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簡瑞瑤 Chien, Jui-Yao |
|---|---|
| 論文名稱: |
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 |
| 指導教授: |
陳玉女
Chen, Yu-n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婦女 、佛教 、社會規範 |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norm, Women, Buddh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4 下載:6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婦女信佛受到官方管制,以律法明文規定婦女禁入寺觀神廟燒香禮拜,該律令之制定及其社會背景的獨特性,是本論文陳述的重點之一。透過本論文對正史、筆記文集、傳記、公案小說等文獻之整理耙梳,大致可見:一、律令禁制的目的在於導正禮教風俗,但律令的實質效力卻因時代變遷與帝王的好惡而有所差異。明中葉以後,由於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產生變化,致使管制佛教教團與婦女信佛政策、禁令漸趨鬆弛。二、萬曆年間,專集公案小說刊刻盛行,內容多呈現世俗所見婦女信佛之負面形象以及婦女入寺燒香禮拜的社會問題。婦女信佛管制的必要性,再次受到檢證。三、無論士人或僧人對婦女信佛觀的出發點有何差異,文集筆記中屢見,其將社會規範(social norm)加諸於婦女信佛行止之上,使符合社會對婦女,特別是孀寡婦女的期待。
承上所述,可知明代上下婦女階層信佛的整個輪廓,而無論是一般士大夫、文人或在家、出家男眾,其心中對婦女信佛形象皆存有一份「理想型」(ideal type)的畫像。此一婦女群體多數具備貞節、守靜以及真實性情等特點,她們的社會階層多半趨近社會的中上階層。筆者以為無論文獻史料如何記載明代婦女信佛的正、負面形象,大多置於文人所建構的社會道德衡量及其「理想型」的標準之下,用放大鏡嚴格審視的結果。
本文架構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公案小說之研究成果回顧以及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統治階層對僧尼及婦女信佛的管理措施」,主要探討律令禁止婦女入寺的原因,與禮教風俗及佛教政策的關係。故第一節說明禮教閨範之防,第二、三節討論佛教教團素質低落衍生的社會問題,促使統治階層實施肅清教團政策,第四節則依據地方告示、宗規、家訓等史料,略論民間社會對婦女信仰佛教的規範。
第三章「世俗所見婦女信佛之負面形象—透過明代公案小說的材料—」,以專集公案小說為主,擇取其中有關僧尼與婦女接觸之案例數十則,分析婦女信佛之負面形象。第一節說明公案小說刊刻盛行的時代背景及刊刻的意義,第二、三節據公案小說所見婦女信佛動機以及入寺遭遇人身安全的威脅,說明社會大眾對僧尼負面形象之形成。
第四章「士僧所見婦女信佛之典範行止」,藉壽序、墓誌銘以及節婦、烈女之傳記等史料,闡述士僧心中理想婦女信佛的行止。故第一、二節說明士僧對婦女信佛的評價,而第三節則評述士僧對婦女信佛理想與現實之差異。
第五章「結論」,綜合上述觀點,檢討本文尚未處理,但未來仍可進行研究之課題。
none
一、史料文獻
失譯,《大愛道比丘尼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NO.147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戰國.孟軻著,《孟子譯註.盡心章句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
漢.鄭玄注、李景林、王素玲、邵漢明註譯,《儀禮譯註.喪服第十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唐.李百藥撰,《新校本正史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唐.鳩摩羅什譯、董群釋譯,《法華經》,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6。
宋.朱熹、呂祖謙編、古清美註譯,《近思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元.果滿編,《廬山復教集》,收入楊訥編,《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不題撰人,《廉明公案》,明天啟年間萃英堂重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28輯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1005–2315。
明.王士晉撰,《宗規》,收入清.陳宏謀著,《五種遺規.訓俗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1961。
明.王世貞著,《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王衡撰,《王緱山先生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田藝衡撰,《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安遇時編集,《百家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1,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與畊堂朱仁齋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2輯第4冊,頁1491–2012。
明.朱元璋著,《明太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1。
明.朱元璋撰,《大誥武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何良俊著,《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余象斗編述,《案傳皇明諸司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1,明萬曆三台館余文台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6輯第4冊,頁1683–2172。
明.余繼登著,《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吳沛泉彙編,《案傳明鏡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1,萬曆年間三槐堂王崑源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2輯第4冊,頁3–199。
明.吳遷編,《郭青螺六省聽訟新民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1,日本延享元年(1744)抄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輯第4冊,頁1399–1879
明.吳應賓撰,《雲棲法彙.孝義庵錄.塔銘—武林孝義無礙庵主大尼太素師塔銘有序》,收入明.雲棲袾宏撰,《蓮池大師全集》(四),光緒丁酉年版本,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明.呂坤撰,《呂公實政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明.呂坤撰,《閨範》,收入清.陳宏謀著,《五種遺規.訓俗遺規》,永和:德志出版社,1961。
明.宋濂著,《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明.李春芳編次,《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金陵萬卷樓虛舟生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7輯第1冊,頁125–511。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縣︰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影印,1988。
明.李清著,《折獄新語》,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第9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李開先著,《李開先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李詡著,《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李贄著,《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明.沈榜著,《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周汝登撰,《東越證學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陳子壯撰,《昭代經濟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明.唐寅著,《唐伯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4。
明.徐學聚著,《國朝典彙》,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近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袁宗道著,《白蘇齋類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袁黃著,《了凡四訓》,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
