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呂孟恂 Lu, Meng-Hsun |
|---|---|
| 論文名稱: |
從「惡所身體」到「惡所身體結構」:秦Kanoko舞踏研究 From "Akushoshintai" to "Akushoshintai Structure": On Hata Kanoko's Butoh Works |
| 指導教授: |
龔卓軍
Gong, Jow-Jiun |
| 共同指導教授: |
楊金峯
Yang, Jinn-F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8 |
| 中文關鍵詞: | 舞踏 、惡所身體 、秦Kanoko 、黃蝶南天 、土方巽 |
| 外文關鍵詞: | Butoh dance, Akushoshintai, Hata Kanoko, Kouchonanten, Tatsumi Hijikata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1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1986年白虎社來台演出,到秦Kanoko於1999年來到台灣,台灣接觸舞踏至今已經邁向30年,但舞踏在台灣的論述,仍然十分破碎。秦Kanoko的舞踏在台灣難以研究、論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秦Kanoko自身對舞踏的想法與選擇的關係,致使她在來台之前在日本並未留下任何文獻記錄,又因她試圖脫離日本舞踏系譜的脈絡,將她置於一般舞踏研究的範疇比較討論,會不斷產生相互矛盾的問題。本文以秦Kanoko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發,從她的舞踏中取出土方巽舞踏中也具備的「場所」元素,提出「惡所身體」這個全新的概念,重新討論土方巽舞踏方法的可能性,並且以此對秦Kanoko的舞踏作出具體詮釋,試圖構築出秦Kanoko的舞踏和土方巽的舞踏之間中斷空白處的清晰脈絡以及秦Kanoko的舞踏從「惡所身體」邁向「惡所身體結構」的過程。
Byakosya first performed in Taiwan in 1986; while the Butoh dancer-choreographer Hata Kanoko came to Taiwan in 1999. It is moving towards 30 years since Butoh danc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Taiwan. However, discourses on Butoh dance still stays at a very fragmented level. The difficulty in researching and dissertating Hata Kanoko’s Butoh dance is mainly due to Hata Kanoko’s own idea and decision that she did not keep any documentation before leaving from Japan to Taiwan. Furthermore, she has also been trying to detach herself from the context of Japanese Butoh genealogy. It would be problematic and contradictory when putting her in the spectrum of general Butoh dance for comparison. This study takes Hata Kanoko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further extracting the element of “Basho,” which can be also found in the Butoh dance of Tatsumi Hijikata; it then brings forward the brand new idea of “Akushoshintai.” With the reinvestigation of possibilities in Tatsumi Hijikata’s methodology in Butoh dance and the particular interpretation of Hata Kanoko’s Butoh, the study aim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Butoh dance of Hata Kanoko and Tatsumi Hijikata with a clear and sustained sequence of ideas, and to represent the process where Hata Kanoko’s Butoh transforming from “Akushoshintai” to “the structure of Akushoshintai.”
(一)中文專書
喬治・巴代伊:《情色論》,賴守正譯,台北:聯經,2012。
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李尚霖譯,台北:臉譜出版,2009。
沖浦和光:《極樂惡所—日本社會的風月演化》,桑田草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林于竝:《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當中的身體與空間》,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9。
林于竝:《日本戰後劇場面面觀》,台北:黑眼睛文化出版社,2010。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台北:左耳文化,2009。
蘇珊・克蘭:《日本暗黑舞踏》,陳志宇譯,台北:左耳文化,2007。
王墨林:《後昭和的日本像》,台北:稻鄉,1991。
王墨林:《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鄉,1990。
(二)日文專書
