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家磬
Lin, Chia-Ching
論文名稱: 戰後初期陳立夫與蔣介石關係之研究(1945~195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 Li-fu and Chiang Kai-shek during early Post–World War II(1945—1950)
指導教授: 鄭梓
Cheng, 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23
中文關鍵詞: 陳立夫蔣介石國民黨CC系派系鬥爭
外文關鍵詞: Chen Li-fu, Chiang Kai-shek, Kuomintang(KMT), CC Clique, Political f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立夫為國民黨政權的核心人物,其政治生涯始終來自蔣介石的賦權,戰後初期的兩人關係,意外影響國民黨政權的歷史發展。陳立夫雖然自詡是「忠實」部屬,但是與蔣介石的某些觀點並非一致,戰後國共問題和美蘇外交可見端倪。蔣介石對陳立夫的觀感轉變是漸進式,尤其當國統區社會失序、CC系民代「目無黨紀」等事件發生後,都讓蔣介石痛批二陳兄弟辦黨無力。不過蔣介石仍然信任陳立夫並委派其操辦行憲選舉工作,婉拒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提議讓陳氏出國。可是行憲後首任閣揆人選的紛爭,卻讓蔣介石和陳立夫關係惡化,陳立夫更對蔣介石的指示表達抗命,兩人當面衝突令蔣介石痛心到思考下野。
    黨團合併、行憲選舉升高國民黨黨內派系衝突,桂系、三青團等派系們因不滿蔣介石乾綱獨斷、陳立夫和CC系藉執掌黨權之便行「假公濟私」之實,遂聯合成反對陣營,使黨國內部出現蔣介石為尊的「擁蔣派」、李宗仁代表的「反蔣派」之間權力鬥爭,並且延續至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期間,此時期蔣介石特別地倚重陳立夫領軍的CC系中央民代力量,以控制黨國中樞權力,而陳立夫也忠誠地執行蔣介石下達的指示,對李宗仁政府運作進行掣肘。在大陸,蔣介石重用陳立夫,可是遷臺後,政局環境不利陳立夫和CC系,更因屢次地與當政者陳誠衝突,而觸怒到蔣介石。蔣介石考慮整肅CC系,趁著韓戰爆發政權穩固時,開始進行改造運動,並下令陳立夫出國,陳立夫表示服從。不過CC系卻被改造後新的黨中央經常性「關切」,最終派系影響力消退。
    蔣介石藉由貶斥陳立夫,逐步建構威權體制,國民黨則因改造成功和消滅派系影響,塑造出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相承的黨國政體。雖然陳立夫和蔣介石兩人私下沒有決裂,但是陳立夫鼎力相助蔣介石鞏固政治權力,卻對戰後初期黨國團結造成傷害,成為大陸淪陷的眾多因素之一。