明.屠隆撰,《白榆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明.張肯堂著,《�@辭》,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明.張楊園著,《訓子語》,收入清.陳宏謀著,《五種遺規.訓俗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1961。
明.張萱著,《西園聞見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明.張翰著,《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張應俞著,《新刻江湖厯覽杜騙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萬曆年間存仁堂陳懷軒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5輯第3冊,頁1099–1503。
明.梅國楨著,《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聯圖書,1964。
明.梅鼎祚撰,《繪圖青泥蓮花記》,收入周光培編,《明代筆記小說》第15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明.陳玉秀選校,《新刻海若湯先生彙集古今律條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書林蕭少衢師儈堂刊本影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501冊,頁1–376。
明.陳龍正撰,《幾亭外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陸容著,《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湛甘泉著,《泉翁大全》,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據明嘉靖十九年嶺南朱明書院刊,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
明.湛然圓澄撰,《慨古錄》,收入《卍續藏》,第114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
明.湯顯祖著,《虞初志》,台北:廣文書局,1986。
明.紫柏真可撰,《紫柏老人全集》,台南:和裕出版社,1997。
明.雲棲祩宏著,《竹窗隨筆》,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
明.馮夢龍等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明.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情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明.馮夢龍撰,《醒世恆言》,台北:鼎文書局,1978。
明.馮夢龍編刊,《古今小說》,收入《馮夢龍全集》第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馮繼科纂修,《建陽縣志》,收入《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寧波天一閣藏嘉靖刻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黃佐撰,《泰泉鄉禮》,收入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黃標撰,《庭書頻說》,收入張伯行輯、夏錫疇鈔錄,《課子隨筆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明.袾宏著,《竹窗三筆.三賢女》,收入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23冊,台北:華宇出版公司,1984。
明.袾宏著,《雲棲共住規約》,收入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23冊,台北:華宇出版公司,1984。
明.袾宏撰,《雲棲法彙.孝義庵錄.紀賢—庵主太素師》,收入明.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全集》(四),光緒丁酉年版本,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明.袾宏輯,《往生集》,收入《大藏經》第51冊,史傳部三,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1955。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1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葉盛著,《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葛寅亮纂,《金陵梵刹志》,台北:廣文書局,1976。
明.雷夢麟撰,懷效鋒、李俊點校,《讀律瑣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明.福善日錄,通炯編輯,劉起相重校,《憨山大師夢遊集》,台北:和裕出版社,1999。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明.劉應鈳修,沈堯中等纂,《嘉興府志》,明萬曆28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50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撰人不詳,《詳情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1,明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7輯第5冊,頁2341–2524。
明.蓮池大師著,《緇門崇行錄》,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85。
明.蓮池大師註,《法界聖凡水路勝會修齋儀軌》,收入《蓮池大師全集》(四),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明.蔣一葵著,《長安客話》,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第4冊,台北:新興書局,1983。
明.蔡升、王鏊著,《震澤編》,南京圖書館藏,明弘治十八年(1505)林世遠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2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蕅益智旭撰,《靈峰宗論》,收入《蕅益大師全集》,第16冊,台北:佛教書局,1989。
明.應檟撰,《大明律釋義》,據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廣東布政使司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8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戴金奉敕編修,《皇明條法事類纂》,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
明.謝肇淛著,《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明.歸正寧靜子輯,匡直淡薄子訂,《國朝明公神斷詳刑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1,明萬曆明德堂劉太華刊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4輯第3冊,頁989–1360。
明.龐尚鵬撰,《龐氏家訓》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97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釋幻倫彙編,《釋氏稽古略續集》,收入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藏經》第49冊〈史傳部一〉,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影印,1957。
明.蘭陵笑笑生撰,《全本金瓶梅詞話》,香港:太平書局,1982。
明.蘭陵笑笑生撰,《金瓶梅詞話》,九龍:香港太平書局,1988。
明.顧起元著,《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顧起元著,《嬾真草堂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王應奎著,《柳南隨筆 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蘇州府志》,清光緒9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沈之奇註,《大清律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清.周克復纂,《歷朝金剛持驗記》,收入《卍續藏》,第149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
