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靜雯
Jiang, Jing-Wen
論文名稱: TFT-LCD產業人才遷移行為與就業誘因之研究: 以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廠商為例
The Study on the Migration of Talents of TFT-LCD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Inducement:A Case Study of the Manufacturers in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指導教授: 孔憲法
Kung, Shiann-Fa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TFT-LCD產業就業誘因遷移行為
外文關鍵詞: behavior of migration, employment inducement, TFT-LCD industry
相關次數: 點閱:82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科磁吸效應擴展,已構築成一個完整的光電聚落,廠商的人才需求也日以遽增,根據就業服務站徵才統計數據顯示廠商的就業謀合率僅達1成,可窺見南科目前人才供需已出現嚴重失衡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了解人才遷移現象與動機,檢測目前南科內、外部環境是否滿足人才的需求,以描繪出南科的競爭優劣勢。
    研究結果顯示南科TFT-LCD產業欠缺與流失最多專業技術人才與技術員,僅研發型、下游與製程廠商是研發人才為最大缺口,以南部區域為主要流動範圍,產業以外的廠商與競爭對手廠商是技術基層人才主要考量的廠商類型,而研發人才則是以競爭對手廠商為遷移的對象,且均以自行應徵方式進入人力市場,而技術基層人才以自行離職,研發人才以挖角流失最多。
    南科目前企業外部環境以學術與研發機構、醫療與文化環境未能支應南科廠商與員工的需求。企業內部環境中人才最強調獎金、福利設施與制度的提供,而在上、中、下游各有吸引之處,唯獨製程設備廠欠缺人才吸引的直接利基點。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gnetic influence in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a complete photonics cluster has been formed. The demand of talents of manufacturers is increasing. Bu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Services Center, the employment rate just reach 1%, so we can know the serious unbalance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So the study aims to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motive and phenomenon of talents migration, to survey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whether it suffice the needs of talents, and to lay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The result of study shows that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lacking and leaving the professional technician of TFT-LCD industry mostly, just only the R&D, downstream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lack and leave the R&D talents mostly. The south of Taiwan is main area of migration. Manufacturers beyond Industrial and competitive need basic technicians, and the R&D talents are the needs of competitive manufactures. Talents all apply by themselves, and a large amount of R&D talents was hunted to other compani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which includes learning and R&D organizations, medical treat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can’t meet the need of employees.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stress on the supply of bonus and welfare facility and system, the attractions are placed in upstream, middle, and downstream firms, only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lack the direct benefit points to attract tal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8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遷移理論 2-1 第二節 相關遷移導因之研究論述 2-5 第三章 台灣TFT-LCD產業發展概況 第一節 國內TFT-LCD產業發展沿革 3-1 第二節 國內TFT-LCD產業空間佈局 3-5 第三節 南科勞動市場探索 3-8 第四節 南科人才引入政策成效 3-11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調查實施 4-3 第三節 樣本選取 4-5 第五章 南科TFT-LCD產業人才遷移行為之實證分析 第一節 南科TFT-LCD產業人才遷移現象的探索 5-1 第二節 廠商內、外部環境之誘因分析 5-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i 附錄 a 表目錄 表2-1 影響人遷移行為因子表 2-8 表2-2 影響勞動者遷移行為因素一覽表 2-13 表2-3 影響科技人才就業行為因子表 2-17 表2-4 相關研究之遷移行為影響因素統整表 2-18 表3-1 台灣TFT-LCD產業發展進程表 3-3 表3-2 國內TFT-LCD產業之產官學因應對策建議表 3-4 表3-3 國內TFT-LCD產業鏈廠商數分布表 3-5 表3-4 國內TFT-LCD產業鏈廠商分布表 3-5 表3-5 竹科vs.