    Chen Li-fu(1899¬-2001)was well-known as a mover and shaker of Republic of China. He and his direct supervisor—Chiang Kai-shek(1887-1975)—had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a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due to their relationship. During early postwar era of China, it had a lot of obstacle and challenge for ‎Chung kuo Kuomintang(中國國民黨)and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dominate Mainland China. Chiang Kai-shek was the sovereign of party-state system. He not only endowed Chen Li-fu with an essential responsibility for political affairs but also relied on Chen Li-fu to support his leadership position. Unfortunately their relationship went worse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Chinese civil war end up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ominated China, the administration of Chung kuo Kuomintang retreated to Taiwan. Finally Chen Li-fu was asked to go abroad by Chiang Kai-shek. It is a myste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 Li-fu and Chiang Kai-shek at this point. Chen Li-fu played one of significant assistants around Chiang Kai-shek during his last political career. He got highly involved in political party and had the talent to operate his administration, especially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then he conducted the election in Taiwan. In the postwar era, Chiang Kai-shek plan to conduct Party Politics within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for acquiring US aid. Chen Li-fu became coordinator to negotiate elective profit allocated with other cooperate parties, but that formal candidates and backup candidates compete each other in terms of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qualification sparked off crisis of constitutional parliament. In the meantime, Chiang Kai-shek implemented Kuomintang and San-min Chu-i Youth Corps(三民主義青年團)merged. However, among internal cliques conflict of Kuomintang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at was indeed ordeal for Chiang Kai-shek about his domination. Even if Chen Li-fu provided Chiang Kai-shek with aid to compete with Li Tsung-jen when Chiang Kai-shek was forced to relinquish power, Chiang Kai-shek gradually dissatisfied at Chen Li-fu about his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for Kuomintang. This dissatisfaction even was transformed into act of dismissing Chen Li-fu from political area by Chiang Kai-shek. That is why their relationship broken emerged in front of the public.
    Chiang Kai-shek implemented the measure which enforced going abroad on Chen Li-fu to reform movement of KMT and obtain aid and security promise from American government. Eventually,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was capable to continuously exist in Taiwan. Members of CC Clique(CC系)staying in Taiwanese political area highly insisted “To serve for people” slogan to supervise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and against that repression in connection with CC Clique from Party-State system under the Kuomintang which had been reformed by Chiang Kai-shek. Although Chen Li-fu no longer had political power to participate in affairs of Party-State system under the Kuomintang, he was still loyal to Chiang's family and Party-State system under the Kuomintang. He advocated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were unified into one nation, One-China, in his late adulthood resulting from his belief of allegiance to Chinese nation. Basing on that idea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reunified into China, Chen Li-fu and the members of CC Clique strongly opposed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1 一、問題意識…………………………………………………1 二、研究範圍…………………………………………………3 第二節 文獻分析與研究回顧………………………………………5 一、 文獻分析…………………………………………………5 二、 研究回顧…………………………………………………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6 一、 研究方法…………………………………………………16 二、 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雙陳派系對黨國體制的影響…………………………………20 第一節 陳立夫生平與CC系形成…………………………………20 一、 陳立夫與蔣介石的淵源……………………………………21 二、 CC系的來由………………………………………………23 三、 CC系的組織與發展及引起蔣介石的猜忌…………………26 四、 戰後二陳派系狀況與陳蔣關係……………………………33 第二節 CC系與國民黨內各派系的競合……………………………38 一、 黨務系統造就出CC系的新生對手─朱家驊系……………39 二、 CC系與主要競爭派系─政學系、黃埔青的恩怨情仇………40 三、 六屆全會為CC系帶來的效應……………………………42 第三節 蔣介石對陳立夫派系的態度………………………………46 一、陳立夫派系主導的改革運動………………………………47 二、蔣介石對改革運動的態度…………………………………49 三、陳立夫派系在革新運動失敗後狀況…………………………53 第三章 陳立夫與蔣介石的互動關係(1945~1948)………………56 第一節 國民黨統治興盛期的陳立夫與CC系………………………57 一、 國內政治、國際外交的局勢變化……………………………57 二、 黨內政治與派系的糾紛……………………………………67 三、 興盛期的亮點和潛藏的隱憂………………………………72 第二節 國民黨統治衰敗期的陳立夫與CC系………………………76 一、 國内政局混亂和國際局勢嚴峻……………………………76 二、 黨內派系鬥爭加劇延續……………………………………82 三、 內戰中國軍前線與後方局勢不斷惡化………………………85 第三節 