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邵品瑜 Shao, Pin-Yu |
|---|---|
| 論文名稱: |
以時間序列分析法探索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認同之關係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iwanese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on Taiwanese/ Chinese Identity,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Position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by Time-Series Analysis |
| 指導教授: |
蒙志成
Meng, Chih-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62 |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 、統獨立場 、政黨認同 、擬似定群追蹤資料 、時間序列分析 、向量自我迴歸模型 、格蘭傑因果關係 、衝擊反應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Chinese Identity,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Position, Party Identification, Pseudo Panel Data, Time-Series Analysis, 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 Granger Causality, Impulse Respons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2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12~2022年間的「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手機調查案)之資料,建構依據性別、省籍與政治世代劃分的擬似定群追蹤資料,並以時間序列分析法探索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認同之關係。在趨勢分析上,繪製各群組三大政治態度的趨勢分佈圖,比較不同性別、省籍及政治世代間三大政治態度之趨勢變化及差異。在時序分析上,分別對群組建立向量自我迴歸模型,並進行格蘭傑因果關係檢定和衝擊反應,探究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是否造成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認同之相關性及其因果關係有所不同。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在時間推移之下,「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認同並非僅是單純地單向影響,且三者之間除部分群組外,不如以往普遍地認為愈傾向於台灣人認同,則愈傾向於獨立立場,進而愈傾向於泛綠認同,其當期狀態的呈現,主要還是與政治態度本身的前期傾向程度有關。
This research uses the data from the P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from 2012 to 2022 of the 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Telephone Interview and Internet Survey (Mobile Phone Interview Survey) to construct the pseudo panel data based on gender, provincial ethnicity, and political generation. It asses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iwanese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toward Taiwanese/ Chinese identity,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position,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by applying time-series analysis. In the preliminary trend analysis, I plotted the trend charts across each cohort to represent the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in three major political attitudes by various genders, provincial ethnicities, and political generations. In time-series analysis, I assessed the correlations and causalities among Taiwanese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on Taiwanese/ Chinese identity,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position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over time by using the 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 models, Granger causality testing and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There is a conventional contending that the one-way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primary Taiwanese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exists, which is holding more Taiwanese identity will tend to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pan-green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vice vers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disprove this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Data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aiwanese people’s “present” political attitude highly relates to its previous tendency according.
中文文獻
王甫昌,1993,〈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231-267。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王磊、林岡,2016,〈台灣民眾政治認同的代際差異分析〉,《江淮論壇》,276(2):82-90。
石開明,1995,〈台灣選民選舉參與的世代分析〉,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3:53-85。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齊殷、張明宜、陳怡蒨,2008,〈尋找機制與過程:長期追蹤研究的功用〉,《量化研究學刊》,2(1):1-26。
吳靜儒,2016,〈為何支持太陽花學運?政黨認同或議題瞭解〉,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學位論文。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台灣人 vs 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李靜婷,2010,〈台灣選民政治認同之世代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施正鋒,1999,〈台灣的族群關係與國家定位〉,《新世紀智庫論壇》,5:44-54。
柳金財,2020,〈“台灣認同"不等於“台獨":民意調查中台灣人認同變遷與迷失〉,台海網: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mzmj/2020-07-17/2406561.html,檢索日期:2022年5月26日。
翁秀琪、孫秀蕙,1995,〈性別政治?從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縣、市長選舉看性別、傳播與政治行為〉,《新聞學研究》,51:87-111。
翁履中,2015,〈是你,是我,還是大家的統獨立場都在改變?!(1)〉, 菜市場政治學:https://whogovernstw.org/2015/11/13/dennisweng3/,檢索日期:2020年6月8日。
張茂桂、吳忻怡,1997,〈教育對於統獨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2:107-189。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台灣政治學刊》,15(1):3-71。
張詩予,2017,〈青年世代選民政治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學位論文。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陳方隅,2018,〈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止跌回升:是誰改變了?〉, 菜市場政治學:https://whogovernstw.org/2018/01/03/fangyuchen23/,檢索日期:2022年5月26日。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2020,《2020年至2024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三十三次》,計畫編號:MOST 109-2740-H-004 -004 -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陸輝,2020,《2020年至2024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三十四次》,計畫編號:MOST 109-2740-H-004 -004 -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陸輝,2021,《2020年至2024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三十五次》,計畫編號:MOST 109-2740-H-004 -004 -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143-186。
陳陸輝、耿曙,2009,〈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4月25日,台北市。
陳義彥,1996,〈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政治學報》,27:83-91。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5(5):1-20。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41-84。
游清鑫、蕭怡靖,2003,〈台灣民眾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月13、14日,台北市。
黃兆年,2020,〈《思想坦克》當「中國因素」滲入全球日常生活:「建構主義」的警示〉, 芋傳媒:https://taronews.tw/2020/01/12/584389/,檢索日期:2022年6月11日。