清.英啟修,鄧琛纂,《黃州府志》,清光緒10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34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清.孫希旦著,《禮記集解》,台北:蘭臺書局,1973。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清.婁一均修、周翼等纂,《鄒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38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
清.許瑤光等修,吳仰賢等纂,《嘉興府志》,清光緒5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5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出版,1985。
清.陳確著,《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陸圻著,《新婦譜》,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5編第6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清.彭際清編著,《善女人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清.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清.賈懋功修,《順昌縣志》,清道光12年修,清光緒7年重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22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台北:宏業書局,1985。
清.錢謙益撰,《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薛允升撰,懷效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清.顏元著,《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公司,1970。
郭成偉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元通制條格》,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薛梅卿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懷校鋒點校,《大明律》,瀋陽:遼瀋書社,1990。
二、專書
(一) 中文專書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明代政治制度史》全體研究生編,《明代政治制度史類目初稿》,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0。
太虛法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序》,上海:佛學書店,1932。
日.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
日.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牛建強著,《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國良著,《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02。
王景琳著,《中國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史小軍著,《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印順大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安.沃特納著、曹南來譯,《煙火接續-明清的收繼與親族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衣若蘭著,《「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
余英時著,《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宋光宇著,《天道鉤沉》,台北:元祐出版社,1984。
李玉珍著,《唐代的比丘尼》,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李伯重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周作仁著,《知堂乙酉文編》,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出版,1962。
周群著,《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評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邱敏捷著,《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1993。
徐秉愉著,《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
張晉藩、懷效鋒著,《中國法治通史.明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許地山著,《國粹與國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郭立誠著,《中國生育禮俗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陳大康著,《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陳玉女著,《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台北:如聞出版社,2001。
智光法師著,《婦女學佛初步》,上海:佛學書店,1935。
費絲言著,《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黃美英著,《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4。
楊一凡著,《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趙世瑜著,《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蔡鴻生著,《尼姑譚》,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鄭志明著,《無生老母信仰溯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鄭培凱著,《湯顯祖與文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5。
盧玲著,《屈辱與風流─圖說中國女性》,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錢穆著,《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繆咏禾著,《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謝重光、白文固著,《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釋永明著,《佛教的女性觀》,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7二版。
釋果祥著,《紫柏大師研究-以生平為中心》,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
釋恆清著,《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釋震華編,《比丘尼傳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3。
(二) 日文專書
李獻璋著,《媽祖信仰の研究》,東京:泰山文物社,1979。
日.光華女子大學真宗文化研究所編,《日本史の女性と仏教》,京都:法藏館,1999。
日.岩本裕著,《仏教と女性》,東京株式會社,1980。
日.野口鐵郎著,《明代白蓮教史の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1986。
日.福原蓮月著,《仏教女性学》,東京:教育新潮社,1981。
(三) 英文專書
Campbell, June, Traveler in Space: in Search of Female Identity in Tibetan Buddhism, New York: George Brazier, 1996.
Dudbridge, Glen, The Legend of Miao-shan, London: Ithaca press, 1987.
Gross, Rita,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Kabilsingh, Chatsumar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hikkuni Pâtimokkha. Varanasi: Chaukhambha Orientalia, 1984. Thai Women in Buddhism, Berkeley: Parallax Press, 1991.
Klein, Anne C., Meeting the Great Bliss Queen: Buddhists, Feminists, and the Art of the Self, Boston: Beacon Press, 1994.
Lekshe Tsomo, Karma, Sakyadhita: Daughters of the Buddha. Ithaca, N.Y.: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89.
