩歌的熱鬧與回暖」。從「字」本身解讀詩歌,梳理「真」與「爭議」互相蔓衍的關係,分析詩歌意象與美感經驗的構成,企盼能在現有的「余秀華詩歌研究」場域中,提供一個新的思維與一條進入余秀華詩歌的管道。

    SUMMARY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poetries of the poet of Yu Xiuhua(1976-), as the research text, explores the poetry from the "word" itself. The "Real" and its extended controversy. First of all, comb the meaning of "Real" in the context of ancient and modern poetry, and watch the position of "Real" in Yu Xiuhua's poems. Taking the poetic theory of French philosopher of Gaston Bachelard(1884-1962)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oetry, he watched Yu Xiuhua's motives for cultivating poetry, the speculation of inner desi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on imagery. It also analyzes the high-tension state that "Real" appears in the imagery, and the elements that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poem when constructing the dream world. The four elements of "Water", "Fire", "Color" and "Plant" to explained. Let Yu Xiuhua's "Real" appear in the dream of poetry, and then form a poetic space. To continue, explore the role of Yu Xiuhua's "Real" in its "controversy" phenomenon.
    Keyword:Yu Xiuhua, The poetics of reveries, The Poetic of Space, Gaston Bachelard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year of publication, Yu xiuhua was a poet who started her career in 2015. However, neither Taiwan nor the mainland has published a book dedicated to her poems or poetic skills. Her published works so far include: the rickety world and moonlight falls on her left hand in 2015, we loved and forgot in 2016, joy without cause in 2018, and on earth in 2019. Yu Xiuhua is Internet way except for the poet, so this paper will also its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sina blog" has been published, but not included in the published poetry anthology of poetry, the author calculated and estimated to 744, this paper will also be the big number into the research scope, and its documentary rickety the world as a reference.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dispute into three parts: "disability, lust and marriage", "bottom farmer and village reform", "the excitement of poetry" Warm up" for combing. Therefore, in reading poetry, first the "events" insulation from the poem, the word meaning as a first step, then we can tell from the language structure found in "word" creative coordinates, and then, in turn, suppressing its implications, and then back to the "events" itself, thinking when poets describe object of experience.Through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and "controversy", we interpret poetry from the "word" itself,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of poetic imagery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hoping to be able to In the field of "Yu Xiuhua's Poetry Study", and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o get into the Yu Xiuhua's poetr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tudies was quoting the French philosopher of Gaston Bachelard's " The Poetic of Space ", " On Poetic Imagination and Reverie ", " Psychoanalysis of Fire "`," essai sur l'imagination de la matiere"of elemental poetics and other poetic theories,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grasp the steps of imagery, so as to watch Yu Xiuhua's poetry, to see the dream world, she through the small affairs of the view, close to the details of life, In order to expand her poetry space, this paper takes the four elements of "Water", "Fire", "Color" and "Plant" to explained. Let Yu Xiuhua's "Real" appear in the dream of poetry,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her poetry. To explore, in-depth Yu Xiuhua poetry, explore the charm and sincerity of her poetry, and excavate the existence of images. Moreover, citing the realm of Yu Xiuhua's poetry space in The Twenty-Four Poems of Sikong Tu, to define the appearance of his poetry, and to lay more foundation on Yu Xiuhua's diversity in poetry creation, while watching Yu Xiuhua's implied emotional movement in poetry with the argument of psychologist Lagan, and analyzing the real appearance of her handling of her emotion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processing, one is the juxtaposition of narcissism and inferiority, the other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ideal, and the other is the rendering of the desire for death.

    RESULTS AND DISCUSSION

    By looking at the "truth" in Yu xiuhua's poems, this study, by means of image exploration and poetic analysis, learns that his poems expand poetic space by image and increase the flexibility of his poems by deepening his inner self. At the same time, it found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 dream space were diversified and appeared in a large number of times. Quite 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 Real " of yu xiuhua's poems corresponds to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her poems. In addition to overinterpreting the appreciation of poems, it can show the sincerity,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her poems.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above, extending from the elements of imagery, establish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and its implied style, then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its dream world, deeply into the organization of its poetic space, and from which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of its writing subject matter, so as to establish the " Real " in Yu Xiuhua's poetry, and returned to her controversial events, watch this "Real " in the role of the poem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is paper, the "word" as read the clues Yu Xiuhua poetry, let the Yu Xiuhua poem "word" in the play the entities, and the taste of the preset position first, after the controversial phenomenon in the poetry reading, or eve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orce to capture the poet images, poetry " Real ", appeared in the dream, arrived in the poetic space.

