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清旗
Tseng, Ching-Chi
論文名稱: 銀行企業品牌商標感性語彙意象認知與設計決策建構之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Kansei Engineering to the Image Recognition Analysis and Computer-Aided Logo Design for Banks
指導教授: 林銘泉
Lin, Ming-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數量化I類感性工學商標設計企業識別
外文關鍵詞: symbol design, quantification theory type I,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商標在企業識別系統(簡稱CIS)中,為主要的視覺構成元素,對企業形象與品牌意象的建立,具有深遠影響。然而,綜觀國內外的商標設計,多半依設計師或企業決策主管個人的主觀喜好或唯美的追求,普遍缺乏客觀性。

      基於此,本研究的目標為針對國內外銀行業,建構商標設計的法則,以發展一套可行的電腦輔助商標設計決策系統。其發展過程,除導出感性語彙與國內外銀行業幾何商標間之關聯性外,並使用語意差異法,配合感性工學語彙之評量,對受測者進行測試。所得資料則運用數量化I類進行探討與分析。最後,將感性語彙與商標特徵間的關聯性,以電腦建構一套可行的決策系統,作為設計師及企業決策者設計商標時的方向及參考依據。

      本研究之結果,最後建立一套商標設計決策系統,並可產生較符合設計師意象而可行的商標構想案。

      LOG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a 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It represents the company image and product quality. However, most designers or business chiefs have their subjective opinions or favors that make the logo design can not meet customer’s nee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effort is to develop a feasible computer-aided logo design decision-making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and Kansei engineering concept are applied to develop rules. The rules connect user requirements and geometry forms that will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gram. It is noted that the design of logos for banks are considered as a case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results should provide a useful method with designers in logo design.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VI 表目錄…………………………………………………………………X 圖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1  1.2 問題陳述………………………………………………………2  1.3 研究組織架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商標設計的本質………………………………………………5   2.1.1 商標設計的元素解構與變化……………………………5   2.1.2 商標的設計原則…………………………………………7   2.1.3 美的形式原理與商標設計的關係………………………8   2.1.4 商標設計的色彩運用……………………………………10  2.2 造形原理在商標設計上之應用………………………………13   2.2.1 造形原理與商標設計的分類……………………………13   2.2.2 造形設計方法……………………………………………15  2.3 人類對圖像的視覺認知………………………………………16   2.3.1 視覺認知模型……………………………………………16   2.3.2 模板匹配…………………………………………………18   2.3.3 認知心理的理論架構……………………………………18   2.3.4 型態辨認理論研究………………………………………20  2.4 感性工學的研究………………………………………………21   2.4.1 感性工學的方法分類……………………………………22   2.4.2 感性工學研究的應用……………………………………23   2.4.3 小結………………………………………………………25  2.5 統計分析方法與相關理論探討………………………………26   2.5.1 問卷調查樣本的決定……………………………………26   2.5.2 語意差異法………………………………………………27   2.5.3 數量化I類 ……………………………………………… 28   2.5.4 距離公式…………………………………………………30   2.5.5 形態學圖表法……………………………………………31 第三章 研究方向  3.1 研究目的………………………………………………………33  3.2 研究方法………………………………………………………33  3.3 研究之發展流程與步驟………………………………………34  3.4 研究範圍與限制………………………………………………36 第四章 意象聯結與法則之建立  4.1 感性語彙與商標樣本之選取…………………………………37  4.2 感性語彙與商標樣本意象關係之聯結………………………43   4.2.1 決定問卷調查樣本數……………………………………44   4.2.2 問卷調查統計……………………………………………45  4.3 商標形態分析與造形解構……………………………………47  4.4 數量化I類各類目得點分析 ………………………………… 50  4.5 感性語彙對與色彩法則建立…………………………………52  4.6 商標設計法則之建立…………………………………………53 第五章 系統的建立與驗證  5.1 決策系統模式…………………………………………………56  5.2 系統建立與驗證………………………………………………61   5.2.1 程式發展的工具…………………………………………61   5.2.2 程式架構…………………………………………………63   5.2.3 意象輸入介面……………………………………………64   5.2.4 決策模式判斷……………………………………………64   5.2.5 構想發展模式介面………………………………………65  5.3 檔案存取控制…………………………………………………67   5.3.1 設計驗證…………………………………………………67  5.4 系統驗證………………………………………………………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74  6.2 研究之不足與侷限……………………………………………75  6.3 後續研究建議…………………………………………………76 參考文獻………………………………………………………………78 附錄 附錄一:問卷(一)…………………………………………………85 附錄二:商標樣本出處………………………………………………86 附錄三:問卷(二)…………………………………………………89 附錄四:數量化I類各語彙類目得點及偏相關 …………………… 103 附錄五:問卷(三)…………………………………………………113 附錄六:感性語彙介面之程式原始碼………………………………114 附錄七:產生商標之程式原始碼……………………………………116