領袖態度的轉變與派系的困境……………………………88 一、蔣介石對陳立夫觀感的轉變………………………………88 二、陳立夫與國民黨的困境……………………………………94 第四章 崩潰年代中的國民黨政府─陳蔣關係的裂變(1947~1948)…………………………………………………………………100 第一節 憲政體制實施後的連續政爭……………………………101 一、 黨派之間因選舉利益不平衡而埋下分裂種子……………101 二、 重要的行憲選舉風波不斷加深派系間鴻溝………………108 三、 憲政制度間接意外鞏固領袖獨裁地位……………………119 第二節 國內政局紛擾引爆蔣介石的政權危機……………………121 一、 黨國對美關係上政治博弈與美國對華政策的擺盪…………121 二、 力挽狂瀾的經改失敗與脫離現實的施政…………………124 三、 軍事危局下又一波派系角力………………………………129 第五章 陳立夫與蔣介石關係之破裂(1949~1950)……………136 第一節 蔣介石下野與國民黨撤退至臺灣………………………136 一、 蔣介石下野後的蔣桂之爭導致黨國中樞混亂……………137 二、 大陸易主前國民黨政權的掙扎和蔣介石醞釀再起………148 第二節 國民黨全面改造與陳立夫離臺赴美………………………153 一、 國民黨改造與遷臺初期政治紛爭………………………153 二、 領袖威權體制型塑與陳立夫退出政壇…………………162 第六章 雙陳派系與國民黨政權的全面潰敗………………………177 第一節 國民黨和CC系的中場………………………………… 177 一、 改造運動前的國民黨與CC系…………………………178 二、 改造運動後的國民黨與CC系…………………………185 第二節 陳立夫政治生涯散場的回眸……………………………198 一、 蔣介石與陳立夫之間關係的回顧………………………199 二、 陳立夫一生回眸及其畢生期望的追尋…………………213 第七章 結論…………………………………………………………228 徵引及參考書目………………………………………………………234 附錄……………………………………………………………………264 附錄一:陳立夫生平大事簡表(1899~2001)……………………………264 附錄二:戰後初期陳立夫與蔣介石關係年表(1945~1950)………………293 附錄三: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1948-1949)派系分類表…………………355 附錄四: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1948-1949)跨派系者分類表……………356 附錄五:行憲第一屆立法院成立之初立委所屬政治關係及其重要成員概況表………………………………………………………………………357 附錄六:1950年7月26日公布的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名單(蔣介石所遴選的)……………………………………………………………………359 附錄七:臺灣省改造委員會改造委員簡歷(1950年11月1日公告名單)…………………………………………………………………………………362 附錄八:臺灣省各縣市改造委員會主委簡歷(1951年1月底發表)…………………………………………………………………………………364 附錄九:CC系相關人物一覽表(以本篇論文所討論涉及的CC派成員為主)…………………………………………………………………………………370 附圖………………………………………………………………………………382 附圖一 陳立夫早期生涯照片……………………………………………………382 附圖1-1 陳立夫青年時期的照片……………………………………………382 附圖1-2 陳立夫留學美國碩士畢業留影照片………………………………383 附圖二 陳立夫從政時期寫真照片………………………………………………385 附圖2-1 陳立夫於黃埔軍校任職機要秘書時所拍攝………………………385 附圖2-2 陳立夫任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督導黨務工作時所拍攝。…………………………………………………………………………………386 附圖2-3 陳立夫任職中統局長的照片………………………………………387 附圖2-4 陳立夫任職教育部長時著童子軍裝照片…………………………388 附圖2-5 陳立夫教育部長時期照片─檢閱童子軍。………………………389 附圖三 陳立夫的上司~蔣介石戎裝照片………………………………………390 附圖3-1 蔣介石北伐時軍裝照片……………………………………………390 附圖3-2 蔣介石身穿大元帥禮服照片………………………………………391 附圖四 陳立夫的大哥~陳果夫…………………………………………………392 附圖4-1 陳果夫遺像照………………………………………………………392 附圖4-2 陳果夫任職江蘇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照片………………393 附圖五 蔣介石和陳果夫、陳立夫兄弟…………………………………………394 附圖六 陳立夫和大哥陳果夫,以及黨國同僚合影的照片。…………………395 附圖6-1 陳立夫和大哥陳果夫、同僚何應欽、顧祝同、羅家倫一起合影的照片。…………………………………………………………………………………395 附圖6-2 陳立夫與大哥陳果夫、同僚朱家驊合影。………………………396 附圖七 陳立夫和黨國同僚合影的照片,以及其黨國經歷紀錄相片。…………………………………………………………………………………397 附圖7-1 陳立夫與中國國民黨黨國元老吳稚暉、褚民誼、居正合影的照片。…………………………………………………………………………………397 附圖7-2 陳立夫和吳稚暉合影。……………………………………………398 附圖7-3 國民會議主席團眾成員合影照片,陳立夫為主席團其中之一成員。…………………………………………………………………………………399 附圖7-4 周恩來寫給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二人的信件。…………………400 附圖7-5 陳立夫與邵力子談話時照片………………………………………401 附圖7-6 抗戰期間陳立夫與盛世才在新疆迪化合影。……………………402 附圖八 國民政府的內部照片—代表團簽署聯合國憲章&行憲政要合照。…………………………………………………………………………………403 附圖九 蔣介石vs李宗仁—互相較勁之逸事趣聞圖。…………………………………………………………………………………404 附圖十 國民黨政府政壇要角照片—蔣中正、吳鐵城、朱家驊、胡適、鄭彥棻。…………………………………………………………………………………405 附圖十一 黨團合併的衝突現世錄—械鬥事件證明彼此貌合神離。…………………………………………………………………………………406 附圖十二 立法院選舉報導—行憲第二屆正副院長當選訊息。…………………………………………………………………………407 附圖十三 黨已經失去掌控黨員的能力—前三青團喉舌《和平日報》解析國民黨黨力不足。…………………………………………………………………………408 附圖十四 戰後初期動盪時代的照片。…………………………………………409 附圖十五 蔣介石下野,陳立夫跟進追隨—溪口照片集。……………………412 附圖十六 陳立夫去國、CC系消亡的原因—國民黨改造運動相關圖片檔案。…………………………………………………………………………………413 附圖16-1 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集體合影照片、改造綱要影像照片。…………………………………………………………………………………413 附圖16-2 國民黨改造完成後的歷史圖片。…………………………………414 附圖十七 陳立夫被整肅後的最大受益者—蔣經國—逐步邁向權力高峰。…………………………………………………………………………………415 附圖十八 陳立夫效忠追隨對象—蔣介石和其家族、姻親成員照片。…………416 附圖十九 陳立夫和蔣介石晚年的合影…………………………………………417 附圖二十 陳立夫夫婦和蔣介石合影……………………………………………418 附圖二十一 陳立夫和蔣經國晚年時參觀展覽照片……………………………419 附圖二十二 陳立夫後半生的弘揚中華文化事功寫真照片……………………420 附圖二十三 陳立夫晚年與國民黨政要秦孝儀、李元簇合影。…………………421 附圖二十四 陳立夫和宋美齡晚年合影…………………………………………422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一、 檔案史料
    (一)國史館
    1. 〈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陳立夫等人談話〉,《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50101-00012-225。
    2. 〈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屆國民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剪報〉,《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10-091。
    3. 〈立法委員在京通訊錄並標示新政俱樂部和革新俱樂部成員〉,《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11-009。
    4. 〈立法委員在京通訊錄並標示新政俱樂部和革新俱樂部成員〉,《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11-009。
    5. 〈立法委員在京通訊錄並標示新政俱樂部和革新俱樂部成員〉,《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11-009。
    6. 〈立法委員省籍或代表團體名單及其聯絡人,立委新政俱樂部理事會理事名單及簡章和加入會員名單〉,《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11-010。
    7. 〈立法院呈蔣中正院內二十一個委員會召集委員名單及立法院內部情況概要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11-008。