    《余秀華詩中的「真」及其延伸的「爭議」現象研究》 論文大綱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 7 壹、 余秀華著作與研究專書 7 貳、 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壹、 向內深入自己,感受私密的高張 11 貳、 夢想者的想像,更新詩意的空間 14 參、 流動的元素,建構夢想者的世界 15 肆、 內化的精神,舒張「真」的境界 18 伍、 追溯欲望源頭,觀看真實的情感 20 第四節、 架構安排 24 第貳章、 余秀華詩的「真」於古今詩歌脈絡的意涵 第一節、 「真」之意涵及地位 26 壹、 從「字」面上解讀「真」的定義 26 貳、 經驗與真理:文學真實觀念中「真」之意義 30 參、 中國詩歌評論及詩歌批評中「真」的地位 32 第二節、 余秀華詩中的「真」之顯現與定位 38 壹、 創造的勇氣:孕育詩歌的真實動機 38 貳、 「疏野」的境界:美感經驗的探尋 43 參、 情感的展示:與「欲望」進行露骨的思辨 49 一、 「自卑」與「自戀」的並置 50 二、 朝向「理想他者」的無限追尋 58 三、 愛欲臨界「死亡本能」的一瞬 63 第三節、 小結 68 第參章、 余秀華詩的「真」之意象開展 第一節、 私密的浩瀚感所呈現的「高張狀態」 72 第二節、 從元素中萃取的詩意想像 80 壹、 「水」:在身體裡溺水,夢想世界浮現 80 一、 水面的上、下:兩個世界的擴張 81 二、 雨:流經身體,蒸散大地 85 三、 雪與雲:主體用於藏匿的所在 88 四、 溺水:內外迴旋,存有的辯證 92 貳、 「火」:燃燒殆盡後,讓出詩意空間 97 參、 「色彩」:流動的姿態,持續更新意象 105 肆、 「植物」:在體內生長,向著外部擴張 115 第三節、 小結:「真」於夢想中現身,抵達詩意空間 134 第肆章、 余秀華詩的「真」在其「爭議」中的角色 第一節、 「爭議」現象之範圍 136 壹、 「爭議」之一:殘疾、淫蕩與婚姻 137 貳、 「爭議」之二:底層農女與農村改革 152 參、 「爭議」之三:詩歌的熱鬧與回暖 160 第伍章、 結論 第一節、 以上研究成果的考察 166 壹、 定位余秀華詩中的「真」之意涵 166 貳、 「真」及「爭議性」的互相蔓衍 168 第二節、 個人研究的一點反思 171 壹、 以「字」作為解讀詩歌的線索 171 貳、 研究余秀華詩歌的困境 172 第三節、 研究之未來展望 174 參考文獻 附錄一:余秀華發布於「新浪博客」上的詩歌總整理 184 附錄二:2014-2019年探討余秀華的期刊與報導彙整 191 附錄三:圖表 203 表目錄 表1-1余秀華詩中個別「元素」出現次數分布表 17 表1-2余秀華詩作中「元素」數量統計表 17 圖目錄 圖4-1橫店新農村建設鳥瞰圖與建設的群聚兩層樓洋房 203 圖4-2:當地政府收購並發展觀光的余秀華舊居 203 圖4-3:美麗鄉村建設的「家國天下」廣場 204 圖4-4:橫店村施行美麗鄉村建設的詩型廣場 204 圖4-5:CNKI中國知網檢索「余秀華」之探討主題分布圓餅圖 205 圖4-6:研究「余秀華」為主題的發文量趨勢分析 205