南科就業人口總數變化一覽表 3-8 表3-6 南科歷年各業別就業人口總數表 3-9 表3-7 台南地區各就業服務站九十三年度現場徵才統計表 3-10 表3-8 竹科、南科人才招募政策項目比較表 3-12 表3-9 歷年竹科、南科人才招募政策實施數與員工成長率對照表 3-13 表4-1 廠商之訪談對象職稱說明表 4-5 表4-2 訪談的廠商家數與產品類別比重分析表 4-6 表4-3 訪談廠商基本資料表 4-10 表5-1 廠商現有人才之專業領域分布表 5-2 表5-2 現有人才之產業鏈分布表 5-2 表5-3 現有人才之生產活動類型分布表 5-3 表5-4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區域分布表 5-6 表5-5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海外分布表 5-7 表5-6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表 5-8 表5-7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管道分布表 5-9 表5-8 現有技術員之之來自的區域分布表 5-10 表5-9 現有技術員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表 5-10 表5-10 現有技術員之來自的管道分布表 5-11 表5-11 欠缺人才之專業領域分布表 5-12 表5-12 欠缺人才之產業鏈分布表 5-13 表5-13 欠缺人才之生產活動導向分布表 5-14 表5-14 容易找到欠缺的技術員之來自的區域分布表 5-16 表5-15 容易找到欠缺的技術員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表 5-17 表5-16 容易找到欠缺的技術員之來自的管道分布表 5-18 表5-17 容易找到欠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區域分布表 5-19 表5-18 容易找到欠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表 5-19 表5-19 容易找到欠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管道分布表 5-20 表5-20 容易找到欠缺的研發人才之來自的區域分布表 5-21 表5-21 容易找到欠缺的研發人才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表 5-21 表5-22 容易找到欠缺的研發人才之來自的管道分布表 5-22 表5-23 廠商月流動率表 5-24 表5-24 流失人才之專業領域分布表 5-25 表5-25 流失人才之產業鏈分布表 5-25 表5-26 流失人才之生產活動導向分布表 5-26 表5-27 技術員之流失的區域分布表 5-29 表5-28 技術員之流失至各產業鏈分布表 5-30 表5-29 技術員之流失的管道分布表 5-31 表5-30 專業技術人才之流失的區域分布表 5-31 表5-31 專業技術人才之流失至各產業鏈分布表 5-32 表5-32 專業技術人才之流失的管道分布表 5-32 表5-33 研發人才之流失的區域分布表 5-33 表5-34 研發人才之流失至各產業鏈分布表 5-33 表5-35 研發人才之流失的管道分布表 5-34 表5-36 廠商專業人才結構分布統整表 5-35 表5-37 廠商個體人力結構分布統整表 5-35 表5-38 科技人才遷移行為與影響因素關係表 5-37 表5-39 實證與相關文獻之影響因素檢測表 5-39 表5-40 南科群聚現象概況表 5-42 表5-41 南部在地條件分析表 5-43 表5-42 欠缺與流失研發人才的廠商之福利制度與設施比較表 5-46 表5-43 欠缺與流失專業技術人才的廠商之福利制度與設施比較表 5-47 表5-44 欠缺與流失技術員的廠商之福利制度與設施比較表 5-48 表5-45 各產業鏈階層的廠商所提供的福利誘因之比較表 5-4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1-7 圖2-1 Lee人口遷移理論示意圖 2-3 圖2-2 遷移決策概念模式 2-6 圖2-3 遷移-決定模式 2-6 圖3-1 台灣TFT-LCD產業發展進程圖 3-3 圖3-2 台灣TFT-LCD產業鏈廠商數分布圖 3-6 圖3-3 竹科vs.南科就業人口總數變化圖 3-8 圖3-4 南科歷年各業別就業人口數趨勢圖 3-9 圖4-1 整體研究架構圖 4-2 圖4-2 南科內、外部環境誘因分析構面說明圖 4-2 圖4-3 調查實施流程圖 4-3 圖4-4 南科TFT-LCD產業鏈圖 4-7 圖4-5 樣本選取重要性示意圖 4-8 圖5-1 廠商現有人才之專業領域分布圖 5-2 圖5-2 現有人才之產業鏈分布圖 5-3 圖5-3 現有人才之生產活動類型分布圖 5-4 圖5-4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區域分布圖 5-6 圖5-5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海外分布表示意圖 5-7 圖5-6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圖 5-8 圖5-7 現有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管道分布圖 5-9 圖5-8 現有技術員之之來自的區域分布表圖 5-10 圖5-9 現有技術員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圖 5-10 圖5-10 現有技術員之來自的管道分布圖 5-11 圖5-11 欠缺人才之專業領域分布圖 5-12 圖5-12 欠缺人才之產業鏈分布圖 5-13 圖5-13 欠缺人才之生產活動導向分布圖 5-14 圖5-14 容易找到欠缺的技術員之來自的區域分布圖 5-16 圖5-15 容易找到欠缺的技術員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圖 5-17 圖5-16 容易找到欠缺的技術員之來自的管道分布圖 5-18 