    8. 〈谷正綱呈蔣中正推薦余井塘蔣經國分任中央組織部正副部長及外交部呈報處辦蘇輪伊里奇號駛滬經過,蔣中正電胡宗南先派一或二個團增援潼關對陜北匪部應集中兵力積極進剿,宋美齡召集東北救濟會理監事等決議籌募流通券十億元請行政院撥款二十億並推莫德惠徐堪赴滬募款〉,《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28-015。
    9. 〈保密局中訊局等呈報蔣中正美國記者銳克抨擊陳立夫獲選為立法院副院長使民主變成空虛及破獲漢口匪組織經過等情報提要五則〉,《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549-025。
    10. 〈保密局呈報蔣中正青年黨與民社黨對內閣改組態度觀感及革新俱樂部主張陳立夫繼任立法院長並擴大中政會組織新政俱樂部則支持吳鐵城競選立法院長等情報提要四則〉,《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547-100。
    11. 〈張道藩呈蔣中正如令陳立夫至瑞士出席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大會則不必另行考慮出國名義且於私人進修與宣揚國策裨益尤多〉,《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42-011。
    12. 〈張道藩呈蔣中正如令陳立夫至瑞士出席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大會則不必另行考慮出國名義且於私人進修與宣揚國策裨益尤多〉,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42-011,「特交檔案─一般資料」。
    13. 〈陳立夫及劉健羣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呈擬經濟緊急措施方案之國營生產事業酌售民營辦法〉,《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110010-00029-002。
    14. 〈陳立夫及劉健羣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審核加緊出售剩餘物資敵偽物資辦法結果〉,《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110010-00029-001。
    15. 〈陳立夫呈研議行憲後憲法中不利於剿匪緊急措施之補救辦法〉,《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03-004。
    16. 〈陳立夫呈蔣中正中樞幾成無政府狀態盼早日來渝力挽危局〉,《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32-103。
    17. 〈陳立夫函蔣中正進退不可先見諸文告應以之留作和戰條件及請派赴加拿大協助接洽援華工作並派程天放等人向美洲英法及南洋三地華僑活動或對未來計畫有所補益〉,《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621-012。
    18. 〈陳立夫函蔣中正謂吳鐵城扭曲鈞意傳話使孫科誤以為另有立法院院長人選故辭去立委一職〉,《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621-016。
    19. 〈陳立夫函謝款待並告返美行程〉,《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109-00011-060。
    20. 〈陳立夫電蔣中正局勢危急宜提前飛渝並請李宗仁白崇禧來渝〉,《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29-119。
    21. 〈陳立夫電蔣中正美國國務院仍為援華阻力如馬歇爾不改故態軍援延滯〉,《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42-117。
    22. 〈陳立夫劉健群呈審核加緊出售剩餘物資敵偽物資辦法結果及經濟緊急措施方案之國營生產事業酌售民營辦法,蔣夢麟呈行政院敵偽產業處理委員會及物資供應委員會組織規程,行政院電呈中國紡織公司擬不變更管轄並由中紡公司估價委員會辦理估價、全國經濟委員會國營生產事業出售監理委員會組織規程及應行出售之國營事業辦理情形〉,《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110010-00029-000。
    23. 〈陳果夫呈蔣中正請准辭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名義,蔣中正電陳果夫准辭去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董事長職務遺缺由蔣經國接充〉,《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41-022。
    24. 〈陳果夫呈蔣中正請准辭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名義,蔣中正電陳果夫准辭去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董事長職務遺缺由蔣經國接充〉,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41-022,「特交檔案─一般資料」。
    25. 〈陳果夫函蔣中正祈准予解除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名義並請早日實現陳立夫出國進修事〉,《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621-061。
    26. 〈陳果夫陳立夫呈蔣中正周佛海於維持江浙不無微功請准予緩刑或減等處罪〉,《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03-079。
    27. 〈葉秀峰電蔣中正民社青年兩黨對立法委員名額絕不退讓惟為擁護李宗仁事雙方發生衝突等情報提要二則〉,《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549-016。
    28. 〈蔣中正手令宋子文研擬最高經濟委員會組織人選及工作綱要及派陳立夫等參與全國經濟委員會,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名單及組織條例,中央執行委員會呈擬加強經濟政策委員會組織及職權等辦法,王寵惠呈國民政府主席行轅組織規程修正草案,最高經濟委員會呈擬公共工程委員會組織規程〉,《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042000-00015-000。
    29. 〈蔣中正令派陳立夫劉健群樓桐蓀參與全國經濟委員會〉,《國民政府》,數位典藏號:001-042000-00015-007。
    30. 〈蔣中正接獲證實杜魯門蟬連美總統而參眾兩院議員民主黨皆佔多數謂由此可見美國人畏戰之心理及召見陳布雷商討改組政治會議事望破除派別共傅國難復興革命又接劉汝明呈匪獨立旅與基幹團等部隊圍攻考城守軍奮戰斃匪甚多刻仍在對峙中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45-004。
    31. 〈蔣中正電示陳立夫對經濟財政言論對外不可再發表〉,《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10400-00003-022。
    32. 〈蔣中正電張治中陳立夫希由黨團協同設法開導重慶沙坪埧學生勸阻其勿為東北問題而遊行請願〉,《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04-091。
    33. 〈蔣中正電張嘉璈中央銀行瀋陽分行經理韓立如挑撥是非且經查明確為民主同盟重要份子應即撤換,陳立夫呈蔣中正請辭中央組織部長職,蘇俄輪船擅載客貨來滬我方外交部即向蘇提出抗議〉,《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28-005。
    34. 〈蔣中正電陳立夫張羣等會商向李宗仁所談辦法陳等認為已只有自由競選聽其自然及審閱戰報知濰縣失陷不勝憂慮表示增加山東籍國民大會代表之喧嚷又接錢泰呈皮杜貝文將赴美與馬歇爾會商西德統一五國聯盟之前途等問題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37-027。
    35. 〈蔣中正電陳繼承已發表孫渡任熱河省主席石覺入熱以來屢著戰功惟如代理省政則其功不掩過反害之矣請陪孫赴任並向石轉達此意另接陳立夫報稱美國務院仍為援華之阻力馬歇爾在國會發言謂共產黨必勝援華徒損美政府威望故援款雖由國會堅持通過如馬歇爾不改故態援款之支用可能延滯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40-030。
    36. 〈蔣經國電蔣中正定今日下午往晤彼得羅夫及東北同鄉會曾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反蘇口號等請願活動望電告陳立夫設法制止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400-00002-098。
    37. 〈蔣經國電蔣中正東北同鄉曾集會討論東北局勢發表反蘇宣言並指責政府對東北政策錯誤要求懲辦熊式輝等會後又舉行示威遊行向國府請願等請囑陳立夫設法制止〉,《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626-016。
    38. 「物資管制(六)」,《國民政府》,入藏登錄號:001000006666A。
    39. 「最高經濟委員會等組織條例」,《國民政府》,入藏登錄號:001000004207A。
    40. 「最高經濟委員會等組織條例」,《國民政府》,入藏登錄號:001000004207A。
    41. 「鄭介民與白吉爾談話紀錄」(1949年11月17日),〈革命文獻—對美外交:一般交涉(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43-079。