    (一) 作者專書
    余秀華(2015),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華詩選,新北:印刻出版社。
    余秀華(2015),搖搖晃晃的人間:余秀華詩選,新北:印刻出版社。
    余秀華(2016),我們愛過又忘記,北京:新星出版社。
    余秀華(2018),無端歡喜,新北:印刻出版社。
    余秀華(2019),且在人間,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二) 引用書籍
    王廣信(20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北京:飛翔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宇文所安(2003),中國文論:英譯與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余德慧(2004),生死無盡,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
    吳瓊(2011),雅克‧拉岡──閱讀你的症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旭(2009),中國詩學範疇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卓大宏(1990),中國康復醫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周維德(1993),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姜飛(2010),經驗與真理:中國文學真實觀念得歷史和結構,四川:巴蜀書社。
    唐‧司空圖著,陳國球導讀(1999年),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
    唐‧釋皎然(1985),詩式,北京:中華書局。
    祖保泉(1984),司空圖的詩歌理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翁文嫻(2013),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
    馬列光,張新渝(2010),黃帝內經‧素問,新竹:凡異出版社,。
    高友工(2011),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國慶(2008年),〈二十四詩品〉的詩歌美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梁平、韓珩主編(2016),中國現代詩歌精選‧鬱金香卷,上海:四川人民出版社。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2002),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梁‧鍾嶸著,曹旭集著,(1994年),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段玉裁(2007),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清‧康熙校編(1961),康熙字典,臺北:世界出版社。
    黃冠閔(2014),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楊安崙(1993),中國古代精神現象學──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東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小濱(2013),《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出版。
    葉維廉(2016),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上)、(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董小蕙(1993),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簡政珍(2004),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出版社。
    Caroline Spurgeon著,鐘玲譯(1985),古典文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戴維•洛奇(David Lodge)編,葛林等譯(1987),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1996),夢想的詩學,台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Gast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2005),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北京:岳麓書社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

    Jean Laplanche等著,沈志中譯(2006),幻想與無意識,台北,行人出版社。
    Jean Paul Sartre著,陳宣良譯(2006),存在與虛無,新北:左岸文化。
    Jacques Lacan(1998), Jacques-Alain Miller (Editor), Bruce Fink,On Feminine Sexuality:The Limits of Love and Knowledge,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XX.:encor , New York:Norton.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1991),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出版公司。
    Rollo May,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新北:立緒出版社。
    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2000),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米娜貝爾出版社。
    Sigmund Freud著;楊歆剛譯(2000),超越快樂原則,臺北:知書房出版。

