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明純
Wu, Ming-Chuen
論文名稱: 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
National Policy,Organization Magazine and Representation:Taking Taiwan Association Magazine,Taiwan Patriotic Woman and New Building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陳培豐
Chen, Pei-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再現日治時期機關誌同化政策
外文關鍵詞: Representation,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ssimilation, Organization Magazine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的代表性統治政策--同化政策為觀察主軸,將台灣教育會的機關誌《台灣教育會雜誌》、與皇民奉公會的機關誌《新建設》,這兩本代表了兩大同化政策施行機關的機關誌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與帶有總督府色彩的機關誌《台灣愛國婦人》為輔,透過觀察機關誌對於被統治者、包括整個社會環境進行再現的過程,探討其機關理想中的國策、與理想中的日本國民如何各自被打造出來,與其對雜誌本身造成的影響。

    本文以五個章節構成,第一章為序論;第二章首先探討機關誌於台灣的發展背景:從總督府對於機關誌這個出版物的管理方式談起,分析其經營背景、與流通環境。接著析論發表者與再現的場域:發表者也就是該機關的成員,在此分析發表者如何由單純的受眾成為參與者;再現書寫的場域於二戰開始前有日文欄與漢文欄,而戰爭末期僅有日文欄,並分析由日人所製作的機關誌漢文欄背後所隱藏的問題。第三章探討戰前期的同化政策再現書寫,以《台灣教育會雜誌》為主、《台灣愛國婦人》為輔,分別探討當時這些政策實行機關之機關誌,對台人與對蕃人的再現。而再現書寫與現實社會的對比,本文以一九三○年代於日本發行並輸入台灣的機關誌《新聞與社會》作為背景媒材,進行交叉比對,闡述本時期理想的國策形象與國民形象。第四章探討二戰時期的同化政策書寫,以皇民奉公會的機關誌《新建設》為主要分析對象,透過論述、讀者投稿以及娛樂等等方向,探究新建設雜誌的國民、國策形象再現書寫。結語歸結透過觀察文本再現理想國策與理想國民的過程,得出以下結論:1、於不同的時期,理想國策與理想國民的條件是逐漸增加的。且隨著同化政策施行的強度增加,與實行對象逐漸由知識份子向下深化到一般大眾、全面佔領了生活同時,國策與國民的形象也逐漸由粗糙顯現為精緻。2、雖然本論所探討的對象同樣是總督府色彩濃厚的機關誌,但其整體對於國策與國民的方針亦與前述的國民的條件一樣,隨時產生變易;3、對於新建設雜誌的考察結果發現,同化政策於戰爭期間特有的功用,也就是同化中的娛樂。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 remarkable governance policy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focusing on assimilation, through two major books: Taiw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Taiwan Association Magazine>> and Koumin-houkou-kai<< New Building>>. Additionally, we also found some information from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Taiwan Patristic Woman>>. We will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how colonialism came to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the ideal government policy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how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built up the colonial rule.
    This essay is grouped into five chapters with the first chapter being the forewor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under Organization Magazine in Taiwan; starting with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Magazine for publication under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It also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management and circulation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disputed on the publishers who are also members of organization; then, how they transformed from audience to executors and rebuild the fields with in both Japanese and Chinese version before War World II. After War World II, however, there’s only Japanese version left. Also, we presumed the hidden problems behi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Organization magazine written by Japanes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assimilation process including how the government affected Organization Magazine and restructured the management under Taiwanese rule in 1930. We produce our findings based on Taiwan Organization Magazine <<news and society>> cross checking our findings with the current state of our society and the idea of the ideal image of national policy and profile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the assimil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Through descriptions by the publication, and reader contributions by describing from publication, reader contributions and perspective from entertainment to explore the New Building citizens and redo the portrait of Nation Policy.
    Observing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of ideal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ideal citizens from Taiw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Taiwan Association Magazine>>, << New Building>> and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Taiwan Patristic Woman>> , conclusion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ondition of ideal National Policy and National citizens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time to time. The audiences of Assimilation were widely impact on the public from clerisy. Besides, the image of National Policy and citizens were exquisite progressively. Second, even the audiences were based on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Organization Magazine, there was easy to figure out the noticeabl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citizens. Thir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we found from New Building, the Assimilation had not only unique function during the war period, but also plays as entertainment role.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詞彙概念的界定 1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暨主要文本探討 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機關誌與同化政策與再現的關係 12 第一節 機關誌於台灣整體的發行狀況 12 1 機關誌的管理方式 12 2 本土發行機關誌的大敵:移入雜誌 15 3 官廳機關誌的發達與機關誌的發展基礎 19 第二節 再現的基礎:讀者從受眾到參與者的過程 23 1 讀者進入發表場域的時間點、與進入發表場域所需條件 23 2 特別的再現場域:漢文欄 27 第三章 位於表層的同化政策:戰前期的理想國策與國民形象再現書寫 31 第一節 對於台人的再現書寫 31 1 知識份子對於國民的初期認知與再現 31 2 對於不夠積極的國民的再現:於明治天皇駕崩時期 38 第二節 對於蕃人的再現書寫 40 1 論述中對蕃人的再現40 2 文本創作中對於蕃人的再現42 3 從再現漢人與蕃人的方式看理想的國民條件 45 第三節 理想國策╱國民與現實的對比:以《新聞與社會》作為背景 46 1《新聞與社會》對於「同化政策的實行成果」的對比 47 2《新聞與社會》對於「蕃人」的對比 49 3 從國體明徵運動與漢文欄廢止看同化政策實行的增強狀態50 第四章 逐漸深化的同化政策:二戰時期的理想國策與國民形象再現書寫 56 第一節 《新建設》雜誌的整體特性 56 1 雜誌發行背景概說 56 2 從大政翼贊會到皇民奉公會的機關誌質性流變 58 3 國策雜誌《新建設》的特色與特性 60 第二節 《新建設》雜誌的理想國策╱國民再現書寫(1):透過論述及投稿 62 1 表現在論述之中 62 2 表現在讀者投稿之中 66 第三節 《新建設》雜誌的理想國策╱國民再現書寫(2):透過娛樂 68 1 紙芝居中的理想國民形象 68 2 漫畫中的理想國民形象 71 3 連載小說中的理想國民形象 74 第五章 結論 84 表目錄 表2-1 大正六年台灣總督府館藏雜誌分類表 17 表2-2 台南圖書館大正十三年及昭和九年之館藏日文雜誌發行地一覽 18 表2-3 明治年間台灣教育會會員數及其機關誌發行量一覽表 20 表2-4 《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愛國婦人》《新建設》對讀者定期徵稿內容一覽 24 表3-1 《台灣教育會雜誌》於日俄戰爭期間『文藝』投稿欄之戰爭書寫 55 表4-1 台灣紙芝居協會於台灣當地製作之作品動向 70 表4-2 新建設雜誌對讀者徵稿之奉公俳句總計表 81 表4-3 新建設雜誌對讀者徵稿之奉公川柳總計表 82 表4-4 新建設雜誌對讀者徵稿之奉公短歌總計表 83 圖目錄 圖4-1 〈誌上紙芝居 敵人!打倒美英〉93 圖4-2 〈誌上紙芝居 敵人!打倒美英〉94 圖4-3 〈硬貨供出〉95 圖4-4 〈防空訓練〉96 圖4-5 〈一汁一菜〉96 圖4-6 〈デマ駆逐〉97 圖4-7 〈陣頭實踐〉98 圖4-8 〈父となる日〉98 圖4-9 〈米英の今昔〉99 圖4-10 〈徵兵制布かる〉100 圖4-11 〈共同菜園〉101 圖4-12 〈配給〉102

