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心怡 Wu, Shin-Yi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Jiang, Jian-J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0 |
| 中文關鍵詞: | 家學,家風,孫綽,孫盛,〈易象妙於見形論〉,《晉陽秋》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太原孫氏家族在魏晉時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孫資活躍於曹魏,時人以「雞棲樹」視之;孫楚為西晉之文才,作〈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獲得何焯「舉世推高」與沈約「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的美讚;而孫盛〈易象妙於見形論〉,引發清談《易》學的論戰。〈老聃非大賢論〉、〈老子疑問反訊〉所代表的反玄思想,更是直接挑戰老、莊的權威地位。孫盛另作有《魏氏春秋》與《晉陽秋》,在東晉史學蓬勃發展的時代,具有相當的意義,《晉書》本傳稱《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可稱為「良史」;至於孫綽,則是建立了東晉玄言詩的詩人地位。以上的論述,雖只是一言半句的評論,卻可從中探尋蛛絲馬跡,給予太原孫氏家族一整體的地位與評價。
本論文嘗試從史學、哲學與文學等領域出發,去呈現太原孫氏家族多彩多姿的樣貌,並探求其家學與家風,以建立完整的太原孫氏的家族學。
關鍵字:家學、家風、孫綽、孫盛、〈易象妙於見形論〉、《晉陽秋》
none
參考書目
一、相關典籍及著述
二劃
丁仲祐編訂《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4版
四劃
王軒等撰《山西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十三),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5月初版
王軒等纂修《山西通志》﹝全二十二冊﹞(三晉文化研究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雲五主編《元和姓纂》(四庫全書珍本別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初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84年5月再版
王友三編、顧曼君、馬俊南注《中國無神論史資料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魏晉隋唐之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洪主編,吳雲分卷主編《漢魏六朝散文精華》,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王德明主編《孔子家語譯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五劃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清)瞿方梅補正、(清)錢大昕考異《史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初版
(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12月初版
七劃
吳士鑑、劉承幹同注,(清)錢大昕考異,丁國鈞撰、丁辰注補《藝文》《晉書斠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6月初版
(梁)沈約撰,(清)錢大盺考異《宋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10月初版
沈德潛輯,吳興王蒓父箋注《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初版
李延壽撰《南史》,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88年1月臺6版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台一版第6次印刷
八劃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中華書局,1999年4月
周建江輯校《三國兩晉十六國詩文紀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九劃
(清)姚鼐撰、懶散道人標注《惜抱軒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初版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1996年10月第1版
十劃
(後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漢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初版
(清)馬國翰編《玉函山房輯佚書》(一),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
十一劃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清)錢大昕考異,(民)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初版
陸德明撰、吳承仕疏《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11月初版
(唐)許嵩《建康實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明)陸時雍編,王雲五主編《古詩鏡》,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明)張溥題辭、殷孟倫輯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8月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晉)陸機撰,(民國)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一刷
(梁)陶弘景《真誥》,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張可禮《東晉文藝繫年》,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十二劃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第1版
湯球輯《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湯球輯《晉陽秋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黃明、鄭麥、楊同甫、吳平編選《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三劃
(唐)虞世南撰,孔廣陶校註《北堂書鈔》,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10月
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印行,1981年
楊伯峻編著《論語譯注》,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9月初版
葉楚傖主編,陸維釗編註,胡倫清校訂《三國晉南北朝文選》,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4月初版第七次印行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2000年5月第1版第1刷
十四劃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2月再版
趙超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五劃
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10月初版
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2第1版第2次印刷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第1版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10月台一版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
慧皎《高僧傳》,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1月再版
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劉良明、徐瓊編《六朝散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十六劃
(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初版二刷
十七劃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初版。
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初版
十八劃
(唐)魏徵等撰、(清)楊守敬考證、(清)錢大昕考異《隋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初版
二十劃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香港: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二劃
丁福林《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劃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7月初版
王伊同《五朝門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8月初版
