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婉玲 Chen, Wan-Ling |
|---|---|
| 論文名稱: |
論石崇及「金谷園意象」的形成與衍化 The Investigation of Shi Chong, the Formation and Derivation about the Imagery of JinGu Garden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 畢業學年度: | 10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6 |
| 中文關鍵詞: | 石崇 、金谷園 、身名俱泰 、汰侈 、綠珠 |
| 外文關鍵詞: | Shi Chong, JinGu Garden, Shen Ming Ju Tai, Tai Chi, Lu Zhu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西晉殊奇的時代背景中,石崇人格與行事隨宦途波折而轉變,觀其一生,遊走於「雅」與「俗」之間,二元對立的矛盾與衝突,使其生命既超越又沉淪。在石崇身名俱歿後,詩人為其留下詩篇,記載金谷盛事,結合著豪奢、多情與惋惜的「金谷意象」在歷經各朝各代型塑後,最終收結在富貴繁華、侈靡豪奢的單一形貌中,成為現今我們所熟知的「金谷園意象」。
本文旨在探討「金谷園意象之形成與衍化」,為通透「金谷園意象」,需重返歷史真實,在史學基礎下,綰合地理場域與當代人事,循線探察文學的豐厚意涵。故本論文前半以「石崇」為核心,論其時代背景、考其家世淵源,透過《晉書》及各地宗譜,溯其先世、追其後代,進而追索抄家滅族後是否仍有石氏遺族?其次,繫其年譜,分析石崇人格與行事的裂變與轉折。另藉由傳世文學,了解其交友狀況與應世心態;後半以「金谷園」為核心,從當代金谷園之地理環境、人物活動、宴飲唱答等起筆,延伸討論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歷代詩歌對於「金谷園」的關注重心與評議。
In the unusu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Jin Dynasty, Shi Chong’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transformed as his fluctuant official career. His life wandered between「elegance」and「popularity」, and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ose two properties made his life surpassing and sinking. After his life and name perishing, the poets wrote about the grand occasion of the JinGu, and combination of luxury, sentiment and pity for the「Imagery of JinGu」was eventually converged in a singular appearance after being transformed in each past dynasty. Finally it became the well acquainted「Imagery of JinGu Garden」by us nowadays.
The purport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formation and derivation about the imagery of JinGu Garden」. To penetrate the「Imagery of JinGu Garden」 we need to go back to the truth of history, an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ography as well as the geographic area and contemporary human affairs, to seek out the plentiful implication of literature.
Therefore the first half of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core of 「Shi Chong」, is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ckground for his era and his family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Jin Dynasty and genealogy, we traced his ancestry and descendants, then searched is there any survivor of his family after the extermination of an entire family? Next, by referring to the chronicle, we also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i Chong’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Furthermore, by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we could understand hi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ife attitude.
The other half is focused on 「JinGu Garden」 that we started from it’s geographic environment, people events as well as drinking accompanied by poetry and couplets in it, then extended the discussions to the focus and comment on「JinGu Garden」from the poetry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一、古代典籍
(一)史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4月
【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3月5刷
【南朝宋】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唐】房玄齡撰 、【清】吳士鑑、劉承幹注:《晉書斠注》,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6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76年
【宋】司馬光編集、【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55年
