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瑞芯
Zhang, Ruei-Sin
論文名稱: 19世紀廣東外銷蓪草畫研究
Studies of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in Canton on 19th Century
指導教授: 吳奕芳
Wu, Y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外銷蓪草畫中西文化交流西畫東漸中國趣味時代風格
外文關鍵詞: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East West Cultural Exchange, Eastern Transition of Western Painting, Chinese Interest, Period Style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外銷蓪草畫(Export Paintings on Pith),以中國的一種植物「通脫木」的髓心加工成畫紙,進行創作的外銷畫作媒材之一。這種基底材料易攜帶又成本低廉,視覺圖像映照出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百態,迅速風靡中外,成為西方人歸國的伴手禮。
    廣州畫師身居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會點上,受到西畫東漸的影響,接觸了西方繪畫技法,繼而創作迎合西方人喜好的蓪草畫。隨著西方傳教士、宮廷洋畫家與來華西方畫家的到來,不約而同地改動中國的傳統繪畫模式;更是促發廣州民間畫師群體出現。外銷蓪草畫經由不同的畫師、畫工們一同創作,因此在繪製風格上,不僅不同程度地結合西方與中國的表現技法,亦展現中國趣味的圖像;在視覺圖像方面,呼應了西方文化在中國民間社會的變動,亦可藉此窺見廣州社會的縮影。
    做為中國外銷藝術的種類而言,外銷蓪草畫作為獨立研究對象進行討論並不多,以往皆以其視覺圖像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試著聚焦於外銷蓪草畫的視覺圖像,觀察其在特定時空背景中的發展進程,繼而探究其題材內容與畫面形式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脈絡中所展現的時代風格。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is a kind of export paintings. It made from the pith of the plant “Tetrapanax Papyrifer” in Guangzhou area. Because of the basic material is portable, inexpensive, and the painting content reflects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made it becoming a popular gift for Westerners returning to China.
    Guangzhou painters were standing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fluenced by Eastern Transition of Western Painti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Western painting skills, and created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to cater Westerners preferences. With western missionaries, court painters and western painters to China, they coincidental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tyle; moreover, they prompted the emergence of a group of Guangzhou painters. The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were created by different artists and painters. In terms of painting style, they not only combined Western and Chinese expression techniques to different degrees, but also showed images of Chinese interest. And the part of visual images, they echoed the changes of Western culture in Chinese civil society, and could also be seen in the microcosm of Guangzhou society.
    As a type of Chinese export art,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has not been discussed as an independent object of study, and in the past, it has always been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flected by its visual images.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visual images of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observing its development in a specific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ext, and then exploring its thematic content and pictorial for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文獻探討 2 (一) 歷史背景相關文獻 2 (二) 外銷蓪草畫的相關文獻 5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9 (一) 歷史研究法 9 (二) 藝術社會學研究法 9 (三) 圖像風格分析研究法 9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 研究範圍 9 (二) 研究限制 9 第一章 外銷畫的時代進程 11 第一節 西畫東漸的軌跡 11 一、 明末清初的西方傳教士東來 11 二、 清宮御用洋畫家的影響 14 第二節 廣州口岸與商業貿易 16 一、 一口通商政策的實施 17 二、 十三行商館 18 第三節 中國風貌與外銷畫的興起 20 一、 外銷藝術品的貿易風 21 二、 西洋畫家到廣州的影響 26 三、 外銷畫的創作形式發展 30 第二章 外銷蓪草畫的文化背景 36 第一節 非米非紙的蓪草畫 36 一、 蓪草的材料及社會影響 36 二、 蓪草畫的構成 41 三、 蓪草畫的繪製工序 46 第二節 外銷畫師與畫室的繪畫生態 54 一、 畫室的地域性 54 二、 畫師的繪畫活動 59 第三章 外銷蓪草畫的時代風格 67 第一節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67 一、 中國外銷商品生產 68 二、 港口船舶 72 三、 中國刑罰 77 四、 生死禮俗 77 第二節 人物畫像的時代風格 81 一、 西方人物 81 二、 中國人物 83 三、 耕織主題 88 第三節 表現手法與特色 91 一、 畫面形式的特徵 92 二、 繪畫技法的結合 96 三、 裝飾意象 101 結論 106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 外銷蓪草畫的繪製工序 115 附錄二 相似題材內容的外銷蓪草畫 116 附錄三 外銷畫師的蓪草畫作品 118 附錄四 永泰興畫店的英文廣告單 120 附錄五 圖片清冊 121