    (三) 學位論文
    王豐玲(2018),「『余秀華現象』與中國當代詩歌思潮」,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蕾(2017),「德勒茲生成視域下的中國異類文化現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雷雯(2017)「『余秀華現象」受眾文化心理闡析』」,海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四) 期刊:
    尤呈呈(2015),「身體經驗與文學行旅──試論余秀華詩歌的關鍵詞」,江蘇開放大學學報,第26卷第四期,頁68-73。
    王四四(2017),《放下怨氣,不再對抗──從余秀華詩歌說開去》,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二期,頁134-139。
    王澤龍、高健(2016),「折射生存世界的棱鏡──論余秀華詩歌的身體意識」,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頁93-99。
    何光順(2016),「身體、靈魂和大地——評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八期頁55-60。
    李少君(2005),「草根性與新詩的轉型」,南方文壇,第3期,頁23-28。
    李琦、薑慧博(2018),「余秀華詩歌女性矛盾生存經驗的書寫探討」,大眾文藝,第16卷,頁17。
    李豔(2017),「綻放的底層詩歌寫作詩意的底層民眾生活——我讀余秀華詩歌」,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33卷第一期,頁20-22。
    沈浩波(2000),「下半身寫作及反對上半身」,中國詩歌年鑑,第六卷,頁544-547。
    肖輝、黃曉東(2016):「近十年詩歌事件解讀兼論余秀華的詩歌」,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頁112-116.
    周建新(2017):「余秀華詩歌中的白色意象探究」,第4屆社會科學與人文國際會議論文集,頁289-293。
    胡治洪(2007),「《中庸》新詮」,齊魯學刊,第四卷,頁5-12。
    徐子涵(2011),「淺析鍾嶸《詩品》的自然思想」,青年文學家,第18期,頁14-15。
    涂光社(2018),「《文心雕龍》範疇系列創用的卓越成就和歷史地位」,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頁82
    馬大康(2005),「虛擬網路空間的話語狂歡」,浙江社會科學學報,第四卷,頁149。
    馬雲鶴(2015),「奔跑在逃逸線上的詩人——淺析余秀華詩歌創作》,當代文壇,第3期,頁67-71。
    張磊(2017),「儒家哲學中的“本真”與“達道”」,人民論壇,第13期,頁246-247。
    閆志安(2018),「〈合真之道〉」,中華中醫藥雜誌,第33卷第7期,頁15-18。
    陳守胡(2015),「狂歡與規訓──大眾文化視域下的『余秀華詩歌現象」」,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四期,頁205。
    陳亞亞(2015),「余秀華:性別、階層和殘障的三重敘事》,中國圖書評論,第7期,頁49-53。
    陳溈(2018),「余秀華“我愛你”詩歌意蘊與詩性特徵解讀」,荊楚學術,第17期,頁4-6。
    彭雅玲(2001),「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從唯識學的觀點分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
    黃懷鳳(2018),「余秀華詩歌中想像空間的建構」,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頁81-84。
    黃懷鳳(2017),「余秀華詩歌核心物象探析」,銅仁學院學報,第19卷第11期,頁124-128。
    黃懷鳳(2017),「余秀華詩歌核心意象研究」,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7卷第12期,頁146-150。
    黃懷鳳(2018),「精彩的謬誤——余秀華詩歌中詞語的超常搭配」,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頁79-80+83。
    黃懷鳳(2018),「論余秀華詩歌心理空間的建構」,鎮江高專學報,第31卷第3期,頁9-12。
    楊慶祥(2015),「重啟一種『對話式』的詩歌寫作》,詩刊「詩學廣場」欄目,4月號上半月刊。
    詹志和(2005):「佛教影響與魏晉時期美學精神轉型」,文藝研究,頁73-82。
    劉云峰(2014):「余秀華詩歌細讀」,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頁105。
    盧文超(2018):「藝術社會學視野中的本真性兩難困境及其超越──對詩人余秀華的個案考察」,當代文壇,第三卷,頁124-128。

    (五) 報紙:
    范儉:《搖搖晃晃的人間》,北京:合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6年11月22日。
    王霜霜:〈余秀華的單身生活〉,看閱讀‧看天下,2018年18期。
    徐穎:〈余秀華:稱我腦癱詩人,我不難過──對走紅並不敏感,自覺詩歌只是一種個人的書寫〉,新聞晨報,2015年01月17日。
    劉洋:〈網路爆紅的詩人余秀華:“我的身份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南方都市報,2015-01-19。
    伍勤:〈穿越大半個中國去讀你〉,新京報,2015年01月20日。
    沈浩波:〈談談余秀華的詩歌以及大眾閱讀口味〉,鳳凰詩刊,2015年1月20日。
    蔡震:〈余秀華爆紅遭多家出版社爭搶〉,揚子晚報,2015年01月22日。
    黃小星:〈余秀華的5個人生關鍵詞〉,錢江晚報,2015年01月23日。
    李少君:〈網絡催化了全民寫詩的“草根”時代〉,新京報,2015年01月24日。
    蔡震:〈兩間出版社打拼,同步推出兩本詩集──余秀華:沒想到詩歌會是武器〉,揚子晚報,文娛新聞版A15,2015年1月26日。
    蔡震:〈兩間出版社打拼,同步推出兩本詩集──余秀華:沒想到詩歌會是武器〉,揚子晚報,文娛新聞版A15,2015年1月26日。
    王西平:〈寧夏詩人和讀者咋看余秀華〉,寧夏日報,2015年1月26日。
    鏵犁:〈詩歌的歸詩歌,余秀華的歸余秀華〉,南方報業網‧南方周末,2015年1月30日。
    鏵犁:〈詩歌的歸詩歌,余秀華的歸余秀華〉,南方報業網‧南方周末,2015年1月30日
    巴陵:〈余秀華:虛名浮利可以休〉,深圳商报,2015年2月2日。
    周哲發:〈刺痛這個柔軟的時代:昨夜,19名工人詩人在北京向世界朗讀〉,澎湃新聞,2015年2月3日。
    沈浩波:〈詩人許立志:咽下那枚鐵做的月亮〉,兩岸犇報,2015年3月4日。
    霍俊明:〈“草根詩人”的背後——詩歌標準、身份倫理與現實見證〉,《光明日報》,2015年06月29日13版。
    朱琦琳:〈余秀華只是個案於詩歌是好事〉,現代金報,2015年11月29日。
    楊暢、郭延冰:《鍾立風:音樂不是競技,民謠更不該上電視》,新京報,2016年12月8日 。
    張嘉:《搖搖晃晃的人間真真實實的余秀華》,北京青年報,2017年7月18日。
    徐蕭:《食指與余秀華之爭:兩個時空的喊話》,澎湃新聞,2018年1月19日。
    周衡:〈余秀滑:「分裂」的腦癱詩人〉,BBC中文網,2018年8月13日。

