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郁琳 Chang, Yu-lin |
|---|---|
| 論文名稱: |
論張春凰、王貞文與清文其人及台文作品內的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 An Analysis on the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Female Taiwanese-writing Authors--Chang Chun-huang, Wang Chen-wen, and Ching Wen's Literary Works |
| 指導教授: |
鍾秀梅
Chung, Hsiu-m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5 |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認同 、清文 、王貞文 、張春凰 、國族認同 、台語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gender identity, Wang Chen-wen, Ching Wen, national identity, Taiwanese Literature, Chang Chun-hu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4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重點在於從台語女性文學內張春凰、王貞文和清文的創作,釐清她們如何展現性別、語言、國族與認同之間的關係。台語女性文學由戰後台語文學和女性文學結合而成,除先耙梳此兩文學領域、介紹台語女性文學的發展,再以對照台語/客語女性文學的方式,呈現兩種女性文學的特色,以及母語女性文學共有的現象,最後以比對台語/華語女性文學,進一步突顯台語女性文學的特殊性。進行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分析前,先講述三位女作家的生平。在性別認同方面,藉三人性別書寫當中的角色設定、故事結構、與使用字詞歸納個別的書寫特色,從中看出女性的主體性如何被建構。另外,也將進行三人性別書寫的比較,並分析三人的生命經驗之異同如何影響書寫內容。
國族認同則分兩部分,一部分從與國族無直接關連的文類著手,分析張春凰的旅行和生態文學的特點,以及它們和國族的牽連;而王貞文的基督教信仰如何影響其台獨意識的生發,又,清文都市書寫中的地方認同是否引發對台灣國族的情懷。另一部份處理張春凰和王貞文的政治書寫,看出她們國族的認同成因有哪些,其中女性如何成為國族建構的一部份,並追溯造成兩人書寫國族的緣由、比較兩人的政治書寫。最後,透過同樣使用台語為創作語言,和針對台語所做的表述,可瞭解三人都將台語當成台灣國族的象徵,由此流露相同的國族認同。張、王、清文各因不同原因在台語文學的國族打造工程佔一席之地,其不同的身份位階(前兩者相同,但與清文不同)乃是關鍵因素之一。
以上的析論,試圖透過張春凰、王貞文和清文展現台語女性文學中,重要的兩種身份認同模式,以求對這片新興文學版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並希望能從討論中所反映出來的現象,反思以大眾語言和民族性為訴求的台語(女性)文學面臨的危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how Chang Chun-huang, Wang Chen-wen, and Ching Wen deal with the relation among gender, language, n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ir literary works written in Taiwanese. These writers’ works belong to women’s writing in Taiwanese, which is composed of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Women’s literature. Therefore, this study first introduces these two literary ter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writing in Taiwanese, and then women’s literature written in Taiwanese、Haffa and Mandarin is compar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ir features.
The analysis of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proceeds after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ang, Wang, and Ching Wen. The part of gender identity focuses on how the subject of females is constructe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the structure of stories, and wordage in their work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their gender writings to see if their life experiences make any influences.
As to the part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ose genres which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nation, such genres include Chang Chun-huang’s travel literature and ecological literature, Wang Jen-wen’s Christian writing, and Ching wen’s city writing, all of these have sort of connection to national identity.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element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olitical writing by Chang Chung-huang and Wang Jen-wen. This part also tries to comprehend how females become a seg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 in Chang and Wang’s political writing, and then traces back to the reason why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leans to Taiwan instead of China. Last but not the least, Chang, Wang and Ching wen share the same national identity by using their mother language in writing, which means they all regard Taiwanese as a significant symbol of nation.
By discussing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presented in Chang, Wang, Ching wen’s literary works, this study intends to further understand women’s writing in Taiwanese, and to foresee any crisis Taiwa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women) may confront in the future.