黃秀端、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紀,2012,《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一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2,《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二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3,《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三次》,計畫編號:MOST 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3,《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四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3,《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五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3,《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六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4,《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七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4,《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八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4,《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九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4,《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5,《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一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5,《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二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5,《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三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5,《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四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6,《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五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6,《2012年至2016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網路調查案-第十六次》,計畫編號:MOST101-2420-H004-034-MY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6,《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十七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6,《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十八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7,《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7,《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十九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7,《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一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7,《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二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8,《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三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8,《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2/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四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8,《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五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8,《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六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9,《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七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9,《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3/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八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9,《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二十九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19,《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三十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20,《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三十一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紀,2020,《2016年至2020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4/4):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案-第三十二次》,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04-015-SS4,台北: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婉瑩、李冠成,2011,〈一個屋簷下的性別權力關係對國家認同的影響(1996-2008)〉,《選舉研究》,18(1):95-137。
楊婉瑩、劉嘉薇,2006,〈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3:115-156。
楊婉瑩、劉嘉薇,2009,〈探討統獨態度的性別差異:和平戰爭與發展利益的觀點〉,《選舉研究》,16(1):37-66。
劉義周,1993,〈台灣的政治世代〉,《政治學報》,21:99-120。
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53-73。
劉義周,1996,〈世代、統獨立場與投票抉擇:李登輝的選民〉,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11月3日、12月1日,台北市。
歐陽晟,1993,〈台灣民主轉型期政黨競爭型態的社會基礎(1986-1992)〉,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立勳,2019,〈大選關鍵區》大甲媽地盤鬆動?偏藍派系把持,台中海線竟默默跑票〉,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6949?utm_source=cwmg_web&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cwmg_web-affiliate-daily&_ga=2.232110427.577660466.1644480956-1279116292.1604245399,檢索日期:2022年2月10日。
外文文獻
Adam Hayes. 2022.“What Is a Time Series and How Is It Used to Analyze Data?”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t/timeseries.asp (January 27, 2023).
Artūras Juodis. 2018. “Pseudo Panel Data Models With Cohort Interactive Effects. ”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36(1): 47-61.
Bell, Duncan S. 2003. “Mythscapes: Memory, Mythology, and National Ident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4(1): 63-81.
Berry, John W. 1990. “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ed. J. Berman.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Berry, John W. 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 (1): 5-68.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8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odorow, Nancy. 1978. The Reprod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over, Pamela and Virgina Sapiro. 1993. “Gende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War.”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7: 1079-1099.
Deaton, A. 1985. “Panel Data from Times Series of Cross-Sections. ”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30(1-2): 109-126.
Erie, Steve P., and Martin Rein. 1988. “Women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Carol Mueller. ed. The Politics of the Gender Gap: 173-191. Newbury Park, CA: Sage.
Fite, David et al. 1990. “Gender Difference in Foreign Policy Attitude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8: 492-512.
Frankovic, Kathleen A. 1982. “Sex and Politics-New Alignment, Old Issues.”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15: 439-448.
Green, Donald, Bradley Palmquist, and Eric Schickler. 2002. Partisan Hearts and Mind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Social Identity of Voters. New Heaven, MA: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D. Cryer , Kung-Sik Chan. 2008. 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in R. New York: Springer.
Kelman, Herbert C. 2005.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Identities: Three Central Issues for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Negotiating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26.
Nguyen, Huong, Lawrence A. Messé, and Gary E. Stollak. 1999. “Toward a More Complex Understanding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0 (1): 5-31.
Patterson, Dennis, and Misa Nishikawa. 2002. “Political Interest or Interest in Politics? Gender and Party Support in Postwar Japan.” Women and Politics 24, 2: 1-34.
Phinney, Jean S., Gabriel Horenezyk, Karmela Liebkind, and Paul Vedder. 2001. “Ethnic Identity, Immigration, and Well-Being: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7 (3): 493-510.
Piven, Frances F. 1985. “Women and the State: Ideology, Power,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Alice Rossi. ed. Gender and the Life Course: 265-287.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Ratan Dasgupta, Jayanta K. Ghosh, Sugato Chakravarty, and Jyotishka Datta. 2015. “Some Remarks on Pseudo Panel Data. ” In Growth Curv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 Dasgupta (ed.). Springer.
Shapiro, Robert and Harprett, Mahajan. 1986. “Gender Difference in Policy Preference: A Summary of Trends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0: 47-55.
Smith, Anthony D. 1986. 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 New York, NY: Basil Blackwell.
Smith, Anthony D. 1999. Myths and Memories of the N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Tom W. 1984. “The Polls: Gender and Attitudes Toward Viole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8: 384-396.