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思妤 Chen, Si-Yu |
|---|---|
| 論文名稱: |
高齡者與大學學生在歷史區域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參與-以臺南市南美里溫陵社區為例 The Particip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Elders about the Community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istoric districts - A Practical Research in the Wen-Ling Community ,Tainan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鄭淑惠 Cheng, Shu-H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6 |
| 中文關鍵詞: | 青銀共學共作共創 、歷史區域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 、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培育 |
| 外文關鍵詞: |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creation,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al creation in historical areas, Cultivation of Architectural abil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47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南市歷史區域的公共開放空間在高齡社區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空間不僅保存著文化和歷史價值,也是高齡者日常社交和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城市發展,這些公共空間面臨多重挑戰,特別是隨著時代的機能改變,導致原本活躍的社區場域逐漸失去活力。為了支持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我們需要建立友善且能支持活動的社區環境,透過歷史區域公共空間的高齡生活環境營造,提供就近的活動場域,促進他們的社會參與和身心健康,實現在地老化的目標。
本研究以台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做為實踐場域,探討「高齡者與大學學生共同參與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議題,研究的目的為:1)透過文獻資料探討歷史區域開放空間作為高齡者的在地老化生活環境,以及在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培育下,如何推動青銀在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上的共學共作共創;2)透過場域實踐型課程與人才培育的學習過程,分析與檢討實踐型課程在青銀共學共作共創上的推動問題與效果;3)藉由場域工作坊,推動青銀在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上的共學共作共創的實踐活動,分析與檢討場域工作坊在青銀共學共作共創上的推動問題與效果。藉由上述的研究目的,期望對未來「高齡者與大學學生共同參與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持續推動有所助益。
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研究成果呈現如下:
一、 歷史區域中推動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營造的文獻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青銀共同參與的角度,探討大學學生與高齡者在參與營造時的共學共作共創共學共創關係。因此,發展出「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推動程序」。在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參與中,透過學校課程或計畫的支持,大學生可以進入社區實踐專業,與高齡者共同合作,建立雙向的學習與支持體系。讓大學學生的專業實踐、創新思維與高齡者的生活經驗,激發出青銀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價值,並帶來正向的營造發展。
而在推動青銀參與的場域實踐學習中,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培育要點成為關鍵的學習引導,促進學生進入社區的互動與營造能力。這些要點的學習與探討包含:1)青銀共學共作共創議題;2)參與式計畫程序與青銀共學共作共創;3)從歷史區域的保存與再生看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學習;4)青銀在場域/生活實驗室的參與學習;5)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參與模式。
二、實踐型課程與工作坊推動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經驗學習
實踐型課程在社區實踐參與和青銀共學共作共創的推動,透過不同系所領域的探討與操作,促進青銀共學、共作和共創。然而,課程面臨時間限制和參與延續性問題,以及多個課程進入社區可能造成困擾。可以透過場域助理或實踐型研究者來延續課程議題發展,協助整理在地資料庫,助力課程更好地適應社區需求。也協助社區與高齡者接觸多領域議題的知識學習,更帶動高齡者從被動參與到積極參與社區生活和環境營造,還能夠看到他們對社區發展狀況逐漸表現出持續的關心和主動的行動。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ublic open spaces in the historical area of the Wen-Ling Community, Tainan City. These spac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ging communities by preserving cultural value and supporting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However, with urban development, these spaces face challenges and are gradually losing vitalit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at is both friendly and supportive of activities. This involves improving historical public spaces to promot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among the elder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local ag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examines through practice-based courses and workshops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o-cre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elderly community members. The study also focuses on the key learning points for training in practical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ale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intergenerational co-learning and co-creation. Finally, the study develops a "Process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generational Co-Learning and Co-Creation" and shares experiences from promoting intergenerational co-learning and co-creation.
王光旭(2016)。台灣老人社區生活參與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54 期,132~147。
王宣筑(2022)。歷史區域中高齡者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參與-以台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參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王羿霖(2022)。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的培育-以學生參與臺南市六甲區林鳳社區營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何星瑩(2020)。農民共學機制的建構與運作-以光合菌農民共學社群的發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吳金翰(1998)。傳統都市空間中領域現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吳筱涵(2011)。公共性空間經營與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的在地經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呂寶靜(2012)。臺灣老人社會整合之研究:以社區生活參與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卷2期,90~96。
李昀蓁(2013)。歷史區域再生研究-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生活聚點建構與連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李婕妤(2017)。大學教學協助社區經營之探討-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美玲(2014)。創造誰的集體記憶?社區總體營造下的台西國際藝術村。南華大學國際寄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所碩士班。
林從一(2019)。生活世界建築師。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9年04月,5~8。
林靜娟(1988)。台灣傳統街巷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范主菁(2021)。因應高齡者在地老化之社區環境與社區生活內涵營造-以台南市安平區國平社區與官田區隆田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孫全文、邱肇輝(1992)。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臺北市:詹氏書局。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21)。微光成炬。成大出版社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22)。咱行ê路 牽手成行-國立成功大學2021年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張渝嘉(2023)。臺南市安平區國平社區居民與大學學生參與社區「開心農場」空間的規劃與實作。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肇廷(2004)。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陳文辤(2007)。台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建物改建量體管制之研究-以總爺老街街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實踐與建築教育展開的可能性。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9年04月,9~10。
陳世明(2019)。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建築人才培育(簡報發表)。108 年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共培系列活動-SIG 社群交流(4)。臺南市, 96-97。
陳朝興(譯)(2017)。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新北市: 創詠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作者: Jan Gehl,2011)。
曾旭正(2014)。營造社區公眾生活與公共空間的基本課題。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 87 期,159~174。
黃一中(2021)。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再生的參與式規劃與實踐-以社區及學校的參與操作經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市:左岸文化。
葉宜蓁(2022)。社區參與的多樣化―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以及安帄區天妃里菩薩社區的參與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趙子元(譯)(2013)。公共場所與都市空間-都市設計面面觀(第二版)。臺北市:六合出版社。(原作者:Matthew Carmona/ Steve Tiesdell/ Tim Heath/ Taner Oc,2003)。
劉韋辰(2021)。高齡者在地老化生活與城鄉跨域生活的經營–以臺南市安平區國平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蔡淑瑩(2012)。舊社區實現「在地老化」之社區公共設施改造行動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卷2期,131~140。
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談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盧紀邦、陳世明(2021)。繼續年輕:以跨世代為型社群做為社區在地老化的想像。黃彥宜主持人,在地老化。新實踐暨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國際研討會,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蕭稦宸(2023)。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培育-以臺南市官田區隆田社區環境營造與北區仁愛里愛憩園空間規劃實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薛志楊(2016)。共生-社區公共生活之空間支持體系規劃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謝旻珈(2021)。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與社區高齡生活經營-以臺南市官田區東西庄社區與隆田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魏勝賢(1998)。台南市街廓內傳統廟埕廣場使用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校內:2025-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