圖5-17 容易找到欠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區域分布圖 5-19 圖5-18 容易找到欠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圖 5-20 圖5-19 容易找到欠缺的專業技術人才之來自的管道分布圖 5-20 圖5-20 容易找到欠缺的研發人才之來自的區域分布圖 5-21 圖5-21 容易找到欠缺的研發人才之來自各產業鏈分布圖 5-22 圖5-22 容易找到欠缺的研發人才之來自的管道分布圖 5-22 圖5-23 流失人才之專業領域分布圖 5-25 圖5-24 流失人才之產業鏈分布圖 5-26 圖5-25 流失人才之生產活動導向分布圖 5-27 圖5-26 技術員之流失的區域分布圖 5-30 圖5-27 技術員之流失至各產業鏈分布圖 5-30 圖5-28 技術員之流失的管道分布圖 5-31 圖5-29 專業技術人才之流失的區域分布圖 5-31 圖5-30 專業技術人才之流失至各產業鏈分布圖 5-32 圖5-31 專業技術人才之流失的管道分布圖 5-32 圖5-32 研發人才之流失的區域分布圖 5-33 圖5-33 研發人才之流失至各產業鏈分布圖 5-33 圖5-34 研發人才之流失的管道分布圖 5-34 圖5-35 南科TFT-LCD產業科技人才遷移行為模式示意圖 5-38 圖5-36 剖析南科內外部環境之分析向度示意圖 5-40 圖5-37 南部在地條件分析圖 5-4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王昭琪,”TFT-LCD產業之競合與經營型態分析”,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2002。
    2. 行政院經建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嘉南地區人口產業及土地使用現況暨對今後發展影響之研究”,1978。
    3. 汪鐵志,”我國與全球光電產業及技術動態”,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2004。
    4.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全球光電市場與台灣光電產業回顧與展望—全球光電市場與台灣產業之產值統計”,2006 PIDA成果發表暨記者聯誼會新聞稿,2006。
    5. 李朝賢,”城鄉人口遷移之研究-南部鄉鎮之個案”,台灣地區人口遷移、分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1987。
    6. 李誠,”台灣地區勞動市場功能的實証研究”,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7. 李國鼎,”台灣地區人口分布與生活素質”,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8. 李再長,”高科技人力規劃與行為調查-白領工人力資源行為面探討”,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劃,1997。
    9. 李嘉聖、陳益世,“高科技產業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暨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研發技術人員為例”,人力資源學報第11期:93-115,1999。
    10. 沈曾圻、詹火生、衛民,”技術變動對人力需求之影響”,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11. 吳國禎譯,”勞動經濟學”,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綜合規劃處編印,1988。
    12. 吳忠吉,“勞動經濟學”,國立空中大學,1990。
    13. 周秀敏,"高科技廠商圖表總覽_光電業關聯圖暨廠商名錄",開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
    14. 洪嘉瑜、陶宏麟、蔡智發,“影響台灣內部遷徙的經濟因素探討”,經濟論文叢刊31(2):253-277,2003。
    15. 胡太山,”台灣地區科技園區區域發展策略研究”,成功大學都研所碩士論文,1991。
    16. 施鴻志、解鴻年,”台灣地區科技廠商區為特性調查分析”,行政院國科會科技園區與區域發展第一期計畫,1990。
    17. 莊如松,”台灣地區人口分布與政策之回顧”,台灣地區人口遷移、分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1987。
    18. 徐進鈺,”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75-118,1999。
    19. 陳正倉,”台灣之經濟發展與人口遷徙”,台灣銀行季刊29(2):118-139,1978。
    20. 陳希沼,”台灣地區產業員工異動研究”,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21. 陳心田,”員工–主管互動、知覺組織支持、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我國科技產業研發人員之分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2。
    22. 黃有志,”台灣地區人口特性與區域發展之差距_1971-1981年的考察”,台灣地區人口遷移、分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1987。
    23. 黃文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年報”,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1980-2000。
    24. 黃豐一,”TFT-LCD面板產業”,產業調查與技術季刊153期:38-53,2005。
    25. 曾柔鶯、康龍魁、陳世良,“高科技人力規劃與行為調查-藍領工人力資源行為面探討”,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劃,1997。
    26. 張珂、楊傳國,"工作流動:理論綜述與評價",中國人口科學第3期,2003。
    27. 廖正宏,”人口遷移”,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
    28. 廖石,”從都市企業化主義的觀點探討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城鄉均衡發展課題”,都市與計畫28(2),2001。