【宋】范曄撰:《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收錄於《二十五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3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收錄於《二十五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3月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清】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湯球輯本:《晉陽秋輯本》,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湯球輯本:《漢晉春秋輯本》,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石右軍等纂修:《南明石氏宗譜》,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
【清】趙翼撰:《二十二史劄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子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11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唐】林寶:《元和姓纂》,收錄於《文淵四閣庫全書‧子部一九六‧類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2月
【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類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民】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三)集
【晉】潘岳著,董志廣校注:《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
【晉】陸機著,劉韻妤校注:《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南朝梁】蕭統著,【唐】李善注:《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0月初版5刷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清】曹寅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陳邦彥選編:《歷代題畫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民】丁仲祜:《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民】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民】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民】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7月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
1.魏晉研究論著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3月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2月
燕國材:《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王曉毅:《放蕩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勞幹:《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3月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潘嘯龍:《鄴下風流:英雄、文士、才子與文學革命》,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4年12月
袁濟喜:《人海孤舟──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霖書社,1997年5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徐公持編:《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陳淑美:《潘岳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李文初:《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日﹚佐藤利行:《西晉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葉楓宇:《西晉作家的人格與文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6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何善蒙:《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1月
李曉風:《陸機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寧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俞士玲:《西晉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俞士玲:《陸機陸雲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
馬良懷:《魏晉文人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徐公持:《浮華人生——徐公持講西晉二十四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林瑞翰、逯耀東:《晉會要》,臺北:國立編譯館,2010年12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何詩海:《漢魏六朝文體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2.園林研究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臺北:地景出版社,1988年12月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劉天華:《園林美學》,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
周武忠:《城市園林藝術》,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樓慶西:《中國園林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8月
林秀珍:《北宋園林詩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3.家譜
石繼平編輯:《石氏家譜》,家譜編輯委員會,2004年3月18日
4.工具書