    一、中文專書
    方豪。《中西交通史》。全五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1977年。
    (清)和珅。《欽定大清一統志》。全十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照。《石渠寶笈》。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香港藝術博物館。《晚清中國外銷畫》。香港:香港市政局,1985年。
    胡朴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全兩冊。長沙:嶽麓書社,1987 年。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1900年。
    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1993年。
    上海書店編著。《叢書集成續編》。全一百八十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年。
    榮振華著,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出版,1995年。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 1911-1949》。臺北:臺灣商務,1997年。
    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宓亨利(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著,姚曾廙等譯。《遠東國際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
    王鏞主編。《中外美術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黃時鑒編。《東西交流論譚》。上海:上海文藝,1998 年。
    許明龍。《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山西:山西教育,1999年。
    黃時鑒、(美)沙進編著。《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中山大學歷史系、廣州博物館編。《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十九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文雅。《廣州十三行滄桑》。廣東:地圖出版社,2001年。
    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18-19世紀羊城風物─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廣州外銷畫》。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彭綺雲編。《海貿流珍─中國外銷品的風貌》。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3年。
    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
    潘天壽。《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上海:上海書畫,2003年。
    李超。《中國早期油畫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劉聖宜。《近代廣州社會與文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2004年。
    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全二十五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石玉翎等編著。《版畫》。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美術,2005年。
    方怡雯主編。《台灣蓪草紙》。臺北: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2006年。
    白馥蘭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嘉陵。《清末民初繪畫教育與畫家》。臺北:秀威,2006年。
    袁宣萍。《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設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王耀庭主編。《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臺北:故宮博物院,2007年。
    北京圖書館影印室輯。《歷代書畫錄輯刊》。全十六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國榮。《帝國商行─廣州十三行》。北京:九州出版,2007年。
    李青。《藝術文化史論考辨》。陝西:三秦出版社,2007年。
    程存潔。《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9年。
    羅淑敏。《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王次澄等著。《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全八卷。廣東:廣東人民,2011年。
    胡光華編著。《明清中國油畫》。長沙:湖南美術, 2001年。
    香港藝術館。《東西共融:從學師到大師》。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1年。
    薄松年。《中國民間美術》。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洪麗雯。《天使的羽翼:蓪草工藝之風華再現》。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12年。
    張錯。《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臺北:藝術家,2014年。
    龔之允。《圖像與範式:早期中西繪畫交流史(1514-1885)》。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廣州博物館。《廣府舊事:19世紀廣州外銷蓪草畫中的城市生活》。廣州:嶺南美術,2016年。
    張錯。《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臺北:藝術家,2017年。
    殷潔。《雅俗之間:清代廣州外銷畫探微》。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宋應星。《天工開物》。新北市:新視野,2019年。
    黃蓓、李遇春。《廣州歷史文化遺產蓪草畫》。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9年。

    二、中文翻譯專書
    利奇溫(Adolf Reichwein)著,朱傑勤譯。《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北京:商務出版,1962年。
    裴化行著,管震湖譯。《利瑪竇評傳》。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3年。
    赫德遜(G. F. Hudson)著,王遵仲等譯。《歐洲與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合肥市:安徽文藝,1998年。
    威廉.亨特著,沈正邦譯。《舊中國雜記》。臺北:台灣古籍,2003年。
    老尼克著,錢林森、蔡宏寧譯:《開放的中華:一個番鬼在大清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英)約.羅伯茨著,蔣重躍、劉林海譯。《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新竹:理藝出版社,2005年。
    威廉.亨特著,馮樹鐵譯。《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臺北:臺灣古籍,2006年。
    奧古斯特.博爾熱(Auguste Borget)著,錢林森、張群、劉陽譯。《奧古斯特.博爾熱的廣州散記》(La Chine et les Chinois)。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
    (美)倪維思著,崔麗芳譯。《中國和中國人》。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範發迪(Fa-ti FAN)著,袁劍譯。《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科學、帝國與文化遭遇》(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1年。
    孔佩特(Conner, Patrick)著,於毅穎譯。《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1700-1900)》。北京:商務,2014年。
    伊凡.威廉斯(Ifan Williams)著,程美寶譯。《廣州製作:歐美藏十九世紀中國蓪紙畫》(Created in Canton : 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 on pith)。廣州:嶺南美術,2014年。
    蘇立文(M. Sulivan)著,趙瀟譯。《東西方藝術的交會》(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上海:上海人民,2014年。
    麥高登(Gordon Mathews)、林丹、楊瑒著,楊瑒譯。《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9年。