一、學位論文
徐碧霞,《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國立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玫姿,《「閨秀文學」:風格衍生探討及相關文本舉隅》,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7年。
二、作家作品
王貞文,〈互台灣刺傷的少年人〉,《海翁台語文學》,第29期,2004年5月。
王貞文,〈戀慕台灣的中年人〉,《海翁台語文學》,第33期,2004年9月。
王貞文,〈海外的動員者──向盧榮杰博士致敬〉,《海翁台語文學》,第35期,2004年11月。
王貞文,〈自在的台灣少女〉,《海翁台語文學》,第31期,2004年7月。
清文,〈洗身軀〉,《台文BONG報》,第54期,2001年3月。
清文,〈昭—á〉,《台文BONG報》,第57期,2001年6月。
丁鳳珍,〈作者簡介〉,《Kiâ°-Kòe Ê L³》,作者自行出版,1999年。
王貞文,《天使》,台南市:人光,2006年。
王貞文,《櫸樹裡的基督》,台北市:雅歌出版社,2005年。
向陽,《銀杏的仰望》,台北市:故鄉,1977年。
羊子喬,《神秘的觸鬚》,台北市:台笠,1996年,頁76。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杜潘芳格,《青鳳蘭波》,台北市:前衛,1993年。
清文,《虱目仔ê滋味》,台北市:李江卻文教基金會,2006年。
張芳慈,《天光日》,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文化局,2004年。
張春凰著,《青春e路途:我e生活臺文》,臺北市:前衛,2000年。
張春凰,《雞啼》,台北市:前衛,2000年。
張春凰著,《愛di土地發酵》,台北市:前衛,2000年。
張春凰著,《夜空流星雨》,臺北縣新店市:開拓,2004年。
張碧齡、張春凰、張麗昭合著,《三姊妹看世界》,新竹市:時行台語文會,2007年。
陳豐惠,《愛母語,不是愛選舉──陳豐惠台文作品集》,台北市:台笠,1996年。
郭玉雲著,〈掖種(一)〉,《土城白雲飛》,台北縣永和市:樟樹,1997年。
鄭雅怡,《Góa Ü Chit Ê Bäng》,作者自行出版,1995年。
賴妙華,《台灣之戀》,台中市:賴妙華自行出版,1997年。
藍淑貞,《思念》,台南市: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顏艾琳,《她方》,台北市:聯經,2004年。
宋澤萊主編,《台語小說精選卷》,台北市:前衛,1998年。
林央敏主編,《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市:前衛,2006年。
施俊州、陳金順主編,《2006台語文學選》,台南市:府城舊冊店,2007年。
陳金順主編,《台語詩新人選》,台南市:真平企業,2003年。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編,《臺灣閩南語朗讀文章選輯》,台北市:教育部,2007年。
三、專書
(一)中文部分
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主編,《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2007年,
中國神學研究院編,《聖經──串珠‧註釋本(新舊約全書)》,香港:證道,1989年,3版。
王育德,《台灣話講座》,台北市:前衛,2000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市:淑馨,1993年。
王岳川,《女性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2005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市:巨流,1999年。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台南市:新樓書房,1985年。
江文瑜,《有言有語》,台北市:女書,1996年。
向陽,《銀杏的仰望》,林淇瀁出版,1980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市:大安,2001年。
朱敬一主編,《核四何去何從研討會實錄》,台北市:孫運璿基金會,2000年。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李玉珍、林美玫合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市:里仁,2003年。
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8年
吳達芸、方耀乾主編,《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
杜劍鋒,《物換星移話鹽埕》,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2年。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1997年。
林央敏,《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林顯宗,《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1985年。
邱貴芬,《日據時期以來臺灣女性小說選讀(上)》,台北市:女書,2001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市:麥田,2003年。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市:揚智,2001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施政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市:前衛,1994年。
施正鋒、張學謙合著,《語言政策及制訂『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市:前衛,2003年。
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市:巨流,1989年。
洪鎌德,《民族主義》,台北市:一橋,2003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市:麥田,2002年。
姚漢秋,《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市:臺原,1991年
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著,《台灣百科》,台北市:一橋,1996年。