敖士英《中國文學年表》,臺北:文海印行,1971年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年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張福裕、劉占武編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陳慶麒編纂:《中國大事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陳明遠、汪宗虎主編:《中國姓氏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合肥市:黃山書社,1996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曾蓓藵、王孝平編:《中國歷史大事記》,臺北:年輪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巫聲惠編:《中華姓氏大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學位論文
魏敏慧:《東晉隱逸風氣探析》,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張金耀:《金谷與蘭亭——晉代文人集會個案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5月
陳玉真:〈魏晉遊覽賦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鄭文僑:《魏晉園林之士文化意蘊》,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亮禎:〈以「達生適情」論王羲之生命情調〉,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7月
林昭毅:《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成功大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張瑀琳:《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7月
王敘云:《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黃銀姝:〈論魏晉知識分子的分化--以《名士傳》、《文士傳》與《高士傳》為考核對象〉,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年6月
姚晨娟:〈魏晉「任誕」思想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4月
﹙三﹚期刊論文
1.魏晉研究
三鑑:〈西晉富豪石崇〉,《暢流》,第54卷第1期,頁36-38,1976年8月
胡秋原:〈西晉之始末——中國文化與國知識份子〉﹙上﹚,《中華雜誌》,第20卷第222期,頁50-53,1982年1月
胡秋原:〈西晉之始末——中國文化與國知識份子〉﹙下﹚,《中華雜誌》,第20卷第223期,頁51-53,1982年2月
黃錦鋐:〈論魏晉詩歌風格的思想性〉,《國文學報》,第14期,1985年6月
江建俊:〈魏晉「朝隱」風氣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論根據〉,《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449-480,1988年
景蜀慧:〈西晉名教之治與放達之風〉,《中國文化月刊》,頁16-28,1991年8月
鄧福舜:〈二十四友文人集團形成時間考〉,《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5年
王曉毅:〈西晉玄學與佛教的互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頁149-164,1997年12月
劉榮傑:〈金谷之會與蘭亭之會的比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頁71-79,1998年3月
李光富:〈論石崇的縱情享樂及其社會環境〉,《成都師專學報》,第4期,頁23-34,1998年
江建俊:〈在超脫與沉淪之間——以「玄」的角度解讀「賈謐與二十四友」〉,《成大中文學報》,第7期,頁1~30,1999年6月
黃菊芳:〈詩與歷史——唐詩人筆下的「金谷園」〉,《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2期,頁27~43,1999年12月
盧靜:〈石崇詩淺論〉,《社科縱橫》,第4期,頁,72-73,2000年
朱曉海:〈西晉佐命功臣銘饗表微〉,《臺大中文學報》,頁147-192,2000年5月
黃明誠:〈王羲之與魏晉風流1〉,《中國語文》,第106卷第5期,頁48-60,2000年5月
黃明誠:〈王羲之與魏晉風流2〉,《中國語文》,第106卷第6期,頁30-35,2000年6月
黃明誠:〈王羲之與魏晉風流3〉,《中國語文》,第107卷第16期,頁28-41,2000年7月
徐欣薰:〈從嵇康、阮籍、山濤看魏晉名士與司馬政權〉,《史化》,第28期,頁1-26,2000年6月
王惟貞:〈從「晉書.石苞傳〉看魏晉之際的君臣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2期,頁1-26,2000年7月
劉運好:〈魏晉士風與詩風的嬗變趨向〉,《中文學報》,第6期,頁87-102,2000年12月
張金耀:〈金谷遊宴人物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28-132, 2001年
馬以謹:〈石崇「王明君」詩探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頁187-206,2001年5月
楊惠如:〈1950年以來兩岸三地魏晉南北史學史的研究〉,《景女學報》,第2期,頁85-106,2002年1月
周海平、韓廷俊:〈略論「金谷之會」的重要意義 〉,《常熟高專學報》,第3期,頁78-81,2002年5月
楊明:〈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生論述評〉,《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6期,頁571-580+582-583,2002年6月
吳秋慧:〈唐代文士的「金谷」印象〉,《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8期,頁37-68,2002年12月
彭婉惠:〈「世說新語」「我輩」一詞探義——兼論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自我定位〉,《中極學刊》,第2期,頁23-51,2002年12月
黃雅:〈論魏晉士人悲情意識的消解〉,《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頁63-106,2003年6月
蔣海怒:〈從禮玄之辨看魏晉名士的倫理困境〉,《孔子研究》,第3期,頁72-82,2004年
陳嘉英:〈幽賞蘭亭,暢敘情懷——記一場文人聚會〉,《國文天地》,第19卷,第11期,頁54-57,2004年4月
林登順:〈從儒家「時」的概念論魏晉士人之隱逸風格〉,《南師語教學報》,第2期,頁1-16,2004年7月
阮忠勇:〈論王羲之的生命意識〉,《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1卷第3期,頁57-61,2004年9月
徐華:〈《蘭亭詩》《序》的思想底蘊及文學價值〉,《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85-90,2005年。
彭維:〈顯山顯水,見情見理——《蘭亭集》風格淺析〉,《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頁16-20,2005年。
王曉家:〈「蘭亭修禊」諸問題考實〉,《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頁97-110,2005年3月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的尚情特質〉,《國文天地》,第20卷第11期,頁56-60,2005年4月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6,2006年1月