    三、西文專書
    Arts of Asia Publications. Arts of Asia. Kowloon. Hong Kong: Arts of Asia Publications, 1971.
    Barrow, John. Travels in China. London: printed by A. Strahan, 1804.
    Clunas, Craig. 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 Netherlands :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1984.
    Clunas, Craig.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London: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987.
    Crossman, Carl.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ina Trade: Paintings, Furnishings and Exotic Curiosities. Woodbridge, England : Antique Collectots' Club, 1991.
    Conner, Patrick. George Chinnery: 1774-1852 : Artist of India and the China Coast. Suffolk: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1993.
    Don, George.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Dichlamydeous Plants: Comprising Complete Descriptions of the Different Orders. London: Rivington, 1832.
    Downing, Toogood. The Fan-qui in China in 1836-7. Henry Colburn, 1838.
    Dunn, Nathan. “Ten Thousand Chinese Things.”: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in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Printed for the proprietor, 1839.
    Fortune, Robert. A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2.
    Gray, John Henry. 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 Hong Kong: de Souza and Co.,1875.
    Hamilton, Alexander. A new account of the East Indies. London: The Argonaut press, 1930.
    Jourdain, Margaret. Chinese export ar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 Country Life, 1950.
    Kerr, J.G. A guide to the city and suburbs of Canton. Hong Kong: Kelly & Walsh,1904.
    Library of Congress. Information bulletin.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1943.
    Lange, Amanda E. Chinese Export Art at Historic Deerfield. Deerfield, Mass.: Historic Deerfield, 2005.
    Morrison, Robert.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Macao: Printed at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1819.
    Morrison, Robert.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London: East India comp, 1828.
    Morrison, Robert. A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 Consisting of a Collection of Details and Regulations Respecting Foreign Trade with China. Canton: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48.
    Milne, William C. Life in China: With Four Original Maps. London: Routledge, 1858.
    Sadlier, Darlene J. The Lilly Library from A to Z: Intriguing Objects in a World-Class Collec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9.
    Wathen, James. Journal of a Voyage in 1811 and 1812 to Madras and China. London: IDC, 1814.
    Williams, S. Wells. The Middle Kingdom. New York: Wiley & Putnam,1848.
    Williams, S. Wells. A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 consisting of a collection of details and regulations respecting foreign trade with China, sailing directions, tables, &c. Canton: Printed at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56.
    Williams, S. Wells. 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9.

    四、中文期刊論文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8年)。頁3-26、90-98。
    李瑞祥。〈澳門─中國油畫的發祥地〉。《文化雜誌》。第29期,(1996年)。頁149-154。
    江瀅河。〈清代廣州外銷畫的創作形式與題材〉。《文化雜誌》。第44 卷,(2002年)。頁167-184。
    李世莊。〈晚清外銷畫研究的一些問題──與胡光華先生商榷〉。《美術學報》。第1期,(2002年)。頁20-23。
    胡光華。〈論澳門與明清西方油畫傳入中國〉。《文化雜誌》。第56期,(2005年9月)。頁66-85。
    邢君。〈歷史畫作在城市風貌研究中的重要價值—以畫幅長卷、圖經、西洋畫、外銷畫等為例〉。《藝術百家》。第2期,(2008年)。頁71-75。
    邱士華。〈雍正朝的多能之士-由《戴臨雜書畫冊》談起〉。《故宮文物月刊》。第319期,(2009年10月)。頁52-63。
    戴華剛。〈清代廣州外銷畫家研究〉。《藝苑》。第3期,(2009年3月)。頁13-21。
    呂澎。〈晚清時期西方繪畫對中國的影響〉。《美術研究》。第4期,(2011年)。頁73-79。
    周功鑫。〈法國路易十四時期中國風尚的興起與發展〉。《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2011年11月)。頁4-13。
    陳瀅。〈18至19世紀的廣州外銷畫家及其藝術〉。《美術》。第4期,(2013年)。頁103-108。
    呂澎。〈文明的維度—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系〉。《文藝研究》。第8期,(2014年08期)。頁113-122。
    胡光華。〈藝術史的另一種存在—中國早期西洋畫概述〉。《畫刊》。第1期,(2014年)。頁46-50。
    徐文琴。〈十八世紀蘇州「洋風版畫」探微:以《全本西廂記》及仕女圖為例〉。《文化雜誌》。第92期,(2014年)。頁63-86。
    徐文琴。〈十八世紀蘇州版畫仕女圖與法國時尚版畫〉。《故宮文物月刊》。第380期,(2014年)。頁92-102。
    程士慶等編著。〈海上絲路開啟的夢幻時光—外銷藝術品〉。《收藏.拍賣》。第9期,(2015年)。頁30-69。
    王正華。〈清代初中期作為產業的蘇州版畫與其商業面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2期,(2016年6月)。頁1-54。
    肖浪。〈清宮廷玻璃畫小談〉。《藝術品》。第10期,(2016年)。頁96-103。
    胡光華。〈18世紀中國外銷瓷繪西洋畫裝飾的發展〉。《藝術探索》。第10期,(2016年)。頁79-87。
    張超杰。〈西方視閾下的十三行行商與廣州花船〉。《邢臺學院學報》。第1期,(2017年)。頁134-137。
    許鵬。〈談清代外銷通草水彩畫的藝術價值〉。《美術界》。第11期,(2018年)。頁92-93。
    張繼文。〈清代盛世蘇州風景木版畫與西方美術的跨文化交流〉。《2017 藝術與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8 年4 月)。頁174-186。
    王鵬。〈游文輝《利瑪竇像》及明清油畫材料〉。《美術》。第9期,(2019年)。頁128-131。
    黃蓓。〈論清代外銷通草紙畫中「海西體」的文化特徵〉。《美術大觀》。第9期,(2019年)。頁76-78。
    張嬋。〈清代通草水彩畫顏料的原位無損分析〉。《光散射學報》。第1期,(2019年3月)。頁60-65。
    陳中科、鄭洪明。〈清末外銷通草水彩畫作品的造型研究〉。《大眾文藝》。第1期,(2019年)。頁84。
    黃雪婷、徐國忱、王娟。〈清代外銷蓪草畫的藝術特徵及其對現代商業插畫的啟示〉。《藝術品鑒》。第2期,(2020年)。頁237-242。
    吳誦芬。〈清關聯昌《中國人的一生》懷捐贈者莊素娥教授〉。《故宮文物月刊》,第446期。(2020年5月)。頁106-116。