Li, Jung-his, trans., Biographies of Buddhist Nuns: Pao-chang’s Pi-chiu-ni-chuan, Osaka, Japan: Tohokan, 1981. [Cf. Tsai]
Phal, Diana M., Women in Buddhism: Images of the Feminine in Mahayana Tradition, Berkeley: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79.
Topley, Marjorie Doreen, “Marriage Resistance in Rural Kwangtung,”in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Topley, Marjorie Dor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hinese Women’s Chai-t’ang in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58 [Microfilm].
Tsai, Kathryn A. trans., Lives of the Nuns: Biographies of Chinese Buddhist Nuns from the 4th–6th Centuries, Honolulu: University Hawaii Press, 1994.
三、學位論文
王平宇撰,《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安碧蓮撰,《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衣若蘭撰,《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同上,《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何麗霞撰,《在女性主義脈絡中對女性神學的探討》,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玲君撰,《北朝婦女佛教信仰活動-以佛教造像銘刻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媛珍撰,《明代命婦生活》,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邱正芬撰,《臺灣素食停經婦女骨質密度之研究》,高雄:高雄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邱美珍撰,《袁中道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洪美華撰,《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高禎霙撰,《魚籃觀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玉女撰,《明代佛教社會の地域的研究-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九州大學博士論文,1995。
劉世龍撰,《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顏尚文撰,《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四、期刊論文
(一) 中文期刊論文
丁亞傑撰,〈袁中道的情欲世界〉,《元培學報》,第5期,1998年12月,頁123–134。
于君方撰,〈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收入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333–351。
古正美撰,〈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第11期1987年,頁27–35。
同上,〈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頁157–225。
同上,〈彌沙塞部的女人觀對中國女性教團的影響〉,收入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編,《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1986,頁339–355。
安碧蓮撰,〈明代婦女貞節旌表制度的建立〉,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等主辦,《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1996年7月,頁1–22。
成令方撰,〈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頁217–240。
朱鴻撰,〈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6月,頁68–72。
衣若蘭撰,〈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1986–199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年,頁345–362。
同上,〈最近台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頁175–187。
吳惠珍撰,〈論萬曆佛風盛行對公安三袁遊記的影響〉,《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6月,頁1–16。
吳智和,〈明代的江湖盜〉,《明史研究專刊》,第1期1978年7月,頁107–137。
宋光宇撰,〈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3分1981年9月,頁559–590
李玉珍撰,〈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6年,頁199–211。
李建民撰,〈「陰門陣」考〉,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板橋:稻鄉出版,2001,頁175–183。
同上,〈「陰門陣考—古代禮俗筆記之二」〉,《大陸雜誌》,第85卷第5期1992年,頁196–200。
李貞德撰,〈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第2期1994年,頁257–270。
李獻璋撰,〈媽祖傳說的展開〉,《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 990年6月,頁287–307。
沈津撰,〈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6年6月,頁101–118。
周群撰,〈袁宏道的佛學思想〉,《中華佛學研究》,第6期2002年3月,頁383–417。
林美秀撰,〈晚明社會與少年中郎思想的形成〉,《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7期1997年12月,頁365–389。
林素玟撰,〈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普門學報》,第3期2001年5月,台北:普門學報社,頁228–271。
林麗月撰,〈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3–19。
邱仲麟撰,〈論明世宗禁尼寺—社會史角度的觀察〉,收入淡江大學歷史系編,《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4年,頁305–327。
星雲撰,〈佛教的女性觀〉,收入《佛教(十)人間佛教》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二版,頁257–282。
翁玲玲撰,〈漢人社會女性血餘論述初探:從不潔與禁忌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頁107–147。
張次第撰,〈論明代後期通俗小說刊刻的思想特點〉《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7期2001年7月,頁72–75。
同上,〈論影響明代後期通俗小說刊刻的主要因素〉,《濟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2000年,頁53–57。
張淑琴撰,〈論明代後期通俗小說刊刻之重說教特點及其成因〉,《北方論叢》,第5期1998年,頁79–82。
曹仕邦撰,〈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淫戒的一些實例〉,《華岡佛學報》,第5期1981年12月,頁275–288。
梁其姿撰,〈評介有關珠江三角洲婚姻制度的兩種近作〉,《新史學》,第2卷第4期1991年,頁163–168。
莊吉發撰,〈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大陸雜誌》,第74卷第4、5期1997年,頁23–32、22–32。
陳大康撰,〈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5年,頁64–70。
陳玉女撰,〈明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的崇佛-兼論佛、道兩勢力的對峙〉,《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3號1997年12月,頁195–245。