劉慶華:〈從《金谷詩序》、《蘭亭集序》看兩晉文人的生存選擇與文學選擇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 ,頁91-96,2006年3月
林佳燕:〈「載馳載驅,唯錢是求」——試魯褒〈錢神論〉之三重嘲弄層次的建構〉,《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頁55-71,2006年6月
張愛波:〈論石崇人格特徵的多元性〉,甘肅社會科學:《甘肅社會科學雙月刊》,第1期,甘肅省社會科學雜誌社出版,頁151-155,2007年
蔡振念:〈時間與不朽——中國魏晉以前不死的追求〉,《文與哲》,第10期,頁153~171,2007年6月
晁成林:〈祿利誘因下西晉士人人格衝突范型的文本關照——對讀石崇的《王明君辭》和《楚妃歎》〉,《學科新視野》,頁125-128,2007年12月
陳慧元:〈西晉名士類型的簡單勾勒〉,《歷史月刊》,頁104-109,2008年5月
隋秀玲:〈從「二十四友」看西晉文化精神與文學風貌〉,《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頁16-19,2008年10月
張珊:〈從魏晉官制背景看「二十四友」的出現〉,《殷都學刊》,頁31-35,2009年
陳碧:〈山水之樂 死生之悲──王羲之《蘭亭序》思想探析〉,《湖北社會科學》,第3期,頁127-130,2009年
那秋生:〈適我無非新——從《金谷詩序》到《蘭亭集序》〉,《閱讀與寫作》, 第7期,頁37,2009年
曾春海:〈從規範倫理與德術倫理省察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4期,頁155-172,2009年4月
李文才:〈亂世流離——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色〉,《歷史月刊》,第260期,頁42-59,2009年9月
孫中峰:〈魏晉「任情」士風與莊學的轉化〉,《中山學報》,第30期,頁99-117,2009年12月
黃偉倫:〈蘭亭修禊的文化闡釋——自然的發現與本體的探詢〉,《華梵人文學報》第13期,頁157-186,2010年1月
聶春華:〈從《蘭亭集序》看晉人的山水審美與文化實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頁93-95,2010年1月
王永平:〈西晉時期士風之任誕及其批判與反省思潮〉,《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10年3月
孫明君:〈蘭亭雅集與會稽士族的精神世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頁13-20,2010年3月
孫明君:〈蘭亭雅集與會人員考辨〉,《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2期,頁147-150,2010年
夏芒:〈石崇:奢我其誰〉,《領導文萃》,頁100-102,2010年10月
譽高槐、廖宏昌:〈石崇之歷史原貌及文學形象演變探微〉,《北方論叢》,2010年第6期,頁25-28,2010年
戴東明:〈石崇巨富探因〉,《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0-102,2010年
夏習英、孫靜:〈明清小說戲曲中綠珠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化闡釋〉,《名作欣賞》,第35期,頁47-48,2010年
李乃龍:〈詩序範型與西晉名士剪影——論《思歸引序》的雙重價值〉,《賀州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頁67-69,2011年3月
夏習英、孫靜:〈唐代詩文中綠珠故事的文化意蘊探析〉,《學理論》,第15期,頁187-189,2011年
夏習英、孫靜:〈西晉至南北朝時期的綠珠形象論析〉,《名作欣賞》,第14期,頁26-28+51,2011年
王亞風:〈金谷集會的文化意義〉,《安徽文學》,第6期,頁159-160,2011年
侯豔:〈從金谷詩到蘭亭詩——兩晉文人山水生態審美之漸變〉,《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頁95-98,2011年
謝剛:〈梓澤與金谷〉,《語文學習》,頁47-49,2011年1月
劉苑如:﹙從品鑑到借鑑——葉德輝輯刻[(西晉)山濤撰]《山公啟事》與閱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頁171-213,2011年3月
徐贛麗:〈民間傳說與地方認同——以廣西博白綠珠傳說為例〉,《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頁1-7,2011年4月
李根柱:〈金谷園址新考〉,《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頁1-5,2011年8月
2.其他
陳滿銘:〈辭章意象論〉,《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50卷第1期,頁17-39,2005年4月。
陳滿銘:〈論篇章意象之真、善、美〉,《成大中文學報》第27期,頁90-118,2009年12月
﹙四﹚網路資源
中國基本古籍庫:
1.經部類
【三國】何晏集解:《論語》,四部叢刊景日本正平本
2.史部類
【漢】司馬遷《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經傳集解》,四部叢刊景宋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注本
【唐】杜佑撰:《通典》,清武英殿刻本
【宋】孫逢吉撰:《職官分紀》,卷30,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緖九年刊本
3.子部類
【清】石韞玉:《獨廬稿》,清冩刻獨學廬全稿本
4.集部類
【南北朝】庾信:《庾子山集》,部叢刊景明屠隆本
【南北朝】蕭統:《文選》,胡刻本
【唐】佚名撰:《大唐傳載》,清守山閣叢書本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詩集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白撰:《李太白集》,宋刻本
【唐】劉克莊:《後村集》,四部叢刊景舊鈔本
【唐】李嶠撰:《李嶠雜咏》,日本寬政至文化間本
【唐】權德輿撰:《權載之文集》,四部叢刊景清嘉慶本
【唐】劉禹錫撰:《劉夢得文集》,四部叢刊景宋本
【唐】錢起撰:《錢考功集》,四部叢刊景明活字本
【唐】白居易撰:《白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唐】駱賓王撰:《駱賓王文集》,四部叢刊景明翻元本
【唐】孟浩然撰:《孟浩然集》,四部叢刊景明本
【唐】韋莊撰:《浣花集》,四部叢刊景明本
【唐】徐寅撰:《釣磯文集》,四部叢刊三編景清述古堂本
【唐】釋皎然撰:《晝上人集》,四部叢刊景宋鈔本
【唐】李德裕撰:《李文饒集》,四部叢刊景明本
【唐】吳融撰:《唐英歌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曹鄴撰:《曹祠部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賀撰:《李賀歌詩集》,四部叢刊景金刊本
【唐】佚名撰:《搜玉小集》,明崇禎元年唐人選唐詩本
【唐】許渾撰:《丁卯集》,四部叢刊景宋鈔本
【唐】孟郊撰:《孟東野詩集》,宋刻本