核四公投促進會、胡慧玲編,《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台北市:玉山,1995年。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編,《漫畫高雄歷史》,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2004年。
張守真,許一男主編,《高雄港紀事》,高雄市:高雄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台北市:玉山社,2004年。
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青合著,《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市:前衛,2001年。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市:萬卷樓,2001年。
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2年。
許寶強,羅永生選編,《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2年。
許極燉,《台語漢字讀音詞典》,台北縣:開拓,2004年。
黃子堯,《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2006年。
游勝冠,《台灣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頁321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楊允言主編,《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台北市:台笠,1995年。
楊允言、張學謙編,《台灣民族普羅大眾e語文-白話字》,高雄市:台灣羅馬字協會,2003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1993年。
曾健民,《新二二八史像》,台北市:台灣社會科學,2003年。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台北市:正中書局,199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1998年。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市:揚智,1998年。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台語片時代》,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
廖炳惠,《關鍵字200》,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2005年。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市:成功大學,2005年。
蘇南州編,《基督教與二二八》,台北市:雅歌,1991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市:左岸文化,2005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2004年,初版8刷。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2006年,再版7刷。
(二)譯書
Alister E. McGrath編,蘇欲曉等譯,《基督教文學經典選讀(上)》,北京市:北京大學,2004年。
Allen Scott等著,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1993年。
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 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縣:左岸,2002年。
Bill Ashcroft、Gar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台北縣板橋市:駱駝,1998年。
David Jary、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1998年。
Eric J. Hobsbawn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1997年。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台北市:心靈工坊,2005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市:韋伯,2000年
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市:桂冠,1994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台北市:桂冠,2003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2007年。
Nancy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市:群學,2003年。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2002年。
Paul Cloke、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市:巨流,2006年。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2003年,頁27。
Peter J. O’Connell著,彭懷真譯,《社會學辭典》,台北市:五南,1991年。
Pierre Bourdieu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Pierre Bourdieu著,褚思真、劉暉譯,《言語意味著什麼──語言交換的經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市:麥田,1998年。
Simone de Beauvori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市:志文,1992年。
聖經公會編譯,《新舊約全書》,香港:香港聖經公會,1976年。
(三)英文部分
Murphy, Patrick. Fa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 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2000.
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 New York, Norton &Company, 2nd ed, 1996.