    (二)檔案管理局
    1.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各界請願陳情與建議》,檔號:A202000000A/0036/2212002.60/1
    2. 《白崇禧呈處理臺灣事件辦法經與陳立夫李翼中會商補充意見附處理臺灣事件辦法》,檔號:A202000000A/0036/2020.40/4450.01/038-1/029

    (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陳布雷致陳立夫函一件」,〈陳布雷復陳立夫函稿,1946年7月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四)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
    1.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常務幹事程思遠函團長蔣中正以幹部缺少赤膽忠心黨內同志未能精誠團結戰後政治亦未能達到理想謹擬具意見恭呈鈞核〉,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典藏、國史館製作,《大溪檔案黨務類》,館藏號:大黨042/009。
    2. 〈六屆中常會第140次會議紀錄〉,1948年2月4日,黨史館藏,檔號:會6.3/247。

    (五)重慶市檔案館
    《軍統關於國民黨六大召開時各派系爭鬥傾軋的情報輯錄》(1945年4~5月),重慶市檔案館編 :《檔案史料與研究》,1997年第3期。

    (六)英文檔案
    1. Jarman, Robert L.(Ed.)(1997).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Slough:Archive Editions.
    2. Rea, Kenneth W.(Ed.),Brewer, John C.(Ed.)(1981).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1946-1949.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二、 檔案史料彙編
    (一) 文獻彙編
    1. 《立委在京通訊錄》,民國37年5月印,收於《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第011卷,號次7,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48年。
    2.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著,《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新華發行,1990年。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1989年。
    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共44册),〈第115次會議記錄〉、〈第118次會議記錄〉,第43冊,頁442,第44冊,頁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5.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3年。
    6. 王掄楦,〈重慶談判期間的《中央日報》〉,《重慶談判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
    7. 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8. 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編,《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1953年。
    9.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中正文教基金會,2014-2015年。
    10. 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1994年。
    11. 李雲漢著,《中國國民黨史述》,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1994年。
    12. 李雲漢著,《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五編 附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13.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一百週年大事年表》,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94年。
    14. 政協武漢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武漢文史資料文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15. 郎裕憲,陳文俊編著,《中華民國選舉史》,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年。
    16.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
    17.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81年。
    18.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
    19.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新北市新店區:國史館,1988年。
    20.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1988年─。
    21.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名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1年。
    22.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1年。
    23.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24. 梁敬錞譯註,《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箋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25. 喬寶泰、邵銘煌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下),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2001年。
    26. 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料室,《辛亥以來人物傳記資料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頁1240。
    27. 程玉鳳、程玉凰編纂;國史館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臺北:國史館,1984年。
    28. 黃自進、潘光哲編輯,《蔣中正總統五記》,臺北:國史館,2011年。
    29. 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一)》,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二)日記
    1. 《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臺北:東南印務出版社,無出版年。
    2. 王子壯著,《王子壯日記》,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3. 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4. 余家菊,《余家菊先生日記手稿》,臺北:慧炬出版社,2008。
    5.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1998年。
    6.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7.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年。
    8.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0年。
    9. 陳布雷等編,《蔣介石先生年表》,臺北:傳記文學,1978年。
    10. 陳布雷撰,《陳布雷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7年。
    11. 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12. 陶希聖作;陶晉生編,《陶希聖日記:1947-1956》,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13. 程天放,《程天放日記》「未刊本」,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14.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四十):雷震日記(1948-1949年)── 第一個十年》,臺北:桂冠,1989年。
    15.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四十):雷震日記(一九五0年)── 第一個十年》,臺北:桂冠,1989年。
    16. 秦孝儀,《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17. 蔣介石,《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上),臺北:國史館,2011年。
    18. 蔣介石,《蔣介石日記》「未刊本」,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19. 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第2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20. 蔣經國,〈滬濱日記〉,載《五百零四小時》,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21. 羅久芳註記,邵銘煌校讀,〈羅家倫先生日記─民國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近代中國》,第131期(臺北,民國88年6月),1950年。

    (三)報紙雜誌
    1. 《大公報》:
    (上海版)1948年9月17日,版1;
    (天津版),1948年3月22日,第2版。

    2. 《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1949年─:
    (臺北版)1950年1月7日;
    (臺北版)1950年3月16日;
    (臺北版)1950年6月1日;
    (臺北版)1950年2月1日;
    (臺北版)1950年6月3日;
    (臺北版)1950年6月7日;
    (臺北版)1950年6月8日;
    (臺北版)1950年6月9日;
    (臺北版)1950年6月11日;
    (臺北版)1950年8月3日;
    (臺北版)1950年8月5日。

    3. 《申報》:
    (上海版),1947年3月5日,版1;
    (上海版),1947年7月19日,版1;
    (上海版),1948年12月25日,版1。

    4. 《新聞報》:
    (上海版),1946年9月14日,版1、版3;
    (上海版),1946年9月15日,版2;
    (上海版),1946年9月16日,版3;
    (上海版),1948年3月17日,版1;
    (上海版),1948年3月26日,版1;
    (上海版),1948年3月28日,版1;
    (上海版),1948年3月29日,版1;
    (上海版),1948年5月2日,版1;
    (上海版),1948年5月18日,版1;
    (上海版),1948年5月19日,版1;
    (上海版),1948年5月25日,版1;
    (上海版),1948年6月12日,版1;
    (上海版),1948年11月27日,版1。

    5. 《中華日報》,臺南:中華日報社,1946年─:
    臺南《中華日報》,1950年5月23日;
    臺南《中華日報》,1950年6月1日;
    臺南《中華日報》,1950年6月6日。

    6. 《人民日報》,北京: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人民日報社,1946年─:
    北京《人民日報》,1979年1月1日,版1;
    北京《人民日報》,1988年9月7日,版1。

    7. 《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2 年─:
    陳立夫,〈我的創造、倡建與服務(九十憶往)〉,《傳記文學》第54卷第6期(1989),頁14-27;
    張國棟,〈細說中統局(上)〉,《傳記文學》,第55卷第2期(1989.08),頁68-80;
    張國棟,〈細說中統局(中)〉,《傳記文學》,第55卷第3期(1989.09),頁122-137;
    張國棟,〈細說中統局(下)〉,《傳記文學》,第55卷第4期(1989.10),頁113-125;
    陳正茂,〈挫敗下求生─國民黨在台灣的改造運動〉,《傳記文學》,第92卷第3期(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58。