【唐】杜甫撰:《杜工部集》,續古逸叢書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閣本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唐】儲光羲撰:《儲光羲詩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釋寒山撰:《寒山詩》,四部叢刊景宋本
【唐】李咸用撰:《唐李推官披沙集》,四部叢刊景宋本
【唐】元稹撰:《元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唐】王維撰:《王摩詰文集》,宋蜀本
【唐】杜牧撰:《樊川集》,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唐】李群玉撰:《李群玉詩集》,四部叢刊景宋本
【唐】釋貫休撰:《禪月集》,四部叢刊景宋鈔本
【五代】李建勳撰:《李丞相詩集》,宋刊本
【宋】秦觀:《淮海集》,四部叢刋景明嘉靖小字本
【宋】秦觀:《淮海長短句》,明嘉靖小字本
【宋】黃庭堅:《山谷別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敦儒:《樵歌》,清嘉慶宛委別藏本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明毛氏汲古閣鈔本
【宋】趙聞禮輯:《陽春白雪》,清嘉慶宛委別藏本
【宋】周密撰、【清】江昱疏證:《蘋洲漁笛譜疏證》,清乾隆刻本
【宋】晁說之撰:《嵩山文集》,四部叢刊續編景舊鈔本
【宋】吳文英:《夢窗稿》,明刻宋名家詞本
【宋】張耒撰:《張右史文集》,四部叢刊景舊鈔本
【宋】李廌撰:《濟南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辛棄疾撰:《稼軒長短句》,元大德3年刊本
【宋】陳著:《本堂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編
【宋】陸游撰:《劍南詩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司馬光:《温國文正公文集》,四部叢刊景宋紹興本
【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景宋寫本
【宋】邵浩:《坡門酬唱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克莊:《後村集》,四部叢刊景舊鈔本
【宋】李昉:《太平廣記》,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
【宋】李昉:《文苑英華》,明刻本
【宋】:史浩撰:《鄮峰真隱漫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梅堯臣撰:《宛陵集》,四部叢刊景明萬曆梅氏祠堂本
【宋】樂史撰:《綠珠傳》,清香豔叢書本
【宋】劉辰翁撰:《須溪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吳泳:《鶴林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軾:《施注蘇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何夢桂撰:《潜齋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呂濱老撰:《聖求詞》,明刻宋名家詞本
【宋】崔敦禮撰:《宮教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趙以夫撰:《虛齋樂府》,四部叢刊三編景宋鈔本
【宋】蒲積中編:《歲時雜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元】侯克中撰:《艮齋詩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葉顒:《樵雲獨唱》,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元】周巽撰:《性情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郭鈺撰:《靜思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王恭撰:《白雲樵唱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張觀光撰:《屏巖小稿》,民國續金華叢書本
【明】佚名輯:《元音遺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高啟撰:《高太史大全集》,四部叢刊景明景泰刊本
【明】夏良勝撰:《東洲初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孫承恩撰:《文簡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方孝孺撰:《遜志齋集》,四部叢刊景明景泰刊本
【明】袁凱:《海叟集》,明萬曆刻本
【明】陳耀文編:《花草稡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曹學佺編:《石倉歷代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清】邵雍:《擊壤集》,四部叢刊景明成化本
【清】沈辰垣輯:《歷代詩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陳焯編:《宋元詩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陶樑輯:《詞綜補遺》,清道光14年陶氏紅豆榯館刻本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清乾隆27年刻本
【清】張玉書撰:《佩文韻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王嗣槐:《桂山堂詩文選》,清康熙青筠閣刻本
【清】曹溶:《靜惕堂詩集》,清雍正刻本
【清】陳維崧:《湖海樓詩集》,清刊本
【清】丁宿章輯:《湖北詩徵傳略》,清光緖7年孝感丁氏涇北草堂刻本
【清】馮景:《解舂集詩文鈔》,清乾隆盧氏刻抱經堂叢書本
【清】傅仲辰:《心孺詩選》,清樹滋堂刻本
【清】高一麟:《矩庵詩質》,清乾隆高莫及刻本
【清】洪亮吉:《卷施閣集》,清光緖3年洪氏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清】胡鳳丹:《退補齋詩文存》,清同治12年退補齋鄂州刻本
【清】計東:《改亭詩文集》,清乾隆13年計璸刻本
【清】李雯:《蓼齋集》,清順治14年石維崑刻本
【清】林良銓:《林睡廬詩選》,清乾隆20年詠春堂刻本
【清】林直:《壯懷堂詩》,清光緖31年羊城刻本
【清】陸繼輅:《崇百藥齋文集》,清嘉慶25年刻本
【清】陸進:《巢青閣集》,清康熙劉愫等刻本
【清】馬惟敏:《半處士詩集》,清康熙48年郎廷槐刻本
【清】毛奇齡:《西河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任端書:《南屏山人集》,清乾隆刻本
【清】茹綸常:《容齋詩集》,清乾隆35年刻、乾隆52年、嘉慶4年、13年增修本
【清】舒位:《瓶水齋詩集》,清光緖12年邊保樞刻17年增修本
【清】湯鵬:《海秋詩集》,清道光18年刻本
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3.0版﹚
中華詩詞系列﹙詞林廣粹、詩心瀚選、詩心賞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
唐宋文史資料庫 http://cls.hs.yzu.edu.tw/tasuhome.htm
廣東省連州石姓網 http://www.lzsx.org.cn/
校內:2014-08-14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