王葆玹《王弼評傳─玄學之祖 宋學之宗》,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五劃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10月3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史教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3月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六劃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劭《人物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朱伯崑著《易學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中‧下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七劃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月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6月初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第三次印行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吳文治著《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6年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汪榮祖《史傳通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第2版
李文初《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八劃
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1刷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九劃
食貨月刊社編輯委員會論文作者史學及法學家二十三位主編《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79年12月
十劃
徐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台北:華文出版社,1933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孫述圻《六朝思想史》,江蘇:南京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涂又光編選《馮友蘭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馬良懷《張湛評傳─兼容三教 建立二元》,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一劃
敖士英纂輯《中國文學年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5月初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著《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12月初版1刷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習孔、田玨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9月初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3月初版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7月1刷
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二劃
(清)黃本驥著《歷代職官表》,台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1月臺增訂一版
黃慶萱撰《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11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傅樂成主編,鄒紀萬著《魏晉南北朝史》,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11月2版2刷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景蜀慧《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著《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月初版1刷
十三劃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範疇》,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四劃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趙東栓主編《中國文學史話》〈魏晉南北朝卷〉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十五劃
鄧龐龍編著《中國歷代官制》﹝上﹞,武昌:武昌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潘乃穆、潘乃和編《潘光旦文集》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師培《中古文學論著三種》,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鄭昌淦、匡繼先主編《中國歷代宰相的謀略與權術》,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六劃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一),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2月6版
錢穆《莊老通辨》,其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遲文浚、許志剛、宋緒連主編《歷代賦辭典》,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蕭華榮《中國詩歌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1月1版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九劃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期刊著作
四劃
王增斌、董振歐〈論西晉孫楚〉,《山西文獻》,第45期,1995年1月,頁24-28
王曉毅〈西晉玄學與佛教的互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69-90
六劃
江美華〈孫盛的史學與思想〉,《九十學年度教師學術論文研討會》,1992年元月,頁1-19
七劃
杜維運〈魏晉南北朝的衰亂與史學的極盛〉,《國史館館刊》,第21期,1996年12月,頁 47-68
吳曉菁〈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鑒識活動〉,《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之2期,1998年9月,頁345-372
八劃
林麗真〈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清談論辯的主題〉,《書目季刊》,1977年12月,頁15-24
林麗真〈從《隋志》之著錄看魏晉清談及學術之跡象,《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4卷,第2期,1985年12月,頁75-79
林麗真〈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第3期,1979年11月,頁33-37
林顯庭〈東晉易學談題─「易象妙於見形論」之歸屬及其義理〉(上),《中華易學》,1985年4月。
林顯庭〈東晉易學談題─「易象妙於見形論」之歸屬及其義理〉(中),《中華易學》,1985年5月。
林顯庭〈東晉易學談題─「易象妙於見形論」之歸屬及其義理〉(下),《中華易學》,1985年6月
林顯庭〈魏晉清談二十大名題鉤玄〉,《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21卷,1978年3月,頁673-692
周大興〈玄與重玄:孫盛的《老子》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4期,2003年4月,頁35-55
周大興〈孫盛的玄學及其對老子的批判〉,《鵝湖學誌》,第14期,1995年6月,頁41-57
十一劃
陳萬成〈孫綽《遊天台山賦》與道教〉,《大陸雜誌》,第86卷,第4期,1993年4月,頁43-48
林志宏、孫裕利、吳雅文、張慧貞、曾月吟等〈近三十年來魏晉南北朝史學特色研究的介紹〉,《史苑》,第54期,1993年5月,頁14-23
張蓓蓓〈東晉詩家孫許殷謝通考〉,《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頁295-324
陳慧玲〈孫盛思想析論〉,《東南學報》,第20期,1997年12月,頁295-311
十二劃
逯耀東〈從《隋書‧經籍志》史部的形成論魏晉史學轉變的歷程〉,《食貨月刊》,第10卷,第4期,1980年7月,頁121-142
逯耀東〈魏晉對歷史人物評論標準的轉變〉,《食貨月刊》,第3卷,第1期,1973年4月,頁17-22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6期,1975年6月,頁39-41
森野繁夫撰、陳鴻森譯〈嚴可均全晉宋文補遺〉,《書目季刊》,第36卷,第3期,2002年12月,頁71-87
十四劃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編輯〈補梁書藝文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創刊號,1957年6月
趙海嶙〈《蘭亭詩》與東晉文人的山水自然觀〉,《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秋之卷,頁119-125
十五劃
劉增貴〈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成大歷史學報》,第10期,1983年9月,頁159-216
十六劃
賴溫如〈孫盛「崇儒反老」思想述評〉,《中國文化月刊》,第270期,2002年9月,頁1-20
十七劃
戴璉璋〈玄學與形神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期,1998年9月,頁203-241
二十劃
饒宗頤〈敦煌與吐魯番寫本孫盛晉春秋及其「傳之外國」考〉,《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頁1-8
二十一劃
顧農著,〈東晉玄言─山水詩賦的旗手─孫綽〉,《集美大學學報》,第5卷,第2期,2002年6月,頁57-59
四、博碩士論文
四劃
王岫林《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6月
八劃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8年6月
十一劃
張釩星《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5月
陳惠玲《魏晉反玄思想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十三劃
楊曉菁《袁宏之生平與學術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