    【戰前雜誌】
    《安平》
    《台灣協會會報》
    《台灣教育會雜誌》
    《台灣愛國婦人》
    《新聞と社会》
    《新建設》
    《大政翼贊會會報》
    《翼贊壯年運動》
    《台灣時報》

    【中文論文】
    賴秀峰,《日治時期台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7)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統治經驗》,(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室屋麻梨子,《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日文論文、專文】
    小石原妙子,〈一期一会--池田敏雄氏を偲で〉,《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4号,(東京:台湾近現代史研究会,1982)
    都通憲三朗,〈植民地期台湾の日本語教育と学校劇〉,《現代台灣研究第25號》,(大阪:台灣史研究會,2003)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
    下岡友加,〈雑誌『台湾愛国婦人』の文芸欄-白鷺山人「空中女王」の語るもの-〉,《現代台灣研究》第三十三號,(大阪:台灣史研究會,2008)

    【中文專書】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陳茂源譯,(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下村作次郎 黃英哲總企劃《台灣大眾文學系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
    林芳玫,《色情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竹中信子,《日治台灣生活史 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臺北:時報文化,2007)

    【日文專書】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施政四十年の台湾》,(臺北:臺灣總督府內臺灣時報發行所,1935)
    大橋捨三郎編輯,《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台北: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1941)
    武內貞義,《台灣》昭和四年增補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1985)
    赤木須留喜,《『大政翼贊運動資料集成』解說》,(東京:柏書房,1988)
    加藤周一編輯,《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1 言論と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1990)
    堀幸雄,《右翼辞典》,(東京:三嶺書房,1991)
    外務省編,《外地法制誌》,(東京:文生書院,1995)
    松本健一,《右翼・ナショナリズム伝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
    村井吉敬等着《病めるマスコミと日本》,(東京:株式会社高文研,1995)
    台灣日日新報社編,《台灣日日三十年史 附台灣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1996)
    又吉盛清,《台灣教育會雜誌》別卷,(沖繩ひるぎ社,1996)
    永嶺重敏,《雑誌と読者の近代》,(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出版部,1997)
    小熊英二,《「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 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1998)
    台灣日日新報社編《改訂增補臺灣六法》,(東京:綠蔭書房,1999)
    東條文規,《図書館の近代》,(東京:ポット出版,1999)
    山本武利,《紙芝居 街角のメディア》(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
    細谷千博,《日米関係史 開戦に至る十年3》,(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0)
    ゴードン M バーガー,坂野潤冶譯、《大政翼賛会 国民動員をめぐる相剋》,(東京:山川出版社,2000)
    湯本豪一《図説 明治人物事典》(東京:紀伊國屋書店,2000)
    河原功,解說《台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2001)
    中島利郎編《台灣隨筆集 三》,(東京:綠蔭書房,2003)
    紅野謙介,《投機としての文学》,(東京:新曜社,2003)
    石田雄,《記憶と忘却の政治学》,(東京:明石書店,2004)
    河原功,《新建設別冊:解題˙總目次˙索引》,(東京:總和社,2005)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国民大衆雑誌の公共性》,(東京:岩波書店,2005)
    姜峻,《紙芝居と〈不気味なもの〉たちの近代》,(東京:青弓社,2007)

    【網路資源】
    大辞泉
    http://dic.yahoo.co.jp/
    三省堂大辞林第二版
    http://www.excite.co.jp/dictionary/japanese
    《日治時期台灣時報資料庫(1898-1945)合集》,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8-25公開
    校外:2009-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