志賀信夫:《舞踏家は語る—身体表現のエッジ》,東京:青弓社,2014。
森下隆:《土方巽—肉体の舞踏誌》,東京:勉誠出版,2014。
渡辺保:《歌舞伎型の真髓》,東京,角川学芸,2014。
笠井叡:《聖霊舞踏》,東京:現代思潮新社,2013。
澤田哲生:《メルロ=ボンティと病理の現象学》,京都:人文書院,2011。
京都造型藝術大學舞台藝術研究中心:《土方巽—言葉と身体をめぐって》,東京:角川學藝,2011。
伊原木大祐:《レヴィナス犠牲の身体》,東京:創文社,2010。
塩見鮮一郎:《貧民の帝都》,東京:文春新書,2008。
溝端俊夫:《大野一雄百歲の年》,橫濱:BankART1929,2007。
清水正:《暗黑舞踏論》,東京:鳥影社,2005。
川崎市岡本太郎美術館、慶應大學藝術中心:《土方巽の舞踏—肉体のシュルレアリスム身体のオントロジー》,東京:慶應大学出版会,2004。
原田広美:《舞踏(BUTOH)大全—暗黒と光の王国》,東京:現代書館,2004。
清水正:《土方巽を読む—母性とカオスの暗黒舞踏》,東京:鳥影社,2002。
土方巽:《土方巽全集I》,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8。
種村季弘:《土方巽全集II》,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8。
大野一雄:《大野一雄舞踏譜―御殿、空を飛ぶ。》,東京:思潮社,1998。
広末保:《もう一つの日本美―前近代の悪と死》,東京,影書房,1997。
広末保:《遊行の思想と現代―対談集》,東京:影書房,1998。
広末保:《惡場所の発想》,東京:築摩叢書,1988。
広末保:《遊行・惡場所》,東京:未來社刊,1975。
広末保:《辺界の悪所》,東京:平凡社,1973。
メルロ=ボンティ:《知覚現象学II》,竹內芳郎、木田元、宮本忠雄譯,東京,みすず書房,1974。
メルロ=ボンティ:《知覚現象学I》,竹內芳郎、小木貞孝譯,東京:みすず書房,1967。
(三)論文期刊
梵體劇場:《從肉體的叛亂到形塑——2013台日身體美學論壇論文集》,2013。
黃雅慧:《戒嚴身體論:王墨林與80年代小劇場運動》,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尤苡人:《惡之華—秦Kanoko舞踏的惡所美學》,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祈知:《飛遷南國的黃色蝴蝶—日本舞踏家秦Kanoko來台創作十年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于竝:〈試論土方巽舞踏當中「日本人的身體」〉,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刊》1月創刊號,2005,頁73-90。
(四)評論
盧崇真:〈從舞踏方法論看黃蝶南天下一個十年《幽靈馬戲團》〉,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579,查詢日期:2015年5月5日。
龔卓軍:〈前往黑暗滿盈之地:《幽靈馬戲團》中的病體國際主義〉,《今藝術》,2015年2月號,頁138-141。
王墨林:〈懸置於「時間忘卻」中的肉塊〉,《PAR表演藝術》,2015年2月號,頁96-97。
謝東寧:〈以亡靈召喚正義《幽靈馬戲團》〉,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417,查詢日期:2015年5月5日。
傅裕惠:〈祭靈盛宴,請慢用!《幽靈馬戲團》〉,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420,查詢日期:2015年5月5日。
紀慧玲:〈牽亡.弄鐃.舞踏─《幽靈馬戲團》的本土轉化〉,台新藝術ArTalks,2015。網址: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jhl/2014123002,查詢日期:2015年5月5日。
陳泰松:〈劇場是共同體、我們生活必須有的儀典空間 —關於黃蝶南天舞踏團的《幽靈馬戲團》〉,台新藝術ArTalks,2015。網址: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ts/2015010401,查詢日期:2015年5月5日。
鍾喬:〈幽靈返身的黃蝶南天〉,《PAR表演藝術》,2015年2月號,頁100-101。
廖俊逞:〈秦Kanoko《惡之華》獻給死者的祭儀〉,《表演藝術》,2009年12月號,頁60。
廖俊逞:〈秦Kanoko以舞踏身體凝視歷史《天然之美》為樂生院請命〉,《表演藝術》,2006年9月號。
王墨林:〈身體作為一種歷史觀點—秦Kanoko黃蝶南天舞踏團《天然之美》〉,2006年11月號。
王墨林:〈舞踏算不算現代舞?〉,《表演藝術》,2001年9月號。
王墨林:〈野戰之月的左翼劇場美學〉,《表演藝術》,1999年11月號。
王墨林:〈肉體的叛亂:舞踏家土方巽及其美學〉,《表演藝術》,1994年2月號,頁5-11。
王墨林:〈超現實與反秩序:日本舞踏的非理性精神〉,《雄獅美術》,1986年6月號,頁59-63。
陳映真:〈用舞踏向「現代日本」叛變?—「白虎社」社長、企劃訪談錄〉,《人間》,第7期,頁70-80。
市川雅:〈肉體的物質性 物質的肉體性:舞踏家土方巽與日本戰後新藝術的關係〉,陳泱譯,《雄獅美術》,1986年6月號,頁50~58。
(五)通信
台灣海筆子:《黃蝶南天舞踏團十年紀念通信—樂生・沖繩・福島・蘭嶼》,2014。
台灣海筆子:《海筆子通信六》,2012。
台灣海筆子:《海筆子通信5》,2011。
台灣海筆子:《海筆子通信四》,2010。
台灣海筆子:《海筆子通信III—『變幻痂殼城』北京演出特集》,2007。
台灣海筆子:《海筆子通信II—櫻井大造與「場」》,2007。
台灣海筆子:《海筆子通信I—「舞踏」特集》,2006。
台灣海筆子:《東風通信》,2005。
(六)影像記錄
陳芯宜:《幽靈馬戲團》演出記錄,樂生院,2014
陳芯宜:《祝告之器》演出記錄,樂生院,2011。
陳芯宜:《惡之華》演出記錄,樂生院,2009。
陳芯宜:《天然之美》演出記錄,樂生院,2006。
陳芯宜:《瞬間之王》演出記錄,牯嶺街小劇場,2005。
記錄者未知:《酷愛蟲的公主》演出記錄,京都,2000。
慶應大學藝術中心:《疱瘡譚》演出記錄,1972。
慶應大學藝術中心:《土方巽與日本人—肉體的叛亂》演出記錄,1968。
細江英公:《肚臍與原爆》,1960。
Donald Richie:《犧牲》,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