    8. 《新新聞周刊》:
    陳政農,〈四十年來一場恩怨 今生今世永難算清〉,《新新聞周刊》1987年5月4日-5月10日,頁34-39。

    9. 《新聞天地》,香港:新聞天地社,1945年—2000年:
    東方麗,〈翁內閣短命無疑〉,《新聞天地》,第42期(上海,1948年6月16日),頁3-4;
    李發源,〈翁文灝立院受審〉,《新聞天地》,第43期(上海,1948年7月1日),頁1-3;
    邱星明,〈陳立夫躍躍欲試〉,《新聞天地》,第105期(香港,1950年2月18日),頁15;
    安今出〈陳誠組閣插曲〉,《新聞天地》,第109期(香港,1950年3月18日),頁10;
    西門聖,〈行憲第五屆內閣誕生〉,《新聞天地》,第109期,頁9;
    依川,〈中山堂之哭〉,《新聞天地》,第109期,頁10;
    祈盛賢,〈國民黨的改造〉,《新聞天地》,第129期(香港,1950年8月5日),頁22。

    10. 英文雜誌
    Time (時代雜誌)─“Alert on Formosa,”in Time, July 31, 1950.

    (四) 工具書
    1. 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臺北,近代中國出版:中央文物總經銷,1985年。
    2. 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發行,1996年。
    3. 胡健國編著,《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4年。
    4.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版)》,石家莊:河北人民,2007年。
    5.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6. 郭廷以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四)》,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5。
    7. 陳布雷等編,《蔣介石先生年表》,臺北:傳記文學,1978年。
    8.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9.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5年。

    三、 專書
    (一)中文專書
    1. 【美】費正清、費維愷所編,《劍橋中華民國史 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 ﹝美﹞易勞逸(Eastman, Lloyd E.原著),王建朗、王知賢(等譯),《蔣介石與蔣經國(1937-194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發行,1989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李新總主編,朱宗震、陶文釗著,《中華民國史》,第十二卷(1947-1949),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李新總主編,汪朝光著,《中華民國史》,第十一卷(1945-1947),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5.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
    6.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
    7.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年。
    8. 王學慶,《蔣介石與陳立夫、陳果夫》,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9. 王學慶,《蔣介石與陳立夫、陳果夫》,臺北:日臻出版社,1995年。
    10. 司馬既明,《蔣介石國大現形記》,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
    11.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年。
    12.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稻香出版,2008年。
    13. 朱文原等編撰,《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臺北:國史館,2012年。
    14. 呂芳上策劃、導讀;王奇生等著,《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臺北:時報文化,2011年。
    15.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2010年。
    16. 李海生、張敏,《民國兩兄弟:陳果夫與陳立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 李新總主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8.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19. 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梁思文(Steven I. Levine)著,林添貴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20. 周蕙民主編,《民國史事與檔案》,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21. 季灝、周世輔、王健民合著;新聞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輯,《潘公展傳》,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6年。
    22. 林孝庭著‧校訂、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7年。
    23.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24.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25. 林濁水等編,《博觀叢書第四號:南京最混亂的三十四天--國大現形記》,(臺北:博觀出版社,1984年。
    26. 邱炳翰,《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臺北:國史館,2014年。
    27.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修訂版)──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28. 金沖及,《國共決戰──毛澤東、蔣介石在三大戰役的博弈》,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發行,2013年。
    29. 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30. 胡安林茲(Juan J. Linz)著,陳文俊譯,《西班牙的威權政體》,臺北:幼獅文化,1964年。
    31.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研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臺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32.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研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臺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33. 范小方,《二陳和C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4. 范小方、李永銘,《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35. 范小芳,《蔣家天下陳家黨: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的謀略藝術》,臺北:周知文化,1994年。
    36.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年-2002年。
    37.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版)》,石家莊:河北人民,2007年。
    38. 張玉法,《中國近代史》,臺北:東華,1996年。
    39. 張戎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
    40. 張學繼、張雅蕙編著,《陳立夫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4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42. 郭廷以編撰,《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43. 陳立夫、陳秀惠著,《復興中國文化──陳立夫訪談錄》,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44. 陳立夫等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必然性》,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4年。
    45. 陳立夫等撰,《中國科學之發展》,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46. 陳立夫等撰,《孔子學說與中華文化》,臺北:中央文物,1979年。
    47. 陳立夫等撰,《先總統 蔣公哲學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48. 陳立夫等編輯,《我是中國人》,臺北:正中,1983年。
    49. 陳立夫著,《我的創造、倡建與服務》,臺北:東大出版,1989年。
    50. 陳立夫撰,《從根救起》,臺北:三民,1970年。
    51. 陳立夫撰,《戰時教育行政回憶》,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52. 陳立夫編著,《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
    53.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54. 陳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
    55.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56.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7年。
    57. 陳鴻瑜主編,《吳鐵城與近代中國》,臺北:華僑協會總會出版、秀威資訊科技發行、紅螞蟻圖書經銷,2012年。
    58. 陳鐵健、黃鐵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59. 傅啟學撰,《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硏究》,臺北:臺大政治系,1967年。
    60. 黃仁宇著,《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61. 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
    62. 黃嘉樹,《第三隻眼看臺灣──:透視國民黨的台灣經驗(1945-1988)》,臺北:大秦出版社,1996年6月再版。
    63.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發行,2008年。
    64.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發行,2010年。
    65.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三)》,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發行,2014年。
    66.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 蔣介石日記解讀(四)》,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發行,2017年。
    67. 董顯光著,《蔣總統傳》,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年。
    68. 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出版,稻鄉出版社印行,2011年。
    69.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4年。
    70. 趙建民,《威權政治》,臺北:幼獅文化,1994年。
    71.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72.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年。
    73.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淚點》,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年。
    74.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臺北:傳記文學,1993年。
    75. 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76.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77. 賴澤涵主編,《光復初期台灣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78. 羅成典著,《立法院風雲錄》,臺北:獨立作家出版;桃園縣:時報文化總經銷,2014年。
    79. 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80. 嚴耕望著,《治史三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發行,2008年。

    (二) 英文專書
    1. Chen Li-fu(陳立夫), edited and compil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Sidney H. Chang and Ramon H. Myers.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 [Stanford, Calif.] : Hoover Press, 1994.
    2. Chang, Kia-ngau(張嘉璈).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Cambridge: Technolog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58.
    3. Jay Taylor, The generalissimo :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 Eastman, Lloyd.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5. 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8.