    一、 中文部份:
    王無邪,平面設計原理,雄獅圖書公司,民國63年。

    王錦堂,設計方法—人類前途的根源,徐氏基金會,民國78年。

    王明嘉,「從CI熱潮到Logo狂飆」,設計雜誌,65期,頁72-76,民國84年。

    王明嘉,“從企業標誌角色檢視視覺符號本質”,設計雜誌,66期,頁48-52,民國84年。

    王閔威,綠色廣告下的大專學生環保產品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王柳鋐,Java Applet 在WWW上的應用,博碩出版社,民國85年。

    王宗興,自行車車架造形特徵對意象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丘永福,造形原理,藝風堂,民國80年。

    江 蘭,消費者心理認知對產品包裝視覺設計之影響-以台灣飲料為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呂清夫,造形原理,雄獅圖書公司,民國86年。

    呂清夫譯,朝倉直已著,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北星圖書公司,民國79年。

    李銘龍,色彩設計計劃,藝風堂出版社,民國83年。

    吳江山,CI與展示,新形象出版事業,民國80年。

    林振陽、施純銘、黃銘哲,“由視覺心理的觀點探討射出成型機作面板功能符號認知性的研究”,工業設計技術暨學術研討會,頁101-109,民國82年。

    林磐聳,企業識別系統,藝風堂出版社,民國80年。

    林盤聳,“台灣的CI發展及案例賞析”,美育月刊90期,頁17-26,民國86年。

    林銘泉,造形(一),三民書局,民國82年。

    林品章,商業設計,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6年。

    林東海、張麗琦,企業識別設計,新形象出版公司,民國82年。

    林文昌,色彩計劃,藝術圖書公司,台北,民國80年。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三民書局,台北,民國66年。

    林書堯,色彩學,三民書局,台北,民國72年。

    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書局,台北,民國84年。

    林榮泰、莊明振,“從圖像語意探討人機界面圖像的設計”,工業設計,73期,頁88-89,民國80年。

    林由男著,商標的形狀和創作構想,古印出版社,民國81年。

    邱迺懿,企業識別中標誌意象之造形特徵的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柯連田,由空間認知能力探討實際產品與影象圖片之意象差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施純銘,機械產品安全性操作系統之認知研究-以射出成型機操作面板之設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2年。

    高俊茂,CIS規劃設計技法,星狐出版社,民國83年。

    馬永川,“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第三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13-118,民國87年。

    原田 昭,“感性工學的架構-感性工學的研究領域與對象”,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9, 民國87年。

    張悟非,“從認知心理學觀點來探討視覺資訊設計的方向”,工業設計,76期,頁2-11,民國86年。

    張紹勳、張紹評、與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下冊),松崗圖書公司,民國89年。

    張百清,“如何在中國大陸建立品牌形象”,設計雜誌,92期,頁32-34,民國89年。

    張繼文,“從認知心理觀點探討記號設計”,屏東師院學院學報,頁421-502,民國84年。

    張繼文,“視覺設計的心理基礎”,回教天地,102卷,頁33-39,民國82年。

    張建成,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9年。

    張悟非,“設計電腦化媒介(二)-電腦立體模型架構”,工業設計,81期,第22卷,民國82年。

    張華城,“應用倒傳遞神經網路於模擬產品造形類別認知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07,民國89年。

    陳俊宏,“配色意象之調查分析”,台中商專學校學報,20期,頁17-159,民國77年。

    陳俊宏,“色彩嗜好與色彩聯想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6年。

    陳寬祐編著,基礎造形,新形象出版公司,民國80年。

    陳志瑋,應用感性工學及田口方法於品質機能開之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許書瑋,感性工學執行程序之構建,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年。