    (六) 網路資料
    吳思敬:〈由余秀華現象引發的關於當前詩歌生態的思考〉《“草根詩人”現象與詩歌新生態研討會》,研討會發言稿,中國作家網,2015年02月17日。來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5/2015-02-17/234444.html
    沈浩波:〈既別濫情,也別女權〉,新浪博客,此文為回答深圳《晶報》記者葉長文之採訪稿。2015年1月26日。來源:https://www.poemlife.com/index.php?mod=libshow&id=3414
    沈浩波:〈談談余秀華的詩歌以及大眾閱讀口味〉,鳳凰詩刊,2015-01-20。來源:https://book.ifeng.com/fukan/shikan/detail_2015_01/20/1530820_1.shtml
    沈睿:〈什麼是詩歌?:余秀華──這讓我徹夜不眠的詩人〉,豆瓣,2015-01-12。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478467876/
    沈睿:〈沈浩播走在去經典的路上與男性文人的嘴臉〉,《豆瓣》,2015年1月18日,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480047776/
    林莽:〈尋找語言藝術最原初的形態〉《“草根詩人”現象與詩歌新生態研討會》,研討會發言稿,中國作家網,2015年02月17日。來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5/2015-02-17/234445.html
    阿披王:〈沈浩波訪談錄:先鋒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氣節〉,中國南方藝術,(電子郵件採訪稿),2018年5月9日,來源:http://www.zgnfys.com/a/nfwx-55205.shtml
    秦曉宇,余秀華:《我的詩篇:24小時詩歌生存挑戰》對談實錄,鳳凰文化直播,2017年。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386xpl8.html
    逄春階、盧昱:〈普珉:我不認為余秀華抄襲我〉,新浪博客,2015年2月8日。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06be30102vela.html
    張金川:〈“蕩婦體”一夜走紅,懼怕,不想寫詩了〉,豆瓣網,2015年01月21日,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480704772/
    張金川:〈“蕩婦體”走紅該引發什麼樣的思考〉,豆瓣網,2015年01月26日,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481678334/
    張清華:〈草根詩歌是這個時代的痕跡〉《“草根詩人”現象與詩歌新生態研討會》,研討會發言稿,中國作家網,2015年02月17日。來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5/2015-02-17/234450.html
    陳謀:〈詩歌,我們需要私密才會通過手機去讀你〉,成都商報電子版,第10版,2015年1月26日。來源:http://e.chengdu.cn/html/2015-01/26/content_507328.htm
    彭學明:〈他們用靈魂書寫靈魂〉《“草根詩人”現象與詩歌新生態研討會》,研討會發言稿,中國作家網,2015年02月17日。來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5/2015-02-17/234455.html
    廖偉棠:〈大眾喜歡的詩人也能是好詩人──也談詩人余秀華〉,《騰訊‧大家》,1月21日。來源:https://dajia.qq.com/blog/455544026421332.html
    廖偉棠:〈詩人始終屬於大眾〉,博訊,2015年1月31日。來源:https://hk.on.cc/cn/bkn/cnt/commentary/20150131/bkncn-20150131000317807-0131_05411_001.html
    劉元:〈殘疾農民女詩人作品走紅網絡網友質疑抄襲〉,騰訊文化,2015年01月16日,來源:https://cul.qq.com/a/20150116/059068.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2-22公開
    校外:2022-02-2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