同上,〈試析臺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7期2001年,頁15–31。
陳剩勇撰,〈理學“貞節觀”、寡婦再嫁與民間社會—明代南方地區寡婦再嫁現象之考察〉,《史林》,第2期2001年,頁22–43。
喻松青撰,〈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教派中的女性〉,《南開學報》,第5期1982年,頁29–33。
游鑑明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頁297–319。
董家遵撰,〈歷代節婦烈統計〉,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1988,頁111–117。
臧建撰,〈中國大陸近年中國婦女史研究之概況〉,《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237–248。
羅偉紅撰,〈宗教與婦女的心理需求〉,《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2月,頁32–37。
(二) 日文期刊論文
陳玉女撰,〈明嘉靖初期における議礼派政権と仏教粛正─「皇姑寺事件」を考察の中心にして─〉,《東洋史論集》,第23號,1995年1月,頁1–37。
日.大鹿實秋撰,〈『大智度論』の女性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9卷2號,1971年,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359–363。
日.永田瑞撰,〈『大智度論』の女性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8卷2號,1980年3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200–203。
同上,〈『大智度論』の母性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9卷1號,1980年12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266–269。
同上,〈女人五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4卷1號,1975年,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168–169。
同上,〈女人為戒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6卷1號,1977年,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373–376。
同上,〈律典の女性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卷2號,1979年3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205–208。
同上,〈竜樹の女性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2號,1975年,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178–179。
日.春日禮智撰,〈女人成仏と男女平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5卷1號,1966年,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125–130。
日.香川孝雄撰,〈仏教の女性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2號,1975年,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45–52。
日.清水泰次撰,〈明代における仏道の取締〉,《史学雑誌》,第40編3號,1929年,頁283–284。
日.龍池清撰,〈明の太祖の仏教政策〉,收入吉田龍英編纂,《仏教思想講座八》,東京:東京帝大佛教青年會,1939–1940,頁83–112。
同上,〈明初の寺院〉,《支那佛教史學》,第2卷第4號,1938年12月,頁9。
日.龍村龍平撰,〈変成男子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6卷2號,1978年3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176–177。
同上,〈変成男子説の一側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8卷1號,1979年12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369–372。
同上,〈続変成男子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7卷2號,1979年3月,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頁286–288。
(三) 英文期刊論文
Barnes, Nancy J., “Women in Buddhism,”in Today’s Women in World Religions, Akvind Sharma e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4, pp. 137-169,374-382.
Dhammananda, K. Sri撰、鄭振煌譯,〈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慧炬》,第212&213、214期1982年3~4月,頁2–20、2–15。
Gross, Rita, “Buddhism and Feminism: Toward their Mutual Transformation, 2”Eastern Buddhist 19:2, 1986, pp.62-74.
Hopkinson, D. A.,“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Doctrines of Four Kamakura Buddhist Figures—Hônen. Shiran Nichiren, and Dôgen,”MA. Thesis, 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 1978.
Levering, Miriam L., “The Dragon Girl and Abbess of Mo-Shan: Gender and Status in the Ch’an Buddhist Tradition,”in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5:1,1982, pp.19-35.
Sangren, P. Steven, “Gods and Familial Relation: No-cha, Miao-shan. and Mu-lien”,收入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33–74。
Schuster, Nancy J. [Nancy Barnes], “Changing the Female Body: Wise Women and the Bodhisattva Career in Some Mahâratnakûtasûtras,”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4:1, 1981, pp.24-69.
Schuster, Nancy J. [Nancy Barnes],“Striking a Balance: Women and Images of Women in Early Chinese Buddhism,”in Women, Religion and Change, Yvonne Y. Haddah and Ellison B. Findly ed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
Teng, Jinhua Emma(鄧津華),“Religion as a Source of Oppression and Creativity for Chinese Women ”,收入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期1990年1月,頁165–194。
Tsung, Shiu-kuen Fan, “Moms, Nuns and Hookers: Extra Familial Alternatives for Village Women in Taiwan,”Ph. D. Thesis. Univ. of Pennsylvania, 1978.
五、網路文獻
周運清編,〈社會規範〉,http://www.chinasociology.com/name/new_page_28.htm。
何素花撰,〈清初士大夫的打擊婦女活動-以宗教活動為例〉,《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第10期2003年1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12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