    黃崇彬,原田 昭,“日本感性工學發展現況及其在遠隔控制介面設計上應用的可能性”,中日設計教育研究會論文集,頁17-25,民國87年

    黃希庭譯,Rober, L. Solso原著,認知心理學,五南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1年。

    黃鈴池,標誌設計中表達行業特性之色彩與造形要素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黃美菁,行動電話偏好意象建構造形法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黃俊英,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出版,台北,民國89年。

    曾國雄,多變量解析與應用,華泰書局,頁167-188,民國80年。

    靳埭強,商標與機構形象,台灣珠海出版公司,民國84年。

    經濟部,中華民國商標分類索引,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民國77年。

    葉國松、張輝明,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藝風堂出版社,民國78年。

    廖秀貞,商標的認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2年。

    廖哲夫,CI面面觀、企業識別觀察與評介,藝風堂出版社,民國84年。

    趙瑾,商標設計全集,五洲出版社,民國64年。

    蔡昇祐,電腦輔助幾何商標設計之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蔡昇祐、蕭世文,“同步設計策略在產品設計上的應用研究”,中華民國第二屆可靠度與維護度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3-401,民國86年。

    歐慧宜,空間色彩意象在設計上的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2年。

    鄭國裕、林磐聳,色彩計畫,藝風堂出版社,台北,民國80年。

    鄭凱元,銀行標誌的視覺讀寫能力之評量與研究,捷太出版社,民國84年。

    賴瓊琦,“色彩意象調查及分析”,台北工專學報,20期,民國75年。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視傳文化出版,台北,民國86年。

    謝康基,語意學-理論與基礎,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0年。

    戴永久,統計概念與方法,三民書局,民國81年。

    戴育民,電腦輔助建築例面描述系統構件圖形程式庫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79年。

    薛承甫,“消費性產品涉入程度與造形選擇關係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00,民國89年。

    闕頌廉,應用模糊數學,科技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

    嚴月秀,台灣企業商標設計風格的比較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二、 英文部分
    Anderson, J.,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3rd Editio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1990.

    Carter, D., Logos of America’s Largest Companies, Art Direction Book Co., New York, 1988.

    Giugiaro, G., Made in Italia: Selezione Dei Italiani, Istituto Nazionale Editoriale Italiano, Mont San Pietro, 1988.

    Cooper, Al., World of Logotypes, Art Direction Book Co., New York, 1976.

    Green, F., Analyzing Multivariate Data, Dryden Press, Hinsdale, 1998.

    Cross, N.,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3rd Edition, Wiley, New York, 2000.

    Jones, J. C., Design Methods,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992.

    Kuwayma, Y., Trademarks & Symbols, Van Nostrand Reinbold, New York, 1973.

    Mendenhall, J., High Tech Trademarks, Art Direction Book Co., New York, 1985.

    Mitchell, W. J.,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Van Nostrand Co., New York, 1986.

    Murphy, J. and Rowe, M., How to Design Trade Marks & Logos, Quarro Publishing plc, London , UK, 1988.

    Nagamachi, M., 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1995.

    Osborn, A. F., Applied Imaginati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963.

    Osgood, C. E., Language, Meaning, and Culture, New York, 1990.

    Osgood, C. E., Suci, C. J. and Tannenbaum, P. H,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1989.

    Rooney, J. and Steadman, P., Principles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CL Press, Open University, 1993.

    Sato, M., Community Design-Elemen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and Signage Grophic-sha, Tokyo, 1992.

    Sims, M., Sign Design: Graphics, Materials, Technigues,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991.

    Stiny, G.,“A Note on the Generation of Chinese Lattice Desig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4, pp. 89-98, 1977.

    Stiny, G.,“Introduction to Shape and Shape Grammar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7, pp.343-351, 1980.

    Stiny, G. and Gips, J., “Shape Grammars and the Generative Specification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p.1460-1465, 1972.

    Stiny, G. and Mitchell, W. J.,“The Grammar of Paradise: on the Generation of Mughul Garde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7, pp.209-226, 1980.

    Wickens, C., Engineering Psycholo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Second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pp.179-180, 199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2-1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