    四、 期刊論文、單篇論文、專文專論
    1. 王一心,《革新和實踐》,載《革新周刊》第1卷第9期,1946年9月21日。
    2. 王良卿,〈折射的陰影:戰後國民黨的黨政革新運動(1946-1947)〉,《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期(2007.12),頁171-215。
    3. 王良卿,〈派系政治與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第六屆中央執行、監察委員選舉為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1期(1996.0),頁137-150。
    4. 王良卿,〈派系與黨國:國民賞政權遷臺初期的CC系及其政治適應,1949-1950〉,《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07),頁279 - 320。
    5. 王良卿,〈為黨國祭旗:1950年陳立夫去國的檔案視野〉,《國史館館刊》,第54期(2017.12)(臺北:國史館),頁39-88。
    6. 王良卿,〈情報領袖與派系政治:從國史館新進史料觀察戴笠和CC系勢力的競爭〉,《國史館館刊》,臺北:國史館,第33期(2012.9),頁119-145。
    7. 王樂鑫;孫源,〈陳立夫與國民黨的“成敗之鑒”〉,《中華少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第21期,2016.07,頁290-293。
    8. 王衡,〈特殊利益集團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覆亡——以1948年蔣經國上海“打虎”為例〉,《社會科學論壇》,第4期,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5年,頁188-200。
    9. 西村成雄,〈戰後中國兩個時期的「分疆而治」論〉,收入在何智霖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211-214。
    10.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年,頁351-385。
    11.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入賴澤涵主編,《光復初期台灣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頁303-334。
    12. 呂芳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演變〉,《近代中國》第一零二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3年8月),頁78-87。
    13.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抽印本(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民國88年12月),頁1-32。
    14.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民國89年10月。
    15.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近代中國》,136期,2000.04,頁53-80。
    16. 呂芳上,〈領導者心路歷程的探索: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頁76-89。
    17. 呂芳上,〈戰後初期臺灣的政治發展〉,收入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頁253-284。
    18. 李南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臺北,2000.06):頁107-130。
    19. 杜聿明,〈遼瀋戰役概述〉,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瀋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頁17。
    20. 汪朝光,〈蔣介石與 1947 年國民政府的改組〉,收入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頁275-310。
    21.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22. 阮大仁,〈由蔣中正日記去看陳立夫阻擋張群組閣之政爭--兼談李培基落選案之影響〉,《傳記文學》第94卷第6期,2009年6月,頁43-57。
    23. 阮大仁,〈解析蔣中正放逐陳立夫之經緯--兼談先君與CC的複雜關係〉,《傳記文學》,第93卷第3期,2008年9月,頁4-25。
    24. 周維朋,〈國民黨黨政革新運動(1944-1946)中的派系之爭-以東北接收及中共問題為中心〉,《輔仁歷史學報》,第13期,2002年6月,頁107 - 140。
    25. 林能士,〈國民黨內派系之爭與國共商談:以《王世杰日記》為中心的探討〉,收入在《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近代史學會出版,1996年,頁921-938。
    26. 林桶法,〈從檔案看1949年前後〉,收入周蕙民主編,《民國史事與檔案》,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頁191-198。
    27. 胡佛,〈威權體制的重建與民主化〉,《歷史月刊》,23期,臺北:歷史月刊社,1989年12月。
    28. 胡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卷5期6,臺北:二十一世紀雜誌社,1991。
    29. 徐恩曾等著,《細說中統軍統》,臺北:傳記文學,1992年。
    30. 徐詠平撰,《陳果夫傳》,臺北:正中,1978年。
    31. 康澤,《康澤自述及其下落》,臺北:傳記文學,1998年。
    32.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
    33. 張敏,〈從「三民主義」到「中國文化」──陳立夫統一觀的演變〉,《史林》2002年第4期。
    34.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記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
    35. 陳立夫,〈我與馬歇爾將軍〉,《藝文誌》第208期元月號,1983年1月,頁15。
    36. 陳立夫,《成敗之鑑 : 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37. 陳立夫,《我的創造、倡建與服務─九十憶往─》,臺北:東大出版,1989年。
    38. 陳立夫,張緒心、馬若孟編,卜大中譯,《撥雲霧而見青天:陳立夫英文回憶錄(中譯本)》,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
    39. 陳立夫、陳秀惠,《陳立夫訪談錄》,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40. 陳惠芬,〈陳立夫與1930年代初期的訓政爭議〉,《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頁235 – 295。
    41. 程思遠,《政海秘辛》,香港:南粤出版社,1988年。
    42. 菊池 一隆,〈都市型特務「C‧C」系の「反共抗日」路線について(上)─その生成から抗日戰爭における意義と限界─〉,《近きに在りて》35号,1999年,頁3-22。
    43. 賀江楓,〈蔣介石、陳立夫與1948年行憲組閣的困局〉,《史林》,第3期(2014年),頁109-120、190。
    44. 楊天石,〈1946 年政協會後憲草修改原則之爭〉,收入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頁311-354。
    45. 楊天石,〈陳潔如回憶錄何以塵封近30年——蔣介石日記解讀〉,《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2013年,頁227-234。
    46. 楊天石,〈豪門越“豪”,處理其貪腐,就越要堅決、果斷、及時——兩蔣日記中的“蔣經國上海打虎”〉《領導文萃》,第3期,福建省福州市: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2015年,頁74-78。
    47. 楊天石,〈蔣介石提議胡適參選總統前后——蔣介石日記解讀〉,《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期,2011年,頁4-17。
    48. 楊天石,〈蔣經國“打虎”為何失敗〉,《炎黃春秋》,第9期,北京市: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頁27-35。
    49. 楊天石,〈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的對日謀略——以蔣氏日記為中心所做的考察〉,《近代史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頁1-27。
    50. 賈亦斌,《半生風雨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
    51. 賈維,〈三青團的成立與中共的對策〉,《近代史研究》,第2期(1995年),頁222-242。
    52. 賈維,〈三青團的結束與黨團合併〉,《近代史研究》,第1期(1996年),頁77-103。
    53. 廖風德,〈昆明學潮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第9期(1992年1月),頁125-195。
    54. 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記錄整理,《趙自齊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年。
    55. 趙寶熙,〈對阮大仁〈解析蔣中正放逐陳立夫之經緯〉一文補充說明〉,《傳記文學》,第93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23-126。
    56.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
    57. 劉會軍、楊磊,〈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與產生述論〉,《民國檔案》,第2期,江蘇省南京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2008年,頁76-84。
    58. 劉維開,〈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經過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 16期,1999.0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頁147 -168。
    59. 劉維開,〈憲政體制下的權力競逐-蔣中正在1948年的政治困境〉,收入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頁355-388。
    60. 蔣永敬主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五○年之中國 : 陳立夫回憶錄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年。
    61. 鄭牧心,〈第一章 法統的遷徒與修補〉,收入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 40 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頁107-125。
    62. 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1980年。
    63. 魏良才,〈國民黨最後的美國諍友 ── 魏德邁將軍與中美關係〉,《歐美研究》,第32卷第2期(2002.6)(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341-386。