    五、西文期刊論文
    Bin, Wang and Yu Hui. “In situ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igments and dye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 Vol. 41, No. 3, (2018), pp.218-234.
    Green, Frederik H. “Glimpses of a Different World: 19th Century Chinese Trade Paintings from the Sutro Orientalia Collection” California State Library Foundation, (January,2014), pp.2-13.
    Hooker, William J. “Some account of the substance commonly known under the name of rice paper” Botanical Miscellany, VI (January,1830), pp.88-91.
    Kruger, Alina Annika. “ ‘Paper’ made from Pith – A Revaluation of Rice Pap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 Europe” 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 Faculty of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Art History (July, 2019).
    Nesbitt, Mark. Prosser, Ruth. and Ifan Williams. “RICE-PAPER PLANT – TETRAPANAX PAPYRIFER” Curtis & aposs Botanical Magazine,27(1) (March,2010), pp.71-92.
    Reeves, John, “No. V. RICE PAPER” 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Instituted at London,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 Vol. 46 (January, 1828).
    Till, Barry and Paula Swart. “Art for the foreigner: 19th century Chinese export painting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 Art of Asia, (2015), pp.1-12.
    Van Dyke, Paul A. “The Hume Scroll of 1772 and the Faces behind the Canton Factories”Review of Culture ,No.54 (2017), pp.64-102.
    Zhang, Chan and Jian-bin Huang. “Guangzhou Tongcao painting in late China Qing Dynasty (1840–1912AD):technology revealed by analytical approaches”,Heritage Science9, (January,2021), pp.1-14.

    六、中文博碩士論文
    賴孟君。《清代廣州地區海景商館圖像貿易畫之研究》。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趙岩。《明清西洋風繪畫研究(1579-1840)》。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
    潘瑤。《晚清廣州外銷畫的貿易、生產及訂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詹千慧。《中國近代商業美術的濫觴:清代外銷畫之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王曼姣。《廣州街市人物外銷畫特色研究》。浙江理工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6年。

    七、電子資源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The Chines Pith Painting Collection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017. https://www.nla.gov.au/sites/default/files/blogs/pith_painting_guide_reduced.pdf (檢索日期:2020年9月25日)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hinese wallpapers and the chinoiserie style”. https://www.vam.ac.uk/articles/chinese-wallpapers-and-the-chinoiserie-style (檢索日期:2020年9月27日)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China Trade Art” https://hk.art.museum/en_US/web/ma/collections/china-trade-art.html (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3日)
    Williams, Ifan.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drawings on pith paper. Guest & Gray. November 2003. https://chinese-porcelain-art.com/articles/ifan-williams-chinese-watercolours/(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This exhibition has paintings on the Parsi way of life”, The Times Of India.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ity/mumbai/this-exhibition-has-paintings-on-the-parsi-way-of-life/articleshow/24410646.cms(檢索日期:2021年5月25日)
    “STUDIO OF YOUQUA -An album of twelve export paintings on pith paper”. https://www.bonhams.com/auctions/15409/lot/4415/ (檢索日期:2021年6月8日)
    《康乃爾大學圖書館珍稀手稿收藏部》:https://rmc.library.cornell.edu/EAD/htmldocs/RMM04500.html#info_for_users(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9日)
    陳繼春:《錢納利與澳門》。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127/index.html(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90870 (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73145&searchu=%E8%A5%BF%E6%B4%8B(檢索日期:2021年4月20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