    29. 鄭聖時,”台南科學園區產業發展需求調查與規劃成果報告”,立德管理學院管理學群,2002。
    30. 鄭嘉隆、黃欣怡,“2004光電工業年鑑”,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2004。
    31. 謝高橋,”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_高雄市個案研究”,巨流圖書公司,1981。
    32. 蘇建元、黃欣怡,“2005光電工業年鑑”,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2005。
    33. 戴謙,”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年報”,南部科學工業園區,2001-2003。
    外文文獻
    1. Barron,J.M.and McCafferty.S,”Job Search, Labor Supply, and the Quit Decision:Theory and Evid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4):683-691,1977.
    2. Badawy,M.K.,”One More Time:How to Motivate Your Engineers”,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5(2):37-42,1978,
    3. Bartel,A P.,”The Migration Decision:What Role Does Job Mobility Pla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9(5):775-786,1979.
    4. Bloch,F.E.,”Labor Turnover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4(2):236-246,1979.
    5. De Jong,G.F,”Expectations, Gender, and Norms in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Population Studies,54(3):307-319,2000.
    6. Ellie,J.E.,”Manpower flows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Management Science,26(11):1086-1095.
    7. Greenwood,M.J,”Resear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3(2):397-433,1975.
    8. Gleave,D and Martyn,C-H,”Migration dynamics and labour market turnover”,Progress in Planning,8(1),1977.
    9. Greenwood,M.J,”Human Migration:Theory, Models, and Empirical Studie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5(4):521-544,1985.
    10. Kotler,P.,Haider,D. and Rein,I.,”There’s no place like our place”,Public Management,Vol.76(2):15-20,1994。
    11. Lee,E.S,”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3(1):47-57,1966.
    12. Lawrence,M.K & Stuart,A.L,”The Relative Effects of Employed and Unemployed Job Search”,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4(2):234-241,1982.
    13. Parsons,D O,”Quit Rates Over Time: A Search and Information Approac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3(3):390-401,1973.
    14. Sjaastad,L A.,”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Part2:Investment in Human Beings:80-93,1962.
    15. Schultz,T.W,”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Part2:Investment in Human Beings:1-8,1962.
    16. Ravenstein,E,G,” The Law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48(2):167-235,1885.
    17. Ravenstein,E,G,” The Law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52(2):241-305,1889.
    18. 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9(1):138-148,1969.
    19. Weeks,J.R,”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2.
    20. William F. Miller,”New Regions of Talent & Innovation: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mpact”,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2003。
    21. Zelonsky,W,” The Hypothesis of the Mobility Transition”, Geographical Review,61(2):219-249,1971.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8-08公開
    校外:2009-08-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