    五、 學位論文
    (一)中文論文
    1. 丁保華,〈貸金制度與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以西南聯大為例〉,保定:河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2. 王宇廣,〈陳立夫教育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3年。
    3.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4. 王良卿,〈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5. 王芳,〈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中學歷史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教育專業學位碩士論文,2016年。
    6. 王御風,〈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6年。
    7.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8. 吳淑鳳,〈中共的「聯合政府」要求與國民政府的對策(1944-194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9. 李南海,〈1947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10. 李桂輝,〈晚年陳立夫與中國傳統文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
    11. 李鎧光,〈內戰下的上海市社會局研究(1945-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
    12. 汪伯軒,〈陳立夫與戰時中國高等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3. 沙振言,〈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 以國民政府貨幣制度改革為例〉,高雄: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2016。
    14.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5. 林婉平,〈中國國民黨CC系在臺灣的政治活動(1949-199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6. 竺新星,〈浙江籍人物在臺灣政壇的活動與影響(1949-1987)〉,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2年。
    17. 金智,〈蔣經國與臺灣黨國體制的建構(1949-195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18. 徐瑞希,〈遷臺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二會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9. 徐筱,〈從「民族主義」到政宣:陳立夫的教育電影思想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20. 高艷麗,〈論陳立夫對儒家文化思想的反思〉,湘潭:湘潭大學哲學碩士論文, 2015年。
    21. 陳慧萍,〈窮究儒學貫古今 - 陳立夫及其《四書道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2.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23. 黃美華,〈美國對華政策之研究(1947-195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6年。
    24. 楊超,〈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文藝政策的演變及其對美術發展的影響研究(1936-1945)〉,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 2014年。
    25. 楊磊,〈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過程述論〉,長春:吉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學位,2007年。
    26. 鄭二紅,〈陳立夫科技思想研究〉,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論文,2011年。
    27. 魯學蓮,〈陳立夫與台灣儒家學說之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8. 蕭淑惠,〈遷台後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年。
    29. 賴彥儒,〈徐恩曾與中統局興衰之研究(1926-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30.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二)英文論文
    1. Wu,Nai-teh,(吳乃德)“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1987.
    2. Steve Tsang(曾銳生),“Chiang Ching-Kuo, the Nature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Democratic Breakthrough in Taiwan,”中研院「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國際研討會,1999年4月1-3日。

    六、 網站、網路資源
    1.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臺北:政大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http://gpost.ssic.nccu.edu.tw/
    2. 《近代史全文資料庫》,漢籍電子文獻近代史數位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http://p8080-dbj.sinica.edu.tw.er.lib.ncku.edu.tw:2048/handy/index
    3. 《國史館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臺北:國史館,http://web.drnh.gov.tw/newsnote/
    4.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臺北:國史館,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5. 《檔案館人名權威檢索系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archdtsu.mh.sinica.edu.tw/imhkmc/imhkm
    6.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出版商:得泓/代理商:大鐸,http://www.dhcdb.com.tw.er.lib.ncku.edu.tw:2048/SP/
    7.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大公報》,出版商/代理商:大鐸,http://tk.dhcdb.com.tw/tknewsc/tknewskm?@@0.3402870417845971
    8.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19)》,人民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190630/1?code=2
    9. 《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index.php
    10.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中央日報(1928—1949)》,出版商:得泓/代理商:大鐸,http://www.dhcdb.com.tw/SP/
    11. 〈當代中國名人錄-近代史數位資料庫〉,《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bookview.php?bookno=7&fbclid=IwAR1JYPJWOHGRR1cK9zKWoqtT0IOUDJMauUCya2K0YqTQfzmMyXSjyWU8FrE

    下載圖示 校內:2025-02-28公開
    校外:2025-02-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