四、期刊論文
Kittay, E. F. Love’s Labor:Essays On Women, Equality and Dependdncy. New York:Routledge,1999.
Jane Wolff著,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年5月。
王志弘,〈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2005年2月。
王貞文,〈把聖經當小說讀?〉,《新使者》,第62期,2001年2月。
王貞文,〈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新使者》,第100期,2007年6月。
王貞文,〈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新使者》,第98期,2007年2月。
王崇堯,〈基督宗教與國家的互動關係〉,《當代》,第232期,2006年12月。
方耀乾,〈是意識型態抑是不學無術?──台語文學史Ti「台灣文學史」缺席的原因探討〉,《海翁台語文學》,第42期,2005年6月。
向陽,〈恢復自尊:用台語寫詩!〉,《文學界》,第4期,1982年10月。
向陽,〈對土地醒過來的聲音──試論戰後台語詩的崛起與前途〉,《蕃薯詩人集刊1-鹹酸甜的世界》,1991年8 月。
呂興昌,〈憑什麼台語?為什麼文學?〉,《海翁台語文學》,第50期,2006年2月。
吳乃德,〈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1992年11月。
李瑞騰,〈前言〉,《台灣詩學季刊》,第9期,1994年12月,頁7。
宋澤萊,〈論台語小說中驚人的前衛性與民族性──試介賴和、黃石輝、宋澤萊、陳雷、王貞文的台語小說〉,《台灣新文學》,春夏號第10期,1998年。
宋澤萊,〈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閱讀「台語詩六家選」有感〉,《台灣新文學》,第9期,1997年。
宋澤萊,〈試介李勤岸、胡民祥、莊柏林、路寒袖、林沈默、謝安通、陳金順、藍淑貞的台語詩──九0年代台語詩的一般現象〉,《台灣新文學》,第12期,1991年。
李元貞〈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身體」與「情慾」的想像〉,《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1999年9月。
何明修,〈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台灣社會學》,第2期,2001年12月。
林素英,〈流放者之歌:試論母職理論與《客途秋恨》中之母女關係〉,《中外文學》,第28卷第5期,1999年10月。
林宗源,〈行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笠》,第82期,1977年12月。
林宗源,〈我對台語的追求與看法〉,《台灣文藝》,第119期,1989年 9~10月。
林瑞明,〈現階段台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文學台灣》,第3期,1992年6月。
林政華,〈台灣河洛語文學概述〉,《海翁台語文學》,第15期,2003年3月。
松永正義著,何世雄譯,〈台灣的日語文學及台語文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10期,2003年3月。
胡民祥,〈台語文學誠是台灣民族國家的活路〉,《海翁台語文學》,第51期,2006年3月。
胡淑雯,〈從女人治國到性別解放──以國家女性主義顛覆家庭父權(劉毓秀專訪)〉,《騷動季刊》,第2期,1996年10月。
胡淑雯撰文,〈沒有任何一種選擇比另外一種更輕易或更困難──婚姻中的「在地抗爭」(蘇芊玲專訪)〉,《騷動季刊》,第2期,1996年10月。
胡錦媛,〈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年5月。
張裕宏,〈文字規範──搶救台灣本土語言文化的首要工作〉,《台灣文藝》,第113期,1988年9~10月。
張景森,〈百年悲情轉新運──台灣城市身世一百年〉,《聯合文學》,第113期,1994年3月。
陳玉玲,〈王貞文基督教小說研究〉,《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2001年6月。
陳玉玲,〈台灣八0年代環境運動下之文學發展〉,《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年6月,頁32-43。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慾表現〉《中外文學》,第25卷第7期,1996年12月。
陳慕真,〈走向台灣民族的文學革命──論八、九0年代的台語文學論爭〉,《台灣文學評論》,第6卷第1期,2006年1月。
莊紫蓉,〈當代成名作家訪談錄──訪杜潘芳格〉,《台灣新文學》,第11期秋冬季號,1998年12月。
郭玉敏,〈採訪當代成名作家訪談錄-訪王家祥〉,《臺灣新文學》,第6期,1996年12月。
彭瑞金,〈利玉芳詩解讀〉,《文學台灣》,第56期,2005年10月。
賀恆仁,〈禮記內則所言之母職與母道〉,《中國國學》,第13期,1985年10月。
曾綺華,〈婚姻可以是有趣又刺激的場域〉,《騷動》,1997年6月,第4期。
趙天儀,〈鄉土與自由──台灣詩文學的展望〉,《笠》,第87期,1978年10月。
劉維瑛,〈公轉自轉──試談台灣女詩人書寫的現代性步履〉,《台灣詩學》,第4號,2004年11月。
五、報紙
包黛瑩著,〈在地e文字 本地e文學〉,《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2日。
六、網站
〈余登發〉,http:// www.bgp. ks. edu.tw/environ/clture/culture5.htm,瀏覽於2008年05月。
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http://tgb.hopto.org/new/,瀏覽於2008年4月。
呂美親,〈誰來教我愛〉,http:// ww w.tgb.hopto.org/new/ modules/news/ article. php?storyid=3,瀏覽於2007年10月。
鄭南榕基金會,〈毀而不滅台灣魂〉,http://www.nylon.org.tw/about.jsp,瀏覽於2008年2月。
謝一麟,〈《虱目仔ê滋味》:女性、庶民、台語文化的言說空間〉,http://blog. chinatimes.com/410/archive/2006/09/06/100573.html,瀏覽於2007年10月。
周定邦,〈《虱目仔ê滋味》想了想beh講ê 1-kóa話》〉,http://bl o g.chinatimes.com/ 410/archive / 2006/ 09/06/ 10 0573.html,瀏覽於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